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371.39 KB
- 文档页数:18
林长叶.厦门市海沧隧道本岛端接线互通工程绿化景观设计[J].南方农业,2023,17(22):188-190,197.厦门市海沧隧道本岛端接线互通工程绿化景观设计林长叶(厦门路桥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摘 要城市互通式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中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从互通立交的立案、建设到建成后的验收和使用,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绿化是立交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协调宏观景观和微观景观的作用。
为给城市互通绿化景观设计提供参考,论述了城市互通景观绿化设计的必要性与原则,分析了福建省厦门市海沧隧道本岛端接线互通景观的绿化设计,阐述了景观设计内容及表现方式。
关键词城市交通;互通景观;绿化设计;福建省厦门市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5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也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也得到不断地提升。
城市的道路建设关系到城市空间发展,因此城市道路配套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互通立交既属于道路系统,也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善了周边道路交通关系,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巨大作用,但同时它的建设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原始环境。
因此,互通绿化景观设计需结合原有的景观环境,进行道路空间美化设计,从而构成新的城市区域景观,为城市创造新的景观风貌。
1 互通景观绿化设计的必要性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景观环境的要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互通式立交作为公路的交通枢纽,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具象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绿化品质追求,有较强的综合性。
所谓立交景观设计,就是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足立交交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立交美观性、道路使用者的舒适性,以及立交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所进行的设计[1]。
互通绿化景观设计一般以植物景观造景为主,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改善环境、调节气候,通过缓解行人视觉疲劳、调节心情、防眩光等保证行车安全。
/xxgk/zfxxgkzl/xxgkml/dfxfgzfgzhgfxwj/qt_3796/201804/t20180410_1896 26.htm关于印发《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为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活动,建立统一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交易规则,我厅组织制定了《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8年4月2日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我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活动,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招标投标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的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的设计人承担的工程设计内容和范围。
招标人原则上应在招标文件中约定由中标人承担方案设计及后续阶段设计和服务工作。
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观地区的建筑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对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和省重要大型工程,可按相关规定采用直接委托、邀请招标方式发包。
“对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是指机场候机楼、火车站、汽车站、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文献馆、科普馆、纪念馆、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医院、学校等具有特定功能要求的公共建筑。
“省重要大型工程”是指:(一)列入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年度省重点项目。
(二)标志性城市景观大道、城市快速路、大型互通立交、跨江城市桥梁、大型隧道。
隧道美观设计方案隧道的美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形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美观的隧道设计可以提升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为行人和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提供一些隧道美观设计方案,以帮助设计师在隧道设计中考虑美观因素。
