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