“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36.51 KB
- 文档页数:15
扬州慢·淮左名都[宋] 姜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分类标签: 宋词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也就是下阙的“豆蔻词”。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滨〔幸加人旁〕名。
」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8 《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青山遮淳(chún)熙(xī)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chuàng)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jiě)鞍(ān)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jì)麦青青。
自胡马窥(kuī)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解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春风十里: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原词】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赏析宋词如何描绘夜泊场景与心境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夜泊这一主题常常被词人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或静谧、或寂寥、或忧伤的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词人丰富而细腻的心境。
夜泊,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遐想的场景。
当夜幕降临,水面上波光粼粼,船只随着水波轻轻摇晃,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笼罩,只有天上的点点繁星和岸边若隐若现的灯火为伴。
这样的画面,为词人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夜泊时的孤独与迷茫。
酒醒之后,发现自己身处杨柳岸边,清晨的微风拂过,天上挂着一轮残月。
在这里,“杨柳岸”这个地点的描写,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
杨柳常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在这夜泊的场景中,更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助。
而“晓风残月”则将氛围烘托得更加凄清,风的寒冷、月的残缺,都映照出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柳永通过对夜泊场景的细致描绘,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姜夔的《扬州慢》中也有对夜泊场景的精彩刻画:“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一轮冷月寂静无声。
这里的“冷月无声”四个字,营造出一种极其冷清、寂静的氛围。
冷月高悬,却没有丝毫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
词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昔日繁华扬州如今衰落的感慨和忧伤。
这种夜泊时的心境,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沉思。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则展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在夜泊归来时,已是三更时分,家童熟睡,敲门不应。
但他并未因此而恼怒,而是倚杖倾听江声。
这一场景描绘出苏轼在困境中的坦然与从容。
江声滔滔,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常,而苏轼则在这夜泊的宁静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豁达胸怀。
此外,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描绘的夜泊场景则充满了乡村的宁静与祥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扬州慢》诗歌鉴赏【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全文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南宋姜夔《扬州慢》注:1、《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注释: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①竹西佳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青楼梦好:“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④二十四桥仍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的悲凉意蕴。
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
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
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如果杜牧故地重游,看到此情此景,肯定会大吃一惊。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经典诗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译文]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出自] 南宋姜夔《扬州慢》《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① 竹西佳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扬州禅智寺》)②青楼梦好:“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③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④二十四桥仍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序: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当我第一次经过扬州这座淮左名城,慕名来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提到的风景秀美的竹西亭稍作停留时,眼前却是一片萧瑟。
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的长街市井,如今遍地荠麦,满目疮痍。
自从金兵南侵后,就连废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寒气逼人,扬州已成一座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思 篇一:2013 茂名二模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茂名市 2013 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 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 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旋律/琴弦 醇厚/谆谆告诫 埋怨/隐姓埋名 ...... B.箴言/斟酌 拜谒/殚精竭虑 折本/大打折扣 ...... C.覆辙/掣肘 寒暄/喧宾夺主 传记/传奇小说 ...... D.包庇/媲美 谙熟/万马齐暗 忖度/度德量力 ......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王莽新政很像 19 世纪欧洲才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那套东西:全国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生产资料(田地)平均分配,这些政令合起来看,就像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棋局,王莽 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当年要是了解到 王莽的大棋局,一定为之汗颜。
但是,各地豪强纷纷率众起兵,反抗王莽的新政。
公元 23 年, 王莽被攻入长安城的起义军杀死,他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富足的理想社会,可惜到头来只是一个 昙花一现。
A.惊天地泣鬼神 B.高瞻远瞩 C.汗颜 D.昙花一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长、 短途自驾游客大量增加,出现了第一轮的旅游高潮。
1 / 15B.莫言的作品综合性强,要把它翻译为外文,就要求译者要熟知中国历史文化、风俗民 情,必须具有相当的翻译水平才能胜任。
C.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水平的高低、作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宪法和法律赋予职权的作用 的发挥,影响到会议效果的好坏。
