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成德_荀子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进路及其当代启示——一种德性伦理学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673.52 KB
- 文档页数:10
荀子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主体,从而墨荀韩这一部分的意义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墨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更适合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当代应用伦理学诠释的重点应从儒释道转向墨荀韩。
文章选择研究荀子的道德思想,希望发掘其新的价值。
【关键词】:荀子;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人们往往把道德哲学看作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把应用伦理学看作伦理学基础理论的应用部分。
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道德哲学是伦理学的”体”、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用”。
实际上并非如此,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的当代形态。
根据这个概念来理解,应用伦理学就不是传统道德哲学的”用”,应用伦理学和传统伦理学一样,各有各的”体”和”用”。
相较于传统伦理学而言,应用伦理学在研究在方法和解释模式上都有一些转变。
一、孔孟道德思想及其特点众所周知,儒学是在继承、发挥殷周礼仪文化的基础上,由孔子创立孟子发挥的政治伦理文化,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论语·颜渊》篇里记载,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篇里还记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因此,仁的实践包括了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个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意思就是说,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
因此,一个人按这两个方面行事为人,也就是”仁”的实践,这种实践引导人去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
虽然孔子强调”仁”,但并未充分阐述人何以应该这样做。
孟子试图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发展出他的”人性本善说”。
”仁”来自人的本性,是人生而具有。
《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哲学思想极具影响力,其伦理思想尤为深刻。
荀子特别强调「性」与「德」,认为性是人之本性,而人的德是通过修习所得。
他认为德与性的关系是互动的,学习知识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我们的本性并发展我们的德性,从而成为完美的人。
二、研究目标本论文旨在探究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在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荀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1.荀子对性和德的看法:对荀子关于性和德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比较,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荀子哲学思想及其伦理思想的发展:通过对荀子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挖掘其伦理思想内在的哲学基础。
3.荀子伦理思想在儒家伦理中的渊源:探究荀子伦理思想在儒家伦理中的渊源及其与其他儒家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4.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分析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探讨其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所撰写的作品,如《荀子》等。
2.历史文化分析法:以历史文化的角度探究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渊源及其传承。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其他儒家思想和荀子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深化对荀子伦理思想的理解。
五、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 研究背景和目的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3.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内涵1. 对性和德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2. 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荀子哲学思想及其伦理思想的发展1. 荀子的思想脉络2. 荀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第四章:荀子伦理思想在儒家伦理中的渊源1. 荀子伦理思想的来源2. 荀子伦理思想与其他儒家思想的联系和区别第五章: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1. 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现实运用2. 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的意义第六章:结论1. 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2. 对荀子知性德性伦理思想的意义和启示的讨论和探讨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限制参考文献。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天下大乱。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观点,试图寻找到治理乱世和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方法。
其中,荀子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政治和教育方面。
他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不同,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性的自私和贪欲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达到的。
他坚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将自己的恶性转化为善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是上天所人选,君主有权力和责任去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和仁慈的行为去影响和教化民众,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即君主应该遵循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和方法。
荀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做到善良和高尚。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社会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念与孟子的仁爱观相对立,两者之间的辩论不断激发了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
他的政治观念和强调君主的合法性的理论,对中国封建帝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的思想注重人的教育和修养,强调了君主的治理权威和合法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和谐关系。
《荀子》的生活德育思想探析孙梦辉 汪凤炎摘要: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活德育的德目和方法。
他将“礼”“义”作为两个核心德目,将“乐”作为一个鲜明德目,具体的德育方法则是终身学习、诚心慎独、专一坚持、理性节欲以及榜样学习。
这种德育模式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是:德育主体要善于进行持久的道德学习和实践,更加重视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作用,更加注重生活德育实践,改变道德习俗。
关键词:生活德育;性恶论;化性起伪;积善成德;《荀子》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135-03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基于对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意蕴深邃的生活德育思想如名篇《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积善成德”等,至今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相关研究领域中,荀子的道德论无疑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道德社会化有一致内涵,在唯心主义先天道德论盛行的时代散发着唯物主义的理性光辉[1]378-379。
有人认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构建一种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社会秩序[2]337-342,还有人认为荀子虽然继承了儒家道德实践的精髓,但因为天人之分和心性二分,更加重视社会层面、心外求德的实践及社会效果[3]129-134。
