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格式:pdf
- 大小:110.87 KB
- 文档页数:1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幽径悲剧》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痛惜之情。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文章“幽径悲剧”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幽径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1.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避免悲剧的重演?第四课时:1. 学生自读文章第五部分,理解作者的痛惜之情。
2.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层次和思路。
第五课时:1.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对《幽径悲剧》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能关注环境保护,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小结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课文《幽径悲剧》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投影仪和幻灯片。
八、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美?美在哪里?”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环节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环节四: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等。
2.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幽径悲剧》,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幽径悲剧》,关注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幽径悲剧》的理解程度,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掌握。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幽径悲剧》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的小说。
故事围绕主人公小径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其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悲剧。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经历、心路历程等。
关注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小径的关系。
3.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疏离、心灵孤独、道德沦丧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生活,培养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人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和社会问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心灵挣扎的原因。
3. 第三课时: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与小径的关系。
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阅读小说做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作者:杨黎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7期【摘要】借助情景教学,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生成课堂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
【关键词】教学设计;《幽径悲剧》;第二课时【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背景】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引领下,如何做到“以学定教”,特别是在教授距离学生有一定的年代感和人文深度的“深文”时,如何把握学情,教得浅显易懂?郭思乐认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笔者将就此结合所执教的区公开课《幽径悲剧》,从挖掘“学生资源”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描述】一、复习巩固,以学定教师:经过昨天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现在能回答以下哪几个问题?(出示学生预习时的疑惑。
)1.在一条怎样的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2.文章主要想写藤萝被毁,为何要放大量篇幅描写幽径?3.作者为何如此钟爱那株藤萝?(因为它美!那美在哪里呢?)4.文中季老对这株他所钟爱的神奇藤萝不惜溢美之词,他是怎样表现藤萝之美的?5.题目是《幽径悲剧》,悲在哪里?仅仅是一株美丽的藤萝被砍后,作者心里悲伤吗?学生思考、交流。
但是面对第五个问题,表现出疑惑。
师:同学们所提的第五个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同学们自己所提的这个问题,再次走进燕园,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走进季老先生的内心。
二、明确探究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读课文、感悟品味,走进季老内心,感受藤萝被毁在他内心掀起的阵阵波澜;2.结合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深入探究文本,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3.感受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学会关注、保护身边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
(2)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悲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幽径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教师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分享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请谈谈你对《幽径悲剧》主题思想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文学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第2课时)教学案苏
教版
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
课题幽径悲剧课型新授章节2∕2 备课
时间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1 / 2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幽径悲剧》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幽径悲剧》的内容简介。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3. 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3. 讨论:故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小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象征手法、寓意等方面分析课文。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阐述作者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
5. 练习与拓展(2)推荐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幽径悲剧》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讨论和写作,使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类型。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3.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角度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教学难点: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情节、人物分析及主题探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
3. 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讲解情节发展。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探讨悲剧命运原因。
3. 第三课时:从道德、伦理角度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4.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分享短文。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是否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表明其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幽径悲剧》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幽径悲剧》的评论、分析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文章、案例。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3. 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悲剧因素;(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悲剧美;(2)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幽径悲剧》全文2.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2)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悲剧因素的深入分析;(3)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引发学生对悲剧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初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悲剧因素;(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梳理并总结《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并进行翻译;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3. 综合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课堂小结中的表现;4.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悲剧因素;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的剖析,能用简要语言抨击催残生命的行为2.通过对作者内心独白的揣摩,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藤萝的美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它盘曲而上的枝干给人昂扬奋发的启迪,幽然淡雅的花香给人芳馨美好的享受,斑驳陆离的色彩给人明朗愉悦的快慰。
这怎不让人心生喜爱、欢乐和留恋呢?然而,这么美好的东西却被毁了,这到底是谁之所为?为何要痛下毒手?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幽径悲剧》,来查清杀害藤萝的凶手,探讨悲剧带给我们的警示。
二、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课件展示)1.通过对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的剖析,能用简要语言抨击催残生命的行为2.通过对作者内心独白的揣摩,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感受古藤萝之悲(课件展示)现在让我们通过作者的笔端来看看这株神奇美丽的藤萝被毁后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第11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最深的语句。
