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生评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序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作者魏坤梁【提示】本文共分为10篇,首次从多学科的知识角度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逐字逐句加以严谨周密地探释,尤其是首次依据古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对《十三势歌》的词句加以探析,并尽量穷尽地考究清楚每一个字词在古代的当时含义,避免了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由于词义与语法修辞的不同而发生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太极拳界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有机整体的新的解释,力图使读者对这篇古代经典拳谱的理解尽量符合拳谱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拳术思想,从而尽量充分地从这篇古拳谱中汲取对于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所需要的经典指导作用。
【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太极拳以其卓越的健身和修身功效、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其广泛的适应性,符合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要求,掌握太极健身方法对终身健身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太极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武术的优秀代表,通过太极拳教学,使学了解,体悟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太极拳的正确的认知,加之武术运动的普及程度较低,学校缺乏武术运动的氛围,太极拳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如何改变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使太极拳运动在高校得到良好的普及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热点。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科研论文。
研究者大多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提出了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以为,要提高高校太极拳教效果,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问题和学与练的问题,其次,才是教法的问题。
一、建立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良好的兴趣是建立在对事物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对事物有了真确深刻的认识之后而产生的兴趣才是真正、持久的兴趣。
因为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误解而产生的“兴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充其量只能称作是“好奇”。
这种兴趣没有持久性,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兴趣”也随之减退甚至消失。
事实上,由于武术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对武术缺乏真正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从未接受过武术教育,他们认识武术的途径是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而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中的武术有很大的虚构和夸张成份,不是真实的武术。
在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的渲染下,武术神秘而神奇,武术的技击功能被无限神奇化,太极拳更是高深莫测,飘逸灵动、奇异无比。
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除却技术教学之外,要进行太极拳理论和文化教育,通过讲座的形式,讲授太极拳的起源、流派及发展知识,使学生认识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功能及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太极” 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之极、绝对、唯一之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即太极。
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也是个太极,万物各自为一个太极。
而阴阳,则是太极这个整体中所包涵的两大要素,所以说太极是阴阳的合胞体。
一切事物的稳态都是阴阳协调、中和,既对立又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整体观的体现。
由于时代需要,太极拳实为技击而建,同时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 加大了爆发力。
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涵了疗病健身的因素。
太极拳柔和缓慢,重意念,使神气内敛;动形体, 以行气血;调气机,以养周身,这也与古代养生观一脉相承。
太极拳与易筋经、五禽戏同属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畴一“动以养生”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太极拳以儒道哲学思想为基础,以“炼形”为手段,不同于西方体育对肌肉壮硕、骨骼强健的追求,而是以脏腑气血的健旺达到筋骨的强健。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太极拳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转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及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体防病功效。
本研究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太极拳的健身哲学进行全新的阐释。
1 松静自如,负荷适度――促进神经调节和免疫功能的发展1.1 太极拳的松静调节可增强免疫机能太极拳是一种顺其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整体修炼过程,去调整和强化人体本能,开拓人体潜能,而使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高层次的平衡和自由。
因此,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必然是在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都能顺从意念的需要,达到既协调又有序,既迅速又灵活,既松柔又有弹力地“屈伸开合任自由”的一种理想境界。
