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四时论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黄帝内经》为首部中医理论经典,堪称中医药奠基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养生学理论的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养生学在脾胃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对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描述,而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
1.“四时理论”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核心。
“四时五脏阴阳”是贯穿《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主线,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人赖天地之气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这一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需同步协调统一,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方面,要随时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
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即所谓“天人相应”,则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比如“冬病夏治”理论,就充分利用了“春夏养阳”,自然界伏天阳气最盛的机会,为身体储备阳气,防病治病。
2.《黄帝内经》中的脾胃学说《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的认知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糜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藏别论》亦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对于脾主四时的理论有着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以《内经》为依据,探讨脾主四时的理论,并分析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内经》脾主四时的理论依据《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其中《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详细阐述了脾主四时的理论依据。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太阳之应于脾,其行也懈于运,其音也严于中,其房也满。
”这一句话对于脾主四时作了明确的描述。
太阳代表了四时的变化,它应于脾,即脾主四时的功能调节。
太阳之行表示四时的运行节律,而脾的运作也需要遵循这一节律。
太阳之音严于中,说明脾的功能需要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太阳之房满表示脾的功能需要达到充实满足的状态。
二、脾主四时的内涵和特点1. 春季:脾主四时中的春季代表了生长发育的季节。
春季脾之相应主要体现在脾的功能活跃,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同时,春季脾主的特点是宜温柔,即应对春季寒凉的气候变化,避免过度消耗脾的阳气。
2. 夏季:夏季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脾主四时中的夏季承担着调节体温和湿润皮肤的重要任务。
夏季脾之相应体现在脾的功能要求能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分泌足够的津液,以满足身体的消耗和体液代谢。
同时,夏季脾主的特点是宜清凉,即应饮食清淡,不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3. 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脾主四时中的秋季代表了人体收藏和储存物质的能力。
秋季脾之相应主要体现在脾的功能要求能够将身体吸收的养分储存起来,以备冬季消耗。
同时,秋季脾主的特点是宜稳固,即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饮食过于寒凉。
4. 冬季:冬季是人体休养和保存能量的季节,脾主四时中的冬季代表了人体寒冷环境下的营养供给和体液代谢。
冬季脾之相应主要体现在脾的功能要求能够消耗身体的储存物质,并调节体内寒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冬季脾主的特点是宜温煦,即应摄入温热的食物,保持体内的阳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四时养生法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养生措施,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
中医“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杲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其对养生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李杲会通《内经》、《难经》之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脾胃学说,并由此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突出了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对丰富和发展养生学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1脾胃调摄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古人云:“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大自然,人体必须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强健,还能益寿延年;不当的饮食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身体的早衰。
而摄取食物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脾胃者,仓廪之官,纳水谷而化精微,居中州而溉四旁,斡旋阴阳,升清浊”.由此可见,脾胃调摄与养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元气的来源之一,也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方能保证后天气血调和,外邪不可内干故保命而全形;反之,若脾胃之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正气内虚,外邪乘虚而入伤及五脏六腑。
