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博物馆翻译策略研究_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16.62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研究现状概述作者:郭琳娜来源:《祖国》2016年第17期摘要: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重要的方式,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国内博物馆的文本英译翻译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所以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翻译有着较高的要求,最终得出的译文的质量会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往水平。
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我们没有特别重视博物馆的文本英译翻译,对这方面的研究材料也不是特别丰富,所以,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一下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现状。
关键词: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现状分析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信息在全球化的进一步流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有超过2719.16万人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实现其工作、旅游、学习以及其他目的。
大量的外国人事如何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这其中必然缺少不了博物馆的作用,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重要的方式,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但是,对外国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了,没有正确合适的译文导致外国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中国。
因此,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就出现了,不仅如此,对博物馆英译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一、对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现状在我国,对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起步较晚。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网络上有关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的论文不超过五十篇。
其中最早的一篇是在1991年的《历史文物汉英的忠实和通顺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博物馆文本英译研究起步晚的现状。
但是,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中有关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论文数量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增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博物馆学术界对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翻译非常重视。
另外,在已知的有关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论文中,大概分为以下三个主题:1.有关博物馆文本翻译错误分析以及对其文本的规范化研究;2.有关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研究;3.有关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原则研究。
关于博物馆英语翻译论⽂ 博物馆,是⼈类历史⽂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化、记忆历史的重任,博物馆英语翻译具有⼀定的难度。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博物馆英语翻译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博物馆英语翻译论⽂篇1 浅谈五⾢华侨博物馆标语翻译 摘要:江门五⾢华侨博物馆馆内所有陈列、摆设均设有相关标语,为访客作⽂字讲解。
这些标语皆为中英双语,故笔者结合动态对等翻译、⽂化差异影响等相关翻译理论对馆内部分标语翻译进⾏分析,并提出修正上的建议。
关键词:动态对等翻译;⽂化差异;⼈名翻译;⾝份翻译;长句处理 1 . 引⾔ 江门市博物馆⼜名五⾢华侨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第⼀侨乡——江门,是⼀所国有地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与五⾢华侨华⼈相关的⽂物与资料。
截⾄2008年底,现有各类⽂物3万多件,其中九成左右是华侨⽂物。
在馆藏的华侨⽂物中,实物达2万多件,照⽚1000多张,图书资料、刊物2700多册(份),内容丰富,对展⽰和研究五⾢华侨史极其重要。
由于代表着五⾢形象,也是著名景点之⼀,故接待的游客来⾃世界各地,每件⽂物的标识语均为中英双语。
笔者亲⾝游览过数次,发现部分翻译存在失误,如:“⼀对⼀”逐字翻译、错译等,本⽂将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细则展开详细讨论。
2 . 概述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2 . 1“信、达、雅” “信、达、雅”⼀说,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中提出的。
“信”是强调译⽂必须忠于原⽂,“达”是强调译⽂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要有⽂采。
对于“信”和“达”,多数⼈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翻译的两点基本要求,⽽“雅”则是在⼀定功底基础上来⼀场⽬标语⽂字的绽放和升华,它属于⾼层次的追求,并牵扯到个⼈风格、⽂体、修辞等问题,带⼀定主观性。
目的论视角下探究《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目的论视角,探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通过对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实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因此,如何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成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目的论视角,探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通过对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主张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型的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是将源语言文本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应该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是源语言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文化负载词,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下面将分别对不同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1. 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的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如“皇帝”、“宫廷”、“御膳房”等。
这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保留其历史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在翻译历史文化类的文化负载词时,应尽量保留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注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例如,在翻译“皇帝”时,可以使用“emperor”来表示,但需要在翻译的前后加上注释,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emperor)”。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located in 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is a treasure trove of silk culture and history.It is the first national silk museum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dedicated to the preservation,research,and display of silk artifacts and the promotion of silk culture.History and SignificanceThe museum was established in1992,marking a significant step in the documentation and celebration of Chinas rich silk heritage.It is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Hangzhou,a city historically renowned for its silk production.The museums mission is to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ilk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global culture and trade.Exhibitions and CollectionsThe museum houses a vast collection of silk artifacts,including ancient silk textiles, embroidery,and weaving tools.The exhibitions are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each focusing on a different aspect of silks history and production.The most notable sections include:1.Ancient Silk Textiles:This section showcases silk textiles from various dynasties, highlighting the evolution of silkmaking techniques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in silk designs.2.Silk Production Process:Visitors can learn ab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silk production,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mulberry trees and the rearing of silkworms to the spinning and weaving of silk threads.3.Silk in Daily Life:This exhibition explores the role of sil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from clothing to home furnishings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4.International Silk