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与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28.43 KB
- 文档页数:3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解剖钢板与LISS解剖钢板、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动力髁螺钉等七种方法,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七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动力髋螺钉动力髋螺钉的优点表现4个方面:(1)在股骨头内部的固定作用较强,即便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2)套筒内的滑行机制能有效避免动力髋螺钉穿透髋臼或者股骨头,可将负重力传导至骨;(3)动力髋螺钉采用的动力滑行装置可以确保骨折复位嵌紧,避免出现骨折处不愈合的情况;(4)动力髋螺钉在滑动以及加压的双重作用下,可以起到动静加压的效果。
缺点为:(1)抗旋性能略差,患者术后需要采用高分子托进行外固定或者穿钉子鞋;(2)动力髋螺钉手术过程对于患者骨膜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广泛的剥离软组织,对骨折处血供造成破坏。
相关研究认为动力髋螺钉可导致骨缺损偏大,会影响血运循环,内固定超出以后会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3)动力髋螺钉颈干角一般为130°或者150°,不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由调整。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优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增加了1枚防旋螺钉,患者股骨颈部内由2枚螺钉承载,可以显著提升抗疲劳性能;(2)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3)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远端锁孔距离主钉远端相对较远,可以有效避免骨干应力过度集中;(4)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近端存在约6°外倾角,因此外翻角度略小,牵引时可不必进行强内收。
缺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采用的长度较大、弧度较大的髓内钉,对股骨干过于前弓的患者不适用;(2)手术所使用的器械比较昂贵,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同时手术过程对于医生的要求较高。
动力髁螺钉动力髁螺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动力髁螺钉可以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合理选择螺钉入点,整个手术过程操作比较简单;(2)动力髁螺钉在骨折部位的数量略多,固定性明显增加,骨折区可采用桥接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低;(3)动力髁螺钉手术中动力加压拉力螺钉和钢板接近于直角,契合人体髋部生物力学标准,同时也能起到分散应力的效果,以此,固定效果良好。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摘要】本文介绍了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体会。
在麻醉管理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手术准备包括术前准备和手术器械准备,术中护理要确保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术后护理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患者的舒适。
并发症预防是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
在手术护理体会总结中,需要注意术前术后的综合护理措施,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手术全过程的护理经验总结,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手术护理、麻醉管理、手术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手术护理体会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术基本概念是指通过骨折部位的内固定,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PFNA内固定术利用髂骨皮质穿刺入中心髁的髓腔,将髓腔锥形钢板穿过骨折端,通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内固定,实现骨折部位的稳定。
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护理中,麻醉管理、手术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是关键环节,需要护士们在全程护理过程中严格把控,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术后恢复顺利。
1.2 手术基本概念手术基本概念是指进行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时必须要了解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
PFNA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通过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密度、疾病史、手术风险等方面的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手术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术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包括饮食、药物管理、康复训练等方面。
并发症预防也是手术基本概念中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1、动力髋镙钉(DHS)动力髋镙钉(DHS)--优点:1、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2、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3、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4、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具有动静加压作用。
动力髋镙钉(DHS)--缺点1、抗旋能力较差,术后常穿丁字鞋或高分子托外固定;2、术中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有报道认为头颈部骨质因固定螺钉较粗致骨缺损较大,影响头颈部血运循环,拆除内固定后易导致骨折发生。
3、固定时需要在粗隆下开槽,绞刀损伤骨质较大,其头颈固定螺钉粗大,直径约为15mm,故不能多次开道,以免头颈钉固定不起作用,内固定失败。
4、其颈干角固定为130度或135度,无法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颈干角进行调整。
2、动力髁镙钉(DCS)动力髁镙钉(DCS)--优点:1、它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螺钉的入点,手术操作方便。
2、动力加压拉力螺钉与钢板呈近直角,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
负重时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应力分散,固定异常牢固。
3、DCS螺钉骨折处数量稍多,增加了牢固性,骨折区可桥接固定,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PFN固定--优点:1、钉体直径较小(一般为9mm),可以不扩髓打入.(优于Gamma钉粗大的尾端--17mm);2、PFN的近端有一个大概是6度的外倾角,外翻角度减小,牵引时不必强内收;3、上端可置入2枚螺钉进入股骨头,增加了防旋螺钉,股骨颈内双钉承载,抗疲劳能力增大;4、远端锁孔与主钉远端(锥形延长)距离较长,可减少股骨干应力集中;5、相对创伤小。
PFN固定--缺点:1、在股骨颈侧正确的平行插入两枚螺钉有一定难处,尤其在身材短小、股骨颈较短的中、老年妇女,要使这样的股骨颈能容纳两枚较粗的螺钉(11.5mm的股骨颈螺钉和6.5mm髋部螺钉),必须迫使在手术期间不断地调整钉子的位置,在实施调整的过程中,最初复位的正确性有可能丢失。
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方法股骨粗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股骨粗隆骨折手术的常见方法。
1. 开放性还是闭合性手术在确定手术方法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骨折是闭合性还是开放性。
闭合性骨折是指皮肤未受伤的骨折,而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伴有皮肤损伤。
