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 王浩硕
- 格式:docx
- 大小:28.48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及解决对策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而这些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的美观,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了解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对于建筑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1. 设计和施工不当在建筑工程中,设计和施工不当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混凝土配比和混凝土浇筑中,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或者出现鼓包等问题,从而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
温度变化、潮湿的气候等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裂缝。
3. 质量问题混凝土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如果混凝土中掺杂了大量的杂质或者含水量过高,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从而引起裂缝。
4. 载荷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载荷也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如果超出了混凝土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也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解决对策1. 优化设计方案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优化设计方案是预防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重要措施。
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受力分析,合理设计结构的截面和构造,同时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抗裂设计。
2. 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
要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混凝土的配比和浇筑质量符合要求;在施工现场要加强管理,保持施工现场的干净整洁,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3. 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合理的施工工艺也对预防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起到重要作用。
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混凝土早期收缩引起的裂缝。
4. 加强维护和保养在混凝土结构完工后,加强维护和保养也是预防裂缝的重要措施。
及时进行防水、防腐处理,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及时修补,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为施工单位和业主所关注。
这些裂缝不仅影响美观,也会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因此,了解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将有助于施工单位和业主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1.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施工过程中分层剥离、碎裂等问题,会导致表面裂缝产生。
2.水泥浆水份含量不足:混凝土调配时,以高水-水泥浆比(W/C)混合,过度水化导致混凝土收缩,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3.混凝土浇筑时的颤动:当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精密处理,表露的颤动目标指数不足,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
4.温度变化:混凝土受温度影响而收缩,就会形成裂缝。
5.悬挂式混凝土板面开裂:这种问题通常源于混凝土板面下方的挂钩或扣件安装的不良或缺陷。
6.设计缺陷:当设计中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因素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1.合理设计: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规范、材料、施工方法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规范和合理,以减少开裂产生的问题。
2.浇筑工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掌控好混凝土性能指标,均匀地浇筑,与此同时利用振动器进行震动处理,以减少混凝土的开裂情况。
3. 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不仅可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而且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4. 封闭材料:把不透水材料放在混凝土面上,最好是封闭型密封材料,就可以避免雨水、冰、雪、盐、化学品等进入混凝土中,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风险。
5. 罩面剂:罩面剂可以对混凝土进行反应和加固,从而防止水分渗入混凝土的微细裂缝,降低开裂的危险。
6. 控制环境温度:当施工现场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混凝土缩短或伸长,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要控制施工现场的温度。
总之,混凝土表面开裂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时刻留意和掌控建筑施工中的各种因素。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
1. 温度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建筑混凝土会发生体积的扩张和收缩,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 荷载变化:承受重量的混凝土结构会发生变形,如果荷载变化过大或过快,会导致结构失衡,从而形成裂缝。
3. 材料问题:建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使用质量不好的材料或者掺杂了不合格的材料,容易导致混凝土力学强度下降,从而形成裂缝。
4. 施工工艺:施工工艺也是影响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因素,不合理的施工过程会导致混凝土浇注不规范、振捣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从而形成裂缝。
1. 按照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在施工前,应该按照设计要求选择质量好的建筑混凝土材料,杜绝掺杂不合格材料的情况,避免材料问题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2. 做好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浇注前,应该仔细审核施工图纸,按照规范要求做好配合比、浇注、振捣、养护等环节,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力学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
3. 做好养护工作:在混凝土浇注后,应该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结构在早期的使用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保证结构的完整性,避免裂缝的产生。
4. 加强监测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定期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监测,如发现裂缝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免裂缝加剧,导致结构失稳,危及人身安全。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建筑混凝土裂缝是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力和内部因素的作用导致的混凝土结构表面或内部出现的裂缝。
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美观,还可能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裂缝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施工措施进行处理。
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性能较弱的材料,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应力,进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混凝土的体积膨胀较快,容易出现温度裂缝。
3. 结构变形: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影响,如荷载、变形、震动等,这些作用力会导致混凝土的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特别是在建筑物承受大荷载或受到地震等外部作用力的时候,容易出现结构变形裂缝。