D.新一屑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宪法,这是对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章鱼似乎对各种器皿嗜好成性,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
,。
,。
, 。
①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 ②变成了渔民的猎物,甚至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餐 ③渔民正是掌握了章鱼的这种天性 ④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 ⑤于是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人海底 ⑥结果,这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 A.③⑤①④⑥② B.⑥④③⑤①② C.③④⑤①⑥② D.①④③⑤⑥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孔谦,魏州人也,庄宗以为度支使。
谦为人勤敏,而倾巧善事人,庄宗及其左右皆悦之。
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
晋与梁相拒河上十余年,大小百余战,谦调发供馈, 未尝阙乏,所以成庄宗之业者,谦之力为多,然民亦不胜其苦也。
庄宗初建大号,谦自谓当为租庸使,而郭崇韬用魏博观察使判官张宪为使,以谦为副。
谦已怏快。
既而庄宗灭梁,谦从入汴,谓崇韬日:“邺,北都也,宜得重人镇之,非张宪不可。
” 崇韬以为然,因以宪留守北都,而以宰相豆卢革判租庸。
谦益失望,乃阴求革过失,而革尝以 手书假租庸钱十万,谦因以书示崇韬,而微泄其事,使革闻之。
革惧,遂求解职以让崇韬,崇 韬亦不肯当。
庄宗问:“谁可者?”崇韬日:“孔谦虽长于金谷,而物议未可居大任,不若复用 张宪。
”乃趣召宪。
完为人明辩,人颇忌之,谦因乘间谓革日:“租庸钱谷,悉在目前,委一小 吏可办。
邺都天下之重,不可轻以任人。
”革以语崇韬,崇韬罢宪不召,以兴唐尹王正言为租 庸使.谦益愤愤,因求解职。
庄宗怒其避事,欲置之法,赖伶官景进救解之,乃止。
已而正言 病风,不任事,景进数以为言,乃罢正言,以谦为租庸使,赐“丰财赡国功臣”。
谦无佗能,直以聚敛为事,庄宗初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诸场务课利欠负者, 谦悉违诏督理。
故事:观察使所治属州事,皆不得夺达,上所赋调,亦下观察使行之。
而谦直 以租庸帖调发诸州不关观察观察使交章论理以谓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唐制也租庸直帖 沿伪粱之弊不可为法今唐运中兴愿还旧制。
诏从其请,而谦不奉诏,卒行直帖。
又请减百官俸 钱,省罢节度观察判官、推官等员数。
以至鄣塞天下山谷径路,禁止行人,以收商旅征算;遣 大程官放猪羊柴炭,占庇人户;更制括田竿尺;尽率州使公廨钱,由是天下皆怨苦之。
明宗 立,下诏暴谦罪,斩于洛市,籍没其家。
遂罢租庸使额,分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 15A.自少为吏,工书算工:擅长 . B.而革尝以手书假租庸钱十万 假:假装 . C.已而正言病风 病:患病 . D.诏从其请,而谦不奉诏从:依照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而郭崇韬用魏博观察使判官张宪为使 而物议未可居大任 .. B.革以语崇韬直以聚敛为事 .. C.因以宪留守北都 谦因乘间谓革日 .. D.乃趣召宪 景进数以为言,乃罢正言 ..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孔谦“倾巧”、“聚敛”的一组是(3 分) ①大小百余战,谦调发供馈,未尝阙乏 ②租庸钱谷,悉在目前,委一小吏可办。
鄹都天下之重,不可轻以任人 ③谦益愤愤,因求解职 ④谦悉违诏督理 ⑤遣大程官放猪羊柴炭,占庇人户 ⑥更制括田竿尺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谦年轻时就开始当官,并且因为懂得投好他人,因而深受庄宗喜爱。
B. 孔谦为了当上租庸使, 暗中伪造豆卢革过失的证据, 逼使豆卢革因害怕请求罢官让位, 但是这样并没有使孔谦当租庸使的愿望实现。
C.王正言接替豆卢革成为租庸使后,孔谦气愤得请求罢官,也因此激怒了唐庄宗,幸好 伶官景进解救,才得以保命。
D.唐庄宗刚登位时就实施多项利民措施,但是孔谦为达到聚敛的目的,竟敢违背庄宗意 旨,也不按旧例让观察使行使职权。
9.断句和翻译。
(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 分) 而谦直以租庸帖调发诸州不关观察观察使交章论理以谓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唐制 也租庸直帖沿伪梁之弊不可为法今唐运中兴愿还旧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①谦因以书示崇韬,而微泄其事,使革闻之。
②明宗立,下诏暴谦罪,斩于洛市,籍没其家。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 分) 荔枝香近 宋·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
看 两两相依燕新乳。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
共 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
②燕新乳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3 / 15(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3 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
(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子日:“夫仁者,, 。
(《论语》) (2),。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4), 。
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腾王阁序》) ③②①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5 题。
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 徐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出了灿 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这文明 的载体,就是历经劫难而传承下来的经典文献。
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所传抄记诵、 编辑印行,并整理研究和阐述发扬,从而在社会个体的心理和情意,以及民族群体的思想和文 化等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经”者,本义与“纬”相对,是指古代人工编织物上的纵线,后引申为被读书人历代尊奉 的典范性著述;“典”者,标准也,法则也。
用文字结撰的著述,只有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洗 礼,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接力式的认可,才能成为“经典”。
经典著述,往往凝聚着前贤先 哲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后来者读书求知、作文治学的重要依据,因而浩瀚国学以 “经学”为源, 琳琅四部以“经部”为尊,灿烂辞海中则有“引经据典”之语。
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的经典,特指孔夫子晚年删订传世的五部儒家经典 ——《诗》、 《书》、《礼》、《易》、《春秋》,故有“五经”之说。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五经博士” 之后, 经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学术正统, “五经”也就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基本经典。
“玩习古义, 修明经典。
” ( 《三国志· 魏志》 ) 儒家经典的精义, 乃是一个读书人入则修身养性, 独善其身,出则议事参政,兼济天下的基本人文规范。
隋、唐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使得“经 学”的社会地位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
南宋时期,在大儒朱熹等人的倡导下,“经学”与时俱进 地发展成为了“理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取得了与“五经”相等同的 地位,从此“四书”与“五经”并称于世,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三代读书人。
直至清廷在近代 “西学”浪潮冲击下,废止全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才一落千丈。
其实,早在 明代万历年间,“西学东渐”的历史帷幕就曾悄然开启。
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到访我国,先进 的西方科学技术一度深入吸引过中国士大夫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经过了数百年间中、西方的 政治博弈和宗教风波,到十九世纪中叶,科技水平和新知识体系愈发先进了的西方人士再度进 入中国,但运随时迁,在大清帝国的封建体制统治下,中国社会早已积弱积贫,远远落后于世 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