即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整个人体在意念引导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使大脑信号与肢体动作同步化。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国古老哲学、医学、兵法、美学、运动学的精髓,而且融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养生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通过练拳者长期习技、研理,潜移默化,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
中国武术太极拳名著序跋鉴赏一、金一明《武当拳术秘诀》序跋鉴鉴赏1、郭序呜呼!运筹帷幄,固能决胜疆场,锻炼身腰,亦足振兴国脉。
班超投笔,未必无练习工夫;祖逖着鞭,亦必赖精神振作。
楚霸王拔山举鼎,虽云天武神威;达摩祖精劲神功,要亦凝神炼气。
此吾友一明金子武当拳术一书之所由作也。
一明金子,吾扬望族,邗水世家。
毛锥简札,果然戎马书生;裙屐翩翩,不愧英雄儿女。
花拳绣腿,早授业于名师;巧打神拿,亦遍访诸好友。
长拳短肘,要皆信手拈来;运气提工,无不随心所欲。
是以造诣功深,得秘诀于少林;精华萃集,复阐扬夫武当。
本三丰之要诀,为内家之正宗。
虎蹲猿跃,鹘落鹰扬,点法贵乎探爪,步法重在贴樁。
既有赶打等打之分,复有生门死门之别。
内家之字诀,等于西洋之拼音;武当之秘传,宛似中文之勾划。
其中奥妙,无不讲求。
苟非一明先生之研究有年,何以发其精而撮其要,即其浅而言其深哉?而况党国多艰,列强环伺,若不于拳术功夫加意探索,欲吾种族之强盛难矣。
是书告成,梓而出之,盖亦强吾种族之工具也,是为序。
民国十七年冬月中旬江都郭庆谨序2、自跋先进尝云:“学打三年,不如真传一话;练拳千着,不及明眼一言。
”良以习技不难,难在得真传与秘窍耳。
昔者,武侠犯禁,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今也,国术重光,应供所长,以公同好。
著者不敏,于拳术未窥奥蕴,于武当未进堂阶,仅就目见耳闻,历年心得,掇拾成篇,贡诸当世。
自知一得之愚,不免为方家窃笑,第就派立言,顾名思义,或细流土壤,聊为习技者之一助云。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入选论文杜聿鸿当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人所共知。
那么,太极拳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用什么来检验呢?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自身体验、亲身实践了。
作为健身项目,太极拳好吗?和其它体育项目比较有什么不同?实事求是地说,没有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回答正确;或者可以说,多数人把太极拳仅仅混同于一般性体育锻炼而可能说“好”,他们认为选择太极拳,无非是爱好不同、选项不同而已;岂不知,这对太极拳来说真是太冤了!近年来,本人在陕西宝鸡和咸阳的大众拳场,在焦作和天津的国家赛场,调查询问了众多拳友,只要是“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别的不说,无一不说自己“不感冒”,个个都是印证有非同一般性体育锻炼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的实例!这个运动项目“好”字的含金量,在这些武术人身上,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拳友有象“神经病”一样的“痴迷”太极拳,道理就在这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少人愿意走路跑步、跳舞打球,而不愿意打太极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压根儿不相信”这个“大不一样”;加上他们不习惯太极拳的“慢”,认为太不好学,就选了一个既好学、又方便的运动项目。
可以说,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从不知到知、受益醒悟过来的人”了。
太极拳,是科学健身的武术运动方式之一,可使人体身心放松、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效果极其明显,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这类太极拳的宣传材料,甚至有关的科学“传神”,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云里雾里的,半信半疑;直到自己亲身加入练拳队伍,才有了切身体悟,心中豁然开朗。
我的“体悟”是:只要用心,按前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练了,其它一般性体育锻炼没有的科学健身效果“神气”,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时至今日,我打拳整整5年,已经深深地尝到了甜头, 4年没吃1片感冒药;这一非凡效果,对我这个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来说,真可谓人生健康路上的奇迹!这种“奇迹”,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科学健身神气”的反映吗?军人出身的我,虽“甘油三脂”较高,没大毛病;但是,前些年老感冒,把我整的实在够呛。
《太极拳之研究》序予幼而多病,先大父子明公尝以不能长成为忧。
今予已虚度98岁矣!(农历1885年正月廿三日生)。
足以慰先大父于地下!然予身体健壮悉如青年,其故何哉?由于研习太极拳使然也。
前曾著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弓矢概论》《国术概论》《重订日用百科全书》等著作,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风行海内,备受欢迎。
近接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函请再有所著述,以先睹为快,予因工作太忙,且太极拳为予业于爱好,并非以此为职业,故不暇及此。
故商之予之门生马君有清,将予数十年来之有关养生长寿与太极拳之报告,以及日常讲授之资料,融会贯通,陆续整理,分期出版,以满足太极拳爱好者之希望,亦一快事也。
马君有清天资英挺,才气过人,从予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造诣颇深,予教以编著之法:“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以至理。
”方能实事求是。
有清颇以为然。
以后出版,将以吴述马编之方式行之,以少费予之精力也。
是为序。
1983年岁次癸亥正月二十三日吴图南序于北京万安别墅自序由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讲授、余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自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以来,畅销海内外。
吴图南先生一生著述很多,不少书籍至今仍在各地销售,是研习武术太极拳的重要读物。
究其原因是:吴图南先生既有正宗的传统功法,又有渊博的古今学识,他身怀精湛的武术绝技,又是长寿。
这种造诣,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不愧是太极拳的泰斗、武林杰出的寿星。
他的学说和绝技对太极拳的宏扬和发展,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余在《太极拳之研究?源流篇》里,记述了吴图南先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现和珍藏古谱《太极功》,即《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经过。
这本谱是明初(1368)宋远桥所记,由宋氏后人于清初(1644)所录的手抄本。
