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 路遥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23
2022高考语文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平凡的路遥我认识路遥是在1988年。
去见路遥时,是在陕西作家协会那个院子。
院子本来就不大,加上增加的一些简易房子,院子更显狭小。
在我进到他的写作间时,我发觉低矮狭窄的土屋里摆放着一个奇特的案子,那是一块门板架在两把椅子靠背上,搭成了一个挺长的“写字台”,上面铺着一堆稿纸,一边堆着麦氏咖啡的那个小小袋子。
空空的咖啡小袋子堆了专门大的一堆,再看墙角处,也堆有如此一堆咖啡袋。
我认为当年的曹雪芹也只是确实是过着如此一种“绳床瓦灶”的生活。
我静静地站立了好一会儿,没见路遥回来。
正值中午,可能他出去吃饭了。
中午,是他的早晨。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六万字的创作谈中,写满了令人心碎的感伤。
据说他吃饭的时候极其简单。
他到院外的集市上买一棵大葱和一个馍,将大葱皮剥掉,往衣襟一蹭,走一步咬口馍,再咬口葱,等他快走到写作间屋门口时,馍嚼完了,大葱也吃完了。
他在这段不长的路上,匆匆完成了中午大餐。
然后,他坐在那个门板上开始了他的庄重的写作。
那天中午没有见到路遥。
晚饭后,我从院落出来散步,走到大墙边儿。
那地点专门是偏僻。
大墙专门长,隔一段便有一盏路灯洒一团昏黄的光团。
在这片宁静之中。
突然自前边拐弯处传来一种气喘吁吁的声音,那声音粗重急促,脚步声更是响得繁重,从声音中判定对面过来的人确信是一个负重者。
专门快,对面显现了一个人,我才看清他弯着腰,双手搂抱着一摞砖,步履踉跄。
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路遥,赶快迎上前去。
到了跟前,我才看清路遥抱着一摞像砖垛似的书。
他停在那儿喘得几乎说不出话了。
我帮他将书抱回他的那个写作间。
他一边擦拭着汗珠翻腾的头顶,一边津津有味地说这些书有多么好。
我翻看了一下,大差不多上国外一些政治家的传记。
他招待我的方式也极其专门:随手拎起一瓶简装白酒,用牙一紧便咬开铁皮酒瓶盖。
然后往我手中一递,让我喝一口,暖暖身子!我呆瞅着他,没有接酒瓶子,他倒自己一仰头对着瓶嘴“咕嘟”着。
他是从农村出来的作家,可能适应了过苦生活,也适应了自虐式的写作。
路遥,无法忘怀的背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说他。
他自粗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惟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的青年的灵魂……他就是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家路遥。
追忆路遥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郑文华为路遥拍摄的经典照片2016年11月17日是作家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日。
为纪念路遥为中国当代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6年11月15日上午,由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主办单位的"怀念路遥"图片展暨《守望路遥》首发式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隆重开幕。
图片展的绝大多数作品均由路遥好友、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社编审郑文华拍摄。
主办方特借此次活动重温路遥和重读路遥。
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的现当代作家。
他在42年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再到《平凡的世界》,终结于《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用自己的生命引领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时代,路遥被公认为是继柳青之后中国文坛陕西军团的一代盟主。
他的作品和文学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路遥的英年早逝对人们心灵震撼的余波至今尚存。
在他去世的十五年似水光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作家逐渐远去的背影,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续性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初,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合影路遥以他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
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
路遥的作文路遥的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路遥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路遥的作文1在《平凡的世界》路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变化的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即好评如潮,并获得矛盾文学奖。
重新回想这部书所概括的时光,依然会发现1987—1985年以来的岁月时那么的让人神往,生活在那时的人们以劫后重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噩梦,简单、纯粹,一切都笼上理想的光环。
孙少平,这个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出生贫寒,却懂得坦然应对,踏实的走好每一步,他经历了挫折与磨难,生活把他塑造成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优秀的`人。
我想在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参照的这天,许多人不会以孙少平这样的人为崇拜的对象,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任何时代都会又真正的纯粹的感情,理想主义的颂歌也永久没有止境。
平凡但不平庸,走上踏实坚定的路,演绎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想我读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时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时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持续一颗平凡的心。
但愿自己在今后的岁月中,不管时失意落魄还时辉煌的时候,都能够想起路遥,想起《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作文2他,令我讨厌却又让我敬佩,他就是我家楼下的那一位叔叔。
他,长着一张瓜子脸,下巴有一颗不大不小的却又让人“闻风丧胆”的传家痣,他幽默风趣,平常经常惹我,所以我讨厌他。
从那件事以后,我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那天晚上,我在房间里做作业,爸爸妈妈在看电视。
忽然,没电了,只听妈妈叫我快上楼顶,然后妈妈又下去叫那位叔叔。
当我跑上去时,妈妈也跑了上来“他可能不在家!”妈妈一边喘气一边说。
当我往下面一看,绝望了,下面火光冲天,是连着电箱的.电线着火了。
当电线剩下一只无名指那么长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是他。
高考作文素材:10句路遥名言,写尽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梦想(一)路遥简介路遥中国当代作家,本名王卫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他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曾因家庭困难被过继给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
1991年完成著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也因此获得矛盾文学奖。
(二)名言名句1.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解读:这个句子适用于“生活”“美好”等主题。