此乃李杲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皮毛枯槁”等观点,认为脾胃气衰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维护后天之本,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
由此观之,脾胃养生在中医养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脾胃调摄对于四时养生的影响人们注重四时养生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儒家经典《周礼》中便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相关记载,提示人们在平时应当根据季节的性味属性进食,如此才可以保证人与四时相应、天人合一。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摘要】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脾主四时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理论探讨脾主四时理论作为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耍内容之一,源出于古代五行时脏配属学说,在《内经》中得以形成,并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脾主四时理论也对后世脾胃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临床应用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其理论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几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理论渊源五脏主时理论主耍研究五脏与时令的对应配属关系及其时空架构与临床意义等,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所谓脾主四时,即指脾所对应的时令是分布在四季之中,伴随着整个四季时节的推移而无时不在的关系,在一年四季中并无其自身明显的季节归属,此外也指脾不独主一季,而寄旺于四季月之末十八天,共合七十二天,所谓“各十八日寄治”。
这一理论起源于古代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于《内经》,而成为中医研究脾的时脏关系的主要学术观点。
1.1由来于五行学说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中医主要有脾主四时及脾主长夏两种不同学说,其中脾主四时理论的源出,主要由来于中国古代五行与时令之间的配属关系,尤其是从四时季节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而产生。
五行学说是古人阐释天地自然宇宙万物构成及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学说,自《尚书•洪范》提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后遂将其作为五行特性而用以归类宇宙万物,形成五个大的系统,在这五个系统当中,由于对方位认识的关系,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认识到四维、五维的不同,也即由东南西北的四方,发展为符合五行的东南中西北五方的不同认识,如甲骨文卜辞中即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的记载,又有“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的记录[1],“中商”即商代建都于河南省安阳县一带,视为中国的中方。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脾主四时也应象在四方之中,对应于脾胃气机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木居左,肺金在右,心火居上,肾水在下,分位东西南北四方,而土居中央,脾居中焦,能升降气机而通上达下,升左降右,此即《素问·刺禁论》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协调气机平衡而能起到维持五脏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如水谷精微的运输就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心肺,在心肺作用于下,化生气血,布散全身;又如心肾相交,心火下温肾水与肾水上济心阴也均通过中焦脾胃为之斡旋。
病理上若脾土气机升降失司则可产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之“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还会进而影响心肺气血的布散,或肝肾之气的升发,而致肝肺升降失常、或心肾不交等种种病证。
脾主四时无论其应象于时序之中,抑或是方位中央,均与土生万物的特性相关,是五行“土爰稼穑” 特性所决定,诚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 所谓不得主时系指不独主于时而言,虽说是针对下文之“各十八日寄治” 而言,但历代医家多倾向于脾主四时,如张景岳《类经》云:“脾胃相为表里,脾常根据附于胃,以膜连着,而为之行其精液;然脾胃皆属乎土,所以生成万物,故曰法天地也。
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又岂得独主一时而已哉?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无胃气亦死。
此所以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也”[6]。
脾居中焦,通过气化布散精微以及气机升降运动,不断将水谷精微输送至脏腑经络组织起到滋养作用,恰似于土能生化万物,四时之中无一时不长养万物一样,这就是脾主四时在生理上的体现,也即张景岳所谓的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的精神所在。
2.2 脾主四时之末脾主四时之末,《内经》亦谓之曰“脾不主时”,所谓脾不主时即指脾不独主一季,而旺于四季的四季月之末十八天,共合七十二天。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古代中国医学的宝库中,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关于脾主四时的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和人体的关系,以及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知识。
内经中提到,“四时之气,各异其变,谨从其道,以养生者不病。
”这句话表达了脾主四时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个理论,人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这样可以使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脾主四时的开始。
内经中指出,春季脾气盛,善养阳气。
正是因为春天阳气逐渐增强,万物生长,人体也应该摄取一些温补的食物,如蜂蜜、糯米、韭菜等,既能养护脾胃,又能滋养阳气。
此外,春季还是宜清宣发的季节,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呼吸新鲜空气都有利于健康。
