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研考点认知层层递进 析考题能力步步提高,含详细考点)化学平衡状态
- 格式:doc
- 大小:871.00 KB
- 文档页数:42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研考点认知层层递进析考题能力步步提高含详细考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导航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官能团1、按碳的骨架分类2、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命题角度一有机物官能团的判断1、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①酚类COOH③醛类OCOOH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仅②④解析:选C ①的官能团是醇羟基,属于醇;②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③的官能团是酯基,属于酯;④的官能团是醚键,属于醚;⑤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
2、(xx茂名模拟)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
该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结构,可以看出含有如下官能团: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
答案: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命题角度二有机物的分类3、(xx兰州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的物质一定是烯烃B、烯烃中一定含C、CH≡CCH2Cl属于不饱和烃D、最简式为CH2O的物质一定是甲醛解析:选B 含有的物质可能还含有碳、氢之外的其他元素,不一定是烯烃,A错误;CH≡CCH2Cl含有不饱和键,但含有氯元素,不是烃,C错误;乙酸CH3COOH的最简式也是CH2O,D错误。
4、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请指出下列有机物的种类,填在横线上。
(1)CH3CH2CH2OH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4)HCOOC2H5________;(5)CH3CH Cl CH2CH3________;(6)________;(7)________;(8)CH3CHO________。
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考点一 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3.结构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1)分界线:如上图所示,沿着元素周期表中 B、Si、As、Te、At与Al、Ge、Sb、Po 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2)金属元素:位于分界线的左面区域,包括所有的过渡元素和部分主族元素。
(3)非金属元素:位于分界线的右面区域,包括部分主族元素和 0族元素。
(4)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5.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1)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2)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3)锕系: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元素。
(4)超铀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
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一定是第ⅡA族吗?提示:不一定。
He位于0族;有的副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2。
2.最外层电子数为3~7个的原子一定属于主族元素吗?提示:不一定。
有的副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3~7。
3.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提示:不一定。
第二、三周期是短周期,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第四、五周期两主族间隔了10种过渡元素,故原子序数相差11,第六、七周期两主族中间还包括了镧系和锕系,共隔了24种元素,原子序数相差25。
4.到目前发现的元素为止,哪一周期含有的元素最多?哪一族含有的元素最多?提示:第六周期元素最多,有32种(含有镧系15种),第ⅢB族元素最多,有32种(含有镧系、锕系各15种)。
第四章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了解碳、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了解碳、硅及其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了解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考点一碳、硅单质的性质及用途1.单质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和用途2.化学性质碳、硅在参与化学反应时,一般表现还原性。
1.请将碳、硅单质与其物理性质、用途连线。
提示:①—c ②—a ③—e ④—b ⑤—d2.晶体硅用途广泛,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上收获高纯硅的过程。
提示:粗硅的制取:SiO 2+2C=====高温Si +2CO↑。
由粗硅制取纯硅(常用方法):Si(粗)+2Cl 2=====加热SiCl 4,SiCl 4+2H 2=====高温Si(纯)+4HCl 。
命题角度一 碳、硅的性质1.(2014·江西抚州三校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O 2氧化物――→+H 2O 酸或碱――→+NaOH 或HCl 盐,碳或硅单质可以按上述关系进行转化B .若a 、b 、c 分别为Si 、SiO 2、H 2SiO 3,则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b c ―→aC .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位置D .单质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解析:选 C A 项,SiO 2不与H 2O 反应,即“氧化物――→+H 2O 酸或碱”不能实现转化;B项,b ―→c,c ―→a 均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D 项,SiO 2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2.硅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被广泛开发利用,关于其有利因素的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硅燃烧产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容易得到有效控制B .从Si(s)+O 2(g)=====△SiO 2(s) ΔH =-858.6 kJ/mol 可知,硅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C .自然界中硅的贮存量丰富,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单质硅D .硅便于运输、贮存,从安全角度考虑,硅是最佳的燃料之一解析:选 C 硅燃烧可以放出较多热量,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是气体,其污染容易得到有效控制;硅为固体燃料,化学性质不活泼,运输、贮存比较容易;硅在自然界中无单质形式,只有化合物,C 错误。
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本章为有机化学部分,为方便系统复习,我们在编写时把《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与《有机化学基础》进行整合,供开设《有机化学基础》的班级使用]高考导航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官能团1.按碳的骨架分类2.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命题角度一有机物官能团的判断1.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 )①酚类—OH②CH3CCOOHHCH3羧酸—COOH③醛类—CHO④CH3—O—CH3醚类⑤羧酸—COOH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 D.仅②④解析:选C ①的官能团是醇羟基,属于醇;②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③的官能团是酯基,属于酯;④的官能团是醚键,属于醚;⑤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
