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有感在静谧的午后,手捧《教育是美好的修行》一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心灵的朝圣之旅。
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教育真谛的深刻洞察与无限热爱,尤其是“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这一章节,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我对教育工作的固有认知,让我深刻领悟到,作为教师,拥有并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何等重要而美好的修行。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我心底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或许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怪圈,忘记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碰与思想的启迪。
教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温度。
一个拥有独立见解、勇于创新、不断反思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影响生命”。
读罢此章,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信念。
有思想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书本上的教条和现成的教学模式,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广泛阅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更要勇于实践,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哪怕会遇到失败与挑战。
因为,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得以锤炼,教育的智慧得以积累,最终汇聚成推动学生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有思想的教师,其影响力是深远的。
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他们会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这样的教师会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用智慧和爱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当学生迷茫时,他们则会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做教师,就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这不仅是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追求,更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体现。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陈佳宜通览台湾学者贾馥茗先生的作品《教育的本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道承天。
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
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天道联系在一块,以“率性修道”作为契合点,引出人的发展在于秉承天道“诚”“仁”的精神,经过“修仁”、“行义”、“致诚”,做到修己成人;而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古典典籍的精神和要义,从这些精神和要义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我感触最深的是“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这三个章节。
“率性修道”这一章中,讲了三个问题:1、率人性,2、修人道,3、修己成人。
在“率人性”中,作者首先讲了人类的潜能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潜能的开发既要讲究时机也要讲究方式。
人的可塑性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开发,所以要善用人的可塑性,所以率人性不但要注意排除不良的习性,还有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修人道”中,作者说人道在于修己,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
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所以修道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但无须他求,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周张用事刻意而为。
修道的准则就在于:修仁、行义、致诚。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
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
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好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什么是好的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书,书中对好的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提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但是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价值观却是需要学校教育去培养和塑造的。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尽相同。
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培养。
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可和鼓励,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外,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好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种好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1读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感受颇深。
在读到“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篇章,看完我深深的反思了,什么是教育,我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好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我感到,新世纪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光有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同,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做孩子工作,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许多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给学生以新鲜感。
习闻常见与保持新鲜是一对矛盾体。
若要永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单靠几种方法是不够用的。
如在教单词时,以教水果为例,先一样一样地让学生看过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让学生看过后,把它们罩住,然后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回忆出来;或者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听到的东西画在纸上,锻炼学生的听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设计出形式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一贯的激情。
在课堂上,首先而且最应该保持激情的应该是教师自己。
有时候,一项原本无甚新意的活动就因为你的激情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兴趣,一项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动,就因为老师的心情而影响学生。
三、正确处理好纪律问题。
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什么读书有感二年级下册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一直对教育这个话题充满了兴趣和思考。
最近我阅读了二年级下册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培养的过程。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幼儿园到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不断接受着教育。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教育,我们从小孩变成成年人,从选择被教育者变成选择教育者。
我们通过教育,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和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关注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其次,教育是一种启迪和开拓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育让我们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它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过去的认知框架,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教育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教育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教育让我们从孩童到成人,从不懂事的孩子变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教育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有意识地承担起来。
教育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引导我们前进,让我们在迷茫和挫折中找到方向和动力。
最后,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民族进步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事情。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和民族的进步。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它能够打破贫困和不平等,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它能够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实力与其他国家竞争。
通过阅读二年级下册的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我所看的这本《什么是教育》作者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1991年,由邹进翻译。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用他的教育观,直接并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什么是教育》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为世人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领我们去探寻教育的真谛。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反复提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使得在他的教育观中,他始终秉承的是成就人的灵魂的思想,强调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堆砌。