夏季是脾主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
根据内经的观点,夏季宜凉宣发,饮食宜清淡。
夏季气温较高,人们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口干苦渴等症状。
此时,饮食上应选择以清淡凉爽为主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绿豆等,既可以滋润脾胃,又可以消暑解渴。
此外,夏季还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借助汗出来排除体内湿气,保持身体健康。
进入秋季,阳气逐渐消退,阴气开始增长。
据内经所言,秋季脾肺同治,宜养收敛。
此时人们应该多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苹果、蜂蜜等,有益于补充体内的阴液。
同时,秋季也是收获季节,人们可以借助大自然的丰收之力,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增加身体的营养摄取。
此外,由于秋季气候干燥,人们还应该注意适当补充水分,保持皮肤的湿润。
最后一季冬季是脾主四时的最后一环。
内经指出,冬季脾气藏,宜温补。
冬季寒冷干燥,对于人们来说是个需要耗费更多能量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冬季应该适量增加热量的摄入,同时也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
当然,饮食上也要避免过于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取,以免负担脾胃。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长夏“化”—脾(2009-01-12 12:49:42)关于脾的时脏配属,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脾主长夏。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二是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是说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脾脉者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是说脾时伴随着整个时令没有单独的配时,正常情况下不可见。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脏气法时论》1、长夏养生关键—“养化”无论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还是长夏,都是四季交替,或者“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转折。
无非是大阴阳和小阴阳。
所以,“脾”土的功能就是要保证这个“转化”的过程顺利,所以它的本性就是“化”,只有它化的功能正常,才能使四季有序。
另外,因为“化”才使水谷食物得以消化,人体才能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所以在“长夏”树木上有了果实,麦子也黄了,俨然一幅丰收的季节。
所以“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化物出焉”,就如天下之粮仓,调节全国用度,保障全民供应。
所以养“脾”重在养“化”,时间就是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和长夏,有说法称“长夏”是在农历的七月的最后一旬,由此看来,长夏也包括在这十八天之列。
无论怎么样,一定要记住保养这个“化”的功能。
2、长夏养生重点脏器为脾长夏对应的脏器是“脾”,主气是“太阴湿土”。
意思说脾土的阴气最重,它的性格就是“湿”。
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均发泄在外,而内部阴气最重,所以叫“太阴”。
“脾”的本能就是“消化”食物和水谷,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它第一个吸收水谷精微,所以这就导致了它本性是“湿”的,因此脾“喜燥恶湿”,但是夏天的“湿”气又比较重。
从一气周流浅析脾主四时李美娜;包素珍【摘要】清代御医黄元御创立"一气周流"学说,开中医圆运动理论之先河."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在《内经》中已有论及,历代医家也多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多避而不谈.今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释之,则可知"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并未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故亦可说"脾主五时".【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7)002【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一气周流;脾不主时;脾主长夏【作者】李美娜;包素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1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创立“一气周流”学说,开古中医圆运动理论之先河,使传统五行学说在运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时更加合理、明晰,实为医学典籍之瑰宝。
为后世学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模式,将其运用于“脾主时”的推演中,也实有醍醐灌顶之效。
“一气”者,中气也。
“一气周流”实为中气的升降沉浮所产生之变化,“清浊之间,是谓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土位中央,起承上而启下之功,使清浮升为阳,浊沉降为阴,阴阳交媾,万物化生,均赖土之枢轴作用。
人为万物之灵,亦由阴阳交感而成。
《素问·宝命全形》言及“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为天地之气中精微部分构成,与天地相应,故而人身也为一圆运动,由中焦之土气协调全身之气机运动。
“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1]《脾胃论》中亦有“中气能分阴阳,中有水火之异能”,强调中气为脾胃之气所化及中气的枢轴作用[2]。