2.(2014·茂名模拟)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
该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结构,可以看出含有如下官能团: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
答案: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命题角度二有机物的分类3.(2014·兰州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的物质一定是烯烃B.烯烃中一定含C.CH≡CCH2Cl属于不饱和烃D.最简式为CH2O的物质一定是甲醛解析:选B 含有的物质可能还含有碳、氢之外的其他元素,不一定是烯烃,A错误;CH≡CCH2Cl含有不饱和键,但含有氯元素,不是烃,C错误;乙酸CH3COOH的最简式也是CH2O,D错误。
2024年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新高考版)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复习目标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从物质类别的视角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3.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4.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索引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点二 分散系 胶体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真题演练 明确考向课时精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物质的组成(1)原子游离化合分子离子分子原子必备知识(2)同素异形体①定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 。
②性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差异。
同素异形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变化。
③常见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元素: ;碳元素:;磷元素: 。
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化学O 2和O 3金刚石、石墨、C 60白磷、红磷2.物质的分类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在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分类法和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每次用一个标准对物质进行再分类。
树状交叉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1.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横线上:①硫黄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明矾 ⑤小苏打 ⑥氧化钠 ⑦Fe(OH)3 ⑧NaCl 溶液 ⑨H2SO3 ⑩淀粉溶液 ⑪泥水应用举例⑧⑩⑪①②⑨③⑦④⑤⑥2.现有下列物质:①冰水共存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聚乙烯 ⑦漂白粉 ⑧TNT ⑨H 2SO 4 ⑩含氧元素40%的氧化镁 ⑪花生油 ⑫福尔马林 ⑬密封保存的NO 2气体 ⑭CuSO 4·5H 2O ⑮液氯 ⑯王水 ⑰KAl(SO 4)2·12H 2O ⑱分子式为C 5H 10的烃 ⑲分子式为C 7H 8的芳香烃其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_____。
第二节化学平衡状态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考点一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1.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点【深化拓展】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逆向相等,变量不变”(1)“逆向相等”反应速率必须一个是正反应的速率,一个是逆反应的速率,且经过换算后同一种物质的减少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2)“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的进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是否是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注意: (1)根据正、逆反应速率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要注意用同一种物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同种物质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根据压强是否变化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容器的容积是否可变;二是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是否变化。
(3)对于不同的反应,用相同物理量判断时,结果可能不同。
如压强不再变化时,对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是平衡状态,但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1.是可逆反应吗?提示:不是。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反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反应2SO2+O22SO3,充分反应后会生成2 mol SO3吗?提示:不能。
对于可逆反应,无论什么条件下,反应物都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3.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提示: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为此条件并不能说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了。
4.对可逆反应N2+3H22NH3,若某一时刻,v正(N2)=v逆(NH3)。
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3v正(N2)=v正(H2)呢?提示:①第一种情况不是平衡状态。
因为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反应物表示反应速率时,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v正(N2)=v逆(NH3)时,正、逆反应速率并不相等,而是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平衡时应为2v正(N2)=v逆(NH3)。
②第二种情况也不是平衡状态。
因为N2和H2都是反应物,在反应的任何时段都会有3vv正(H2)。
若是3v正(N2)=v逆(H2),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正(N2)=命题角度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B.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都等于0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已经不再改变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解析:选A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虽v正=v逆,但均不为0,是动态平衡,B、C 错误;通过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D错误。
