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黄鳝体内的各类寄生虫
- 格式:doc
- 大小:861.50 KB
- 文档页数:1
黄鳝得了寄生虫病怎么治疗什么药物好寄生虫是黄鳝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尤其在高温的夏季,更容易发病。
该病虽然不会造成黄鳝大量死亡,但会影响其生长速度,从而延长养殖周期,降低养殖利润。
那么,若有黄鳝得了寄生虫病怎么?夏季养黄鳝又该注意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黄鳝得了寄生虫病怎么办?黄鳝的生长环境是亚热带地区的池塘、小河、稻田等小流域,这种暖湿气候及地貌特征是极有利于寄生虫生长的,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黄鳝体内多多少少会有寄生虫存在,而虽然人工养殖的鳝鱼中寄生虫的含量相对较低,但其生长环境也不会有多么理想。
应对措施:一旦发现有黄鳝感染了该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注意一定要找到病因,进行对症治疗,疗效最好。
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的药液浓度,杀灭池水中及鱼体外的病原体及寄生虫。
驱虫完成后,最好能够随机抽查几条黄鳝进行解剖观查,看驱虫是否彻底。
若发现肠道内仍然有寄生虫,可以过几天再安排投药。
若有并发病,要同时用药治疗。
夏季养殖黄鳝要注意什么?1、调节水温夏季外界高温,虽然水温会低一些,但是还是受到了影响,水温会随着外界升温而增加温度。
水温在将近30度时,黄鳝基本很少取食。
28度左右开始有不取食的现象。
所以水温必须控制在18度到24之间最适合黄鳝取食。
降温方法主要就是,搭盖遮阳网,效果明显;或者水中种植一些阔叶水草,可以荫蔽。
2、保持水质夏季黄鳝活动量大,加上排泄,容易滋生细菌,喂食的食物残渣遗留,容易变质,污染水质,水质的保持时间变短一些。
需要定时换水,或者具体看情况换水。
一般水的颜色是淡绿色最好,浅褐色,半透明的最好。
可以用试纸测试水质酸碱性,测得成酸性,可以撒石灰调节。
3、合理喂食夏季食物不耐存放,容易变质,喂食要注意食物质量,有些需要清洁以后喂食。
喂食螺师、小鱼虾、等小动物,要喂食鲜活的,喂食时刻再清理干净切碎喂食。
一些粮食饲料,在水中容易分散,有些不好打捞,容易污染水质。
尽量成团喂食。
喂食不要剩下,剩下同样浪费食物,污染水质。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
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与细菌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症状,常与六鞭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
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人池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
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止摄食,故又称“闭口病”。
发病6—7天的鱼苗,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
6—7厘米的鱼种发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症状,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症状可自然消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
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
病鱼腹部膨大,伴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症状,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无治疗方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
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
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
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
进一步确诊需刮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主。
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喂3~5天。
病症由鲤蠢绦虫寄生而引起的鲤、鲫鱼肠道病。
泥鳅能活多久,有寄生虫吗回答泥鳅在野外环境中,能活4-6年,也有个别能达到10年及以上寿命,目前养殖泥鳅是作为食品食用,一般人工养殖5-6月就能捕捞上市。
泥鳅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多栖息在静水、水流缓慢的水域、淤泥中,是底层的鱼类,泥鳅生活在水底,在水中会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细菌和寄生虫,会通过水流存留在泥鳅的体表和体内。
一、泥鳅能活多久1、在理想的野外环境状态中,泥鳅一般能活4-6年左右,也会有个别的泥鳅能达到10年及以上的寿命。
2、人工养殖的泥鳅周期一般在5-6个月左右,泥鳅属于杂食性动物,生长速度较快,投喂足够的饲料,在5-6个月就可成长为商品规格,进而捕捞进行上市售卖。
3、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属于底层鱼类,一般栖息在静水或者水流缓慢的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水域,也会钻入泥里生活,喜欢中性和酸性的泥土。
二、泥鳅有寄生虫吗1、泥鳅是底层水生鱼类,有事会钻入到淤泥里面,而在水中和泥土中会不可避免的有寄生虫寄存在泥鳅的表面和体内。
2、在食用泥鳅时,需要进行高温烹饪,以此达到消毒灭杀细和寄生虫的目的,不可生食泥鳅。
