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围产结局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78.00 KB
- 文档页数:7
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妊娠母儿结局分析目的分析不同絨毛膜性雙胎妊娠的母儿结局,探讨绒毛膜性质对母婴儿结局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双胎妊娠559例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及产后病理检查胎盘胎膜的方法,将其分为单绒双羊双胎组(单绒双胎组,198例)及双绒双羊双胎组(双绒双胎组,361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及胎儿结局,分析不同绒毛膜性与母儿结局的关系。
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4.7%、16.7%、14.6%、18.2%、4.6%、4.0%,双绒双胎组为21.6%、15.5%、13.6%、17.5%、3.9%、4.7%,仅早产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孕产期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孕产妇并发症以及其胎儿不良结局等情况,分析不同绒毛膜性与母儿结局的关系。
孕产妇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妊娠期糖尿病(GDM)、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早产、严重产后出血(PPH);胎儿不良结局包括孕早中期胎儿丢失(流产+死胎)、復杂性双胎(双胎发育不一致、双胎之一死亡、畸形、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FGR)、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
上述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4]第8版和参考文献[5]。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孕妇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比较559例双胎妊娠中单绒双胎198例(35.4%),双绒双胎361例(64.6%)。
单绒双胎组HDP、GDM、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发生率略高于雙绒双胎组,严重PPH发生率低于双绒双胎组,但仅早产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判定与妊娠结局868例临床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双胎妊娠发生率明显增加。
双胎妊娠是种高危妊娠,与单胎妊娠相比,妊娠期并发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发生率均明显增高’ 绒毛膜性是双胎妊娠的基础,与双胎妊娠围产儿预后、终止妊娠方式、终止妊娠时机及双胎妊娠期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双胎妊娠绒毛膜性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2013年辽宁省部分医院的868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双胎妊娠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辽宁省五家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市妇婴医院、大连市妇产医院、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本溪市中心医院)双胎妊娠孕产妇资料1014例,剔除其中未终止妊娠病例及数据资料不完善的病例共146例,对剰余的868例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330例于孕8周左右或孕11〜15周行彩超检查判定绒毛膜性,为已知绒毛膜性组,占所研究病例数的% ;其余538例未行绒毛膜性判定,为未知绒毛膜性组。
两组孕妇年龄、辅助生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根据超声绒毛膜性判定的结果,将已知绒毛膜性组330例资料分为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其中单绒毛膜性双胎114例,所占比例为%。
双绒毛膜性组孕妇年龄、辅助生育率均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组CP妇产科学》,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双胎发育不一致、围产儿死亡等参照王卫平等主编的第8版《儿科学》。
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米用X2检验。
_P );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CP经济条件等有关。
单绒毛膜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单绒毛膜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定期分娩的320例双胎临床产妇,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组(120例)和双绒毛膜组(20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孕周、并发症以及围生儿结局。
结果单绒毛膜组中低出生体重儿62例,占总数的51.7%;极低出生体重儿13例,占总数的10.8%;新生儿窒息11例,占总数的9.2%;畸形儿4例,占总数的3.3%;双胎输血综合症14例,占总数的11.7%;围生儿死亡5例,占总数的4.2%;双绒毛膜组中低出生体重儿54例,占总数的27%;极低出生体重儿7例,占总数的3.5%;新生儿窒息9例,占总数的4.5%;畸形儿3例,占总数的1.5%;双胎输血综合症0例,占总数的0%;围生儿死亡1例,占总数的0.5%。
由此可见双绒毛膜组的产妇围生儿出现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的明显低于单绒毛膜组产妇,且双绒毛膜组产妇没有出现双胎输血综合症。
结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明显比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差,针对双胎妊娠产妇应该尽快确定绒毛膜性质,早期做好监护和护理干预,提高围生儿质量,改善围生儿结局。
【关键词】单绒毛膜;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中图分类号】R714【文章标识码】A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辅助生育技术和促进排卵药物的应用,双胎妊娠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
有文献研究指出,双胎妊娠产妇的绒毛膜性的性质对胎儿分娩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单绒毛膜的双胎围生儿结局明显比双绒毛膜的围生儿差[2]。
因此明确绒毛膜性,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围生儿结局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毛模型只对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定期分娩的320例双胎临床产妇,经过孕早期B超检查、术中肉眼探查以及胎盘胎膜病理检查对320例双胎妊娠产妇的绒毛膜性进行明确,根据不同绒毛膜性性质将320例产妇进行分组,其中单绒毛膜性质的产妇120例,双绒毛膜性质的产妇200例。
单绒毛膜双胎围产结局单中心大样本分析肖玲玲;卢立华;汪吉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8(025)001【摘要】目的:对单中心大样本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MCDA)围产结局进行分析,探讨围产儿预后,为产前咨询和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99对MCDA新生儿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组、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组和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综合征(twin anemia-polycythemia sequence,TAPS)组,对各组围产结局进行比较.结果:TTTS组、TAPS组分娩孕周均少于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大小胎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并发症组双胎出生体质量差异>25%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TTTS组、sIUGR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8.8%、3%,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5%,P<0.05).MCDA先天畸形发生率高,其中心血管系统畸形、骨骼四肢畸形、泌尿系统畸形占前3位.TTTS组先天畸形发生率高于无并发症组及sIUGR组(P<0.05).结论:MCDA合并TTTS、sIUGR者围产结局不良;有MCDA并发症孕妇需加强定期产检以改善胎儿预后.【总页数】5页(P79-83)【作者】肖玲玲;卢立华;汪吉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200006;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200006;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20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43+1【相关文献】1.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分娩方式与围产结局的临床分析 [J], 耿力;杨丽娜2.