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玩跷跷板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5
小班语言活动——跷跷板(讲述活动)小班语言活动——跷跷板引言概述小班语言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跷跷板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班语言活动中的跷跷板活动。
一、活动准备1.1 确定活动场地:选择一个平坦、安全的场地进行跷跷板活动。
1.2 准备跷跷板:确保跷跷板的质量良好,没有损坏或尖锐的边缘。
1.3 分组安排: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2人一组,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
二、活动规则2.1 安全第一:在活动开始前,向幼儿强调安全第一,不要在跷跷板上做危险动作。
2.2 交替进行:每组幼儿轮流上下跷跷板,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
2.3 配合动作:在跷跷板上,幼儿需要相互配合,保持平衡,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语言交流3.1 观察表达:引导幼儿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对方的状态。
3.2 互动对话: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互动对话,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3 合作沟通:跷跷板活动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促进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团队意识。
四、感受体验4.1 身体感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跷跷板带来的身体变化,如重量的变化和平衡的感觉。
4.2 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表达在跷跷板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如快乐、紧张或兴奋等。
4.3 团队体验:通过跷跷板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活动总结5.1 讨论反思: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反思,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5.2 知识总结:总结跷跷板活动中的知识点和重要经验,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5.3 展示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在跷跷板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家长和其他同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跷跷板活动,幼儿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促进语言交流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趣玩跷跷板小班体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沟通和团队合作来实现跷跷板的平衡。
三、教学准备。
1. 跷跷板。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2. 知识讲解。
介绍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跷跷板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器械,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使用。
3. 示范操作。
老师示范如何正确地使用跷跷板,让学生观察并学习。
4. 分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块跷跷板,让他们自己尝试使用跷跷板。
老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学生。
让学生体验跷跷板的平衡感,要求他们通过沟通和团队合作来实现跷跷板的平衡。
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 游戏练习。
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继续练习使用跷跷板,如比赛谁能跳得更高、谁能保持平衡更长时间等。
7. 总结。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他人合作。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跷跷板,避免发生意外。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六、延伸活动。
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跷跷板活动,让孩子们向家长展示他们学到的跷跷板技巧。
也可以在户外进行跷跷板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跷跷板的乐趣。
七、教学反馈。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跷跷板活动中不断进步。
通过这样的体育教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跷跷板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身体协调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跷跷板中班教案优选份跷跷板中班教案 1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
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活动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__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__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
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中班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跷跷板》中班游戏详案:好玩的跷跷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3. 提升学生对身体各部分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教学准备:1. 跷跷板2. 室内或室外空间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 将跷跷板放在室内或室外的开放空间。
- 向学生解释跷跷板的玩法,并告诉他们需要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游戏。
- 规定每组开始时只有一个人在跷跷板上,另一个人在地面上等待。
- 提醒学生游戏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和沟通,保持平衡和安全。
2. 游戏过程:- 学生自愿组成两人一组,每组一个人站在跷跷板一端。
- 当教师发出指令时,两人一起尝试将跷跷板平衡,让另一个人站在另一端。
- 学生可以通过重心的移动和声音的指引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 当平衡得以保持时,两人可以尝试同时跳跃,增加游戏的难度和乐趣。
- 进行适当的时间后,教师可以换组重新开始游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
教学反思:这个游戏旨在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促进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帮助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时调整游戏的难度和要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感受和经验,引导他们总结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这有助于学生巩固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激发他们对身体运动的兴趣和探索。
玩跷跷板作文300字200字玩跷跷板作文300字200字篇一:玩跷跷板一天,大象觉得很无聊,就去找伙伴一块玩。
它找了小老鼠、小松鼠、小兔子、小猫和小狐狸,大家提议玩跷跷板。
大象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跷跷板旁,大象说:“我的朋友们,你们先坐上跷跷板,我的分量最重,等你们全上来了,我再坐。