《彭子益医书合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3],则言明“中气”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方可阴平阳秘,身体健康。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一)【摘要】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脾主四时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理论探讨脾主四时理论作为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源出于古代五行时脏配属学说,在《内经》中得以形成,并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脾主四时理论也对后世脾胃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临床应用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其理论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几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理论渊源五脏主时理论主要研究五脏与时令的对应配属关系及其时空架构与临床意义等,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所谓脾主四时,即指脾所对应的时令是分布在四季之中,伴随着整个四季时节的推移而无时不在的关系,在一年四季中并无其自身明显的季节归属,此外也指脾不独主一季,而寄旺于四季月之末十八天,共合七十二天,所谓“各十八日寄治”。
这一理论起源于古代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于《内经》,而成为中医研究脾的时脏关系的主要学术观点。
1.1由来于五行学说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中医主要有脾主四时及脾主长夏两种不同学说,其中脾主四时理论的源出,主要由来于中国古代五行与时令之间的配属关系,尤其是从四时季节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而产生。
五行学说是古人阐释天地自然宇宙万物构成及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学说,自《尚书·洪范》提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后遂将其作为五行特性而用以归类宇宙万物,形成五个大的系统,在这五个系统当中,由于对方位认识的关系,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认识到四维、五维的不同,也即由东南西北的四方,发展为符合五行的东南中西北五方的不同认识,如甲骨文卜辞中即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的记载,又有“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的记录〔1〕,“中商”即商代建都于河南省安阳县一带,视为中国的中方。
脾胃论原文阅读版《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
三卷。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推荐】脾不主时的理论与临床意义脾与时令季节的关系除脾主长夏外,另有脾不主时与脾旺四时之说。
脾不主时之说,首见于《素问。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以十八日寄治。
指出脾不单独主某季,而是分主四季中每季前后各九日,即十八日,四季共七十二日,与其他四脏相同,每脏各主七十二日,以合一年三百六十日。
脾不主时而分主四时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脾与五行之土有关。
《尚书。
洪范》曰:土爰稼穑,指出土具有长养、生化、承载万物作用,故有土载四行,土地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之说。
《素问。
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居中焦。
脾具有运化之职,能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如同土地承载万物,充养万物,故将其称为后天之本。
正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脾为后天之本论》中所说: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其二,脾居中焦,与五方之中央相类。
《素问。
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
中央为东、西、南、北四方变化的必经之处,脾位中焦,主升清,其与胃的降浊相互配合,构成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升降正常,则肝升肺降、心肾相交。
如《难经。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血证论》云: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
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
《证治汇补》亦云: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
皆指出脾胃为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若脾失升清或胃失降浊,可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并进而影响心肺气血的布散,或肝肾之气的升发,而致肝肺升降失常、或心肾不交,进而出现种种病症。
其三,化生精微,灌溉四旁。
《素问。
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脾主运化,能助胃、小肠将饮食物消化,将水谷精微吸收。
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一部分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心肺,在心肺作用于下,化生气血,布散全身;另一部分,则靠脾的散精作用,直接布散全身,充养人体脏腑组织。
《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表时间:2009-03-2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81)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
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KT KT无所见。
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
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
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
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
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
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
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
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主之。
黄芪人参汤黄芪(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升麻(六分)人参(去芦)橘皮(不去白)麦门冬(去心)苍术(无汗更加五分)白术(以上各五分)黄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以上三分)当归身(酒洗)炙甘草(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九个)上件同咀。