Trade:The museum also delves into the global impact of Chinese silk,tracing the routes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influence of silk on other cultures. Educational Programs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is not just a repository of artifacts but also a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It offers a range of programs and workshops designed to engage visitors of all age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ilk production.These programs include:Weaving Workshops:Participants can try their hand at traditional silk weaving techniq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illed artisans.Silk Painting Classes:These classes allow visitors to create their own silk paintings,learning about the use of color and design in silk art.Silkworm Rearing Demonstrations:A uniqu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e life cycle of silkworms an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ilk production from the source.Cultural EventsThroughout the year,the museum hosts various cultural events and festivals that celebrate the art of silk.These events often include traditional silk fashion shows, silkthemed art exhibitions,and performances that showcase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ilk in Chinese history.Visiting InformationVisitors to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can expect a rich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that combines education with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and craftsmanship of silk.The museum is open yearround,with special exhibitions and events that change seasonally.It is a mustvisit destination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ilk,and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legacy of this ancient and elegant material.。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标签: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
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问题与对策分析作者:李奕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于本国文化的冲击不断加大,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是大量珍贵文物的集中场所,而这些珍贵的文物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流传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有效推动我国文物行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
博物馆的文物是我国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示的重要媒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就必须做好博物馆文物名称的翻译工作,降低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就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博物馆文物名称的英译会直接影响外来游客对相应文物的认知,在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文物名称的精准翻译对帮助其他国家了解我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换言之,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种文物是对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等各方面的展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瑰宝。
与此同时,对于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文化名称的翻译具有语言朴实、简练、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等特点。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名称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参观者很好地理解文物的含义,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
因此一定要重视博物馆文物名称的英译,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英译的质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一)语用翻译失误在文物名称翻译的过程中,语用翻译失误指的是逐字翻译以及译文不一致的现象。
就译文不一致现象来说,典型的例子就是把“纹陶钵”翻译成“An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ting”,把“席纹红陶钵”翻译成“Red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语言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在各种国际会议、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等场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关系到信息的准确传达,更是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交流。
因此,本文旨在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有效传达。
在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中,释意论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因此,本文将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策略。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在其他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四、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法直译加解释法是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这种方法首先对原文进行直译,然后对翻译结果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如,“功夫”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Kung Fu”,同时加以解释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技能”。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将原文的含义进行重新表述。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如果直译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可以采用意译法。
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往往被理解为凶猛的怪物。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将“龙”意译为“symbol of good luck”或“auspicious creature”。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博物馆展览的英文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了解展览英文翻译的要点,并通过相关策略的实施,提高英文翻译的质量与水平。
1 博物馆展览英文翻译的要点首先,翻译人员应该对英文翻译服务对象进行明确。
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参观人员主要是国内观众,其中有很多是英语爱好者,而外国观众也有,但数量较少。
其次,翻译人员应该了解英文翻译的目的,即在满足英文爱好者知识获取需求的同时,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优秀文化。
最后,翻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真实和紧贴展览内容等翻译标准。
2 做好博物馆展览英文翻译的策略2.1 加强对展览内容的了解在进行具体英文翻译之前,翻译人员必须了解展览大纲,全面掌握展览框架与相关内容,否则就会在时态、用词、书写格式等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例如,开封博物馆中的“馆藏石刻精品展”前言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每篇内容都简明概括了该时期的历史碑刻情况。
虽然这些历史已经过去,但在对论说或叙述等语句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应该使用现在时,而对于过去某一时段发生的动作,则应该使用过去时。
另外,针对中英文化差异这一情况,翻译人员还应该采用动态对等的方式。
动态对等指的就是将自然表达当作目标,翻译人员不能以让读者对源语语境文化模式进行理解为目的,而是试着有效联系接受者与其自身文化语境行为。
2.2 满足版面设计要求在具体翻译中,展览英文翻译不但要保证语法恰当、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还要对版面设计进行充分考虑。
