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格式:ppt
- 大小:13.64 MB
- 文档页数:34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尤其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表现?得了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会怎样?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病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症状: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弛张热、盗汗、感染性赘生物*一、症状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或分娩的病史。
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1、全身性感染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多在37.5 ℃-39℃之间,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
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
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2、心脏表现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
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
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
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常规【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心脏内膜面微生物的感染状态,伴赘生物的形成。
【临床特征】1.临床类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明显。
(2)病情进展迅速。
(3)感染迁移多见。
(4)病原体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轻。
(2)病程数周或数月。
(3)感染迁移少见。
(4)病原体常是草绿色链球菌。
4.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1)3/4患者有基础心脏病(瓣膜病、先心病等)。
(2)2/3患者为亚急性心内膜炎。
(3)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39℃,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
(4)80-85%患者可闻及器质性心脏杂音,是由于基础心脏病和/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损害所致;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
(5)出现微血管炎和微栓塞的周围体征: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 结节、Janeway损害等。
(6)动脉栓塞:赘生物引起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和四肢动脉栓塞;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或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肺栓塞。
(7)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脾肿大、贫血、杵状指(趾)等。
(8)并发症: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脓肿、心肌炎、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等。
5.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1)发生人工瓣膜置换术后60天内为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60天以后发生者为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2)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链球菌多见。
(3)表现为术后发热、出现新的杂音、脾大或周围栓塞征。
6.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1)多见于男性。
(2)急性发病多见。
(3)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多见,常有迁移感染灶。
【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尿常规有镜下血尿和蛋白尿提示肾小球肾炎,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血常规示正常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升高。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等)直接感染而发生的心内膜、心瓣膜的炎性病变。
临床以发热、进行性贫血、栓塞现象、脾肿大、心脏杂音变化和血培养阳性等为特征。
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故常称之细菌性心内膜炎。
按发病的致病原、起病缓急、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可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种,但两者常无明显界线。
目前虽然使用抗生素,风湿热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本病的发生率未能有下降的趋势,可能与病原体的变迁,心血管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导管、插管、心脏手术及其他手术等广泛开展有关。
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心悸”、“怔忡”、“温病”、“胸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患者常有获得性或先天性心血管病史,部分患者发病前曾有手术、器械检查或感染史。
此外,过多使用降低机体抵抗力的药物,如皮质激素、细胞抑制药物等的病人,发病率亦较高。
1.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60%心脏原无异常,通常由机体其他部位或全身感染时,病原直接侵犯心内膜所致。
主要为葡萄球菌,约占本病致病菌50%以上;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亦可致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约80%发生于心瓣膜病变的基础上,尤以风心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多见。
致病菌约60%~80%来自鼻咽腔或皮肤表面的链球菌。
近20年来,由葡萄球菌所致者,多因医源性因素如血液透析,中心静脉插管及手术等较多见。
由肠球菌所致者,多见于前列腺疾病、流产合并败血症,其他为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
且部分病例为混合感染。
2.病理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为致病菌导致瓣膜及腱索的急剧损害,引起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形成溃疡,甚至穿孔。
受累的心内膜上可形成大而脆的赘生物,脱落后可引起多发性栓塞及转移性脓肿。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因致病菌侵犯心内膜使之表面形成由纤维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细菌组成的赘生物,常见的附着部位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偶尔累及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流进入周围动脉,可引起栓塞和脓肿,以脑、肾、脾和肢体动脉栓塞最多见,少见右侧栓子引起肺栓塞和脓肿。
疾病名:感染性心内膜炎英文名:infective endocarditis缩写:IE别名:传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代码:ICD:I33.0概述:心内膜炎(endocarditi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此处主要阐述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在过去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个类型。
急性者多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患儿,侵入细菌毒力较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程在6 周以内。
亚急性者多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感染毒力较弱的细菌,起病潜隐,进展相对缓慢,病程超过6 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的病程已延长,临床急性和亚急性难以截然划分,致病微生物除了最常见的细菌外,尚有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及病毒等。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出现,外科手术的进步,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由于致病微生物的变迁,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的广泛开展,长期静脉插管输液的增多等因素,本病的发病率并无显著下降。
流行病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为每年 1.7/10 万~4.2/10 万。
国外报道,20 世纪30 年代感染性心内膜炎占住院患儿的1/4500,80 年代占1/1280,其他报道为1/500~1/1000。
