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常见疾病CT诊断报告书写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诊断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确和准确。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诊断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真实的疾病诊断案例,探讨临床医学中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二、疾病诊断案例一:糖尿病在临床医学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一位50岁女性患者近期频繁口渴、多尿,并且明显消瘦。
她的家庭医生初步怀疑是糖尿病,并进行了以下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等。
结果显示,她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尿常规中出现糖尿等异常现象。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最终诊断患者为糖尿病,并开始给予药物治疗。
在这个案例中,医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达到糖尿病的诊断。
这个案例反映了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同时,这也说明了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检查可以确诊。
三、疾病诊断案例二:肺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近期出现咳嗽和咳痰,体检发现胸部存在局限性听诊异常。
医生初步怀疑为肺癌,于是建议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CT扫描。
CT报告显示肺内存在一颗直径为3cm的肿块,并有胸腔积液。
医生为了确定是否为肺癌,需要进行肿瘤组织活检。
活检结果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并给予手术切除治疗。
这个案例展示了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诊断需要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
从初步怀疑到最后的确诊,需要经历胸部X线检查、CT扫描和活检等复杂的步骤。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类型等信息,为医生的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肿瘤疾病时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检查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以确定最佳诊断方案。
四、疾病诊断的挑战与发展尽管临床医学在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特异性不高,很难通过症状进行准确诊断。
肺窗男性,22岁,突然高热、寒颤、咳嗽、胸痛2天。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右肺上叶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影,其内见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急,有高热、寒颤、咳嗽、咳铁锈色痰。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充血期病灶密度较淡、周边密度更低,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支气管气相。
3、增强扫描病灶内血管呈树枝状明显强化。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充血期)肺窗纵隔窗男,25岁,咳嗽,黄痰,痰中带血,发热,体温38.5度。
肺窗示右肺下叶大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纵隔窗示致密影密度不均,内见条状透亮影(即支气管气像)。
(1)病史及临床表现。
(2)肺内实变阴影呈肺叶或段分布。
(3)呈肺段分布者边缘模糊。
(4)空气支气管征。
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女性,26岁,淋雨后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5天左肺下叶密度增高,均匀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低密度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左肺下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血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实变,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男,37岁,高热寒战、咳嗽、胸痛3天。
右肺上叶高密度实变影,病变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内见低密度空气支气管征,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肺窗男,5岁,发热,咳嗽三天。
双肺下叶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小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片状高密度影间可见类圆形低密度透亮影。
影像学诊断报告范文参考文本:患者姓名:李性别:男年龄:60岁病史回顾:患者李60岁,主诉腹痛一周。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发现腹部压痛,无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
影像学检查部位:腹部CT扫描表现描述:腹部CT扫描显示:肝脏形态、大小、密度均正常。
胆囊未扩张,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
胰腺形态正常,无明显肿块。
肾脏形态、大小、密度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灶。
结论:1.腹部CT扫描未发现肝脏、胆囊及胆总管、胰腺以及肾脏明显异常。
2.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排除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腹痛。
详细描述:影像学所见腹部CT扫描显示肝脏形态、大小、密度均正常,无明显异常结节、肿块或囊肿。
胆囊未扩张,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提示胆道系统无明显异常。
胰腺形态正常,无明显肿块,密度均匀。
肾脏形态、大小、密度正常,肾盂及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排除了肾脏疾病的可能。
结合临床表现,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临床检查发现腹部压痛,无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暗示有炎症反应。
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目前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
建议结合更全面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等,以及必要时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道造影、腹腔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诊断:腹痛,原因待进一步明确。
