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生活史线条图及分类鉴别表

寄生虫生活史线条图及分类鉴别表

寄生虫生活史线条图及分类鉴别表
寄生虫生活史线条图及分类鉴别表

吸虫的发育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

囊蚴← 尾蚴← 第二代雷蚴

肝片形吸虫

10~25d 中HO. 椎实螺

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

脱囊物

成虫童虫囊蚴

终HO.牛羊鹿驼人猪兔等,3~4个月 12指肠

双腔吸虫

陆地螺吃入

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粘团(附于植物上) --------------------------82~150d------------- 蚂

终HO牛羊猪驼马驴兔人:胆管、胆囊

成虫囊蚴

72 ~ 85 d

阔盘吸虫

I.中HO.蜗牛吃入

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粘团(附植物上)

------------------------400 ~ 445 d----------------------

Ⅱ.中HO.

终HO.牛羊猪驼人:胰管

成虫囊蚴

80 ~ 100 d

日本分体吸虫

外界侵入钉螺

虫卵毛蚴母胞蚴尾蚴

----------------44~186 d----------------------------

水肝内门V.or 小血管or 经皮肤、粘膜侵入中

肠系膜小V 淋巴管 or胎盘感染

成虫童虫尾蚴

------------------------------36 ~ 50 d ---------------------

前后盘吸虫

外界侵入淡水螺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瘤胃、网胃真胃、小肠、胆管、胆囊终HO.牛羊

成虫童虫童虫囊蚴

姜片形吸虫

26~30℃扁卷螺

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

2-4周水生

植物

茎叶

终HO.人、猪小肠

成虫

3个月

华支睾吸虫

淡水螺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约100d-------------------

约钻入淡

23 水鱼、虾

d

终 HO.人猪犬猫鼠鼬貂獾:胆管、胆囊

成虫囊蚴

约1个月

前殖吸虫

淡水螺吃入蜻蜓成虫、稚虫

虫卵

成虫

1~2周

水中 I.中HO.淡水螺

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约10d ---------------------- 32~50 d----------------------

Ⅱ.HO.淡水

螺or 蝌蚪终HO.家禽或家禽与猪猫犬等:直肠、盲肠

成虫囊蚴

16 ~ 22 d

圆叶目与假叶目绦虫生殖器官的区别:

圆叶目假叶目

睾丸分散在节片前部实质内分散在排泄管二侧

卵巢二叶或多叶,扇形或哑铃形多二叶,哑铃形

卵黄腺单块状,卵巢后方、二排泄泡状散在于实质中,与睾丸交管之间叉分散在二排泄管二侧子宫形状管状、分枝管状、网状、分散卵袋弯曲管状或直管状,无分枝

子宫孔无有、向外开口于节片腹面中央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或二侧边缘上位于节片中央或边缘

排卵方式孕节脱落、破裂由子宫口排卵

绦虫的发育

终HO. 外环境中 HO. 补充HO. 终HO.

圆叶目成虫虫卵囊尾蚴、拟囊尾蚴、成虫

(六钩蚴)多头蚴、棘球蚴、链尾蚴(人畜禽)

(哺乳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假叶目成虫卵钩球蚴原尾蚴实尾蚴成虫

(钩毛蚴)(剑水蚤)(裂头蚴、条带)(人犬猫)

(鱼蛙蛇哺乳类)

猪囊尾蚴

猪、人等吃入肠壁-血循-肌肉等处

孕节(卵)

成虫

2~3个月

牛、羊、人等吃入肠壁→血循→肝肺等处肉食兽:小肠孕节(卵)

脑多头蚴

牛、羊、人等吃入,肠壁→血循→脑

孕节(卵)六钩蚴

1~2个月

链尾蚴

兔、鼠等脏肝猫、犬等小肠

裂头蚴

水中剑水蚤

虫卵钩毛蚴原尾蚴

2~5周 1~2周Ⅱ中HO.

犬猫人等终HO.小肠 or 延续HO.

成虫实尾蚴(裂头蚴,条带,双槽蚴)

约 3周

莫尼茨绦虫

地螨牛、羊小肠

马绦虫

土壤螨马属动物:肠、胃

中HO. 蚂蚁、家蝇、步行虫终HO. 鸡等

伪步行虫、金龟子小肠

节片戴文绦虫

中HO. 蛞蝓和陆地螺吃入终HO. 鸡、鸽等小肠

克氏伪裸头绦虫

赤拟谷盗猪、人小肠

猪蛔虫

28~30℃,湿度,O2

虫卵L1L2感染性虫卵(L2) 10天~3~5周3~5周第猪吃入,L2逸出

4 肠壁肠淋巴液

外界|乳糜管

粪便 5 肠系膜淋巴结

第21~29天第12~14天天门V. 腹腔胸导管成虫L5L4L3肝前腔V.