3、泥鳅本身是无毒和无寄生虫的,体内也没有可以可以释放毒液的器官,可以放心的烹饪食用。
三、养殖泥鳅需要喂什么1、泥鳅属于杂食性动物,人工繁殖时可以饲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菜饼、浮萍植物等植物性饲料,在每日喂食中适当的在饲料里面添加鱼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其中蚯蚓的干体蛋白质的含量高达61%,营养丰富,转化率高,有助于泥鳅的生长。
2、在野生状态时需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搭配性饲喂:(1)泥鳅的幼鱼阶段可喂食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蚯蚓、水生高等植物和藻类等。
(2)泥鳅成年后,一般在晚上出来捕食,可以饲喂浮游生物、小型甲壳虫、昆虫及藻类等。
3、人工饲养泥鳅需要时长注意池塘水质,需在水体里需要投放肥料,培肥水质。
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的图文详解水产养殖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害,寄生虫是危害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大病害之一。
那么,水产养殖中到底有哪些寄生虫呢?一、肉眼直接识别的寄生虫扁弯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孢子虫(胞囊)、球虫(艾美虫胞囊)、碘泡虫(胞囊)、绦虫、九江头槽绦虫、孢子虫、鱼怪等。
二、需显微镜辅助观察的寄生虫鳃隐鞭虫、纤毛虫、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小瓜虫、卵涡鞭虫、复口吸虫、华枝睾吸虫、刺激隐核虫等。
1.鳃隐鞭虫每年5月~10月份流行。
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
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2.斜管虫病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观赏鱼亦被寄生。
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适合斜管虫大量繁殖的水温是12~18℃,水温低至8~11℃时,仍可大量出现。
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斜管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小瓜虫病(白点病)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
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
治疗此病,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
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
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4.指环虫病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
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
23种常见鱼类寄生虫高清图谱,不看后悔!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养殖户的心头大患。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定期杀虫便成了养殖户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事实上,在养殖时大量使用杀虫剂不仅不能有效消灭寄生虫,还将导致寄生虫的抗药性加强,也容易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防治寄生虫病重点在于防,而不是治。
23种常见寄生虫1.隐鞭虫病鳃隐鞭虫或颤动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临床可见鱼体变黑,鳃丝鲜红,有许多灰白色粘液。
寄生于鱼体表,鱼身体瘦弱。
主要危害夏花草鱼、鲮和鲤鱼苗。
2.口丝虫病鱼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体色变黑,明显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和皮肤覆盖一层灰白色粘液。
鳃丝呈淡红色或皮肤充血发炎,鱼鳞易脱落。
3.车轮虫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吸取组织细胞作营养,使幼鱼的皮肤和鳃组织遭到严重损伤。
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4.鱼鲺病鱼体表可见臭虫状或米粒状大虫体,鱼头部有红斑点,鱼体呈淡绿色,不安,群集水面作跳跃急游行动。
5.中华鳋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象蝇蛆一样的小虫,病鱼不安,在水中跳跃,有时鱼尾竖直露出水面。
6.斜管虫斜管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受侵害处分泌大量白色粘液,似有一层淡蓝色薄膜。
病鱼减食,消瘦,呼吸困难,漂游水面。
7.球虫病病鱼外表无明显病状,仅是食欲不振。
解剖肠道可见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结节周围溃烂或肠穿孔。
8.小瓜虫病鱼体表、鳍条及鳃部可见许多白色小点。
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
9.舌杯虫病鱼无明显症状,仅是行动缓慢,鱼体消瘦、变黑,离群独游。
10.吸管虫病鱼厌食,消瘦,体表苍白,鳃丝鲜红并有大量灰白色粘液。
被虫体寄生的鳃或皮肤形成凹陷,鱼有特殊腥臭味,呼吸困难,独游于水面。