对于闭合性骨折,通常可以选择闭合复位和内固定手术;而对于开放性骨折,由于可能存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感染风险,通常需要进行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手术。
2. 闭合复位和内固定手术闭合复位是指在不打开皮肤的情况下将骨折复位成正常的位置。
在进行闭合复位前,医生通常会对骨折部位进行X光检查以确保骨折位置准确。
复位后,医生会使用内固定物如金属板、螺钉或钢丝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促进愈合和恢复。
内固定手术通常通过小切口进行,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3. 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手术对于开放性骨折,由于皮肤损伤和可能的软组织损伤,通常需要进行开放复位手术。
开放复位手术需要通过手术切口将骨折部位暴露出来,并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在手术前,医生会对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软组织修复。
开放复位手术通常风险较高,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术后情况,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4. 关节置换手术对于一些复杂的股骨粗隆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切口将受损的关节表面进行置换,以恢复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
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和康复训练,术后患者需要密切遵循医生的指导。
除了上述常见的手术方法,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股骨粗隆骨折,如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其他骨折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其他特殊的手术方法,如针对性骨折固定术、骨转移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愈合和恢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指的是股骨干骺端与股骨胫骨关节之间的骨折。
这种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冲击或者意外摔跤等原因引起的,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要点。
一、保守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止痛、冰敷、吸收性骨水c 软膏的敷用、康复训练等。
这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年轻的患者,骨折无明显位移,髋关节功能正常的患者。
通过适当的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二、手术治疗对于明显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者合并有关节腔内骨折的患者,常需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复位和固定骨折端,恢复股骨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内固定,即通过内固定器件如钢钉、螺钉等固定骨折端;二是外固定,即通过外固定器件如骨外固定器、外固定架等固定骨折端。
手术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折位移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三、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和肌肉力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康复训练包括pass pass pass pass范围动作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严格执行。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如豆类、奶制品、鸡肉、鱼类、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患者还要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等食物,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五、定期复查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手术效果。
《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INTERTAN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篇一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与INTERTAN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一、引言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治疗时需要选用恰当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中,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A1)与INTERTAN固定治疗技术因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显著效果,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本文将对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方法1. 患者选择:选择一定数量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骨折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
2.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A1)技术与INTERTAN固定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情况等。
3. 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
三、结果1. 手术情况:采用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与INTERTAN固定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2. 骨折愈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内即可达到骨性愈合。
3. 关节功能恢复: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均可达到正常水平。
4. 并发症情况: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但经过及时处理,均未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四、讨论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与INTERTAN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显著。
此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此治疗方法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以便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二是在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三是术后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与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术式治疗的方法及适应症的选择。
方
法回顾我院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vans分型,并分别使用
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3种方式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45例患者按Evans分类:Ia型6例,Ib型7例,Ic型13例,Id型11例,Ⅱ型8例。
随访时间6~33(平均20.9)个月,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法评分。
评定结果: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使用正确可靠、髋关节功能完
全或基本恢复正常者为优,本组14例(31%);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使用正确、术后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正常生活者为良,共25例(56%);骨折愈合
畸形,内固定使用正确但不可靠,髋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者为一般,本组有4例(9%)。