《荀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通过梳理其内容,结合已有研究深化生活德育思想的认识和实践,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活德育启示。
一、荀子生活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恶论战国末期,经过多年战争,六国的实力日渐削弱,秦国却因商鞅变法实力不断增强,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荀子深刻意识到,如不加以教化,人类无节制的本性与资源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这一现实主义立场正是他提倡性恶论的出发点[4]147-151。
因此,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渊源[5]9-13,却提出了彼此针锋相对的观点。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叶娟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4期[摘要]在战国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荀子不仅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还在融合诸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观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探究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内容,对我们道德教育思想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道德教育;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72-03在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而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又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
在战国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荀子不仅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还在融合诸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观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荀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①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思想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仁义至上,以礼为纲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内容,其中有属于道德情操方面的,如“仁”,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还有属于道德行为方面的,如“礼”,旨在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准则。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说是围绕“仁”和“礼”扩展开来的。
更具体地说,他视“仁”是“礼”的本质内容,“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为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反映“仁”的道德范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仁义”观。
在他看来,“仁”是人们心中应当有的道德情操,是人之为人应当归宿的“安宅”,而“义”则是人们应当行走的正确道路。
荀子继承儒家传统,在孔子“仁”、“礼”和孟子“仁”、“义”的基础上,着重发挥了“礼”这一道德范畴,把“礼”放在更主要的位置。
据郭沫若考证,在《荀子》32篇中,没有涉及“礼”的仅为两篇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5期・152・荀子德育方法及当代启示张 文 卿(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德育教育活动。
荀子在其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德育教育方法,这在中国古代德育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荀子的德育方法也给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带来颇多启示。
关键词:荀子;德育方法;启示中图分类号:B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5-0152-02一、“积善成德”的养成教育方法及当代启示“积善成德”语出《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将土堆积起来就能形成高山,风和雨就会在这里兴起;将水汇集起来就形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诞生。
积累好的行为就可以形成美好的品德,于是最高的聪明和智慧就可以得到,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荀子的“积善成德”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可以转化为善。
这个转化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是自觉学习优良品的并不断积累的过程。
”[1荀子的“积善成德”养成教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一下两点:(1)持之以恒、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关键还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主观向善的欲望就谈不上坚持不懈,外界德育环境是优良的,没有一颗向善的心,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很难有质的飞跃。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受教育者只有在个人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去领悟德育教育的要求,自发地学习和思考,自觉地约束和调控自己,自觉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正面灌输教育得来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使之付诸行动。
”[2](2)防微杜渐。
点滴积累成就高尚品德,也能使人坠入深渊。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35年,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三次为“祭酒”,被尊为“最为老师”,德高望重。
在学术研究方面,荀子不拘泥于儒家一脉,综合诸子百家,提出“教化”概念,把儒家德育思想发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德育思想体系,在儒家文化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荀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为实现大一统的理想社会,各诸侯国普遍完成变法和经济社会改革,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建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学术思想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相互借鉴融合,这一切为荀子思想的产生奠定时代基础。
“性恶论”和“天人之分”的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形成的哲学基础。
立足于“人性本恶”的人性论基础,荀子认为人可以“化性起伪”,并提出一系列方法和途径。
荀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提出“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能够知天、识天并制天,为其德育思想奠定认识论基础。
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论、上下俱富的裕民富国思想、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和保护并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其德育思想提供经济和社会思想支持。
荀子德育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以礼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以孝为家庭德育的核心,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强调忠信端悫。
礼是荀子道德教育的核心,礼起于欲、争,由圣王而制,礼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各种制度、规范、礼仪、礼节等,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决定因素。
隆礼贵义是荀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义利冲突,荀子提出“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义利辩证统一的义利观。
孝是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荀子提出“孝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高于父恩”等“孝”的理论。
忠信端悫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荀子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详尽阐述,提出很有价值的思想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