例如,写“生活”时,可以这样用:生活并非总有清风相随、明月为伴,然而即使没有太阳,心中也能一片皎洁。
不因外物得失而盲增悲欢,不为浮名利禄而徒添烦恼,以纯净美好的心灵面向未来,方能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2.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解读:这个句子适用于“成功与失败”“心态”等主题。
例如,写“成功与失败”时,可以这样用:一如路遥所言:“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我们总是擅长在逆境中自我鼓励,坚强地迎难而上挑战未知;却往往在胜利中迷失自我,骄傲自满终致失败。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顺境之下的自省与谦卑同样是决定能否攀登高峰的重要因素3.只要春天不死,就会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
解读:这个句子适用于“困难”“希望”等主题。
例如,写“希望”时,可以这样用:这世上万事万物似乎都逃不过衰老、凋零而后化为尘土的命运,然而,只要春天不死,就会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
躯壳不过是生命的承载体,只要希望还在,就会有理想的火炬朝朝夕夕相伴。
4.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解读:这个句子适用于“豁达”“挫折”等主题。
例如,写“豁达”时,可以这样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
生活的颜色取决于经5.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
演讲稿描述路遥路遥,原名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以其作品《平凡的世界》而闻名于世。
他生于山西省,成长于乡村,深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路遥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路遥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乡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人生的坎坷与憧憬。
在《平凡的世界》中,他通过对农民家庭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希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小说创作,路遥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语言简洁、真挚感人,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则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路遥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文学创作上,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问题,呼吁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路遥的文学成就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一笔,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路遥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卓越艺术创造力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
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将会长久地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路遥作文素材事例《我眼中的路遥》嘿,你知道路遥吗?也许你听说过,也许你还不太了解。
但对我来说,路遥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记得第一次读到路遥的作品,是那本《平凡的世界》。
当时的我,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突然看到了一束温暖的光。
书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这不就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一样吗?孙少安,那个勇敢坚毅的农村青年,为了家庭的生计,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难道不像我们村里的那些大哥们吗?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怕吃苦,不怕累,努力地在土地上耕耘着。
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有他那份勇气和担当吗?孙少平呢,怀揣着梦想,不甘心被命运束缚,想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这多像我们班上那些充满抱负的同学呀!总是想着要去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
我还记得书里描写的那些农村的场景,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那热闹的集市,那充满烟火气的农家小院。
这不就是我熟悉的生活吗?路遥先生怎么能把这些写得如此生动,如此逼真呢?难道他曾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再来说说路遥先生创作的过程吧。
听说他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啊!这就好比我们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日夜不停地复习,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我有时候会想,路遥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写不下去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伟大的作品。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吗?作业太多写不完,考试成绩不理想,和朋友闹矛盾。
可看看路遥先生,他面对的困难可比我们大多了,他都没有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路遥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作品却永远陪伴着我们。
每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就仿佛能听到他在对我说:“孩子,勇敢地去追求你的梦想,不要害怕困难!”在我心里,路遥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人生导师。
念路遥——我眼中的名人说到大作家、大文豪——路遥,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等。
在我的眼中,作家路遥是一个自强不息、品格坚毅的的人。
要知道,作家路遥的童年是极其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但是,他没有被生存环境的悲苦所打倒,相反之,他选择的是化逆境为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从而创造出一个灿烂、成功的人生。
他进行过一系列的尝试,他进过县委员会,当过副主任;他在中学当过老师;他在文学社做过编辑工作。
1970年,他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
1973年开始,他就陆陆续续开始发表小说。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总是一味地埋怨自已的出身环境不好,觉得自已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已的出身不如别人。
但是,作家路遥的出身环境又何尝不是不好呢?他不正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能像路遥一样,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作家路遥自强不息、坚毅的品格,正如他笔下的人物,越是面对困难、越是努力奋斗,这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在我的眼中,作家路遥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大文豪。
