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健脾止血法干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97.96 KB
- 文档页数:3
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疗效及免疫指标的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1-07-01T11:02:03.8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赵萍萍[导读] 目的:晚期肿瘤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赵萍萍山东潍坊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摘要】目的:晚期肿瘤患者采用联合治疗(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后对患者免疫指标数据的影响分析。
方法:摘选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将在我院中展开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84例为范例,依据其病案号均分成2组,研究组实施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治疗,常规组实施单一化疗治疗,记录并比较组间患者的免疫指标。
结果:分组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即P<0.05,存在临床对比的意义;且研究组生活质量与体重变化数据优于常规组,对比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肿瘤患者采用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健脾益肾中药;化疗;晚期肿瘤;免疫指标对于恶性肿瘤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肿瘤免疫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机体主要是利用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外周血T细胞亚群反映恶性肿值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当细胞处于正常情况下,机体的CD4/CD8比值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外周血T细胞淋巴亚群中CD4T细胞、CD4/CD8比值下降,CD8T细胞则会升高,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肿瘤患者疾病病情便有加重的趋势,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摘选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将在我院中展开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84例为范例,依据其病案号均分成2组,研究组42例,男、女各有20例、22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1.5岁间,平均数为(45.65±1.50)岁。
常规组42例,男、女各有27例、15例,最小年龄26.5岁,最大年龄72岁间,平均数为(46.00±2.00)岁。
补肾益气生血方对恶性肿瘤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陈远前;张新【摘要】目的:探讨补肾益气生血方对恶性肿瘤患者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方法:将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治疗组予补肾益气生血方治疗,1d1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12d;对照组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G‐CSF)200μg ,1d1次皮下注射,连续治疗3~5d。
结果:停药后第4天,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K PS评分及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补肾益气生血方能够持久稳定升高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WBC、N E计数,改善生存质量。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2页(P690-691)【关键词】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骨髓抑制;补肾益气生血方【作者】陈远前;张新【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主题词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骨髓抑制@补肾益气生血方目前临床上化疗的有效方法是以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为主,G-CSF能够快速提升白细胞,但其可产生肌肉酸痛、骨痛、胸痛、发热、食欲不振等诸多不良反应。
化疗后骨髓抑制属于祖国医学“虚劳”和“血证”等范畴,中医采用补先天、调后天、益气养血等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化疗药物对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抑制最敏感[1]。
本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外周血中WBC、NE计数及Karnofsky评分变化,来探讨补肾益气生血方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
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7.96±10.26岁;KPS评分81.56±4.52;宫颈癌4例,肺癌5例,乳腺癌6例,大肠癌5例,卵巢癌4例,胃癌6例;Ⅰ级骨髓抑制9例,Ⅱ级骨髓抑制13例,Ⅲ级骨髓抑制8例。
中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体会作者:叶霈智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0期[摘要] 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轻中度减少多属中医“虚劳”范畴,重度减少则以“血证”论治。
血小板减少者临床常出现神疲乏力、潮热盗汗、面白无华、口干心悸、脉细数等症,属脾肾亏虚、阴血不足之证,治疗宜补益脾肾、滋阴养血为法,应选择女贞子、石斛、生地等药物,或者少佐知、柏以清虚热;用药宜凉润、忌温燥,以免诱发出血;处方中宜适当以参、芪配伍升麻、桔梗等药物升举阳气、载药力上行,利于血小板回升,应注意避免升麻用量过大有动血之弊;按照“母子相生”理论配伍补益药物。
鸡血藤、仙鹤草、阿胶、虎杖、花生衣、旱莲草等药物对于升高血小板有一定作用,宜灵活配伍使用。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化疗;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R2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c)-0099-04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在综合治疗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会造成患者近期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的减少和远期三系细胞的减少,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更有部分患者的生存因此受到感染、出血等威胁。
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出血倾向或自发性出血,被迫减少化疗药物剂量,甚至中止化疗。
提升化疗强度,力求化疗疗程顺利、足量完成,相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治疗努力的方向。
骨髓抑制造成的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临床可见皮肤紫癜、鼻出血、齿衄、便血等,严重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白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常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稳固。
血小板输注作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肯定,但存在供血来源不足、费用昂贵且可能发生感染、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等缺点,特别对于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的效果不佳。
血小板1 以补益脾肾、滋阴养血为法肿瘤患者因癌毒耗伤正气,脏气受损,加之抗癌药物攻伐力强,邪实正虚是各类患者的共同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