4. 施工不当: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料浆的浇筑方式不正确、振捣不充分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1. 设计合理: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阶段,应根据不同的因素合理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 控制温度变化:通过采取措施,如设置温度伸缩缝、采用温度控制混凝土等,控制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的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4. 加强结构支撑:通过加强结构的支撑和加固,减少结构的变形,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5. 施工质量控制: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和施工的工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施工不当导致的裂缝的产生。
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处理混凝土裂缝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0 引言受原材料性能以及现场应用到的施工技术影响,混凝土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细微的人为操作失误,或者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都会增加问题发生概率。
所以,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员要认识到混凝土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重点关注裂痕多发的部位,及时修复已有裂痕,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
施工企业要在技术规范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从外观形状到主体结构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为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混凝土裂缝防治的必要性建筑工程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建设部位出现裂痕,会直接影响到主体结构的稳定性。
建筑物安全性能下降,因此这种问题越来越受到施工企业的重视。
针对裂缝等建筑工程施工中多发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尽量将其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以免影响到整个建筑物功能的正常实现。
长久以来,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结构裂缝一直困扰着各施工单位,该问题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建筑项目多属于室外操作,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较多。
常见的有温度变化、水分蒸发干裂、表面沉陷、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多重因素。
很多建筑工程中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结构裂痕修复不及时造成的,外观质量变差,防水抗渗性能发生变化,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主体强度降低等,更有甚者会造成建筑塌陷,危及到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
还有一些裂痕,虽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维修和保养,主体结构的性能也会随着时间的衍变而发生明显变化,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
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认真剖析混凝土结构裂痕的成因,提早防御和整治,尽量避免发生事故。
2 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2.1 材料因素材料因素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原材料的混合配比和应用中,由于粗骨料本身的岩石含量较多,也会加剧缝隙发生的危险。
如果内部含有大量的泥浆,还会影响材料的凝结性能。
骨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在实际应用中裂痕发生概率较大。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引言混凝土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材料,其强度和耐久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建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裂缝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性,更会影响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的施工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混凝土裂缝的主要产生因素1.1 材料因素混凝土的质量与材料的选用息息相关。
材料的质量不良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材料中存在太多的细小颗粒和有机杂质,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降,易于出现龟裂;如果混凝土中的粘结料和水泥的比例不合理,也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从而引发裂缝。
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的结构布局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
如果结构台阶的过渡不够流畅,会使得混凝土在收缩过程中易于出现裂缝;如果设计中存在集中荷载或者温度变化等因素没有被妥善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引发混凝土裂缝。
施工工艺对于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施工中的浇筑和养护不符合规范,或者施工时未能及时排除混凝土内气泡、坍塌等现象,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导致裂缝问题。
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变化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寒冷季节,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开裂。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施工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二、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方法2.1 加强材料管理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在施工前对原材料进行充分的检查,确保所有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并且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混合比例,保证混凝土的性能。
在施工现场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检测,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符合标准。
2.2 合理设计结构在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到混凝土裂缝可能产生的原因,设计合理的结构和布局。
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设置伸缩缝,并且合理分布荷载,使得结构受力更加均匀,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及解决对策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质量问题、设计问题、施工问题等几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阐述这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质量问题1.混凝土配合比问题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是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配合比中水灰比过高或水泥掺量不足,则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硬化时间过长等问题;反之,如果水灰比过低或水泥掺量过多也会使得混凝土易收缩,从而引发裂缝问题。
解决对策:1.合理设计配合比,特别是水泥掺量和水灰比的选定要谨慎,以避免混凝土过于稠密或过于松散。
2.关闭混凝土搅拌站中的砂浆门,以减少水分的进入,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
2.混凝土材料质量问题混凝土配合比虽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配制,但是如果材料本身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则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各种缺陷,如孔洞、气泡、裂缝等问题。
1.使用合格的水泥,并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运输、储存。
2.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块检测,以确保其强度符合要求。