1. 照明设计隧道的照明设计是隧道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为隧道增加亮度,提高可见性,同时也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在隧道的主要通道区域,可以采用均匀的照明布局,使用高亮度的照明灯具,确保道路的清晰可见;而在隧道的出入口区域,可以考虑使用彩色的照明灯具,创造出美丽的夜景。
此外,可以考虑使用可调节的照明系统,根据不同的天气和时间段进行调节,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采用照明动画设计,使得隧道更具艺术感和时尚感。
2. 隧道壁面设计隧道壁面的设计也是隧道美观的关键。
传统的隧道壁面通常是单调的混凝土,缺乏美感。
而通过艺术性的壁面设计,可以赋予隧道更多个性和特色。
可以考虑在隧道壁面上添加艺术壁画,利用墙面绘画、壁画喷绘等方式,打破单调,为隧道增添艺术气息。
壁画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主题,例如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历史人物等,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另外,也可以考虑使用特殊的材质和紧密排列的凹凸结构,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利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在隧道壁面上形成动态的变化,为行人和驾驶员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3. 空气净化设计隧道的空气质量对于行人和驾驶员的健康和舒适感至关重要。
因此,空气净化设计也是隧道美观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可以考虑在隧道内部设置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过滤系统、空气清新剂等,以去除尾气和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此外,也可以采用适当的通风系统,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在空气净化方面,还可以考虑使用植物墙和绿色植被进行装饰,以增加氧气含量和美化隧道环境。
绿色植被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改善隧道的视觉效果,为行人和驾驶员带来更好的舒适感。
城市道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探究——以厦门环岛干道为例作者:李辉解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0期本文所指洞口是包括洞口构筑物及周边构筑物的总称;洞口景观指车辆行使中人的视线可达到的最大范围区域。
目前,国内外对于隧道洞口景观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化妆”和“美化”的层次,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隧道洞口景观的研究[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隧道建设愈来愈多,而且多是城市交通要道,因此,探讨研究城市道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更具有现实意义。
1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原则目前,道路景观设计属线性连续性工程,其各个节点景观衔接、变化应和谐统一,洞口段的景观建设直接影响到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因此,要把隧道洞口放在道路景观的重要因素位置进行研究。
其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美观与实用的结合,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整个隧道工程的直观评价[2]。
隧道洞口景观应包括结构的合理性、形象设计的艺术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多种内容[1]。
隧道洞口的开挖改变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个别景观产生了极大影响,建造与修复洞口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要从满足洞口结构安全及行车安全入手,充分从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的视点出发,初步策划设计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尽可能达到与地域文化、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挖掘亮点。
现代道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在发展趋势上着重强调遵循以下原则:(1 )洞口结构及构筑物自身结构与形式的亮点性;(2)洞口结构物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3)主题内涵表达上,从本体装饰入手,尊重自然性,注重生态性、地域性、文化性,重塑地域文化突出主题特色。
2 隧道洞口设计的阶段层次与内容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洞口一定范围的景观设计,绝不可以把洞口构筑物独立出来。
其内容包括边坡、仰坡、绿化、导引、铭牌、照明等。
因此,除了遵循构筑物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考虑环境的损伤恢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等内容。