小肠←食道←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血循右心

鸡蛔虫17~18h. 鸡吃入粘膜内肠腔

鸡异刺线虫适温、湿、O2饲料、饮水或蚯蚓

虫卵

(1)土源性线虫的发育史::

肛周或会阴部口-小肠大肠

①蛲虫型: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L3)幼虫成虫

粪→外界粪土口→小肠大肠

②毛首线虫型:成虫卵感染性虫卵(L1) 幼虫成虫

粪→外界粪、土口→小肠

③蛔虫型:成虫卵感染性虫卵(L)

粪→外界粪、土出壳

④圆线虫型卵卵感染性幼虫(披鞘L3)

移行或不移行

粪→外界粪、土出壳

⑤钩虫型:成虫L3)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史

①旋尾线虫型:

外环境或终宿主分泌物、排泄物中宿主(节肢动物)

含幼虫卵或幼虫(L3)

②原圆线虫型(或后圆线虫型):

粪→外界主动钻入中宿主螺或被蚯蚓吃入

)

③丝虫型:血循中宿主吸血时将幼虫吃入

④龙线虫型:皮肤小孔水中剑水蚤吃入

⑤旋毛虫型:

终宿主吃入小肠肠壁淋巴间隙血循→横纹肌

马蛲虫

马属动物大肠粘膜内

类圆线虫

环境适宜 自由生活♀

L 1 × 约3d 自由生活♂ 环境不适宜

L 3

牛羊胃虫

孵化 脱壳 牛羊吃入 瘤胃内脱鞘 返回粘膜表面 口囊吸附粘膜

虫卵 披鞘L3 L4 L5 成虫

牛、羊五种食道口线虫鉴别表

虫 名 外形 特征

头泡

颈乳突 叶 冠 叶 数 内 外 体 长mm ♂ ♀ 宿 主(结肠) 哥仑~ 前侧

>口领

N 环前 颈沟稍 后方 40~48 20~40 12~13.5 16.7~18.6 绵羊、山羊、羚羊、牛 辐~ 部翼 弯膜

曲发 >口领

一横

沟分

为前 后二

颈沟略 后方 38~40 0 细 13.9~15.2 14.7~18 牛 甘~ 达 膨大

>口领

食道后方肠始部 22~24 11~12 14.5~16.5 18~22 绵羊 微~ 前膜 部无

直或

<口领

肠前 段部 36 18 12~14 16~20 绵羊、山羊、牛、骆驼、鹿 粗~ 侧明 翼显 显著

膨大

>口领 肠前 段部 20~24 10~12 13~15 17.3~20.3 绵羊、 山羊

食道口线虫

外界牛羊吃入,4胃肠壁结节或粘膜内返回肠腔

虫卵33L4L

牛、羊钩虫

穿透皮肤感染,以蛔虫方式移行,返回肠腔

成虫

外界

虫卵披鞘3

成虫

约25天

马圆线虫

外界马属动物盲肠或结肠

卵披鞘L3成虫

26℃,湿,O2不食,土壤、牧草、粪→外界 20h或1~2d 腐生生活采食,生长,休眠饮水, 口→小肠成虫卵L1L2L3

破壳而出脱壳

L3感染到♀产卵

成虫 300~

200d

猪肺线虫痰→口→咽→肠→粪→外界蚯蚓吃入

成虫含L卵卵或L1L3(感染性幼虫)

~20d

猪盲肠肠壁或大肠前段猪吃入含L3蚯蚓或随蚯蚓粪

肠壁或肠淋巴结中排入土壤或蚯蚓破后入土的L3

5L3

1~5d

三种猪肺线虫的区别

内容M.apri M. pudendotectus M. salmi

大小(mm)♂11~25×0.16~0.225 16~18×0.27~0.295

17~18×0.225~

0.255

♀20~50×0.4~0.45 22~35×0.35~0.425 30~45×0.32~0.385

交合伞肋小,前侧肋大,末端膨大,

中、后侧肋融合,背肋极小

大大

交合刺及钩长4~4.5mm,末端单钩 1.4~1.7mm,双钩 2.1~2.4mm,单钩引器无有

阴道长,>2mm <1mm 1~2mm

尾部90μm,向腹面弯175μm , 直,阴门盖大95μm,稍弯

虫卵μm 51~54×33~36 57~63×39~42 52.5~55.5×33~40

牛、羊肺线虫

气管→咽→消化道粪→外界

卵含L1卵

支气管←肺泡←血循←胸导管

成虫L5L

第18d 2~5d

冠尾线虫

26~28℃

卵L1L2披鞘L3(感染性幼虫)