从1970年到1992年这二十几年的期间,作家路遥的著作有好多好多,其中有诗歌、歌剧、叙事诗、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创作随笔等等。
而他所写的作品中,多次得到获奖。
1991年,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得到“矛盾文学奖”。
1998后,他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还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试问,如果没有锐利的文笔,又怎么能够做到呢?如果没有出众的才华,又怎么取得这样的成绩呢?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发改革先锋奖章,路遥还被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由此可见,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作家路遥的文笔也是肯定和赞赏的。
一、人物简介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二、人物事例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
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
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
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路遥:我的人生和我“平凡的世界”我是陕北人,清涧县,家是农民家庭,父母现在还在农村种地。
小时候,家里人口很多,弟兄姊妹八个,那时候农村不计划生育。
家里很穷,我是老大,七岁时家里不能养活我,把我寄养给另一个家庭。
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父亲是一个字不识的农民,性格很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完全是被抛弃的生活。
别人家的孩子把你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他们再打一顿,不要惹事。
所以,在社会上你只有依靠自己,而不可能依靠任何人,这是我那时认识的第一个问题。
既然要活下去,就得靠自己。
《平凡的世界》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全景式。
我认为这一段时间是中国转型期的前奏,充满了密集性的社会事件与政治事件。
要求特别详尽的背景材料,故事可以编。
翻报纸,《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十年的合钉本,堆了半房子,一天一天的翻,做笔记,在整个描写过程中,我可以在笔记上找到各种的事情,这样故事就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
另一种准备是生活。
生活尽管熟悉,但我要重新到位,细细看,譬如一个烧砖厂,我经常去,看扒土、打坯、倒坯、进窑、烧火,还有贷款、税收等等资料。
有时趁人不在,偷着撕一张税务发票夹在笔记本里就走,能用就用,经常就带着美国总统那种皮包,进村时,带着两个大箱子。
(补充:前面说到阅读时,除长篇外,还读专业性书,知识性的小册子。
)每回回来,衣服脏了,回到宾馆,躺在红地毯上,洗个澡,舒舒服服,然后又进村,住饲养室。
还有不熟悉的生活,如煤矿,所以第一部就拿到煤矿里写,可以逐渐熟悉,为下两部做准备。
在铜川煤矿,兼了个宣传部副部长,这里几万人,生活条件差,一间小会议室改做卧室兼办公室。
这里食堂只有米饭、馍、咸菜,连鸡蛋、豆腐都没有(我平时不吃大肉,靠鸡蛋维持)。
写作艰难,想起来不寒而栗。
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起来还得走到桌子前,继续写,我自己来说服自己,像哄小孩一样哄自己。
高考人物素材(36):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路遥就够了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
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
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
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1949年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
到他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
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
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
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
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
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哪一个本地女子能供我上大学”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
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在此期间,他与北京知青林虹陷入热恋。
林虹来自清华附中,漂亮,出众,是文艺骨干。
他们在下雪天一起延着河床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
因为林虹,王卫国开始喜欢穿红色衣服,曾取笔名“缨依红”,后改为“路遥”。
1970年春,全国开始自上而下整肃造反派,路遥涉嫌在武斗中打死对立造反派“红总司”头头白正基。
不久,他收到了林虹的绝交信和退回的提花被面。
爱情露出峥嵘、斑驳的底色。
在一天夜里,他走到郭家村的一个水潭,但最后“不仅没有跳下去,反而在内心唤起了一种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
最后轻轻地折转身,索性摸到一个老光棍的瓜地里,偷着吃了好几个甜瓜。
”那一刻仿佛神迹显现,痛苦像灰霾一样散去,食物暂时疗愈了内心。
在林虹之前,有延川本地的姑娘曾向他表白。
他支吾道,我其实是农民、地里的活十有八九不会干。
姑娘率性地说: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在家里待着。
把他惊得哑口无言,慌不择路离开。
路遥后来和朋友、作家海波谈到婚姻,海波问他:为何不找个本地姑娘,知根底,有挑拣?他有点生气:“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路遥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
高加林虽然心底深爱着刘巧珍,但为摆脱命运,仍选择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黄亚萍。
“想要突围”的心情失恋之后,路遥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痛哭了一场。
曹谷溪大路遥八岁,延川县小有名气的诗人,文革时因支持“红总司”,被路遥派人抓进监狱。
后两人握手言和。
1970年夏,曹谷溪以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调路遥到通讯组培训。
在通讯组,路遥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
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
其父亲是归国华侨,曾担任廖承志秘书。
与路遥恋爱后,林达特地去见了与她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林虹,据说林虹大哭一场。
1973年夏天,各公社开始向高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
路遥再次因为“白振基”案,先后被北师大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
在延川县文教局和县委的努力下,重新核查此案,证明白振基在4月18日早上已死亡,与路遥无关。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
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着微笑。