11.锚头鳋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锚头鳋,被侵袭处组织红肿发炎,病鱼不安,常在水面跳跃,离群独游。
12.碘孢子虫鲤碘泡虫常寄生在鲤、鲫、鲮身上,形成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一、普通常见疾病及防治1.梅花斑疾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常发生在7月中旬。
症状: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斑块。
防治方法:①饲养池内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可预防此病发生;②发病时,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用多只),剥开头皮,系上绳子,在池中反复拖数次,1~2日后即可痊愈。
2.昏迷症。
多发生于炎热季节,发病时黄鳝呈昏迷状态。
防治方法:遮荫降温,再将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有一定疗效。
3.发热病。
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黏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发酵,大量耗氧,放出热量,以致水温剧增(可达50℃),从而使水质受污染,底层黄鳝挣扎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防治方法:①运输前先经蓄养,且要勤换水,尽可能使黄鳝体表、口中泥沙及排泄物除净;②运输途中,根据温度的高低,掌握换水时间,气温23~30℃时,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一次,温度高,换水间隔时间相应缩短;③施放抑菌药物,每100千克水投入青霉素120万单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寄生虫疾病及防治1.锥体虫病。
锥体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黄鳝感染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一般发生在6~8月。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寄主蚂蝗(水蛭);②用2%~3%的食盐水或0.7克/立方米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洗病鳝10分钟左右。
2.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感染黄鳝贫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常见。
防治方法:①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鳝5~10分钟;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浸洗病鳝5~10分钟。
3.黑点病。
复殖吸虫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引起。
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
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此时病鳝烦躁不安、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寄主锥实螺;③用0.7克/立方米二氯化铜全池泼洒。
黄鳝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黄鳝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补血,补气等功效;可治疗风湿,虚劳咳嗽,中耳炎等疾病的功效。
一黄鳝的生活习性及特点要掌握黄鳝的养殖技术,先要了解黄鳝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生活习性:黄鳝是营底栖生活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
喜栖于腐植质多的水底淤泥中,甚至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钻入泥底、田埂、堤岸和乱石缝中洞里穴居。
洞穴很深(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5—3.5倍),结构较复杂,有一个甚至多个洞口。
黄鳝昼伏夜出,白天静卧于洞内,夜出活动;温暖季节的夜间活动频繁,出穴觅食或守候在洞口捕食。
炎热季节的白天也出洞呼吸与觅食。
黄鳝的活动与水温有关,有春出冬眠的习性。
冬季水温较低,达10℃左右时,摄食明显下降并开始潜土,低于5℃时停止取食,在北方潜入泥土深达30厘米,越冬达数月之久。
春季水温10℃左右时,迁居地皮、洞穴,开始活动觅食;水温15—30℃是摄食、生长的温度,18-28℃为适宜生长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
2.食性与摄食特点:黄鳝是一种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性鱼类。
主要摄食各种水、陆生昆虫及幼虫(如摇蚊幼虫,飞蛾,水、陆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鱼、虾类。
此外,兼食有机碎屑与藻类。
饥饿缺食时,残食比自身小的黄鳝甚至鳝卵,也食部分麸皮、熟麦粒、蔬菜等植物。
鳝苗前期以摄食水中红虫为主,后期则以较大的虫为主。
幼鳝与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
黄鳝对植物性饵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
但鱼苗取食某种饵料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因此,在饲育黄鳝的开始阶段,必须做好各种饵料的驯养工作,为人工饲养打好基础。
黄鳝对食物的选择很严,喜食鲜活动物。
但在自然条件下食物有被迫性的变化,与自然环境中同季节饵料生物多少有关。