整个设计一般从以下3个阶段层次开展相关设计研究:2.1 第一阶段层次:明确整体风格与特色归属第一阶段层次是从项目的整体范围或分区,综合考虑线性道路工程整体风格主题,一般包括整条道路的生态恢复形式、生态绿化风格、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宏观利用和表现等。
城市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成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隧道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不仅可以提供顺畅的交通流动,还可以节省时间和能源。
因此,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隧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的高峰时段和低峰时段。
在城市的繁忙地区,交通流量通常集中在早上和下班时间。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隧道的宽度和高度,以容纳尽可能多的车辆。
此外,还需要考虑隧道的出口和入口位置,以确保交通流畅,并降低交通拥堵的风险。
因此,在设计城市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流量分析和交通规划。
其次,城市隧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安全因素。
隧道通常是密闭的空间,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火灾、车辆事故等风险。
为了保障用户的安全,设计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消防设备和紧急出口设计,以及应急救援计划的制定。
此外,隧道的通风系统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减少尾气和污染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
对于城市隧道的施工技术而言,其中一个关键挑战是地下水位的管理。
隧道施工时,地下水的浸润会给施工团队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使用井点降水、水封降水和搭建隧道支护结构等方法,以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材料的选择也是影响城市隧道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隧道结构需要经受来自地下压力、震动和车流穿行带来的力学负荷。
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材料测试,以确保隧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和预制隧道构件等。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许多创新。
例如,隧道的自动化系统可以监控交通流量、管理紧急情况,并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给用户。
另外,激光扫描和地质雷达等技术可用于地质勘察和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结起来,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
在设计方面,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安全和人员疏散等因素;而在施工阶段,地下水位管理、材料选择和现代技术应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2024年浅论公路隧道景观设计一、引言公路隧道,作为连接山脉、河流等自然障碍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通行功能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因此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隧道的基本功能,更注重隧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升驾驶体验,丰富视觉享受。
二、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和科学,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空间环境。
在公路隧道中,景观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景观设施的设置等方式,提升隧道的整体美感和舒适性,同时确保行车安全。
三、自然环境的融合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设计师需充分考虑隧道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隧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
例如,在山区隧道设计中,可以借鉴山体的自然形态,运用仿生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与自然山体浑然一体的隧道外观。
四、人文历史的体现除了自然环境的融合,公路隧道景观设计还应注重人文历史的体现。
隧道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都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隧道的文化内涵,还能增强公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景观美学的运用景观美学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景观的形式美、意境美和功能美。
在公路隧道景观设计中,景观美学的运用至关重要。
设计师需通过色彩、线条、比例等美学元素的合理运用,创造出既符合审美标准又具有独特个性的隧道景观。