治疗建议:进一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CT报告书写—颅脑1、正常颅脑CT平扫: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1)脑梗死A)缺血性梗死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B)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
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1)脑膜瘤(2)星形细胞瘤(I-IV级)A)毛细胞星形细胞瘤B)低级星形细胞瘤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右顶叶皮层见一D)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垂体瘤50px(4)听神经瘤相贴。
内听道略扩大,内见有软组织密度影,与低密度影粘化,境界清晰。
(5)脑转移瘤40px4、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右枕叶颅骨下大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区内见团状高密度影,高密度区CT值60~76HU,右侧脑室后角略受压;邻近脑组织略肿胀,密度稍减低。
腰肌劳损ct检查报告单(原创实用版)目录1.腰肌劳损的定义和症状2.腰肌劳损的 CT 检查特点3.腰肌劳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腰肌劳损的预防措施正文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又称为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指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或积累性劳损。
腰肌劳损并不局限于中、老年人和体力劳动者,80% 以上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受到不同程度腰痛的困扰,其中腰肌劳损是最常见的病因。
腰肌劳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持续性疼痛,长时间站立、坐着或弯腰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
严重时,疼痛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无法正常行走、久坐不适等。
CT 检查是诊断腰肌劳损的重要手段,能清晰地显示腰部肌肉、筋膜、骨骼等组织的结构。
腰肌劳损的 CT 检查特点主要包括:腰部肌肉厚度增加、肌肉密度增高、筋膜增厚等。
这些特点对于诊断腰肌劳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腰肌劳损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病史、临床症状和 CT 检查结果。
一旦确诊为腰肌劳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局部热敷、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预防腰肌劳损的关键在于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以下是一些预防腰肌劳损的措施:1.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提高腰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如进行游泳、瑜伽等运动;2.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3.避免过度用力,避免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4.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凉;5.积极治疗腰部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扭伤等。
总之,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腺癌ct报告单模板篇一:肺癌电子文档病历模板********* 医院入院记录主诉:发现肺癌两年余入院现病史:患者07年11月体检时发现右下肺占位,在***医院行穿刺活检提示右肺腺癌。
在***医院行伽马刀治疗,后在外院行GP方案化疗2程,08年3月在我科行厄罗替尼治疗,09年3月出现胸部疼痛,CT提示右第4肋骨破坏,在我科行唑来膦酸治疗多次及中药治疗,此为再次唑来膦酸治疗入住我科,病程中患者一般既往史:否认药食物过敏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慢性病史,无心情况尚可,无胸闷咳嗽,无咳血,纳可,眠佳,二便正常,近期无明显消瘦史。
脏病及外伤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个人史: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冶游史月经、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体格检查T:℃ P:次/分R:次/分 BP: mmHg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皮肤黏膜:全身皮肤、粘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头部及器官: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口无异常胸部:胸廓对称,胸廓扩张度正常,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听诊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明显的干湿啰音,右侧肋骨压痛可疑,心前区未见明显隆起,心尖搏动有力。
腹部:腹软,平坦,腹壁静脉未见明显怒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颈部: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不亢。
脊柱和四肢:脊柱无畸形,各椎体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第 1 页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肛门和外生殖器:未查舌象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滑。
专科情况:全身皮肤粘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低辅助检查:暂缺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诊断:肺癌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侧肋骨压痛可疑,KPS:80分。
最全总结 !几种常见疾病 CT 诊断报告书写本文总结了几种常见疾病的CT诊断,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特征和表现,从而可以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
1.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且听起来骇人的疾病,有时候我们也叫他肺泡性肺炎。
下图是右上肺大叶性肺炎CT扫描的结果(如图1)。
而正常的肺应该是胸廓两侧对称,胸部软组织没有明显异常,两侧的肺门呈正常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形态正常,只有这样的肺才是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的肺。
平时的受寒、疲劳或者醉酒都较容易的引起大叶性肺炎。
当然,大叶性肺炎如果得到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后,多数都能痊愈。