二、设计问题1.结构设计问题一些结构设计问题也可能是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
例如,如果设计中未正确考虑到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收缩等因素,建筑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均匀的应力,最终导致裂缝问题。
1.在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场地环境和建筑物使用要求,分析结构材料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特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2.对于底板和柱子底部,应考虑设置伸缩缝,以缓解建筑物的收缩和膨胀压力。
2.建筑物功能设计问题建筑物的功能设计与结构设计一样重要。
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就有可能导致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出现各种裂缝问题。
1.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性质,制定合理的建筑方案。
2.对于需要加强的区域应进行适当的钢筋加强,并保证梁柱的尺寸符合要求。
三、施工问题1.基础处理基础处理是建筑混凝土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建筑混凝土是一种采用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经过混合搅拌、浇注、养护而制成的一种材料。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被广泛地使用,因其坚固耐用、施工方便、工期短等优点。
然而,在混凝土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裂缝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其美观,还影响其使用寿命。
以下将介绍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
1. 温度变化:混凝土为热胀冷缩的材料,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
在高温情况下,混凝土会膨胀,而低温情况下,则会收缩。
这种温度变化造成的混凝土体积变化,容易产生裂缝。
2. 加载作用: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如车辆、人员的重量等,会给混凝土造成一定的压力,长期积累下来,也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3. 基底不牢固:混凝土施工时,其基底的质量也很重要,如果基底不牢固,就容易产生断裂。
在水泥砂浆表面的湿度变化,影响水泥砂浆的结实程度,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4. 施工工艺不当:混凝土施工时的工艺、材料选择和配比,都会对其质量造成影响。
比如在混凝土中添加过多的水,就容易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1. 合理设计:在混凝土的设计中,要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尽量减少温度、荷载等对混凝土的影响,合理选择配合比等,以达到最好的抗裂性能。
2. 预处理:在施工前,要对基底进行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稳固性,使用合适的基础材料和配合剂等,确保基底的质量和完整性。
3. 施工管理: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等。
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确保施工质量。
4. 养护措施:养护对于保障混凝土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对于刚刚施工完成的混凝土,在养护期内要做到足够的防水、保温、防冻等工作,减少温度、荷载等对混凝土的影响,从而减少裂缝的发生。
5. 进行补救: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包括补充密封材料、进行填充等操作。
同时要注意混凝土裂缝部分的防水、保温等措施,防止水分侵入裂缝部分。
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比较复杂,需要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注意一系列问题,对混凝土进行严格管理和养护等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
建筑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的裂缝,常见于地板、墙面、柱子等部位。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在结构中
形成裂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方法。
一、因素
1.温度变化:混凝土的体积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收缩或膨胀,而不同部位的收缩或膨
胀速度可能不一致,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2.干燥收缩: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体积收缩,如果没有合适
的措施来补偿此收缩,就会引起裂缝的形成。
3.荷载变化:建筑物承受的荷载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应力,如果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
能力,就会产生裂缝。
常见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动荷载和温差荷载等。
4.施工质量:如果施工时混凝土的配合比例不合理、振捣不到位或固结时间不够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从而引起裂缝。
5.地基问题:建筑物的地基如果不稳固或不均匀,会导致整个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移动,进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要避免或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从施工前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到施工中的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例和施工质量,再到施工后的定期养护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保证混
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工程中。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裂缝现象,这对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治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1.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期,混凝土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导致裂缝的产生。
特别是在大坝等大型混凝土工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2.混凝土材料的质量问题:混凝土中如果掺入了过多的外来杂质或者控制水灰比不当,都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从而产生裂缝。
3.地基沉降:在地基沉降的情况下,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外部应力,从而引起裂缝。
4.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果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缺陷或者疏漏,例如挠度设计不当、受力性能差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5.施工方法不当:如果在混凝土施工中,操作不规范或者施工工艺不当,都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引起裂缝。
2.加强质量管理:在混凝土的选材和搅拌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杂质的掺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
3.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操作规范,避免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混凝土受温度影响的情况,可以采用冷却剂或者覆盖材料等措施,减少混凝土受热胀冷缩的影响。
5.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在地基沉降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对混凝土结构造成外部应力时,可以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增加柱子、横梁等加固措施,缓解外部应力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6.修补与补强:对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在检测出裂缝后,可以通过修补与补强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理,以减少裂缝对结构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治理方法进行了解,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裂缝问题,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王浩硕
摘要:建筑混凝土有着很多的优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单位节省更多