因此,翻译人员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人员应该全面认识博物馆展览主题、具体内容和版面设计要求,并在这一基础上,以展览形式为依据,对展览资料进行灵活翻译。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翻译词典等工具书的运用,提高英文翻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2.3 做好审核、校对工作对博物馆展览翻译而言,在实际输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漏打或错打的问题。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英语作文The China Silk Museum is a fascinating place to visit. It's full of beautiful, delicate silk fabrics and garments, and it's a great way to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ilk in China.When you walk into the museum, the first thing you notice is the stunning collection of silk fabrics.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colors and patterns, and each piec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last. It's amazing to think about the skill and craftsmanship that went into creating these fabrics hundreds of years ago.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s of the museum is the section on the history of silk in China. You can learn about how silk was first discovered, and how it became such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s really fascinating to see how silk production has evolved over the centuries, and how it has impacted Chinese society.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exhibits, the museum also has a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silk garments. It's incredible to see the intricate designs and beautiful embroidery on these garments. You can really appreciate the artistry and skill that went into creating them.Overall, the China Silk Museum is a must-visit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t's a beautiful and educational place to spend a day, and you'll come away with a new appreciation for the art of silk production.。
2512020年09期总第501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博物馆简介翻译研究——以大英博物馆为例文/张小冬三、原文分析博物馆简介属于旅游文本,是以游客为对象,介绍本国旅游事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
旅游文本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高旭东,2010)。
而对于旅游网页,除了具有上述特点,还具有短时、快速、注意力游移等特点。
1.翻译策略以及译文生成。
通过翻译委托书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译文中具体的翻译策略,即直译、增译以及改译,来完成对译文的分析。
(1)直译。
译文大部分采取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原文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如:原文1:The original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 included antiquities, coins and medals, natural history specimens and a large library collection.译文1:大英博物馆最初的收藏包括文物、钱币、奖章、自然历史标本和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
分析:原文为简单句式,信息较为简单,介绍的是藏品的种类。
为了保证原文信息的准确性,译者采取了直译的方式,简洁清晰。
原文2: The core of today’s building was designed bythe architect Sir Robert Smirke (1780–1867) in 1823. It was a quadrangle with four wings: the north, east, south and west wings.译文2:现今主体建筑是由建筑大师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Robert Smirke,1780-1867年)设计于1823年,它是一幢带有四翼的四边形建筑:北翼、东翼、南翼和西翼。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博物馆文物展品名称英译研究——以洛阳博物馆为例作者:刘欣蕙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7期【摘要】本文以洛阳博物馆文物展品名称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可供历史类博物馆展品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技巧,以期为平行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同时,文章对该馆部分存疑译文进行剖析,并结合更高级别博物馆的展品译名提供了参考译文,以期提高洛阳博物馆展品译名的准确性,并实现中国博物馆文物展品译名的规范和统一。
【关键词】洛阳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作者简介】刘欣蕙,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作为展现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博物馆在历史知识普及以及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均为本馆展品的名称及介绍文本提供了英文翻译,以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来华旅游、生活的外国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笔者结合自身走访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经历,发现文物展品英译情况不容乐观,错译、误译等情况屡见不鲜——既给外国来华人士带来极大不便,也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有损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
因此,本文以洛阳博物馆的展品英译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可供历史类博物馆展品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改善博物馆展品名称英译的传播效果。
二、展品名称英译指导原则的理论分析1.文物展品名称的语言特点及文本功能分析。
一方面,作为公示语的一种,展品名称具有公示语的普遍特征,如简洁明了、统一规范、通俗易懂等;另一方面,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 ( K. Reiss) 根据文本的交际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情型 (expressive) 和操作型 (operative)[1]。
其中,“信息型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供“纯粹”事实,根本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文本的接收者。
全球化视角下博物馆书画展品解说词的英译研究孟艳(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摘要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
从全球化视角下对博物馆书画文物展览解说词翻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天津博物馆书画藏品解说词英译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进而推进博物馆文物展示整体水平。
关键词博物馆书画展品解说词汉译研究天津博物馆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1项目研究背景博物馆是人类历史灿烂文化的宝库,从1682年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
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因素是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甚至是陌生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博物馆则则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现在,中国很多博物馆的文物名称都配有英文翻译,既方便了外国游客参观,同时也成为向他们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语言体系、文字系统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博物馆翻译,就不能以传统的等值翻译作为翻译的标准。
博物馆文物翻译工作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介绍外国文化的重任,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
随着博物馆的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社会对博物馆文物翻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由于英文被国际社会普遍用于交流工具的特性,博物馆对外展览和出版物至少应该有英文翻译。
2研究途径此研究从国际化语境下对博物馆展品解说词翻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
目前天津市共有20多家各种规模的博物馆,规模比较大的博物馆包括天津博物馆、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戏曲博物馆、天津金融博物馆、天津邮政博物馆、天津文庙博物馆、北疆博物馆、石家大院(杨柳青博物馆)等,但是目前已经上线的天津市各类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的英语版介绍主页信息均空缺,3实践过程本项目通过馆藏文物解说词的英译进行具体实践。
目前已经取得书画部分展品解说词英译的阶段性成果。
80基金课题《中国战疫录》(以下简称《战疫》)共有5集,分别为《疫病突袭》《全民战疫》《中国速度》《医者大爱》《四海同心》。
全片于2020年3月30日上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纪录片的总体架构全面,其中心由武汉及湖北省的视角,拓展至全国乃至全球视角,真实反映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全过程。
本文引入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对《战疫》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如今,世界各种文化紧密交织。
当一方试图解读并呈现“他者”时,难免会受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影响而出现误读。
因此,如何真正理解“他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全球本土化的《战疫》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新载体,承担着以西方社会能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
一、理论依据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国家行为及其成果所形成的总的认定和评价。
国家形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1]。
Glocalization (全球本土化)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与Localization(本土化)结合构成的新词。
全球本土化概念最初描述的是全球产品、模式适应本土市场环境的方式,但近年来文化层面也出现了全球本土化的趋势。
美国学者罗伯森认为,全球本土化是普遍的特殊化与特殊的普遍化共存的双向趋势,全球化无法取代本土化,反之亦然[2]。
我国学者孙有中、吴东英认为,在文化领域,全球本土化指文化变革与实践过程中,全球性与本土性两股力量此消彼长的辩证过程,全球本土化强调全球与本土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以全球本土化的视角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更加注重文化间的相同性和变异性[3]。