24~48h 脱壳24h 34~36h 口吃入约皮肤钻入

胃内脱鞘 3

随胃壁 d 皮肤或肌肉内

尿L4

排血流肝血流

出内肺

门V. 约体循环

3个

寄生部←包囊←经腹腔←出肝包膜肝月肝成虫 L5

吸吮线虫

眼分泌物蝇舐眼,吃入带虫蝇舐眼,感染新HO.

成虫幼虫或含幼虫卵感染性幼虫成虫

约1个月约20天

似蛔线虫、泡首线虫、西蒙线虫生活史

食粪甲虫吃入 含幼虫卵 感染性幼虫

2030d 其它哺乳类、爬虫类消化管壁中 幼虫包囊

成虫

约6周

颚口线虫生活史: 卵生;需剑水蚤作为中间宿主。

水中 剑水蚤吃入

虫卵

17d 鱼类、蛙类、爬行动物、人体内

幼虫包囊

禽胃线虫 鸡吃入含虫中HO.

中间HO. 终HO.寄生部位

虫卵 感染性幼虫 成虫

斧钩华首线虫:20d 斧钩华首线虫:120d

旋形华首线虫:26d 旋形华首线虫:27d

美洲四棱线虫:42d 美洲四棱线虫:35d

副丝虫

出血 → 幼虫 → 吸血蝇食入

成虫 含幼虫卵 感染性幼虫

约一年

三 种 丝 状 线 虫 特 征表

虫体 终HO.

寄生部位 口孔 形状

角质口环边 缘的向上突 起 头乳突数 长度(mm) ♀尾端 微丝蚴 长(μm) ♂ ♀ 马丝

状线

马属 动物 腹腔、胸 腔、盆腔、阴囊等 近圆 形 二个半圆形侧唇,二个乳突状背唇,二个乳突状 腹 唇 4对 (侧 大, 腹背 小) 40~80 70~150 圆锥状 190~256 鹿丝

状线

虫 牛 羚羊 鹿 腹腔 长形 二个 新月 状 侧 突 ,背、腹各一 垛口状突起(中 央有一凹陷) 40~60 60~120 一球形 钮 扣 状膨大 表 面有小 刺 240~260 指形 丝状 线虫 牛

腹腔 圆形 侧突呈△ 4个 40~50 60~80 一小球 形 膨 大,表 面 光滑或

稍 粗 糙

240~260

血循吸血昆虫食入

成虫微丝蚴感染性幼虫

非固有HO.

指形丝状线虫——马骡羊腰萎病

马骡羊混睛虫病

鹿丝状线虫——马骡羊混睛虫病

马丝状线虫——牛马混睛虫病

旋毛虫

小肠粘膜或

淋巴管或肠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

终HO.小肠绒毛乳糜管→血循→横纹肌肌纤维内

同一HO.

30d 中HO.

另一HO.吃入

毛首线虫

粪、土口—小肠盲肠、结肠

虫卵含L1的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

猪棘头虫

金龟子、蛴螬吃入

虫卵(棘头蚴)棘头体

成虫

2 ~4个月

蜱螨昆虫不同特征(区别)

体躯分头胸、腹二部或不分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足(成虫)4对3对

触角无1对

眼单眼或无眼复眼(多1对)或单眼(多3个)翅无无或有(1对或2对)

生活环境限于陆地广泛,海陆空皆有

蜱、螨的形态结构特征

区别蜱螨

体形体壁口下板须肢鳌肢气门

大、肉眼可见

皮革状,体表有短毛或无毛

显露、有齿

显明、分节

角质化、末端有齿

在第3或4对足附近

小、肉眼不易看到,<0.5mm

薄,膜状,体表有长毛

隐入,无齿或无口下板

有的几乎不分节

发育不充分,呈叶状或杆状

在头胸部或无气门

假头两侧——须肢

(颚体)内背侧——鳌肢及鳌肢鞘

硬内腹面——口下板及齿

中央——口孔(口腔)