春季饵料生物少,黄鳝摄入的饵料中泥沙和腐屑的比例较大;夏秋季饵料生物丰富,摄入的饵料中饵料生物比例较大。
慎入12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肠道寄生虫可能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这些小小的生物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2 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提高对它们的警惕。
首先,来说说蛔虫。
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虫呈圆柱形,像一根白色的蚯蚓。
它们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者手进入人体。
儿童更容易感染蛔虫,因为他们往往不太注意卫生。
感染蛔虫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肠梗阻等并发症。
接下来是绦虫。
绦虫的身体由许多节片组成,看起来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
人通常是因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绦虫幼虫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
绦虫在肠道内会夺取大量的营养,导致人体消瘦、乏力,还可能引起肠道炎症。
钩虫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
钩虫的体型较小,呈钩状。
它们会通过人体的皮肤侵入,比如赤脚在有钩虫卵的土地上行走。
感染钩虫后,会出现贫血、乏力、气短等症状,因为钩虫会吸食人体的血液。
蛲虫则主要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蛲虫的成虫细小如线头,常在夜间爬到肛门周围产卵,引起肛门瘙痒。
孩子们会因为搔抓肛门而将虫卵带到手上,再通过手口传播造成重复感染。
鞭虫的外形像马鞭,感染鞭虫后,会出现慢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长期感染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姜片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内,它的形状像姜片。
人如果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就容易感染。
感染后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
阿米巴原虫也是肠道寄生虫的一种,它会引起阿米巴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
还有血吸虫,虽然它主要寄生在肝脏和肠道的血管内,但也会对肠道健康造成影响。
血吸虫病在一些地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兰氏贾第鞭毛虫、肠滴虫、旋毛虫等肠道寄生虫。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这些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随地大小便。
十大垃圾鱼十大垃圾鱼包括:鲶鱼、清道夫鱼、埃及胡子鲶、撅嘴鲢、罗非鱼、狗鱼、马口鱼、虾虎鱼、黄鳝、泥鳅。
1、鲶鱼鲶鱼却被称为是“全世界最脏的鱼”,这是因为鲶鱼耐污水的能力很强,有时候它们就直接生活在臭水沟里,而且它们的食性也很杂,一些比较脏的食物经常会成为鲶鱼的“盘中餐”,比如腐肉、动物们发臭的内脏、垃圾,甚至是人和动物的粪便,由此看来,称它们为“最脏的鱼”好像也没有冤枉了它们。
2、清道夫清道夫酷爱食用水中的垃圾食品,比如鱼的排泄物,所以很多水族箱里都会出现它的身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清理水中的垃圾,但也就是因为吃的垃圾过多,它体内的寄生虫和重金属都超标,且骨头多肉少,土腥味重,不适宜食用。
3、埃及胡子鲶埃及胡子鲶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哪怕是在很多鱼类都无法生存的缺氧环境中,它们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脏乱差的水域中更是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比如下水道、污水池等等,所以它们体内的细菌、寄生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自然也是不会少的。
4、撅嘴鲢撅嘴鲢一旦离开水后就非常容易变质,腥味浓重,口感很差,并不适合经常食用。
5、罗非鱼罗非鱼的生存能力比很多鱼类都要强,经常出现在水质差、细菌多、污染重的水域里,因此它们也有“垃圾鱼”的称号,而且它们的吸附能力也很强,罗非鱼的身上会吸附各种各样的寄生虫以及重金属元素,吃下去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6、狗鱼因为狗鱼几乎无所不吃,所以鱼虾等其他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基本上都集中到了狗鱼身上,所以狗鱼体内的有害毒素也并不少。
7、马口鱼马口鱼一旦死亡的话,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烂变臭,所以准确地来说,马口鱼应该是一种容易变“脏”的鱼。
8、虾虎鱼虾虎鱼可以以吸盘吸附在岩石或者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们也很乐意吸在鱼缸的玻璃上,它们经常会充当其他大鱼的“清洁工”,把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吃干净,所以虾虎鱼身上的寄生虫也是超标的,所以它也属于“垃圾”鱼之一。
9、黄鳝黄鳝的生存环境是比较恶劣的,一般都是生活在污泥浊水里,淤泥越深厚,黄鳝就越喜欢,其数量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