符号学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一个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
能指即符号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中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10320112Y所传达的声音、文字形象,所指即符号所蕴含的概念。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AbstractMuseum interpretation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the delivery ofinformation to visitors of the museum. The translator of a museum exhibition must be able to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exhibit ina way that is accessible and interesting to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Chinese museums and integrates the analysis of effective translation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xhibits in the museum, with specific key elementssuch as visual representation, storytelling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 It concludes that using a combination ofmultip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ssage in a museum.IntroductionMuseum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ield inrecent years, in which translation seeks to make up for the barriers that might exist between exhibits and museum visitors. The aim of museuminterpretation is to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hibits, the cultural context behind them, and to create animmersive experience.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service in the museum should not only translate the text verbatim,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visual cont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ccompanying information, and create an engaging interpretation of it.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museum exhibits, with a specific focus plac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different exhibitions, based on the museum's key elements such as visual representation, storytelling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Visual Representation in Museum TranslationVisual representation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in museum interpretation since it directly conveys the message and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attracting visitors' attention. For the effec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exhibits,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written text and accompanying images. The museum tends to use visual aids to create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for the viewer,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effectively blend the visual elements with the text to enhance the viewer's experience.For example, in the exhibition of ancient artifacts, the use of visualaids is more critical than in a science exhibition or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For artifacts exhibition displays,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descriptive language that highlights interesting details about the object that may not be visually apparent. For instance, when translating anexhibit about the Ming Dynasty, the translator should aim to reproduce the visual design of exhibit space by creating an atmosphere thataccurate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period.In contrast, science exhibitions may require a translator to explainthe complex scientific terminology and jargon into terms that are universally easy to understand. In those cases, it might be crucial touse visual aids such as diagrams, graphs, and photos to clarify the message. For instance, a museum exhibit about the human body cellsrequires a translator to reconstruc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in a way that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visually appealing.Storytelling Ability in Museum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of museum exhibits should be a narrative journeythat offers an immersive and engaging experience to the viewer. The ideas and emotions behind the exhibit are portrayed through anecdotesand storytelling.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able to depict the museum exhibits insuch a manner that the viewers feel engaged and invested in the experience. Effective storytelling can creat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ewer and the exhibit object, which help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exhibit.For example, when showca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narrative techniques that can help in presenting art styles to suit the tastes and preferences of all types of art lovers. The translator may utilize detailed stories related to the artist's life, presented in a way that elicits a range of emotions from the viewer, which can help cre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work.Coord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 in Museum TranslationMuseum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convey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but should also seek to engage the viewer in an interactive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Successful museum interpretation should allow the view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 actively.For instance, in science exhibitions that focus on interactive display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work to provide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for the viewer.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logans, explanations and provide instructions in a way that would educate and interpret the exhibit perfectly.ConclusionIn conclusion, effective museum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hibit content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A museum translator should utilize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present an engaging, immersive and informative experience that caters to the viewer's overall needs and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xhibition's content, the strategie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this essay, includ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 storytelling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museum translations. Ultimately, the communication of messages in museum interpretation should aim to create a meaningfu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hibit and the audience to leave a lasting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