2.(2014·福建莆田高三质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 B.Y2为0.4 molLC.X2为0.2 molL D.Z为0.4 molL解析:选A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X2(g)+Y2(g) 2Z(g)起始浓度(molL) 0.1 0.3 0.2改变浓度(molL) 0.1 0.1 0.2终态浓度(molL) 0 0.2 0.4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X2(g)+Y2(g) 2Z(g)起始浓度(molL) 0.1 0.3 0.2改变浓度(molL) 0.1 0.1 0.2终态浓度(molL) 0.2 0.4 0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0 molL<c(X2)<0.2 molL,0.2 molL<c(Y2)<0.4 molL,0 molL<c(Z)<0.4 molL。
【总结提升】先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开区间),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命题角度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典例] (2014·衡水模拟)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当m、n、p、q为任意整数时,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④各组分质量分数不再改变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同时p mol C也断键反应⑦体系的密度不再变化A.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 D.③④⑥⑦[解析] 因为m+n与p+q的关系不确定,故容器内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不一定是变量,故①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容器是“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反应过程中,体系中的温度应随时间发生变化,当温度不变时是平衡状态;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和各组分质量分数不再改变,反应都一定是平衡状态;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恒定的,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这一关系,故⑤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m mol A 断键反应,则说明有p mol C生成(同时p mol C也断键反应),故⑥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⑦体系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始终不变,体系的密度始终不变化,故⑦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答案] B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C.反应速率v(H2)=12v(HI)D.c(H2)∶c(I2)∶c(HI)=1∶1∶2解析:选B 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只要温度不变,其混合气体的压强就不会改变,A错误;C项没有给出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不能确定是否达到平衡,C错误;浓度具体比值还与投入起始量有关,不能作为平衡建立的标志,D错误;由于三种气体中只有I2是有颜色的,颜色不变说明I2的质量分数不变,已达到了平衡,B正确。
4.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 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解析:选C 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时,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项说明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总结提升】以下几种情况不能作为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1)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如2HI(g) I2(g)+H2(g)。
(2)全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如2HI(g) I2(g)+H2(g)。
(3)全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保持不变。
1.(2012·海南高考节选)已知A(g)+B(g) C(g)+D(g)。
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C.c(A)不随时间改变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解析:选C 因为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所以压强、气体的密度都不随时间而改变,A、B错误;c(A)不随时间改变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重要标志,C 正确;因C和D的化学计量数相同,且反应方向相同,故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的依据,D错误。
2.(双选)(2012·上海高考节选)用氮化硅(Si3N4)陶瓷代替金属制造发动机的耐热部件,能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工业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硅,其反应如下:3SiCl4(g)+2N2(g)+6H2(g)高温Si3N4(s)+12HCl(g)ΔH=-Q(Q>0)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的容器中,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3v逆(N2)=v正(H2)B.v正(HCl)=4v正(SiCl4)C.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D.c(N2)∶c(H2)∶c(HCl)=1∶3∶6解析:选A、C A项表示v正=v逆,故正确;B项,均为v正,故错误;C项,由于容器密闭恒容,且该反应有固体生成,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发生改变,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再变化,则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D项,当各物质的浓度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不能表示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3.(2012·山东高考节选)对于反应N2O4(g) 2NO2(g) ΔH>0,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解析:N2O4充入恒压容器中分解生成NO2,是体积变大的化学反应。
因此密度逐渐减小,当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积不再变化,密度亦不再变化,a正确;对于某一具体的反应,ΔH 是一个具体数值且始终保持不变,故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N2O4的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保持不变,c错误;转化率不变,说明反应物不再减少,即反应达到平衡,d正确。
答案:a、d考点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恒温、恒容条件1.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提示:①不一定。
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
②一定。
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才发生移动的。
2.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吗?提示: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