蜱背面——盾板,肩及缘凹,刻点,花斑,眼,颈沟,侧沟,

后侧沟,后中沟,缘垛,中垛,尾突

躯体足——幼虫3对,成、若虫4对,6节/足——基、转、

股、胫、前附、附节,爪和爪间垫,哈氏器

腹面生殖孔,生殖沟,肛门,肛前、后沟

气门板和气门

♂几丁质板(腹板、盾板)

硬蜱生活史

几天~1个月2~7天9~30天4~8天

虫卵幼虫若虫成虫成虫卵

适温、湿、氧蜕皮蜕皮落地

需时1~12个月或1~2年

硬蜱科与软蜱科的区别

区别硬蜱软蜱

雌虫与雄虫♀体大盾板小,♂体小盾板大雌雄形态相似

假头在躯体前端,从背面可看到驱体前部腹面,背面看不到

须肢粗短,不能运动灵活,能运动

盾板和缘垛有无

气孔位置位第四对基节后外侧在第三、四对基节之间

基节通常有分叉不分叉

体壁较硬,背面和大多数腹面较软,无几丁质硬化的板

有几丁质硬化形成的板

繁殖一生产卵一次,数千至数万个一生多次产卵,几个至几十个/次寻找HO吸血多在白天多在夜间

发育阶段三次吸血二次蜕皮,一个若虫期多次吸血,蜕皮,2~7个若虫期疥螨

3~6d 2~3d 3~6d

虫卵幼虫若虫(稚虫)成虫

皮刺螨

虫卵幼虫第一期若虫第二期若虫成虫。

48~72h. 24~48h. 24~28h. 24~48h.

牛皮蝇

区别牛皮蝇蚊皮蝇口钩新月形,前端分叉新月形、前端尖,腹面各

L

1

有一向后的逆齿气孔板形状深凹漏斗状浅平钮扣状

L

3

L

体节上小刺最后二节背腹面均无最后一节无,第10节仅腹

3

面后缘有小刺在牛体上产卵方式1个/次,毛中部几个-20几个/次,毛梢部,

成排

产卵部位四肢上部、腹部、乳房、体侧四肢下部

成蝇出现季节4~6月6~8月

牛 皮→腹→食浆下→ 腹→脏浆→背

毛 肤 腔 道膜 腔 器膜 部 落地 羽化 虫卵 L 1 L 2 L 3 蛹 成蝇 4~7天 约10个月 1个月 1~2个月

羊鼻蝇

落地

成虫 幼虫 L 3 蛹 成蝇

9~10个月 1~2个月

马胃蝇

五 种 马 胃 蝇 的 主 要 区 别

经皮钻入或吃入胃、肠 粪→外界

虫卵 幼虫 L 3 蛹 成虫

1~2周 约10个月 1个月

区 别

肠胃蝇 赤尾胃蝇 兽胃蝇 烦扰胃蝇 无刺胃蝇 ♀产卵部位

前肢、腹部 口唇、颊部 蹄、地面、植物、石头上 下颌间、颈部 咬肌部 L 3小刺 2排成/节第12节无 2排成/节第11节无 2排成/节第10节无

单排

无 L 寄生部位

食边、胃、十二指肠 胃、12指肠,直肠 咽、食道、胃、直肠 咽、胃、十二指肠 咽、食道、胃

纵二分裂法,如锥虫

二分裂生殖法

横二分裂法,如纤毛虫

外出芽生殖:核→原生质→二个较小子C.→二个新个体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或一个三叶形虫体(母C.缩小)如梨形虫

内出芽生殖:二个子C.→母C.破坏→二个成熟子C.

如弓形虫、肉孢子虫、贝诺虫

裂殖生殖(复分裂法):核→原生质→裂殖体→裂殖子,如球虫

孢子生殖:合子→子孢子,如球虫、弓形虫、肉孢子虫等。

接合生殖:二虫融合→小核分裂→部分交换→二个虫体。

有性生殖数量不增,如纤毛虫。

配子生殖:♀♂配子体→♀♂配子→合子,如孢子虫纲虫体。

孢子虫

Apicomplexa(Apicocomplexa)

Babesiidae Babesia

Piroplasmea Piroplasmida Theileriidae Theileria 孢子囊数子孢子数

Eimeria 4 8 Eimeriidae Isospora 2 8

Tyzzeria 8 8

Eucoccida Wenyonella 4 16 Eimeriina Cryptosporididae Cryptospiridium 0 4 Sporozoa Toxoplasmatidae Toxoplasma 2 8

