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十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8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①。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②!文彩双鸳鸯③,裁为合欢被④。
著以长相思⑤,缘以结不解⑥。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⑦?注释:①端:犹“匹”。
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②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
尔:如此。
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
③鸳鸯:匹鸟。
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
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④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
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⑤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
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
⑥缘:饰边,镶边。
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
缘与“姻缘”的“缘”音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⑦别离:分开。
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
【译文】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并且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著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彩,夫君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我.将它裁作棉被面,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使我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结同心.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麽,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古诗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篇1[汉]汉无名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1】远:久。
缓:宽松。
【2】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
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
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3】遗(wèi):赠予。
【4】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5】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6】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7】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8】馨(xīn)香:香气。
【9】盈:充盈,充积。
【10】致:送到。
【11】贵:珍贵。
一作“贡”。
【12】感:感受,感动。
【13】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4】但:仅,只。
作品赏析: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国学经典:古诗十九首原文及注释【知识卡片】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
汉末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急剧动荡。
在这种社会现实中,文人有的飘泊四方,有的穷困潦倒,有的遭受灾难。
这十九首诗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了他们的苦闷和彷徨。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就“古诗”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行行重行行【原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
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涵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长”“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义同。
《古诗十九首》赏析全集16----19展开全文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凡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
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
惟诗中最大问题在于:一、“游子”与“良人”是一是二?二、诗中抒情主人公即“同袍与我违”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这是否一首怨诗?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论者殆无异辞,自是一而非二。
二、从全诗口吻看,抒情主人公显为闺中思好,是女性无疑。
但第三个问题却有待斟酌。
盖从“游子无寒衣”句看,主人公对“游子”是同情的;然而下文对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归之意,则难以解释。
于是吴淇在《选诗定论》中说:“前四句俱叙时,‘凛凛’句直叙,‘蝼蛄’句物,‘凉风’句景,‘游子’句事,总以叙时,勿认‘游子’句作实赋也。
”其间盖认定良人不归为负心,主人公之思极而梦是怨情,所以只能把“游子”句看成虚笔。
其实这是说不通的。
盖关四句实际上完全是写实,一无虚笔;即以下文对“良人”的态度而论,与其说是“怨”,宁说因“思”极而成“梦”,更多的是“感伤”之情。
当然,怨与伤相去不过一间,伤极亦即成怨。
但鄙意汉代文人诗已接受“诗都”熏陶,此诗尤得温柔敦厚之旨,故以为诗意虽忧伤之至而终不及于怨。
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确是出类拔萃之作。
一篇第一层的四句确从时序写起。
岁既云暮,百虫非死即藏,故蝼蛄夜鸣而悲。
“厉”,猛也。
凉风已厉,以己度人,则游子无御寒之衣,彼将如何度岁!夫凉风这厉,蝼蛄之鸣,皆眼前所闻见之景,而言“率”者,率,皆也,到处皆然也。
这儿天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该感到要过冬了,这是由此及彼。
然后第二节乃从游子联想到初婚之时,则由今及昔也。
“锦衾”二句,前人多从男子负心方面去理解。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1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1。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2;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4。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5;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6。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7。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8!行行重行行:白话译文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快快回头。
只因为想你使我心情忧伤,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2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9。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10。
娥娥红粉妆11,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12。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白话译文河边的草地青青,园里的柳树茂盛。
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屋里空荡荡的,真是难以独自忍受寂寞。
3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13。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14。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15。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16。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17。
古诗十九首原文及翻译《客从远方来》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此诗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下面请欣赏店铺带来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的原文与翻译!古诗十九首原文及翻译《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①。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②!文彩双鸳鸯③,裁为合欢被④。
著以长相思⑤,缘以结不解⑥。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⑦?注释:①端:犹“匹”。
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②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
尔:如此。
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
③鸳鸯:匹鸟。
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
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④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
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⑤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
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
⑥缘:饰边,镶边。
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
缘与“姻缘”的“缘”音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⑦别离:分开。
这两句是说,我们的爱情犹如胶和漆粘在一起,任谁也无法将我们拆散。
【译文】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并且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著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彩,夫君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我.将它裁作棉被面,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使我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结同心.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麽,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赏析: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阅读答案与翻译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阅读答案与翻译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B. 三四两句使得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C. 接着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15. 《涉江采芙蓉》一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本题中,D项,“含蓄地表达出来”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没有采用含蓄的手法。
故选D项。
15. 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法)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
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诗歌前两句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里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是乐景;三四句说“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
【《古诗十九首》是哪十九首?今天带来了全...