国内,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964~1999 年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 72 例,年收治2 例,其中前20 年年收治1.7 例,后16 年年收治2.3 例。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总结1957~1966 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占同期住院患儿的 1/1133,1967~1976 年为1/568,1977~1986 年为1/225,提示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规范【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者发生的右侧心内膜炎也多为急性发病。
表现为:(1)突起高热、寒战、贫血和肌肉关节痛,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
(2)心脏短期内出现高调杂音或原有杂音的强度和性质迅速改变。
血液反流明显,迅速发生心力衰竭。
(3)在受累的心内膜上,尤其是真菌性感染,可附着大而脆的赘生物,脱落的带菌栓子引起多发性栓塞和转移性化脓灶;来自右心的栓子可引起肺炎、肺脓肿或肺动脉栓塞。
(4)心肌脓肿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葡萄球菌感染时常并发脑脓肿或脑膜炎,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皮肤可有多型性淤斑和紫癜样出血性损害,Roth点和Janeway损害发生率较高。
(6)23%的患者有脾肿大。
(7)血培养多阳性。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症状多数患者起病隐袭,只有低热、疲倦、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有的患者以其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动脉栓塞、脑卒中、心力衰竭等。
①全身感染症状:发热最常见,多为不规则热型,伴有畏寒和出汗。
部分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心力衰竭、休克、脑出血和尿毒症的患者体温可正常;在诊断前已经用过抗生素、激素或退热药者,可在短期内不发热。
②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的贫血,有时可达严重程度,也可为首发症状。
③病程长者可因毒血症或各部位栓塞而引起全身疼痛,肌肉关节疼痛在起病时较常见,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骨痛。
④约60%左右患者脾脏肿大,质软有轻压痛,少数患者肿大显著可达脐水平。
⑤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多变,常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心脏杂音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有些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并发症。
2.体征(1)心脏变化:可闻及原有心脏病变所致的杂音或原来正常的心脏出现杂音。
约有16%的病例乐性杂音。
约有15%的患者起病时没有心脏杂音,以后逐渐出现杂音,个别病例始终未能闻及杂音。
(2)心力衰竭:瓣膜及其支持组织受损严重时,以及感染引起心肌炎或局部脓肿,或大量微血栓进入心肌血管,甚至较大的栓子进入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死,均可促发严重的心力衰竭。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病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一、发病原因几乎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与二叶主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学方面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国内外公认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在抗生素问世前占90%~95%,近年已降至 20%~40%。
有学者曾统计自1975~1985年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下同)中,血培养结果竟无1例是草绿色链球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草绿色链球菌作为心内膜炎的病原菌的比例已逐渐下降。
1958年、1964年、1982年国内学者报道分别占69%、49%、53%;日本胜正孝报道1963~1970年其国内323例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本菌占71.8%,1971~1978年679例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本菌降至56.7%,此期间收集国外836例IE中本菌占25.8%。
1990~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54例SIE中,22例血培养阳性中,草绿色链球菌仅占3例(13.6%)。
目前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草绿色链球菌作为IE的病原菌的比例已降至25%~40%左右是可信的。
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均可引起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近30年来本菌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与国内外心脏外科手术、人工心瓣膜的广泛使用、介入性心脏诊疗技术开展,吸毒者经静脉注射药物成瘾者(IVDA)的增多等因素有关。
1964年国内学者报道本菌占10%,20世纪80年代初增至35.7%。
1985年报道的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竟占55.8%。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心内膜炎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和血培养阳性。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
2、观察心功能情况。
3、并发症观察:心力衰竭、动脉栓塞。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
体温在38℃以上者,遵医嘱抽血做培养,予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2、体位: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
3、饮食:若患者未发现脏器功能衰竭,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控制输液速度,记录出入量。
3、药物观察:因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可能带来真菌感染,注
意口腔护理;
降温药和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4、预防并发症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5、心理护理:心理调节,音乐疗法。
【健康教育】
1、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注意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诊。
2、告知病因与发病机制,坚持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3、注意防寒保暖,坚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第四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炎,主要是由细菌引起,故也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两种。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原因主要由细菌引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亦可引发本病。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1.心脏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如风湿性瓣膜病。
在瓣膜表面形成单个或多个较大且大小不一的菜花状或息肉状赘生物,赘生物呈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
镜下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坏死物及细菌菌团组成,赘生物脱落后瓣膜上可形成溃疡。
瓣膜的损害可造成瓣膜狭窄和(或)闭锁不全。
临床上可出现心脏杂音和心力衰竭。
2.血管细菌毒素和赘生物脱落形成的栓子,可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3.肾炎赘生物脱落可形成微栓子,栓塞在肾脏引起局灶性肾小球肾炎,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引起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败血症细菌和毒素的长期作用,致病人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贫血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重要知识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草绿色链球菌。
心脏病变主要累及已有病变的瓣膜,在瓣膜上形成大小不一、多个较大的赘生物,赘生物易脱落,含有细菌。
脱落后形成栓子,可引起器官、组织的栓塞。
同时有细菌的感染,可引起败血症。
例题:1.一位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下床活动后出现意识逐渐模糊至昏迷,并有右侧偏瘫。
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肺动脉栓塞B.脑动脉栓塞(答案)C.心冠状动脉栓塞D.右上、下肢动脉栓塞E.右上、下肢静脉栓塞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微生物是:A.大肠埃希菌B.草绿色链球菌(答案)C.溶血性链球菌D.结核分枝杆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四节肺癌一、肉眼类型肺癌的肉眼形态多种多样,根据其部位和形态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三种主要类型。
1.中央型是从主支气管壁或叶支气管壁发生的肺癌,最为常见,癌肿位于肺门部。
早期表现为局部管壁弥漫增厚,或自管壁长出息肉状、乳头状物突出于腔内,使管腔狭窄甚或闭塞,晚期癌肿沿支气管壁纵深方向浸润扩展,除浸润管壁外还累及周围肺组织、支气管及肺淋巴结,在肺门部融合成环绕癌变支气管的巨大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