骨折愈合畸形,内固定使用不当,髋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明显者为差,
其占2例(4%),本组优良率为86.6%。
结论骨折分型准确,手术适应症选择得当,内固定物的合理使用及正规的手术操作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关键。
【关键词】股骨粗隆问骨折;内固定;动力髋螺钉;Gamma钉;防旋型股
骨近端髓内钉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373-02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较多,笔者就目前较为常用的动力髋螺钉(DHS)、Gamma 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这3种方法,回顾本院2005年至2012年间的
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选择。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56~79岁,平均63.8岁。
术前所
有患者均摄骨盆平片和患侧髋关节侧位片或CT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分型及骨
折移位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
按Evans分型:Ia型6例,Ib型7例,Ic型13例,Id型11例,Ⅱ型8例。
然后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绝对手术禁忌征。
1.2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于骨科牵引床上,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C型
臂X光机透视下手术。
牵引患肢至骨折复位满意,若复位不满意,可行小切口帮
助复位。
Ia型、Ib型、Ic型骨折,依照Singh骨质疏松指数,选择Ⅳ度以上的
(Ⅳ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症)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共20例;Gamma钉固定14例;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11例。
2.结果
2.1 评分标准股骨粗隆间骨折为波及髋关节功能的骨折,我们采用Harris法
评分,疗效标准:优≥90,良80~89,可70~79,差<70。
①骨折愈合良好、内
固定使用正确可靠、髋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者为优;②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使用正确、术后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正常生活者为良;③骨折愈合畸形,内固定使用正确但不可靠,髋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者为一般;④骨折愈合畸形,内固定使用不当,髋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明显者为差。
2.2 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平均20.9)个月,Harris法评
分,评定结果:患者总体平均得分88.7分。
优14例(31%),良25例(56%),
可4例(9%),差2例(4%),优良率为86.6%。
患者总共出现8例并发症:其
中3例断钉、2例骨折端塌陷,1例术后股骨颈骨折,1例术后肺部感染和1例泌尿系感染。
3 讨论
3.1 选择手术时机一般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我们应该在骨折后1~4天内尽
早手术,可明显降低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1],结合X线和CT对骨折的分型,判定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髋关节解剖结构对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如Ia型、Ib型骨折较为稳定,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可相对较早实施手术,依据
骨质疏松程度和稳定性可选择手术切口和内固定的方式。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其致残率和病死率
较其他骨折明显较高[2]。
其治疗方法较多,可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
疗因长时间的卧床常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的手术治疗以作为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然而老年人个体差异较大。
对于不同患者选择何种手
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DHS固定为髓外固定的代表,属于钉板结构固定,其安全固定和可控加压的
方式使骨折端紧密接触,手术时间短,利于骨折愈合,但该手术剥离范围大,创
伤大,单钉固定抗旋转能力不足,易造成术后髋内翻畸形。
DHS内固定对稳定的
Ia型、I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适合。
而对不稳定的Ic型、Id型、Ⅱ型粗隆间骨
折或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则不宜使用,对于不稳定骨折因内侧皮质缺损,压力不
能通过股骨矩传导,内固定物上应力相对增大,易出现股骨头被切割,断钉等并
发症。
有学者报道DHS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率高达50%[3],所以对
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及反转子间骨折,DHS应为禁忌手术。
Gamma钉和PFNA作
为闭合复位髓内钉系统,由侧方固定改为髓内固定,力臂缩短,应力减小,与DHS
相比,。
Gamma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原理,具有较强抗张力、
传导应压力、骨折端动力加压等特点,同时上下端的锁钉交锁能有效防止骨折端
移位及髓内钉旋转,但手术技巧要求高,对于骨质疏松征患者,Gamma钉更易造成
骨折端塌陷、加压螺钉切割股骨头,文献统计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10%[4]。
而PFNA固定作为髓内钉(PFN)则改进版,它最大限度的克服了Gamma钉的缺点,其采用击入式的螺旋刀片,当打入PFNA螺旋刀片时,骨质横切面是四边形有骨
质隧道,而不是螺钉旋入时的圆形骨隧道,不会发生股骨头和股骨颈分离,避免
了可能发生的
螺钉松动或“Z”字效应致锁钉退出,且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
抗
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比螺钉强,即便是骨质疏松非常严重的患者,仍可
以感觉到螺旋刀片牢固的锚合力。
因此其对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和骨质疏松
患者是较佳选择。
当然任何一种手术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对于股骨弧度过大,股
骨颈过细的患者也不宜选用。
3.3术后观察和功能康复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体质差,抵抗力低,加之术后
长期卧床,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观察至关重要。
除术后抗生素常规使用和相应并发症
的对应护理外,应鼓励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应以早活动、晚负重为原则,以免碎骨块塌陷而影响术后疗效。
总之,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前软组织损伤程
度的正确评估、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方式的合理使用、术后的良好护理和功
能锻炼康复均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曾日祥,张耀强,刘晓帆等, 不同手术时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结局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7):85
[2] 文良元.许多良.蔡恒江等.骨质疏松与老年髋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2,22:542-545.
[3]朱新章,王秀明,罗世凯,等.DHS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疗效分析[J].实
用骨科杂志,2007,13(5):297
[4]Baumgaertner M R,Curtin S I。
,Lindskog D M.Intramedullary versus ex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ic hip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48):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