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
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以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黄以上各二分,细辛一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个;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仁三枚(汤泡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五分。
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以上各五钱,二味,咀,以水四盏,煎至二盏,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教您调养出好脾胃。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
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解释说,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
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
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被称为“中国色诊第一人”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系教授王鸿谟指出,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探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基石。
其中,关于脾的理论是《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内经》脾主四时的理论为探讨重点,从多个方面剖析脾在四季变化中的作用和调养方法。
一、《内经》对脾主四时的论述《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脾是人体后天之本,主管土属性,与四季变化息息相关。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有载:“肝主春生,心主夏长,脾主长夏收藏,肺主秋收,肾主冬藏。
”这句话体现了脾在四季变化中的独特地位。
脾在长夏季节处于主导作用,具有收藏与调养的功能,为其他四季的功能活动提供支持。
二、脾主长夏收藏的生物学意义1. 收藏消化吸收的精华长夏季节,万物生长旺盛,自然界充满了丰富的精华。
脾主收藏,指的就是脾脏通过消化吸收,将饮食中的精华吸收至脾脏,进而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
脾主收藏功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
2. 调节体液的代谢长夏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易出汗,体液消耗较快。
脾主收藏的功能可以调节体液的代谢,使其在炎热的环境下保持适当的平衡。
脾的疏泄功能对体液的运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身体康复。
三、脾主长夏收藏的调养方法1. 饮食调养适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等,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此外,要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肠胃的正常排泄功能。
2. 调适情志长夏季节气候炎热,易使人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
因此,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
适当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可舒缓压力,有益于脾气调养。
3. 运动养生长夏季节,适宜进行适量的运动来促进体内气血的流通。
运动可以增强脾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并改善体液循环。
适宜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四、脾主四时理论的现实意义脾主四时的理论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脾不主时,旺于四时脾不主时,脾旺于四季。
这个命题是内经藏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脾藏象的内容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主要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
《素问·太阴阳明论》是一篇专门讨论脏腑表里关系的唯一的篇章,在内经中一百六十二篇,唯独太阴阳明论对脾胃问题的表里关系做了专章讨论,足见黄帝内经对脾胃理论的重视程度。
这一篇主要讨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的相互关系,为了突出脾的重要性,本篇提出了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臧……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一篇开宗明义,以太阴阳明为表里为论题,论证了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的密切关系。
首先确定了脾胃为表里关系。
其理由如下:1、以膜相连。
《内经》原文明确指出脾胃以膜相连耳。
明确指出脾和胃同居于腹腔当中,也就是在中焦,两者以膜相隔。
也就指出了这两者脏器在形态结构上位置靠的很近,强调位置近的必然在功能上密切配合,因为形态决定功能。
2、经脉相通,相互络属。
络和属两个字,在内经中有特定的内涵,属的读音为zhu(2),连接的意思,络也有连接的意思,但用两个同时表达连接的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它们连接了不同的脏腑,本脏腑的经脉通过本脏腑的时候就称之为属,连接着与他相表里的另一个脏或腑的时候称之为络,因此,足太阴脾经就必然是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一定是属胃络脾,通常把它念成络属,属,连接的意思。
3、本篇强调了脾胃为表里关系的理由是供能上相互为用。
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为脾的运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脾运化主要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精微。
无论是水液,还是水谷精微,体内的这两大类物质都来自于胃所消化的饮食水谷,所以胃为脾提供了运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脾主运化供能,就为胃行其精气,也就替胃,这个为字作替代,它能替胃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津液运送到四肢,运送到其他脏腑,运送到经络而后到达全身,这就明确指出,很显然,胃所产生的水谷精气等物质不能直接到达全身,中间的通道,中间联系的纽带就是脾的运化。