双绒毛膜及单绒毛膜双胎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分析 [J], 周艳;徐丽玲;汪平;吴琼蔚;陈雯霞;金皖玲3.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717例临床分析 [J], 原婷;王艳艳;田雪叶;王玮;张婷;李雪兰;韩蓁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单绒毛膜三胎合并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减胎后成功分娩1例[J], 孙志丰;张昌军5.不同绒毛膜性自然受孕双胎围产结局分析 [J], 周飞凤;陈铃;邓琳;徐博凌;陈振斌;罗金英;周进福;林丽华;颜建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围产期结局分析奚晓红;周鸣;胡雪峰;刘江勤【期刊名称】《中华新生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2)006【摘要】目的评价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nic,MCDA)双胎的围产期结局.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MCDA双胎孕妇及其新生儿,按照是否存在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或选择性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sIUGR再根据小胎儿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分为3型,比较各组新生儿围产期结局.结果研究期间我院分娩MCDA双胎145对,分娩新生儿285例(死亡12例),死胎5例.合并TTTS或sIUGR孕妇55例,其中TTTS组14例,sIUGRⅠ型组23例,sIUGRⅡ型组6例,sIUGRⅢ型组12例;无并发症组孕妇90例.并发症组分娩孕周、大胎儿出生体重和小胎儿出生体重小于无并发症组[(33.8±2.8)周比(35.5±1.6)周,(2072±460)g比(2520±383)g,(1620±477)g比(2320±373)g],死胎发生率高于无并发症组(7.3%比0%),新生儿死亡率、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心脏异常等发生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GRⅡ型、Ⅲ型及TTTS孕妇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小于sIUGRⅠ型(P〈0.05).结论伴有sIUGR或TTTS的胎儿在新生儿期更容易出现复杂、严重的并发症,且脐血流异常的胎儿更容易发生死胎、新生儿死亡等严重不良结局.【总页数】4页(P411-414)【作者】奚晓红;周鸣;胡雪峰;刘江勤【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201204;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201204;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201204;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201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46【相关文献】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妊娠结局分析2.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胎无心畸形围生结局分析3.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妊娠2例临床分析4.单绒毛膜双羊膜囊性双胎妊娠临床分析5.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国防医药2018年8月第28卷第8期•767 •BTP是一■种糖基化、双功能单体蛋白质,具有催 化前列腺素D2的合成和转运亲脂性物质的作用,而前列腺素D2是一种参与血小板聚集、血管舒张、炎症反应、脂肪合成和骨骼重塑等多种重要生理过 程的类十二烷酸[6]。
相关研究显示,BTP具有抗炎 症、抗血栓形成、抗细胞凋亡、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 血管保护作用,且可用以评估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 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全身动脉高血压以及其 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但BTP与妊娠高血压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少见报道。
本研究检测分析了 HDCP孕妇不同孕期血清 BTP水平,并与健康孕妇进行比较,以探讨血清BTP 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价值。
结果显示,健康组 不同孕期的血清BTP水平无显著变化,但HDCP组 的血清BTP水平随妊娠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均 高于健康组。
HDCP组各亚组的血清BTP水平也均 是随妊娠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随疾病程度的加 重,BTP水平也随之升高,提示BTP可能与HDCP 的发生、发展有关,与段彼得[8]的结论一致。
分析原 因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 的肾脏损伤,而BTP是肾功能的内源性标志物% 此外,BTP与各种亲脂性化合物之间具有高度亲和 力,可选择性结合甲状腺激素、胆红素和胆绿素等,为这些化合物细胞外转运的媒介,而甲状腺激素、血脂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血清BTP水平随妊娠时间的延长以及随疾病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以为HDCP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孔娜娜.胎盘脂联素受体2表达水平及其超微结构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2]张秀兰,袁碧波,李增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 32(17):4052-4054.[3]张嘉惠,倪兆慧.茁痕迹蛋白作为新生物标记评估肾功能及心血管风险[J].中国血液净化,2014, 13(7):526-530.[4]乐杰.妇产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陈园园,李红梅.VEGF和vW F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4, 24(8):917-919.[6]White CA,(rhazan-Shahi S,Adams MA.茁-trace protein:amarker of GFR and other biological pathways[J].American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2015, 65(1):131-146.[7]陈云宪,唐良秋.茁痕迹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24(12):1025-1029.[8]段彼得.血清标志物茁痕迹蛋白(BTP)在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9]张嘉惠.茁痕迹蛋白作为新生物标记评估肾功能及心血管风险[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7):526-530.[10]王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收稿日期:2018-02-26)绒毛膜性对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强蔷[摘要1目的探讨绒毛膜性对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和并发症的影响。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延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产妇102例,根据绒毛膜性质将其分为单绒毛膜组(57例)和双绒毛膜组(45例),比较两组母体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
结果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25.44%、9.65%)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7.7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组孕妇均在我院进行产检和分娩,其双胎绒毛膜性质均经我院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双胎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发生及围生儿预后情况。
孕妇围生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围生儿预后情况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双胎妊娠产妇围生期情况比较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双绒毛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见表1。
2.2 两组围生儿预后情况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3讨论在美国,学者对孕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不经过人工受孕手段干预自然怀孕双胎的概率约为1/90,三胞胎的概率约为1/8000,而双胎的发生概率随着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出现有所上升,目前已达到1/60~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