此事为当时京师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所知,吴图南先生遂抄写了六本,分赠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恩绶、刘彩臣、纪子修诸名家每人一本。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本书继许禹生先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而作,以阐发太极拳固有之道义。
寓提倡忠勇、豪侠、明礼义、知廉耻、轻死生、重气节之精神,与以门户自限者有别。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分述太极奉之流派、意义、文献、名著、教练法及术语释义,下编分述太极拳路姿势、步法、身法、使用法、推手术及体用概论,寓先知后行,知而更易行之意。
本书原稿遗失,续编于军书旁午,抢林弹雨之际。
为求明畅,不加修饰,因是编为技术书,非学理书故。
本书注重实事求是,养成国术技能,于散手使用法,着着详叙,皆实施于平时及军中而有显著效能之技击法,且可着着实用于推手术中,阅者幸予注意。
本书之编成,正民族自卫战争紧急之时,名人题序,多行谢绝。
其所作跋词者,皆日与共患难同生死之士,与本书之产生有关,故悉付于书末。
本书仓促编著付印,简略冗杂相问,未能曲引旁通,俟再版时再行补正,阅者幸予原谅。
本书插图原系铜版,经刘君琢之携往汉中,因被敌机轰炸烧毁,故改用木刻,阅者谅其简略。
宋岳武穆、明戚南塘军中,皆以忠勇信义之精神为体,而以武术之技能为用。
故岳家军、戚家军之声威,至今犹著,凡执戈卫国之士,皆宜步其后尘,不敏如余,亦存请自隗始之意也。
本书先后编辑时,有刘君琢之、张君成之、杨君博生、许君彭久、裴君汉藻,及米书年、董桂、邵英斌、梁春华、陆雨桂、赵思杰、王念祖、张万荣、李毓秀、傅殿森、聂立轩、王甸侯、薄应遴、侯汉三、沈希贤、师骏泽、郝文冲、李宗汉、刘邦麟、王祖清、李搏九、马振邦、和玺卿、马秀棠、常富有、邢国英、于友三诸君分别担任缮校绘图,特书于此,用志不忘。
序我国国术之妙,首推太极拳,贤愚所共知。
而首倡国术救国者,厥惟太极拳宗师许禹生、吴鑑泉诸先生。
许、吴之弟子遍海內,而克绍其薪传,驰誉华北者,独见夫王子新午焉。
新午官并门,以是术倡,三晋大化,翕然成风,文武之士,罗拜其门者数千人。
新午历宰名邑,所至称贤有司。
率数县壮士与倭人战,每战辄捷,料敌进退,如指诸掌,人咸惊异其才能,余知其得力于太极拳者独多也。
太极拳与科学健身作者:聂建峡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太极拳健身的理论基础、特点、健身、强身、调心、娱乐等方面作具体阐述,并提出了太极拳与科学健身的方法,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科学;健身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历史悠久,拳理深奥,流传甚多,它以“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基础,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际中庸之道,兼具有经络学说、吐纳导引、蓄发提放、奇正虚实,周易之阴阳变化,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众多学科融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高度浓缩的文明成果,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智慧的养生体系。
它简便易行,运动量较小,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男女老少身体强弱均可进行练习,尤其受到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
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理脏腑、增食欲、防病、强身健体、抗老等功效。
一、太极拳健身的基础理论太极拳的拳架编排有序,动作舒展缓慢柔顺、圆润优雅,目的就是达到动筋骨、活血脉、理气机、内固五脏六腑,外合皮毛骨肉。
《素问》有:“随精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精发于心,魂者,神之初气,蕴于肝。
精藏于肾,魄者,精未盈,化于肝,五脏气盛,则精气神魂魄旺盛,人的精神也就旺盛,这是太极健身的基础理论。
二、练习太极拳对人的心性要求练习太极拳对人的心性要求很高,在锻炼中讲究心静、身灵、气敛、神聚。
要做到这些所面临的大敌是五情。
五情是指怒、喜、悲、思、恐。
五情致使气机紊乱,内伤五脏。
五情不畅通,心如何能静,气如何能沉,反过来心浮气躁,忧虑烦乱,暴怒未息,易不适宜练拳,勉强练拳,反遭其害。
通过练拳要使心情舒畅,心神专一,心态平和,这也是练拳目的之一。
三、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一)招熟阶段:《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在初学打基础时,动作要求舒展大方,涵胸拔背,沉肩坠肘的范围内,达到极限,手达到前、后、左、右、上、下的极限,使拳架饱满,大幅的四肢运动,刺激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促进气血功能加快,达到身体的三节四梢。
析《太极拳论》(上)——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
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
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
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
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
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
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
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
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
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
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
但由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
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
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
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