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一条。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
四藏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与中医里的五行,五脏合四季有关。
我尽量用简单的方法,给大家讲解一下,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
首先要说五行:木,火,土,金,水。
(中医里的顺序是不允许变的,如果说成金,木,水,火,土,那肯定不是学中医的,可能是个算命的。
)
五行对应五脏分别是: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四季与五脏相对应是:春对应肝,夏对应心,秋对应肺,冬对应肾。
大家会发现没有脾脏相对应的季节,那么我们今天就说一下为什么没有脾脏。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解释:土能生养万物,春夏秋冬四季皆靠土的气息。
故四时之中都有土气。
脾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是人体脏腑组织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如土一样滋养万物,故在四季四季无时不是主宰。
因此后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以安五脏”等观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了“补土派”。
至今也有传人。
脾脏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人体所有机能运动的来源都是脾胃化生而来的,所以调护脾胃,是人体的重中之重。
《太阴阳明论》的第二段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四肢不得禀水榖气,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曰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精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榖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这最后一句话,有点和前面中间有那么一段话重复,我们串讲,“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首先提出个问题,脾有病为什么四肢运动手影响呢?或者四肢不能够正常的运动了呢?那当然我们过去学过,说脾主肌肉嘛,脾有病,肌肉无力,所以就不能运动了。
但是这些观点从哪出的呢?《内经》里头,有关脾于四肢运动的问题,讲得是很多处谈到,讲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都和本篇的理论有密切关系。
它首先提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从病理上来讲,岐伯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四肢皆禀气于胃”,四肢的运动都需要由胃气,有水谷精微之气来充养。
或者在这个概念上说,那些个气,精微之气,就叫阳气。
说阳气实四肢,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的时候讲过这问题。
说是四肢皆禀气于胃,都从胃气那接受来营养,接受到气血津液的滋养,是四肢皆禀气于胃,禀是禀受,皆从那里接受气,气是水榖精微之气,气血营养,气血津液之气,皆禀气于胃。
“而不得至经”,虽然是四肢皆需要得到,从胃那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但是呢,又不得至经,这个“不得至经”教材有注释,各位看,注释一,至经在《太素》叫“径至”,就是直接送到,直接到达的意思,虽然说四肢需要从胃那里得到精微之气,但是精微之气又不能直接到达于四肢。
也就是说不能从胃直接到达四肢。
它中间有一个过程,才能到达于四肢。
怎么过程呢?好,再说这个至经,用我们的观点看来,按《太素》写的就比较恰当。
而不是至经,不是到达经脉。
而是径至,直接到达的意思。
按我们的观点,《太素》是可从。
应该从《太素》之说。
它不能径至,直接到达于四肢,中间有一个过程,“必因于脾”,要必须经过脾气的运化,才能够到达于四肢。
“乃得禀也”。
由于脾气这个作用,四肢才能禀受胃气,或者说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所以它说四肢不用,脾病四肢不用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四肢不能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虽然说,四肢所得到水谷精微之气,是来源于胃,但是胃不能直接把它送到四肢去,还需要通过脾的运化作用。
这不一句话就等于回答了这个问题。
简要的说,就是这么回事。
脾病为什么四肢不用?就是因为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你看,上面讲的皆禀气于胃,它只说气嘛,你看这气不就包括津液在内了吗?脾病不能为之行其精液,所以我说的气血津液,前面的那个气,既包含水谷精微之气,又包含有气血津液在内。
这都统称之为气。
四肢皆禀气于胃这个气。
既包括水谷精微、气血津液,都包括这些。
脾病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就是说,胃有没有津液,有津液,这津液怎么办呢?气血津液需要经过脾才能给它运行,叫脾为胃行其津液。
但是这是一句话。
下面可还有胃为脾行其津液呢,脾胃是相合的,缺一不可。
脾为胃行其什么呢?后边有,“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脾把这气血津液运行到三阴。
脾为阴嘛,胃呢,胃为阳,胃把这些个水谷精微之气运行到三阳经。
所以脾胃相合,六经皆受其气。
四肢皆受精微之气的滋养。
气血津液都有,都受到这滋养。
所以呢,脾便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四肢不得禀水榖气,气日以衰”,因为脾病不能行津液,所以四肢就接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气日以衰,四肢中气血津液,就一天比一天的不足。
所以气日以衰,一日比一日的衰。
“脉道不利”,脉道也不通畅了,气血津液衰了,脉道不空虚了吗?当然就不利,脉也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筋骨肌肉都没有精微之气对它滋养,给它滋生,这个生也可以作为滋养,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皆得不到精微之气的滋养,故不用焉,所以就不能运动。
筋骨肌肉以及脉道,都没有气血津液滋养了,那它怎么运动啊?有气才能动嘛,没有气就不能动嘛。
所以说脾病,就是因为脾病,不能行津液,不能行气血津液了,所以人体的脉也好,骨也好,筋也好,肉也好,都没有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因此就不能运动,没有运动的力量。
这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可是下面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我听说脾不单独主一个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脾不单独主时,是为什么呀?有这么一个理论,也就是在《内经》时代有两个理论,一个叫“脾主长夏”,另外一个叫“脾不主时”,就不和时令相合,两个理论。
本篇就是讲的脾不主时的理论。
没有一个季节,没有一个节气,没有一个时令和它相应。