”刚说完,小动物们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跷跷板。
大象看见朋友都上来了,就说:“大家请注意,我要上来喽!”小伙伴们紧紧转好栏杆,生怕大象上来会引起一场“大地震”。
只见大象一下子跳上了跷跷板,跷跷板剧烈地摇晃着。
小动物们有的喊着:“好可怕呀!”回家了。
“好啊!声说:物那边就慢慢沉了下去。
小鸟飞起来,小动物们又升了上来。
小鸟飞上飞下,大家玩得很开心。
玩跷跷板今天,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
啊哦!我想起今天要去学作文班,必须赶快去学。
刚到作文班,已经上课了,我发现还有几个同学没来,于是我就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下课了,我们又急急忙忙跑去上课,终于开始放学了,写完作文后,我们又下去了,我下去的时候,看到了几个人在玩跷跷板,一看,一组四人,还有一组两人,我生气的想,竟然不平分,人多力量大,我也要去玩,我帮忙了人少的一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获胜了,这时,他们又派来了两个小孩,我跟他们说:“我们应该发挥全身的力量,要一起努力,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用力。
”又开始了,第一次我们输了,我又对他们说:“我们站在那里,我说一二,大家一起跳起来。
”这次我们赢了!这次太有趣了,这一天是我最有意义的一天了!玩跷跷板今天,我去了外婆家,外婆家附近有个公园,公园里有很多健身器材。
我和姐姐还有舅舅表弟他们就在公园里玩跷跷板。
开始,是我和表弟许锐阳一起玩。
我心想:我比他大,我一定会把他跷上去的。
可是,现实总是比我心里想的差很远,表弟虽然年纪比我小,但是力气却比我大,他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就把我跷了上去。
我大声尖叫,被跷上去的时候,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快要飞到半空中了。
《跷跷板》教案(优秀8篇)跷跷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
(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二)掂一掂: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
猜猜哪个轻,哪个重?⑴让学生自由猜测。
⑴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
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⑴教师小结:⑴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
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五)小结: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跷跷板》教案篇二活动目标: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等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跷跷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3跷跷板2. 板书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等量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 提高题: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其他物体的平衡问题,探讨平衡原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下科学学案【学习目标】1、制作一个简易的杠杆尺。
2、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学习重、难点】通过实验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课前准备】1、玩一玩跷跷板,体会跷跷板的平衡与什么因素有关。
2、支架、细木条、萝卜(也可用其他物体代替)、细铁丝等材料。
【课堂探究】一、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尺。
制作方法:1、用均匀的木条(或塑料尺)作杠杆尺,把杠杆尺的中点固定在支架上,固定处能活动。
2、在杠杆尺两端距中点等距离的地方各穿3个孔。
3、把萝卜切成方块(6个相同),中间用细铁丝穿上,铁丝两头弯上钩,就成了钩码。
二、用你制作的杠杆尺,来研究使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我在实验中发现: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平衡。
【课堂达标】一、画龙点睛:1、天平是根据的平衡原理制成的。
2、天平是称量物品的仪器,在称量物品时,放被称量的物品,放砝码。
3、天平主要结构包括、、、以及和镊子等附属部件。
4、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时平衡。
5、一般来说,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玩跷跷板时,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离中心。
二、小法官。
1、取用砝码时,可以用手拿。
()2、只有杠杆尺的左臂和右臂上悬挂的物品重量相等时,杠杆尺才能保持平衡。
( )3、走钢丝、天平称重都是利用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科学与生活列举生活中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物品?四、画一画,让杠杆尺平衡。
(在?处画出钩码数)。
【拓展活动】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跷跷板小班活动教案教案主题:跷跷板小班活动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沟通合作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平衡和身体协调能力。
3.提高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和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跷跷板2.幼儿园操场或室内活动区3.图片、绘本等教具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教师在教室中引导幼儿观察跷跷板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与幼儿一起讨论跷跷板的作用和玩法。
2.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幼儿对跷跷板的运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主体活动1:认识跷跷板1.带领幼儿到操场或室内活动区,让他们亲自接触和体验跷跷板。
2.教师带领幼儿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并让幼儿感受跷跷板的平衡性质。
3.教师示范并鼓励幼儿轮流走上跷跷板的一端,让幼儿感受到重心的平衡和掌握上下跷跷板的基本技巧。
4.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身体重心在不同位置时跷跷板的倾斜程度和运动方向。
主体活动2:合作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两人合作玩跷跷板。
2.每组选择一名“上去”幼儿和一名“下去”幼儿,他们站在跷跷板的两端,进行上下跷跷板的动作。
3.教师鼓励幼儿互相配合,保持平衡,尽量控制跷跷板的倾斜幅度,使跷跷板保持平衡状态。
4.可以增加难度,引导幼儿进行“鸟嘴游戏”,即使跷跷板向一侧倾斜,幼儿也要努力保持平衡。
主体活动3:刺激想象力1.教师通过绘本、图片等方式向幼儿展示不同场景中跷跷板的运用,如公园、游乐场等。
2.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创造一个跷跷板的使用场景,并与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3.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幼儿思考跷跷板的其他可能用途,如帮助小动物跨越河流、帮助盲人等。
总结活动:1.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教室,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和所学内容。
2.鼓励幼儿表达他们对跷跷板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总结并强调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幼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延伸活动:1.在操场或室内活动区设置跷跷板的交流角落,让幼儿有机会自由探索和使用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