收稿日期:2002-05-15基金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作者简介:姜 娟(1973-),女,黑龙江木兰人,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讲师,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太极拳健身文化及其科学基础———现代太极拳运动之延年益寿篇姜 娟1, 郭志禹2(11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沈阳110032;2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上海200438)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从“心静体松”、“气遍身躯”、“足定根基”三个方面的太极拳健身文化和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发现,现代科学研究与太极拳健身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可以通过现代语言表述和现代科学诠释达到融会贯通的,这将使太极拳健身功能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切合实际的科学图景和学术指向。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文化;科学基础中图分类号:G 85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02)04-0039-04Body 2building Culture by T aijiqu an and Scientif ic FoundationJiang J uan 1, Guo Zhiyu 2(1.Wushu Dept.,Shenyang Institute of P. E.,Shenyang ,110032,China ;2.Wushu Dept.,Shanghai Institute of P.E.,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By literature ,analysis ,summary and deduction ,the authors tentatively analyze thebody 2building culture by Taijiquan and its corresponding scientific studies in the light of the threeaspects :“mind keeps calm while body is relaxed ”,“vital energy is throughout the body ”,and“feet decide the found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act of modern scientific studies withbody 2building culture by Taijiquan could achieve perfect harmony through modern languageexplanation and scientific annotation ,which will present a clear and actual scientific prospect andacademic direction..K ey w ords :Taijiquan ;body 2building culture ;scientific foundation太极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作。
55武术研究2022年6月第7卷 第6期全民健身太极拳锻炼评价标准研究袁诗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反映了太极拳锻炼效果,也为群众采用太极拳进行健身活动提供了全面指导。
目前,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项目,缺少科学的锻炼评价标准,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评估与锻炼指导作用。
文章依据全民健身政策要求,建构起一套以“形、意、气”为主线的“三级九等”太极拳锻炼标准,从而为群众认知和评估太极拳锻炼效果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全民健身 太极拳 锻炼标准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2)6—0055—04基金项目:(1)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2102310928;(2)河南省202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编号:2022-JSJYZD-039; (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ZZJH-392。
作者简介:袁诗漫(1994~),女,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太极养生和武术教学。
1 全民健身太极拳锻炼评价标准价值取向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增强工作与生活能力、营造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而太极拳作为一项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广受人们欢迎和青睐,成为全民健身的普推运动之一。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全民健身提供了价值导向与计划方案,也为制定和实施太极拳锻炼评价标准提供了依据。
我们有必要从“全民健身”角度,来建构太极拳锻炼评价标准价值取向和体系,更好地发挥太极拳锻炼在全民健身事业中作用。
全民健身视域下太极拳锻炼评价标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估个人太极拳锻炼效果的方式,个人可以评定个人的太极拳锻炼质量情况,准确掌握个人的太极拳锻炼水平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多样化锻炼效果,尤其是能够认识到个人太极拳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包括锻炼内容的缺陷、锻炼过程不规范问题等。
《四书·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弗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错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措也。
”正因为有着这种治学思想,才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和辉煌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文明的长河中,是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大文化文明”。
数千年来,这种“大文化文明”曾经造就出一代代志土贤达、伟人骄子。
曾经在中华民族的一次次昌盛繁荣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化文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习俗礼仪、道德观念、立身治学的各个领域,已经融人这个民族的血脉。
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一道无法摧毁、无可征服的“精神长城”。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一次次抵御外来的武装侵略,最终还主要靠得是由中华传统文化铸就的这一无形的“精神长城”;一次次抵御外来的经济侵略,最终还主要靠得是这一无形的“精神长城”;一次次抵御意识形态的文化侵略,仍然主要靠得是这一无形的“精神长城”。
而这也正是中华文化从未间断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有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正因为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回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种崇高的理念,才涌现出无数“杀身成仁”的义举、“还我河山”的豪言,才能有无数“投笔从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民族精神的脊梁。
回顾近现代以来,那种对中华传统文化育目盲目否定,有率诋毁,长时期无休止的指责、批判甚至野蛮摧残列虚无行为所导致的恶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尽的痛苦。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以往,在现今、在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所产生和将会产生的极作用。