【《古诗十九首》是哪十九首?今天带来了全部的白话译文和赏析】《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这十九首诗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为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其艺术成就却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今天整理了这十九首诗,并附上白话译文,放在文末图片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品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④。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①发华滋:花开得正茂盛。
滋,当“繁”解释。
①荣:犹“花”。
①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上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案】1.B2.①作者从颜色、形态、香气等角度来描写庭中奇树,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①“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①以乐景写哀请,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古诗《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汉]汉无名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注释:【1】青青:本意为蓝色,引申为深绿色,这里的“青青”,犹言长青青,是说草木茂盛的意思。
【2】陵: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此处指大的土山或墓地。
【3】柏:四季常青的树木,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
【4】磊:众石也,即石头多。
会意字,从三石。
【5】生:生长,生活。
【6】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此处指快的意思。
【7】远行客:在此有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寄于天地的过客的意思。
客,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此句言人在世上,为时短暂,犹如远道作客,不久得回去。
【8】斗酒:指少量的酒。
【9】薄:指酒味淡而少。
【10】驽马:本义为劣马,走不快的马。
亦作形容词,比喻才能低劣。
【11】宛: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西南部,与湖北、陕西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12】洛:洛阳的简称。
【13】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盛热闹的气象。
【14】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
冠带是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于平民。
【15】索:求访。
【16】衢:四达之道,即大街。
【17】夹巷:央在长衢两旁的小巷。
【18】第:本写作“弟”。
本义为次第、次序,此指大官的住宅。
【19】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宫。
【20】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古诗涉江采芙蓉》译文及赏析导语:《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涉江采芙蓉》译文及赏析篇1《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7、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 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迢迢牵牛星》原文赏析与注释翻译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
皎皎河汉女:明亮的织女星。
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女,指织女星。
纤(xiān)纤擢素手: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zhuó):伸出。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工具。
终日不成章:一整天也织不出布来。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泣涕:哭泣,落泪。
零:落。
几许:多少。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间(jiàn),隔。
脉(mò)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古诗十九首》赏析《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的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它们深刻地再现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表现出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十九首诗歌大都是游子思妇之辞,基本的情感内容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有些作品则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十九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遣词用语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南朝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其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②,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②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人生实苦,爱是让人眷恋的一点甜——赏析《庭中有奇树》兼及东汉末年贫士的人生况味早春的风里,梅花落如雪。
每个季节都有叶坠地、花随风,都有一些人离开。
想想地球也不过是“一粒悬浮在太阳光中的尘埃”(卡尔·萨根),人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尘,但总有一些人怀着追求永恒的执念,他们离开时有的留下文字,有的留下音符,有的将自己嵌进历史的花岗岩里。
《古诗十九首(十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原文】: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萧统(501年―531年)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字德施.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卒,谥曰昭明,因称梁昭明太子.中国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死后谥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赏析】:《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
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其愁由明月引起。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
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
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
第三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
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
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能听见?他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啊该告诉谁去?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
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阅读训练】: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4分)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解析: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
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
)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
行行重行行佚名(两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这样与你活生生的分离。
从此你我之间相隔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艰险又遥远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回还。
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还未归来。
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青青河畔草佚名(两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河边草地青青,园中柳树郁郁葱葱。
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
上着艳丽妆容,姿容美好,纤纤手指扶着窗儿眺望着远方。
她曾经是常年卖唱的歌女,现在已经成了游子的妻子。
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青青陵上柏佚名(两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译文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么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佚名(两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作者:朝代:公元140-190年之间出处:《昭明文选》(《文选》)整理:诗词文集()《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注释:1)《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
‛2)《广雅》曰:‚涯,方也。
‛3)《毛诗》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薛综《西京赋注》曰:‚安,焉也。
‛4)《韩诗外传》曰:‚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盐铁论·未通》篇:‚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
‛(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意也。
‛(同上)5)《古乐府歌》曰:‚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6)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毁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顾反也。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陆贾《新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
‛《古杨柳行》曰:‚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
‛义与此同也。
郑玄《毛诗笺》:‚顾,念也。
‛7)《小雅》:‚维忧用老。
‛(孙鑛评《文选》语)8)《史记·外戚世家》:‚平阳主拊其(卫子夫)背曰:‘行矣,强饭,免之!’‛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补)出处:《古诗十九首释》《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赏析:本篇最早为《文选》所选录,收入《杂诗》,列《古诗十九首》第一首,不著撰人姓名;《玉台新咏》题作枚乘作,为枚乘《杂诗九首》中的第三首。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玉台》作两首。
自‘越鸟巢南枝’以下,别为一首,当以《选》为正。
‛今存宋本《玉台新咏》仍为一首,不知严羽所据何本?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诗。
《古诗十九首(十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萧统南朝梁?萧统
字德施.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卒,谥曰昭明,因称梁昭明太子.中国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死后谥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
【赏析】:《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
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其愁由明月引起。
“隔千里兮共明月”。
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
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
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
第三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
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
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能听见?他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啊该告诉谁去?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
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阅读训练】:
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4分)
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
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
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2:
即景生情。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