图1:右上肺大叶性肺炎CT扫描1.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主要是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
周围型肺癌一般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部位。
CT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周围型肺癌的病灶性质。
周围型肺癌的CT扫描结果如下图 (如图2)。
对于周围型肺癌来说,吸烟和电离辐射或者遗传都可以导致患病。
但好在这种疾病目前已经拥有明确诊断的方法,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肺癌患者都可以被明确诊断。
图2:周围型肺癌1.脂肪肝脂肪性的肝病,简称脂肪肝。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病因。
脂肪肝在我国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脂肪肝病人一般来说起病比较不易察觉,甚至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使人分辨不清。
也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差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可能被人忽略为感冒发烧引起的身体不适。
虽然脂肪肝起病隐匿,但是脂肪性肝病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的。
脂肪肝属于肝脏的病理损伤。
更令人感到可怖的是,我国基本上会有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人患病。
如果想要预防这种疾病,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平时饮食的节制和运动量的控制,喝酒也要适度适当、原则性的喝酒,体重也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脂肪肝的CT结果如下图(如图3)。
图3:脂肪肝CT表现1.慢性胰腺炎临床上胰腺炎会导致人腹痛,但因人而异,有人就可以不表现出腹痛。
mr诊断报告模板:诊断模板报告鼻咽部mr报告模版 ct报告模板 mr诊断报告是什么意思篇一:MR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MR报告模板-----头部1.头颅平扫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矢状面扫描示垂体大小形态正常。
意见:头颅MR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2.急性脑梗塞。
扫描示()见一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Flair病灶呈高信号,DWI 示病灶呈高信号,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急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3.老年性脑病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见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病灶呈高信号,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区域见片絮样长T1、长T2信号影,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腔梗。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请结合临床4.脑转移瘤。
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尚清,病灶周围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灶周围未见确切强化,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影,多为转移灶。
请结合临床5.颅咽管瘤。
鞍内及鞍上见一大小约为: X cm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Flair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垂体受压变扁位于肿块下方。
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 鞍内及鞍上占位,考虑:颅咽管瘤。
请结合临床6.少突胶质细胞瘤( )见一 X cm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欠清,其中可见T1及T2像均为低信号斑块状信号影,考虑为钙化灶,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占位征象较轻,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
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
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 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
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CT诊断急性阑尾炎8例报告张占武【摘要】@@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诊断困难时借助于CT,有助于确定诊断[1],现将CT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1~50岁.本组患者以腹痛突然加重而就诊,病程2小时至4天,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有慢性阑尾炎病史1例,就诊时已出现腹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WBC升高.行腹部CT平扫8例.行手术治疗8例.最后诊断:急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致腹膜炎1例.【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2(024)012【总页数】1页(P1534-1534)【关键词】急性阑尾炎;CT【作者】张占武【作者单位】朝阳市第二医院放射影像中心,辽宁,朝阳,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诊断困难时借助于CT,有助于确定诊断[1],现将CT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8例。
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1~50岁。
本组患者以腹痛突然加重而就诊,病程2小时至4天,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有慢性阑尾炎病史1例,就诊时已出现腹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WBC升高。
行腹部CT平扫8例。
行手术治疗8例。
最后诊断:急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致腹膜炎1例。
1.2 检查方法本组8例行腹部CT平扫。
扫描技术:从肝顶至盆腔,常规轴位扫描后做薄层MPR处理,选取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MPR,利于显示阑尾全貌。
图像后处理:宽窗宽、低窗位,便于腹部脂肪的观察,多采用窗宽500HU,窗位40HU,显示细节较佳。
2 结果CT所见:阑尾内有结石7例,1~3枚,直径5~15mm。
阑尾肿大及壁增厚8例,直径9~16mm,不均匀性增粗,阑尾腔增大内见低密度液体;壁厚8~15mm;有不同程度阑尾周围渗出8例,表现为阑尾周围片絮状及条纹状稍高密度影;回盲部肠壁增厚及周围渗出改变6例;阑尾内有积气、积液1例,无结石,阑尾周围有渗出;阑尾周围有部分性包裹积液改变、形成脓肿1例。
15个常见疾病CT 诊断报告书写,你get了吗?