Sarcocystidae Sarcocystis 2 8

Besnoitia 2 8 Haemosporina Leucocytozoidae Leucocytozoon

Plasmodiidae Plasmodium

Sporozoites

Sporocystes nourishing body

Oocysts schizont

Zygotes ♀♂gamete ♀♂gamont merozoite

Gametogony

巴贝斯虫

蜱吸血入肠上皮C内马氏管、卵巢、卵内

成对出芽生殖

环形泰勒虫

牛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裂殖生殖牛红细胞内子孢子大裂殖体大裂殖子小裂殖体小裂殖体♀♂配子体若、成蜱一般6代幼、若蜱吸血吸血唾腺管唾腺内肠、体腔各部入胃子孢子合孢体(母孢子)动合子合子♀♂配子孢子生殖配子生殖

住白细胞原虫

入鸡肝其它脏器入血C.

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大裂殖体大裂殖子配子体叮咬媒介吸血

吸血入

唾液腺内消化管壁子孢子孢子囊卵囊动合子合子♀♂配子

各种隐孢子虫的特点

虫种卵囊形状卵囊大小μm 卵囊指数 H.O. 寄生部位C. muris卵圆形7.4×5.6 1.1~1.5平均1.3 哺乳类胃腺C. parvum圆或卵圆 5.0×4.5 1.0~1.3平均1.1 哺乳类小肠后部C.meleagridis卵圆或圆 4.5~6.0×4.2~5.3 1~1.33平均1.13 禽、鸟类小肠、直肠

平均5.2×4.6

C. baileyi卵圆或圆 6.0~7.5×4.8~5.7 1.05~1.79平均1.33 禽、鸟类泄殖腔腔上囊

平均6.6×5.0 呼吸道各部C. nasorum

C. crotali

隐孢子虫

HO吃入寄生部

胃、肠上皮C 裂体生殖

卵囊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第一代裂殖子第二代裂殖体第二代裂殖子(含4个自体(含8个裂殖子)(含4个裂殖子)

感染

薄壁型卵囊合子♀配子

厚壁型卵囊 16个♂配子♂配子体

孢子生殖配子生殖

球虫

内生性发育

上皮核分裂殖生殖配子生殖

孢子胃、肠子 C.内滋裂裂裂♀♂♀♂ H.O. 化孢养殖 2~4代殖配配合卵体

卵囊胰液、子体体子子体子子囊

胆汁刺激随粪宿主吃入

适温、湿、氧,几小时~几天排出

孢子化卵囊(含子孢子)孢子囊卵囊外界

孢子生殖(外生性发育)

各种抗球虫药对球虫的作用阶段和作用峰期

药物名称抑制球虫生长阶段作用峰期1.喹啉类第一代孢子体(子孢子)感染后第一天2.氯羟吡啶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一天3.莫能菌素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二天4.盐霉素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二天5.氨丙啉第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三天6.球痢灵第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三天7.氯苯胍第一、二代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感染后第三天8.磺胺类第二、一代裂殖体感染后第四天9.呋喃类第二代裂殖体感染后第四天10.尼卡巴嗪第二代裂殖体感染后第四天11.速丹无性和有性繁殖各阶段

弓形虫生活史图解

住肉孢子虫

住肉孢子虫生活史

中H.O.吃入裂殖生殖横纹肌纤维内或脑、内脏孢子化卵囊或孢子囊裂殖体裂殖子包囊

(4个子孢子/孢子囊)血管内皮C.内,至少二代

终HO 随粪排出孢子生殖配子生列殖吃入孢子化卵囊或孢子囊孢子化卵囊卵囊♀配子♀配子体

(肠腔)

♂配子♂配子体

肠上皮细胞内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寄生虫学总论复习题答案

总论复习题 一、A型题:每道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5分)。1.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B ) A.温度、湿度 B.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雨量、光照 D.土壤、水质 E.经济条件、风俗习惯 2.发生幼虫移行症的宿主属于(E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正常宿主 E.转续宿主 3.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C ) A.治疗病人 B.治疗带虫者 C.针对流行环节,综合防治 D.消灭保虫宿主 E.保护易感人群 4.所谓偶然寄生虫是指其( B) A.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 B.因偶然机会侵入非适宜宿主 C.可营自生生活也可营寄生生活 D.成虫期不一定过寄生生活 E.在宿主体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5.下列属于偶然寄生虫的是(C ) A.粪类圆线虫 B.蚊 C.棘阿米巴 D.蠕形螨 E.蚤 6.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D ) A.蛋白质 B.维生素