读席庸君《太极拳与科学健身》一书,从中可以清路地感觉到全书从立意构篇、章节布局、乃至行文叙述,有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全篇大量的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娴熟的驾驭。
同时还可以看到作者在中华医学、中华武术及太极拳等学科领城潜心习修、体用并重的特点。
《传承太极拳,科学健身》报告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现在的中国,经济水平已经强大,而如何能让世界真正的尊重中国,是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仅仅经济上的强大是不足以得到尊敬的,只有文化强国才是长久之计,在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认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应当同时是文化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人民经常把文化大国视为大国的主要标志”。
而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千年的传承积淀已使得中国可以骄傲的站在世界文化大国的前列,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虽然逐步增强,但是还远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我们要加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就要思考如何输出我们的文化产品,以正确的角度,用恰当的桥梁,才能把真实的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
往往对文化的宣传容易陷入空洞,玄虚泛泛的描述,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实际载体,而这个载体不仅要本身有着优质特性,还需可以引申出更庞大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而太极拳就可以充当这个完美的载体。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性技击性已获得世界的认可,而其深厚的太极文化更是值得品味研读。
在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推广一项科学而健康的运功体系,而且让习练者在学习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东方智慧的深刻哲理,在实践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可谓文武兼修。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使得各种国学国术有着无以言表的独特魅力,而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克敌制胜的功法招式,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发展进程,它在克敌制胜的功法招式背后蕴含的哲理巧思,它对人体潜能独特的锻炼与挖掘方式等等,都会深深的吸引广大爱好者。
而现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虽然传统武术自身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和魅力,大家心中也有普遍的尊重与崇尚国学国术的情怀,但是真正的行动者,实践者,真正去学习传统武术的人却不多。
太极拳健身养生功效的分析与研究
彭前冲
【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太极拳运动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它融合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对调节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太极拳更好为人们的健康工程服务.
【总页数】1页(P48)
【作者】彭前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分析与研究
2.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功效
3.试论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身养生功效
4.浅析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健身养生的功效
5.浅谈太极拳对新时代老年人的健身养生功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在汲取诸家武艺之长兼而习之的基础上,备受道家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后发制人的思想影响,在兵技上防反技术日趋成熟,更得六合枪法“圈枪”启示,一个特点鲜明的、崭新的拳法一太极拳应运而生了。
数百年来,这种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立身中正、以裆代手、以气运身、状若行云流水的“圈拳”,经不断地实践总结,流分异派,法本一传,并依其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和独特的技击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事,且早已走出国门。
广泛的适应性更使它成为一项全人类的运动项目。
而太极拳所贯穿的哲学思想和陶冶情趣的内涵,又远远超越其体育运动的范畴,人们已开始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和研究。
在学术界,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太极拳文化或太极武术文化。
在太极拳的普及方面,群练群演的场面十分壮观恢弘,甚至出现了“西安城运千人练,天安门广场万人演”的场景,气势震撼人心,足令国人引以自豪。
著名太极拳家杨荣籍先生,系吾武道益友,君子之交也。
回忆古城西安四十余载,每当工作之余,严冬之夜,聚而谈经论道,切磋武艺。
或对比西棍,抱棍过着,虽变化多端,不过劈打提击;或搭手推荡,引进落空,力由脊发,跌若掷丸;或间有一得则喜不自胜,谈笑风生不知日暮。
荣籍先生缘遇明师,其始从著名八级拳家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张襄武,得北镇昆吾剑法真传;继从山西宏洞通背名家孙兰亭,得王天鹏天旗棍法及短箱鞭诀;复从八极拳名家郑悟清口传心授,得赵堡太极拳法。
可谓易贯博通,析微洞奥之士也。
然能得荣籍先生武艺心法正传者,唯其弟子席庸也,席君幼从高台教化,尊师重道且敏而好学,精研拳理,学识开阔。
交往甚多,博学之士,悟觉之深,多有卓见,学有渊源,广有阐发,诚武林之俊彦,太极拳之希望也。
席君业歧黄而又勤于笔耕,其著作《太极拳与科学健身》行将付梓。
该书从体育、武学、医学、养生等众多学科,以开阔的视野论述和解读太极拳与健身的科学观点,特别是对太极拳内功与道家内丹的研究,撩开了太极拳健身、养生之神秘面纱,揭露其实质,这更是值得大加赞许的勇敢探索之举。
《太极拳与科学健身》的发行,必将加深人们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必将有益于学术的争鸣和太极拳的发展。
席庸君嘱吾为序,吾不善文,然以自首斯业光大有责,以故友临未切切相托之情,义不容辞。
是贺之并序。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
西安市武协副主席
西安体院副教授
杨宝生 2004夏立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