的成本,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防火性以及可塑性,所以,其被用在众多的领域。
建
筑混凝土材料一般是由水泥以及砂石骨料等材料混合搅拌而成的,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在硬化成型之后内部会出现较多的微裂
缝以及空隙。
若混凝土体积足够大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从而导致混凝土内
的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升高,加剧裂缝问题。
混凝土的内部出现微小的裂缝一
般而言是不会对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外界因素影响
的加深,微小的裂缝会逐渐的扩展成较大的裂缝,这就会对整个建筑造成很大的
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施工处理
1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危害性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非常常见的病害问题,如果设计裂缝在应用的过程中
不会持续发展,就不会给整个结构部分产生影响,并且有些裂缝会伴随着时间的
推进而逐步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
产损失的案件。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数量非常多,建筑工程的数量比较多,为了
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性,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裂缝的防治是非常重
要的一项工作。
2分析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
2.1结构变形
混凝土梁板是建筑混凝土工程最主要的传力以及受力结构,当其受到剪力与
弯力的作用后内部的结构可能会出现变形以及裂缝的问题。
在混凝土梁板施工后,如果其强度未能达到标准,则会为其增加更多的重量,这就会导致混凝土的结构
发生较为严重的形变,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裂缝。
除此之外,在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如果负责拆模的工作人员未能按照要求进行作业,则会导致梁板的部位出现
裂缝。
2.2水泥热化
水泥与水混合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放热,而建筑混凝土所需的热
源就是来源于此,但是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一般是在混凝土浇筑的后期,
而且其放热的时间一般来说不长,同时,放热的速度也会受到水泥与混凝土配合
比的影响。
在放热的过程中建筑混凝土会出现大量的水化热,这时,混凝土内部
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相比较高,温度差的存在会使水泥内部出现应压力。
值得注
意的是,如果混凝土表面的拉应力过大,也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2.3温度
当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过大时,具有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问题。
此时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其内部各种热源在融合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中
的温度与建筑温度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当外界
环境中的温度升高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会有着较大幅度的升高。
当外界的温
度逐渐降低时,混凝土内部就会出现温度应力,这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
除
此以外,外界环境的湿度也会对混凝土的干缩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2.4配合比不合理
高强混凝土的水灰比对于建筑混凝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其为混凝
土的配合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强水灰比的取值一般是在0.25~0.39
之间,而一般混凝土最优水灰比是0.7。
混凝土的强度与水泥的品种以及强度都
有着较大的关系,但当使用相同种类的水泥时,混凝土的强度就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因为水泥在与水混合时会出现水化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水的用量只有水泥
的1/4。
当水泥与水结束水化反应之后,还会有部分水分残留在混凝土内部,形
成水泡,水泡的存在会减小混凝土的荷载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水泡周围就会出
现孔隙,当其受到压力时,孔隙周围就会产生集中应力,最终导致楼板的表面出
现严重的裂缝。
3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与处理措施
3.1支模控制裂缝措施
支模是混凝土结构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工程质量的控制。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问题,模板应该使用钢模板支架的形式,该
形式可以促进加速热量的散失,还能够保证支模结构的稳定性,也不会出现移动、滑动等问题,要保证其相邻结构部分形成了整体结构形式,要尽量缩短时间间隔,从而可以提升结构的性能。
3.2集料控制裂缝措施
砂石、水泥是混凝土材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的质量是否达标对
于混凝土材料质量影响最为直接,所以要想消除裂缝的问题,要严格控制材料的
质量。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最为关键,必须要保证性能达标,
还要考虑到工程的不同要求,按照施工工艺规范来选择,并且要保证砂石材料的
含泥量不能超出要求,只有提高了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不会出现裂缝
的问题。
3.3入料、搅拌、运料控制裂缝措施
材料的配合比、水灰比等参数对于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影响裂
缝问题,所以在进料之前应该严格控制砂石与水泥的质量,要组织人员进行抽样
检查,根据检测数据来确定配合比参数,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搅拌施工的时间,
过短或者过长都会导致材料的性能受到影响。
通常需要结合施工地点与料场的间
隔距离来确定,以 15 ~20 min为宜。
3.4放料、振捣控制裂缝措施
入料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环境问题,白天应该控制在 25 ℃左右,而夜间则应该保证为 16 ℃左右为最佳,温差过大会给材料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放料的过
程中应该保证材料的均匀性达标。
浇筑施工的速度要按照施工的要求来进行,浇
筑完成之后要进行合理的振捣施工,保证材料的均匀性符合标准。
3.5温度控制裂缝的措施
温度裂缝是当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要想降低裂缝的发生率,
就要严格的控制材料的施工温度,确保其温度应力符合要求,此时应该按照如下
措施来进行施工: 首先要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入模温度处于 30 ~ 36 ℃范围内,混
凝土内部的温度不能超过 50 ℃; 二是热天浇筑施工中应该尽量的减小单次的浇筑
厚度,此时应该合理的利用浇筑层进行散热,环境温度下降时,应该要采取措施
进行保湿; 三是应用冷水冷却碎石材料,从而可以保证其浇筑温度处于合理的范
围内; 四是在混凝土骨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塑化剂,以合理的控制水泥材料的含量;
五是在浇筑时应该选择边浇筑边降温的方法,也就是在浇筑施工阶段应该在表面
喷洒冷水以降温,从而可以避免结构内部温度超高而导致裂缝的存在。
最后,施
工的过程中,环境的选择也非常的重要,尽量的保证在当日的早、晚时间内进行,
要依据当日的环境进行确定,此时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块与分缝的施工。
3.6养护预防裂缝措施
混凝土结构浇筑成型之后,如果环境温度与湿度不合理,会对于整体的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参数,然后使得水泥充分的水化,以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
因此,混凝土收浆之后的表面应该覆盖草帘等保湿,采用人工洒水的方式来养护施工,从而可以防止出现表面拉应力。
环境温度中的湿度如果超过 90%,对于预防裂缝是非常关键的;而夏季环境温度过高,表层水分蒸发过快,需要采取有效的进行养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控制以及处理。
但是建筑施工中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是难以避免的,施工人员要做的就是针对裂缝现象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施工水平,并根据裂缝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裂缝问题更加严重,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涂春红.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与施工控制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5(13).
[2]耿涛.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河南建材,2016(01).
[3]郭强,康秋爽.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研究及处理方法[J].丹东海工,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