(引导: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有哪些?哪些词写出藤萝被毁的惨状)明确:课件展示:吊死鬼:上吊而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似乎有某种冤屈,这里似乎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
说明它没有生存之根,失根的藤萝就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孤苦无依。
微笑: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词深深打动了我,那就是“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中的“微笑”一词。
藤萝本身自在地绽放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我们可以相像,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美丽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的,失去了娇艳的颜色,渐渐的枯萎,生机是怎样一丝一丝的,从藤萝的生命中抽走!此刻,绽放着最灿烂笑容的花朵,和被砍断根的惨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巨大的反差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和不幸,令人痛心和悲哀。
可怜的藤萝啊。
幽径悲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悲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途径,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
2. 作品情节梳理:引导学生详细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揭示其对悲剧结局的影响。
3.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其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
引导学生探讨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冲突,分析其对悲剧的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悲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和寓意,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和评价。
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思考悲剧背后的原因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2. 教学手段:纸质教材和相关的参考资料:提供作品原文和相关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交大附中夏瑶教学目标:1.感受藤萝被毁的惨状,理解作者心情。
2.理解造成“幽径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心声。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造成“幽径悲剧”的原因。
2.揣摩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心声。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两种美,一是幽径古雅勃发之美,一是藤萝生机盎然之美,它们给作者带来难得的快乐。
可是,这株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古藤萝却被无情地毁掉了,被毁的古藤萝到底有着怎样的惨状?作者又怀有怎样的感受?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研读11~13段,感受藤萝惨状,体会作者心情。
思考1:被砍断的古藤萝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心情如何?师生共同明确:把悬空的虬干比喻成“吊死鬼”,表明非正常死亡,有冤屈,写出作者看到这一幕时的震惊和毛骨悚然。
“摇曳”二字本身让人联想到风姿绰约的动态美,而今展现给作者的却是藤萝根被砍断后的孤苦无依。
虽然根已被无情砍断,但浑然不知死亡已至的紫藤萝依然绽放善意的“微笑”,这种以乐写悲的手法,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写出了作者内心“悲哀至极”的情感。
三、研读12~15段,探究造成“幽径悲剧”的原因。
思考2:面对愚氓灭美现象,当时社会上其他人或物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伟人、世人、甚至连高等学府燕园里的人都漠视愚氓灭美的丑恶现象,只有群树、荷花深表同情,以植物的善良反衬当时人们的冷漠无情。
作者从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
幽径悲剧固然是愚氓直接造成的,但是社会上的人们忙于争名逐利,无人关注真善美的事物被毁灭,这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漠视美的事物被毁灭的冷漠情感也是造成“幽径悲剧”的原因。
四、研读15~16段,感悟作者心声。
思考3:对于作者所说的偶然性,你是怎么认为的?师生共同明确:前三个“偏偏”都是针对作者而言,因为作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样的性格、情怀使得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人间真善美的眼睛,自然也能够关注到真善美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性格使得偶然成为必然。
《幽径悲剧》的教案八(4)班语文姚静华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关注。
2、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3、能结合背景和实际深入地理解作者对人性、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具准备:录音机和音乐教学程序:一、导入课文1、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2、检查预习字词。
(生提出不好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决)二、品藤萝之美1、有感情的朗读有关幽径美和藤萝美得段落。
(配钢琴曲《秋日的私语》)2、请学生圈画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
你们觉得美不美?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名朗读,生齐读)3、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藤萝的呢?(学生讨论,老师读句子,生归纳):形:盘曲而上香:“蓦地”“扑鼻之香”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外在的形象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内在品质美)[设计说明:采用音乐创情,运用想象设境,让学生们在读,品,悟中体验感情。
在对比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藤萝的美丽,感受美被毁灭的悲剧,在朗读中让生表达情感,在实践中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三、看藤萝之毁1、这么美的藤萝,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被砍,被毁。
从哪段可以看出?2、试说说这种结局悲在何处?师读第11段,分析。
3、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藤萝被人无端砍断的悲剧,而课文用6小节的文字来写的什么,为什么?幽径的悠久历史,是为了表现幽径藤萝的古老;幽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意在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以美衬美)过渡: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悲剧”的真正内涵,发觉“愚氓灭美”的深层动因。
2、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同1,难点同2[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藤萝的美,藤萝的悲,探究一下作者所写的“悲剧”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细节研究(1)感受藤萝之美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藤萝是美丽的,那藤萝美在哪里呢?明确:第8自然段:盘曲而上、幽香、嗡嗡的蜜蜂声,万绿丛中一点红。
(外在美)引导:这藤萝真的看起来好美,但我们说美的事物不仅仅要外表看起来美丽,还要具有内在美,请问藤萝有内在美吗?明确:第14自然段:和依附的大树和睦相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意。
以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内在美)引导:看来,这株藤萝的美是一种广义的美,是大美,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请同学自由朗读第8小节和第14小节,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藤萝的美。
(2)感受藤萝之悲引导:藤萝如此美丽,却在“今年春天”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文中哪一段描写被毁之后的藤萝的惨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明确:11自然段:吊死鬼悬在空中,孤儿,不能微笑、无处痛苦追问:你为何选择这些词语来描绘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明确:悬在半空说明藤萝此时已经是无依无靠,与生存之根永远地失去了联系。
追问:失根的藤萝就像失去母亲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作者为何要将古藤虬干比作吊死鬼?明确:吊死一般是被迫而死的一种死法,吊死鬼必定生前含有冤屈,此处用吊死鬼做比,既描绘出藤萝被毁后悬在半空的惨状,也暗示了藤萝的死也是被迫而死。
追问:课文中有表现藤萝冤情的语句吗?明确:第14小节。
(14自然段:哭泣,细如蚊蝇,万分委屈,投诉无门,哭泣,哭泣,哭泣......)教师总结:被迫而死,最后成了鬼,这鬼阴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
请同学读一下第11小节,语速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让大家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
让知识带有温度。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进展。
(鲁迅)课题23幽径悲剧(其次课时)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课型:精读课课时:两课时时间:2023-11-26班级姓名教学目标: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学习难点:1、本文描写、谈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浩劫”指什么?2、亲历了“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受和熟悉呢?请阅读第10段把的感受熟悉找出来。
3、第11段中“我”被“吓了一大跳”的主要缘由是什么?4、为什么说“古藤的哭泣声唯恐只有我一个能听到”?5、“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中的“十字架”的含义是什么?二、合作沟通,争论提高。
1、一株古藤萝激起了的情感波澜。
快速扫瞄课文,抓住关键句说一说藤萝被毁前后心情的变化。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甚至为这株藤萝的毁灭“悲伤至极”,他悲愤难过的缘由有哪些?3、本文将描写、谈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请在文中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不单描写浓墨重彩,抒情酣畅淋漓,语言也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
请找出你喜爱的语段大声朗读并制作成读书卡片。
三、小结:本文描绘了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的决心。
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四、视野拓展:生活中,你还耳闻目睹了哪些“愚氓灭美”的悲剧?面对这些,我们怎么办呢?学(教)后思韩云生[《幽径悲剧》(其次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