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林达每月38块的工资,大部分支援了路遥,剩下的维持自己简朴的日常生活。
在后来路遥病危时,许多人虽然对林达心有指摘,但从未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
1977年路遥毕业,留在《陕西文艺》(后来的《延河》杂志)当编辑。
林达在延川县委宣传部任干事。
一年后,1978年1月25日,两人结婚。
婚房设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一张双人床,两床新被子,窑洞门口贴个“喜”字。
路遥穿了件蓝衣服,戴顶蓝帽子,两人扭扭捏捏,隔得老远。
1979年,女儿路远降生。
这时候的陕西作家群,人人都憋着股子劲儿,要拿出好作品来。
1978年,贾平凹的《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陈忠实的《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
那时的路遥很苦恼,“想要突围”。
他于1978年写的否定文革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间被所有刊物退稿。
在最后投《当代》时,路遥对朋友说,“如果再被退稿,就一烧了之”。
但没多久,他就收到《当代》打来的、邀他去北京改稿的电话。
小说《惊心》在《当代》1980年第三期头条刊发。
之后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79-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
《延河》诗人闻频回忆,一个礼拜天,路遥从前院急促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一进门便喊:我获奖了!说着扑过来,紧紧拥抱了他。
抽好烟,是心理需求1981年夏,路遥住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昼夜不分,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招待所内转圈,以致招待所的人怀疑他神经错乱。
路遥喜欢把自己投入这种如同炼狱一般的情境,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把身体和心都放得低低的,把生命填得满谷满仓,富饶丰盈,这是他的基本人生观。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路遥父亲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公安局抓到拘留所。
其实也是公家人欺负他家在“门外”不站人。
路遥辗转托好几层关系向清涧县委书记说情,路遥父亲才得以释放。
权力,在城乡现实里所显示出的无往而不利的实用属性,以及底层农民对它的垂涎膜拜,深深地植根在路遥的精神里,多少影响了他后来的一些行为。
仅二十多天后,《人生》完稿。
路遥特地到陕北着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观中抽了一签,显示“鹤鸣九霄”,大吉。
《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82年11月推出单行本。
火爆程度超出想象。
出版社首次印刷13万,很快脱销。
第二版12.5万,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将近26万册。
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七八个电视台要改电视剧,传达室的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路遥常常刚接完电话回到家中,一只脚还没落定,又要转身接下一个电话。
年轻人把他奉为“人生导师”,一些失意青年,规定他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他看。
1983年,小说获中国作协的“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因创作成绩突出,1983年,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1985年3月,36岁的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杨韦昕一起,当选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但是,路遥的生活窘迫也超出人的想象。
他穷得叮当响,凑不齐去北京领奖的路费。
路遥好烟,而且抽好烟,每天两包。
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有时还不够他的烟钱。
再加上还要接济农村的穷亲戚,赡养农村的两双父母,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烟的档次?路遥不同意,认为抽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
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认为,抽好烟,“有扞卫其强大自尊心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最后,领奖日期临近,弟弟王天乐在外借了500元,火速赶到西安火车站,送给焦急等待的路遥。
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1983年春夏之交,路遥已经功成名就时,他决心再次把自己投进“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写一部浩瀚的长篇小说。
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十几条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
在弟弟的张罗下,矿医院为他安排了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塑料沙发。
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
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
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12月上旬,完成第一部的初稿。
路遥怀抱着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赶在元旦之前回家看望女儿路远。
他与妻子林达的夫妻关系已是强弩之末。
两人无论家庭背景,还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差得太远。
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就买啥。
他曾借钱女儿买了一架很贵的钢琴,但最后也没用上,只得搁在家里的角落。
女儿春游要吃三明治,他跑遍了西安,最后在凯悦酒店花60元买了两块。
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两个月的工资。
“它该不会是金子做的吧?”看见的同事问。
1986年初,路遥把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分管西北五省稿件的青年编辑周昌义。
周昌义后来回忆,他在西安期间,常有人问:看路遥的稿子吧?神色古怪。
“好似许多人都不看好路遥的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但事实上,周昌义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
没有悬念,没有意外,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之后,作家出版社也退了稿。
19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要不写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仿佛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学。
路遥悲愤对王天乐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11月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12月,由文联公司出版。
1987年夏,等到路遥写完第二部,因为内部意见分歧很大,《花城》也不愿发了。
转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
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
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
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