同时,还需注重景观的意境营造,使隧道景观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六、绿色生态的倡导随着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生态理念在公路隧道景观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设计师需充分考虑隧道的生态功能,通过植被绿化、水体净化等措施,提升隧道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还应倡导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隧道桥梁亮化施工方案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隧道和桥梁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美观度,隧道桥梁亮化施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提出一种隧道桥梁亮化施工方案设计,旨在提升隧道桥梁的视觉效果和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方案设计1. 照明设备选择为了确保隧道和桥梁的亮化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选择LED照明设备作为照明源。
LED照明具有节能、寿命长、亮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照明设备之一,适合用于城市道路亮化。
2. 灯具布局设计根据隧道和桥梁的特点,我们建议采用分段式布局设计。
具体方案如下:•对于隧道亮化:将隧道分为多个等距离的段落,每个段落设置一组LED灯具,以保证亮度均匀。
根据隧道长度和高度,灯具数量可以适当调整。
•对于桥梁亮化:根据桥梁的形状和结构,确定合适的灯具布局位置。
桥梁一般有桥头、桥身和桥尾,将每个部分分别设置照明灯具,使整个桥梁在夜间呈现出美观的光影效果。
3. 灯光颜色选择灯光颜色的选择对于隧道桥梁的亮化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建议选择白色或者彩色的灯光。
•白色灯光:适合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白色灯光能够提供良好的照明效果,使驾驶员在夜间清晰地看到道路和周围环境,减少事故的发生。
•彩色灯光:适合提升景观效果。
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灯光,可以使隧道桥梁在夜间变得更加美观,给行车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4. 灯光控制系统设计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我们建议采用智能化的灯光控制系统。
该系统能够根据天气、亮度和交通情况自动调整灯光的亮度和颜色。
•自动控制:通过设置传感器,系统可以自动感知光线强度和车辆流量等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灯光的亮度。
例如,在白天灯光亮度可以降低,夜间车辆流量较大时可以增加亮度。
•远程控制:管理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对灯光进行调节,方便管理并保证灯光效果的一致性。
实施方案1. 设备购买和安装根据上述方案设计,购买合适的LED照明设备,并按照灯具布局设计方案进行安装。
城市中的桥梁与隧道设计城市发展的同时,桥梁与隧道设计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纽带。
本文将从桥梁与隧道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桥梁与隧道设计的重要性桥梁与隧道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能够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出行。
桥梁的建设让人们可以轻松地跨越河流、湖泊等自然障碍物,减少了行车时间和交通拥堵。
隧道作为一种地下通道,既能解决城市交通压力,又保持了地表景观的完整性。
其次,桥梁与隧道的设计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桥梁与隧道设计能够促进物流、人流的畅通,提高城市的物流效率和商业活力,进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桥梁与隧道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有着重要的城市建设和美学价值。
设计精美的桥梁与隧道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二、桥梁与隧道设计的原则桥梁与隧道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以下是桥梁与隧道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1. 结构安全原则:桥梁与隧道设计必须保证结构的牢固与安全。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强度、荷载的作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
2. 美观与环境融合原则: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桥梁与隧道的美观性,并与周围环境进行融合。
合理选择设计元素、色彩和形状,使桥梁与隧道与周围自然和建筑环境相协调。
3. 畅通与效率原则:桥梁与隧道的设计要保证交通的畅通和效率。