(一)脑梗塞
头颅CT扫描(平扫)
片示:右侧大脑半球额叶、颞叶和顶叶可见大片扇形低密度灶,CT值21HU,边界尚清,局部脑沟变浅消失,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变小,中线结构向左移位,其余部位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骨窗观察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右侧大脑半球额叶、颞叶和顶叶缺血性脑梗塞。
(二)脑出血
头颅CT扫描(平扫)
片示:右侧基底节区可见一类圆形高密度灶,CT值75HU,大小约20mm×25mm×20mm,边界清楚,周围有一低密度带围绕;其余部位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脑室脑沟脑裂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未见移位,骨窗观察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5ml)。
(三)脑胶质瘤
头颅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平扫见左侧大脑半球额叶有一不规则低密度灶,CT值23HU,大小约20mm×35mm×18m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局部脑沟变浅消失,左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变小,透明隔略向右移位;其余部位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骨窗观察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脑胶质瘤。
(四)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右侧眼球内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大小约24mm×28mm×30mm,内有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同侧视神经增粗,但眼外肌和眶壁未见异常;左眼未见异常。
意见: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
(五)鼻窦炎
鼻窦CT扫描(平扫)
片示:左侧上颌窦窦腔内密度增高,可见液气平面,黏膜环状增厚,但窦壁骨质未见异常;右侧上颌窦及两侧筛窦、蝶窦、额窦和鼻腔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上颌窦炎。
(六)周围型肺癌
胸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左肺下叶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0mm×40mm×50mm,平扫CT值26HU,增强后CT值30~65HU,肿块轮廓不光整,有分叶和毛刺,并可见胸膜凹陷征。
其余肺叶未见异常改变,气管支气管通畅,两肺门部和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胸膜、心包、肋骨、胸椎及胸壁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左肺下叶周围型肺癌。
(七)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胸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右后下纵隔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5mm×50mm×60mm,密度均匀,平扫CT值26HU,增强后CT值65HU,肿块轮廓光整,与后胸壁呈广基底相连,其邻近的椎弓根破坏,椎管扩大变形。
两肺未见异常改变,气管支气管通畅,两肺门部和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胸膜、心包和肋骨未见异常。
意见:右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八)肝硬化
上腹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内密度不均,可见多发结节状略高密度灶;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不大,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胰腺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达7个肋单元,密度均匀。
围绕肝脾周围有水样密度影,左侧后胸壁也可见新月形水样密度影。
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增强后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1.肝硬化、脾大、腹水。
2.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九)肝癌
上腹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肝右叶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约40mm×50mm×60mm,密度不均匀,平扫CT值26~35HU,增强后动脉期CT值87HU,静脉期CT值55HU,呈快进快出改变,肿块呈分叶状,轮廓光整,边界清楚;肝内其他部位未见异常改变。
肝内外胆管和胆囊未见异常,胰腺和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右叶肝癌(巨块型)
(十)肝血管瘤
上腹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肝Ⅳ段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约30mm×30mm×50mm,密度均匀,平扫CT值30HU,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内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扫描肿块成为等密度灶,肿块呈分叶状,轮廓光整,边界清楚;肝内其他部位未见异常改变。
肝内外胆管和胆囊未见异常,胰腺和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血管瘤
(十一)胰腺癌
上腹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肝内胆管和胆总管扩张,胆囊扩大,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胰头部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大小约30mm×35mm×45mm,CT值36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肿块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分界不清,胰体尾部变细,胰管扩张;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胰头癌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十二)胆总管结石
上腹部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肝内胆管和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末端可见一结节状高密度影,大小约10mm×12mm×15mm,CT值120HU,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胆囊扩大,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胰腺和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胆总管下端结石。
(十三)肾癌
双肾CT扫描(平扫+增强)
片示:左侧肾实质内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20mm×25mm×35mm,CT值36HU,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
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肾实质形成明显对比,肿块轮廓光整,边界清楚。
右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肾实质占位,首先考虑肾癌。
(十四)卵巢畸胎瘤
盆腔CT平扫
片示:右侧附件区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0mm×30mm×40mm,密度不均匀,CT值-50~810HU不等,肿块轮廓光整,边界清楚。
左侧附件区、子宫、膀胱及直肠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意见:右侧卵巢畸胎瘤。
(十五)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椎间盘CT扫描(平扫)
片示:L5-S1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约8mm,硬膜囊和左侧神经根明显受压,L3-4、L4-5椎间盘未见脱出或膨出征象,硬膜囊及两侧神经根未见受压,骨窗观察L3-S1椎体及椎小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L5-S1椎间盘突出。
如何快速识别临床上常见脑出血部位?
1.壳核—内囊出血
统称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
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
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3.脑叶出血
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4.小脑出血
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
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
发病初期90%神志清楚,多可检查出小脑体征,有时有脑干体征,约20%病人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48小时内昏迷、死亡。
5.桥脑出血
原发性桥脑出血国内报道经CT证实的脑出血中占6%,起病急,危重,多迅速死亡。
以运动障碍、呕吐、两瞳孔呈针尖样缩小最多见,其次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多见。
6.脑室出血
任何部位的脑出血,当血肿破入脑室中时称继发性脑室出血,如尾状核头、丘脑、壳核等出血破入脑室。
脑室直接发生出血为原发脑室出血,如脉络丛血管,室管膜下1.5厘米区域内出血。
脑室出血往往1—2小时内昏迷,量大时引起急性脑脊液循环梗阻,脑干受压,出现去脑强直状态,双侧病理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