说,脾不主时何也?人家肝主春,心主夏,脾不主时是为什么?他提出这么个问题。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回答是这样的,说,脾者,土也,治中央。
脾主土,土在四脏的中央,东西南北中,脾属于中,上下左右,脾属于中,从立体上,从平面上,脾都在中间。
所以叫治中央。
治就是主持吧。
主持在中间这个地方,这个部位。
虽然它不主于时,但是它,“常以四时长四脏”,就脾气分布到四时去,它不主于一个时,它却分布到四时去而为四脏之长,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胃之气分布到春夏秋冬四个时去,分布到上下左右四方去,而为其他四脏之长,肝主东主左,肺主西应右。
心主南在上,肾主北在下。
上下左右,这个东西四方,这是四脏,但是脾就是在中央。
所以它治中央,分布到四时,而为四脏之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四脏之长。
而以四时长四脏。
这个“长”或者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不是长官之长,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
分布到四时,而滋养其他四脏。
两种理解,我认为都是对的。
“各十八曰寄治”,它虽然不独主一时,分布到四时都去,那具体再给它分,应该在四季的什么时间呢?这一个理论认为,它是分散在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
也就是春三月,正月、二月、三月九十天,三月的最后十八天属于脾。
九十天除去十八天,真正属于肝的那还有七十二天。
夏三月,四、五、六月,最后十八天也属于脾,秋冬,都是这样。
每一个季度的九十天,最后十八天都属于脾,四个十八天是七十二天。
每一季的九十天除去十八天,还是七十二天。
所以这个理论,它是把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成了五个七十二天。
脾胃和其他是均摊了。
是这样一个理论。
当然在我们中医传统的理论当中,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就是在《内经》也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
其他的观点关键是,把脾胃所占的时间扩大了,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中央。
所以它所主持的时间不是五分之一。
现在我们不是五分之一吗?一年三百六十天,它占七十二天。
和其他四脏相等。
其他后来发展的理论,就是把脾胃所主的时间,不是占全年的五分之一,而是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
就把脾脏的功用扩大了。
在理论上是这样个认识。
本篇只是这样分的。
按五脏均衡,时间上市均衡的。
各十八曰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所以它不能够单独主持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
我刚才说了,这是一个理论,咱们还有脾主长夏的理论。
而且脾所主时,还有脾主全年三分之一的理论,还有。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津也”,常着的“着”字,显著的着,昭著的着,使它旺盛起来,使它明显起来。
脾常着胃土之津,常把胃的津气让它昭著起来。
让它发挥很明显的作用。
所以说叫脾常着胃土之津。
胃土之津也就是气血津液。
胃所化生的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能够使得水谷精微之气,气血津液布达于全身,那才能昭著。
所以常着胃土之津是说脾的运化作用。
能够把胃气、水谷精微、气血,布达到全身去。
使它昭著,使它发挥作用。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作为自然界来讲是这样的,土是生万物的,人的脾胃属土,也是生长人体的,人体其他各个部位,生长发育维持生命都需要脾胃之气,都需要土气。
任何时间、任何部位不得无土气,所以说,土生万物而法天地。
像自然界的天地那样,脾胃之土气,像自然界天地的土气那样,来营养着一切,来滋养着一切。
万物归于土。
下面又联系到人体,故脾胃之气怎么样?“故上下至头足”,这个头足,是说从头到脚,其实是说的全身各处,表里内外,它说的是从头到脚,其实说的是从头到脚,从表到里,全身各处,也就是脾胃之气到达与全身各处。
各处我所说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得无土气。
土气什么时间什么部位,都得有,如果没有,对人体而言,那个局部,或者能够全部就是一种病态。
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没有土气,四肢都可以不用。
“不得主时也”,不单单主持一个时间,什么时间都有土气。
这就说回来,前边虽然说了,寄望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实质上,其实并不是指这十八日,你看后面说了,上下至头足,各处都得有土气。
它只不过是这样一种计算方法。
按五分之一来算的。
五脏各五分之一。
脾脏按五分之一来算的。
实际上意思还是在说,各处,无时无刻都不能缺土气,所以才说,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
刚才我说了,这个头足,其实是说的上下表里内外。
无时无刻都需要土气。
正是因为各处都需要土气,什么时间都需要有土气,因此脾反而不能单独主一个时了。
你不能说春天有土气,夏天就没了。
这个土气,无时无刻不可缺。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这又讲到解剖的问题了。
脾胃这么大的作用,脾胃之间有这样的密切的联系,是万物之母,是吧,土生万物嘛,不是万物之母吗?可是又谈到脾与胃不过是以膜相联系,这不讲的解剖问题吗?脾和胃有一个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精液,何也?”它只不过是有膜相连,怎么脾就能为胃行其液了呢?所以下面解释,就不能单纯从解剖的角度考虑。
单纯解剖的角度考虑,脾与胃相连,就输散不了它的津液。
那膜并不是布散津液用的。
或者说,不是胃的津液,全通过这膜去布散的。
尽管这谈到解剖,下面解释可并不是按照这解剖来解的。
怎么解的呢?“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
”说脾与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特别是在经脉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这个足太阴,是属于三阴,三阴经。
太阴、少阴、厥阴,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三、二、一,要是摆成一二三的话,按顺序太阴是三阴,说太阴者三阴也。
三阴经,这个是三阴的经,太阴经,“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嗌,咽喉部分,它的经脉的循行,虽然是属于脾的,但是它贯胃,经脉上它就与胃相贯通。
就足太阴经是贯胃属脾,这个嗌其实就是咽嗌,就是上面所说的地气通于咽。
天气通于喉。
这个嗌就是咽。
因为水谷之气,是通过咽的,所以它讲贯胃属脾络嗌。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这个太阴,就是讲的脾经,足太阴脾经;行气于三阴,这个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的一二三,三阴了。
跟前面那个足太阴者,三阴也,那个三阴不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