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坡度和交叉口等要素,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4.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桥梁与隧道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采用节能材料、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三、桥梁与隧道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桥梁与隧道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未来,桥梁与隧道设计将在以下几个方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智能化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设计将成为桥梁与隧道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 城市桥梁 (3)3.1一般规定 (3)3.2 跨水系桥 (4)3.3 高架桥、跨线桥 (6)3.4立交桥 (7)4 城市隧道 (8)4.1一般规定 (8)4.2 车行(人行)环境设计 (9)4.3 洞内装饰设计 (12)4.4 洞口景观设计 (13)本标准用词说明 (16)附录 (17)1总则1.0.1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各地市的城市交通桥梁、隧道建设项目,不包括只通行行人、非机动车的桥梁、隧道和非城市道路上的桥梁、隧道。
1.0.2 本标准主要从桥梁、隧道的视觉观感、与环境空间协调和车行(行人)环境三个方面,对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和规范。
1.0.3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山岭隧道穿山体的隧道,本标准从环境景观的角度,表述洞外无下穿引道直接进入洞口的隧道。
2.0.2下穿通道本标准从环境景观的角度,表述经过两侧设墙体的下沉引道再进入洞口的隧道。
2.0.3亮度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
2.0.4洞外亮度距洞口一个停车视距外、离路面1.5m高,正对洞口方向20°视场范围内环境的平均亮度。
2.0.5入口段进入隧道的第一照明段,是使驾驶员视觉适应由洞外高亮度环境向洞内低亮度环境过渡设置的照明段。
2.0.6过渡段隧道入口段与中间段之间的照明段,是使驾驶员视觉适应由隧道入口段的高亮度向洞内低亮度过渡设置的照明段。
2.0.7中间段沿行车方向连接入口段或过渡段的照明段,是为驾驶员行车提供最低亮度要求设置的照明段。
2.0.8频闪效应特指因光源间隔布置或自然光对间隔布置的格栅投射产生的明暗交替现象,当交替变化频率在一定范围时,对驾驶员产生烦躁、紧张、焦虑的心理,影响行车安全。
2.0.9噪声敏感目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自然保护区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或区域。
3 城市桥梁3.1一般规定3.1.1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应与环境协调,以获得整体空间美为设计目标。
替攥讒斬桥梁体量、形态、风格、色彩等应放在环境空间中进行设计,避免为突出桥梁单体形象而忽视整体空间效果。
自然环境中的桥梁,应选用与自然景观相适宜的桥梁形式,尽可能减小对桥址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城市设计的区域,应与城市设计所确定的城市风貌特征相协调。
宜从历史文化、城市特质或时代主题等方面提炼风格或元素,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桥梁景观。
3.1.2应对主视角及其需求进行分析。
替攥讒斬主视角取决于该视角的观察者人数和桥梁在其视野中的停留时间,行人视角一般更需要被关注。
城市桥梁,可能出现几个主视角。
不同视角对桥梁景观的需求不同,远视点中,应重点关注主体造型、色彩及其与背景环境所构成的场景;近视点中,应重点关注构件和附属设施的造型、材质和细节处理。
3.1.3 桥梁景观效果应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主视角的场景中进行评价。
替攥讒斬为保证主视角的桥梁景观设计效果,可借助手绘效果图、实景背景的效果图,有条件的还可采用结合三维实景模型的BIM技术、AI技术等手段,从视觉感受、桥梁自身及其与环境之间是否协调等方面进行检验。
3.1.4 桥梁景观设计应关注人的体验感。
替攥讒斬除视觉上的美观外,好的感受还来源于桥梁给予人们的其它良好体验,如安全、舒适、快乐。
例如,大交通量桥梁上的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可靠的隔离或错层、分开布置,提高安全度;利用桥头、桥下空间为行人提供休憩、休闲场所,提高舒适度;通过在良好景观视野位置提供观景平台、增加创意和趣味设计,提高快乐度。
3.1.5桥梁造型应表现其主体结构形式;车行桥应选用结构合理、传力路径清晰的造型。
替攥讒斬桥梁造型应“真实”,不得采用“伪结构”,例如假拱桥、假索桥;外观应能体现内在结构,不得过度装饰,改变整体形态。
车行桥梁荷载较大,不应为追求造型奇特而采用受力不合理、大量增加建设维护成本的结构形式。
3.2 跨水系桥3.2.1 当跨同一水系的几座新建桥梁距离较近时,宜进行桥梁群景观规划。
替攥讒斬桥梁群景观规划可结合滨水景观带的主题风格,对各桥梁的造型、色彩、夜景等进行统筹考虑,使其成为滨水空间的景观构成和亮点。
3.2.2 在古桥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桥附近新建的桥梁、大型桥梁和其它特殊景观要求的桥梁,应进行桥梁景观方案专项设计。
替攥讒斬古桥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桥,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非常重要的记忆符号,应有充分的保护意识。
在其附近新建桥梁时,应在调查研究旧桥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新、老桥之间具有外观和内在的联系;应从多视角的场景中审视新、老桥的关系,不应使新桥凌驾于老桥之上。
可通过方案竞赛等方式选取最优桥梁方案。
3.2.3 应注重在岸线的远近不同视角下的景观效果。
替攥讒斬滨水空间一般具有由远及近至桥下的连续视点,因此跨水系桥不仅关注立面景观效果,也要关注侧下方、桥下视角的景观效果。
3.2.4 跨宽阔水域的多跨梁桥在线形选择、分孔布跨时,应考虑远视点中连续与均衡的视觉效果。
3.2.5 跨地形起伏大的山谷河流的多跨梁桥,跨径布置宜随墩高增加而加大,梁高宜保持不变;如中间桥跨较大需采用变高度梁时,分联衔接处梁高宜一致。