他清晰的认识到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这个主体。
这在当今的教育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解放“人”,去时间教育改革,而不是用教育压抑人的灵魂,就像他说的“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鉴于改革的真正条件”。
(二)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性交往”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的交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三是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他的观点中仍有许多可以为今所用的高见。
他倡导正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的师生平等交流关系。
他也倡导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机械地灌输,机械地接受,而是主动去汲取知识,去寻找自己的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独立的人。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将自我放在教育的两个面,自我练习,自我成长,“不要追随他人,要追随你自己”。
(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雅斯贝尔斯从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方面上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什么读书后感八年级教育,这个词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每个人都经历过教育的过程,也都会在自己的成长中受到教育的熏陶。
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过程。
在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知识,而在校外,家长则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教育的追求更为广泛和深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书中提到,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这让我反思,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教育是人的一种修养,是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能获得知识,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也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了教育,人类社会才能逐步进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而有所调整。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启发式教育”的概念,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应付考试。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科知识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素质是学生们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有些教育缺乏启发式教育的理念,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使得学生沦为应试机器,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专题聚焦 SPECIAL拥有真正的“情调”,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读《教育的情调》有感文/陈丽云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附属碧水龙庭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我多次听到深圳市名园长甘露说起,感触颇深。
书名《教育的情调》中“情调”二字让我想起了甘园长曾经分享过的一个例子:她刚刚来到龙华时,每天早上到办公室都会煮泡一壶花茶,并写上花茶的名称。
办公室其他同事一大早就能共享到如此贴心的茶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甘园长的这种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情调,一种富有生活气息和审美品位的格调。
刚开始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像读书困难户一般,觉得它的文字逻辑性和其他书不一样,没有章法,逻辑不连贯,像是一个教育者零散的随笔。
一段时间后,带着新的思考,我打算再读一遍。
看到最后,我才逐渐领悟到,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记录和感悟一些教育现象啊!深层次去感受和理解后,我发现《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每一个教育情境的背后都隐藏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
这本书与其他教育指南类书籍不同,没有长篇大论,没有难懂的说教,而是以主题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案例,告诉读者、老师、家长如何带着敏感、机智与爱进入孩子的世界。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为什么能一直在幼儿教育的职业道路上坚守至今,我想是因为自己对教育事业始终有着一份执着的热爱,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懂得幸福的真谛。
或许有人说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二十多年以来,我更多的是享受和满足。
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幼儿园成长、毕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就像自己的附属品,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成长、玩耍、生活和学习。
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需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42023.52023.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聚焦 SPECIAL达到我们探究式的教育目标吗?我想起了小学四年级时经历过的一件事。
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导语】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今日,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著作,我感到自己是庆幸的。
此著作分章节阐述了五十位大师论教育,书中为我指点了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让我随着文字的流动,真切感受到大师们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与美,同时也给我了一些教育启示。
其中,陈鹤琴老师就谈到了我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陈老师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歌唱技术,更是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使儿童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并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去,以引导儿童用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
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发展。
而现在,一般学校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着重技术的陶冶。
其实,所谓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在演唱技巧这方面,我似乎也有渗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大家要体会我们是怎么读歌词的,你在读的时候口型是怎样的,唱歌的时候口型基本也是那样的,有的学生唱歌时只是上下嘴唇在动哦。
很多时候我还经常夸张地张大嘴巴启发学生要他们张开嘴巴唱歌。
但是给我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
今日,学习陈老师的教育观点,我的思想明朗了许多,原来是我太在意学生的声音,而忽略了歌曲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及学生本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细细想来,如果孩子在用心演唱时,情是由内心而发的,尤其是学生遇见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在歌唱时不但嘴巴张开了,声音出来了、好听了,连表情也有了。
这时的他们会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台下的其他学生更是听得安静、听得用心。
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内心是喜悦的,真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可爱,感觉到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才是美的,而自己在有些时候对学生的期待过于急切。
如果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歌唱,陈老师提到欣赏音乐。
我们应注重儿童的欣赏音乐能力的指导,让孩子们由听觉所感
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而引起孩子们对歌曲有自发的要求的教学过程,再由歌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洗练。
这让我想到,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时,教师要细细安排几次聆听,这几次的聆听要有目标、有层次、这种方法可持续下去,需要改进的是教师的语言要真正地起到引领的作用,做到精准、幽默、真诚,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乐曲)在抒发什么情感,歌曲(乐曲)内在的美在哪里。
关于音乐的美,书中的丰子恺老师也有提到,他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
”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高尚的音乐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选良好的音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说他特殊,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
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选择健康、活泼、立志的儿童音乐,并通过这些音乐引导学生从小爱自己、爱祖国、爱家庭、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从小树立伟大、无私、美好的梦想;从小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音乐、走近经典音乐、渗透经典音乐、传播经典
音乐,如近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的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音乐,音乐人通过谱曲、演唱的形式来传颂古诗词的美,里面的一些歌曲同样适合小学生的演唱,让这些高尚的音乐像春雨一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良的音乐,免遭其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益友良师。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