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格式:pdf
- 大小:110.87 KB
- 文档页数:1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幽径悲剧》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痛惜之情。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文章“幽径悲剧”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幽径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1.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避免悲剧的重演?第四课时:1. 学生自读文章第五部分,理解作者的痛惜之情。
2.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层次和思路。
第五课时:1.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对《幽径悲剧》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能关注环境保护,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小结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课文《幽径悲剧》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投影仪和幻灯片。
八、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美?美在哪里?”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环节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环节四: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等。
2.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幽径悲剧》,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幽径悲剧》,关注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幽径悲剧》的理解程度,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掌握。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幽径悲剧》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的小说。
故事围绕主人公小径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其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悲剧。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经历、心路历程等。
关注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小径的关系。
3.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疏离、心灵孤独、道德沦丧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生活,培养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人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和社会问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心灵挣扎的原因。
3. 第三课时: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与小径的关系。
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阅读小说做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作者:杨黎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7期【摘要】借助情景教学,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生成课堂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
【关键词】教学设计;《幽径悲剧》;第二课时【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背景】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引领下,如何做到“以学定教”,特别是在教授距离学生有一定的年代感和人文深度的“深文”时,如何把握学情,教得浅显易懂?郭思乐认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笔者将就此结合所执教的区公开课《幽径悲剧》,从挖掘“学生资源”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描述】一、复习巩固,以学定教师:经过昨天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现在能回答以下哪几个问题?(出示学生预习时的疑惑。
)1.在一条怎样的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2.文章主要想写藤萝被毁,为何要放大量篇幅描写幽径?3.作者为何如此钟爱那株藤萝?(因为它美!那美在哪里呢?)4.文中季老对这株他所钟爱的神奇藤萝不惜溢美之词,他是怎样表现藤萝之美的?5.题目是《幽径悲剧》,悲在哪里?仅仅是一株美丽的藤萝被砍后,作者心里悲伤吗?学生思考、交流。
但是面对第五个问题,表现出疑惑。
师:同学们所提的第五个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同学们自己所提的这个问题,再次走进燕园,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走进季老先生的内心。
二、明确探究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读课文、感悟品味,走进季老内心,感受藤萝被毁在他内心掀起的阵阵波澜;2.结合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深入探究文本,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3.感受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学会关注、保护身边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
(2)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悲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幽径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教师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分享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请谈谈你对《幽径悲剧》主题思想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文学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第2课时)教学案苏
教版
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
课题幽径悲剧课型新授章节2∕2 备课
时间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1 / 2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幽径悲剧》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幽径悲剧》的内容简介。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3. 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3. 讨论:故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小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象征手法、寓意等方面分析课文。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阐述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
5. 练习与拓展(2)推荐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幽径悲剧》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讨论和写作,使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类型。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3.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角度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教学难点: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情节、人物分析及主题探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
3. 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讲解情节发展。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探讨悲剧命运原因。
3. 第三课时:从道德、伦理角度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4.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分享短文。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是否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表明其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幽径悲剧》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幽径悲剧》的评论、分析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文章、案例。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3. 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