3.2.6 变梁高梁桥的边中跨比宜为0.4~0.6,等梁高梁桥的边中跨比宜为0.6~1.0。
3.2.7 承台顶面不宜外露出设计地面或常水位。
当不可避免时,承台顶面可设置过渡台座或与桥墩采用相近的造型元素进行设计,避免生硬、突兀的棱角凸显。
位于潮汐水域的承台底面高于低潮水位时,宜设置外围挡板,避免落潮时桩基外露。
3.2.8 人、车共用的跨水系桥,宜采取措施提高行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替攥讒斬跨水系桥一般有散步、驻足观景的需求,宜考虑增加人行道宽度、设置观景平台、设置绿化隔离,或结合桥梁结构采用分离、错层布置等方式,使行人活动更好的感受。
3.2.9 桥头、桥下空间宜与桥梁同步设计,应与滨水空间在景观、功能、衔接上形成整体。
替攥讒斬桥梁与桥头、桥下空间结合设计,如可根据景观需求对引道挡墙或边坡、桥台做特殊设计,因地制宜且富有创意地处理桥梁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在解决两者衔接、行人集散需求的同时,往往能获得生动有趣的桥头和桥下空间。
3.2.10 桥面附属设施应注重品质和细节,各类设施宜集约布置、结合设计,在视觉上应协调,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人行道栏杆设计应与桥梁立面造型设计统筹考虑;人行道栏杆宜考虑倚靠观景需求,如在上扶手的材质、形状上进行考虑;如桥梁总体景观设计需要设置外侧绿化,其种植槽应与人行道栏杆结合设计。
2 如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防撞护栏和绿化隔离,防撞护栏选型和设计应与绿化种植槽设计相结合。
3 布置于桥面外侧的路灯灯杆宜与墩柱对齐或呈现有规律布置。
4 人行道铺装及各类附属设施的色彩应协调。
3.2.11 桥梁夜景照明应与桥梁同步设计,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桥梁夜景照明应与周边夜晚光环境相协调;应控制亮度,避免光污染;灯具宜配备亮度调节装置。
2 桥梁夜景照明宜采用灯光投射桥体,通过光影效果展现桥梁造型、轮廓的方式,不宜采用灯光直接照射人眼的方式。
3 照明灯具、支架和管线应隐藏;无法隐藏时,应做精细设计,使其美观。
4 设置于桥梁上的灯具应考虑桥梁振动对固定装置和投光效果的影响。
3.2.12 桥梁色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在桥梁景观总体设计中考虑。
3.3 高架桥、跨线桥3.3.1应注重桥下人行和车行视角,应使桥下空间通透、简洁,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高架桥宜适当抬高桥下净高,一般路段不宜小于梁宽的1/3。
2 宜选用底面和侧面线条流畅、纵向线条连续的梁形,如大倒角过渡的斜腹板箱梁、碟形箱梁、碗形箱梁。
3 各联梁形宜一致;当梁高发生变化时,其外轮廓应在分联处对齐或顺适过渡。
4 桥墩宜排列整齐,一般路段宜保持相同或相近的跨径;宜选用视觉较通透的墩形,各桥墩造型元素宜保持一致;可采用倒角或刻槽等方式进行视觉上的体量削减。
5 对排水管、滴水沿、抗震挡块、支座及垫石等下部外露设施,应注重细节设计,做到整齐、不明显。
6 桥梁伸缩缝位置应注意防水设计,避免桥面雨水渗漏;桥梁翼缘底部应设置滴水沿。
7 桥梁色彩可选择清水混凝土原色,或结合防腐要求,采用浅色调、低彩度、耐脏的色彩涂装;墩、梁色彩不宜超过两种。
3.3.2应关注道路两侧居民等的感受,宜采取以下方式:1 沿线为医院、学校、住宅等噪音敏感地段时,应设置声屏障。
2 宜选用噪音较低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伸缩缝位置应确保路面平整、装置牢固。
3 两侧建筑与高架桥距离较近时,宜设桥面沿口绿化。
3.3.3高架桥的匝道桥梁形、墩形应采用与主线桥一致或相近的造型元素。
3.3.4采用变高度梁桥时,边中跨比宜控制在0.4~0.6之间;桥墩位置梁高与跨中位置梁高之比宜控制在4/3~2之间。
3.3.5引道挡墙不宜高于5m,桥台处梁底净高考虑检修管养需要不宜小于1.5m。
3.3.6 桥面沿口绿化种植槽应与防撞护栏结合设计,并考虑自动浇灌和排水系统。
桥面绿化应选择具有抗污滞尘、耐热能力强、浅根性、穿刺性弱、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宜采用轻质种植土。
3.3.7 桥下绿化宜选择耐阴性强的低矮灌木、攀援植物、地被植物。
3.3.8引道挡墙宜采用垂直绿化或装饰线条,削减视觉体量。
桥台引道段可延续小悬挑过渡的结构形式提供景观修饰空间。
3.4立交桥3.4.1 城区内互通立交应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控制立交的平面面积和高度。
3.4.2 立交形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避免大量填挖,减小对自然环境、生态的破坏。
3.4.3 立交范围内的桥梁宜采用具有一致或相近造型元素的梁形和墩形。
3.4.4 匝道桥当曲率半径较小、桥宽较窄时,宜采用通透式护栏。
3.4.5 在不影响行车视线的情况下,宜采取种植乔木、垂直绿化等绿化措施,减小立交桥的视觉体量。
4 城市隧道4.1一般规定4.1.1 城市隧道景观设计应以使用者获得良好的感受为设计目标,包括车行(人行)环境设计、洞内装饰设计和洞口景观设计。
4.1.2 城市隧道车行(人行)环境设计宜包含隧道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环境设计。
替攥讒斬城市隧道车行(人行)环境设计是指分析使用者对隧道的光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的需求,对隧道照明、通风、路面、洞内装饰、洞口景观等设计提出要求。
4.1.3 隧道洞内装饰设计应遵循简洁、明快的空间设计原则,并应符合车行(人行)环境设计提出的功能需求。
替攥讒斬洞内行车时驾驶员精神集中,其视线集中于正前方和侧前方的狭窄场景,且连续快速推进,因此洞内装饰设计应简洁,不宜增加较强的视觉吸引而分散驾驶员的精力。
4.1.4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与洞口环境和构筑物布置相协调,并应符合行车(人行)环境设计提出的功能需求。
替攥讒斬洞口是视线集中点,一般视线停留时间长,可成为景观、文化等展示的载体;环境与洞门等构筑物构成的立体空间,不同于道路、桥梁的视觉场景,宜通过景观设计,丰富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