D.糖 E.无机盐 7.终宿主系指(E ) A.幼虫寄生的宿主 B.童虫寄生的宿主 C.脊椎动物及人 D.有寄生虫虫卵排出的宿主 E.成虫或有性生殖期寄生的宿主 8.带虫者的含义是( C) A.体外有寄生虫寄生的患者 B.体有寄生虫寄生的患者 C.体有寄生虫而无症状者 D.寄生虫病患者 E.感染寄生虫后无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虫体者9.可经胎盘感染的寄生虫有(E ) A.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 B.丝虫和旋毛虫 C.血吸虫和并殖吸虫 D.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E.疟原虫和弓形虫 10.带虫免疫常见于( D) A.日本血吸虫感染 B.丝虫感染 C.旋毛形线虫感染 D.疟原虫感染 E.刚地弓形虫感染 11.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寄生虫病是( D) A.血吸虫病 B.丝虫病 C.蛔虫病 D.疟疾 E.阿米巴病 12.不能引起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寄生虫病是( A) A.疟疾

川北医学院成人本科人体寄生虫学自学习题

人体寄生虫学自学习题 一、填空题 1.寄生虫病的三个流行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旋毛虫成虫的寄生部位在小肠壁。 3.蛲虫雌虫通常在夜间爬到肛门周围(部位)产卵。 4.钩虫成虫在小肠寄生,以血液为食。 5.丝虫的感染期是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6.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 7.生食淡水鱼、虾有可能感染的常见寄生虫是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8. 牛带绦虫孕节片的子宫分支数目为15-30支。 9. 日本血吸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虫卵。 10.蛔虫引起的外科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 11.寄生在组织内的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时期是组织型滋养体(大滋养体)。 12.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常见病原体是耐格里属阿米巴、棘阿米巴(或耐格里阿米巴)。13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诊断蛲虫病最常用的方法是透明胶纸法。 14可引起自体感染的蠕虫有、和。蛲虫粪类圆线虫猪带绦虫 15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和四个阶段均可导致人体机体损害,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尾蚴童虫成虫虫卵虫卵 16昆虫纲所属虫种的成虫口器有、和三大类。刺吸式舐吸式咀嚼式 17 导致人患疟疾的原虫主要有、、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18 刚地弓形虫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来自终宿主排出的以及中间宿主体内的、和。猫科动物卵囊包囊假包囊游离滋养体(主要是速殖子) 19 人体感染囊虫病的方式有、和。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异体感染 20.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线虫有、、和。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钩虫 22. 根据生活史有无中间宿主将线虫分为、和两型。需要中间宿主者不需要中间宿主者 23. 线虫生活史分为、及三个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 24.似蚓蛔线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空肠 25.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为。头翼咽管球 26.毛首鞭形线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盲肠 27.鞭虫病是由于人们摄入含有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的。感染期卵 28.在我国流行的钩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29.钩虫的感染阶段为,感染方式主要为。丝状蚴经皮肤 30.钩虫幼虫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和。肺部损伤钩蚴性皮炎 31.钩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可引起和。贫血异嗜症 32.钩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以附着在肠粘膜上。肠口囊 33.旋毛形线虫的和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必须宿主。成虫幼虫转换 34.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由于食人含的而引起的。幼虫囊包猪肉或其它动物肉 35.旋毛形线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内,幼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横纹肌 36.旋毛形线虫对人的危害可分为、和三期。侵入期幼虫移行期成囊期 37. 丝虫成虫产,白天滞留在中,夜晚则出现在,这种现象称。微丝蜡肺毛细血管外周血液夜现周期性 38.马来布鲁线虫微丝蚴的特点为:头间隙,体核形状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

寄生虫大题

1.学习寄生虫的生活史有何意义? 答:生活史是指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有的寄生虫完成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如蛔虫等;有的需二个以上宿主,如华支睾吸虫等,大多数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转换宿主(世代交替),如疟原虫和吸虫类寄生虫。学习寄生虫生活史有利于了解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环节,如寄生场所、侵入途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等,从而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人摄食生的猪、牛、羊及禽类肉后可能感染哪些寄生虫病? 答:摄食了生猪肉可感染猪带绦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摄食生牛肉可感染牛带绦虫病、弓形虫病。摄食生羊肉可感染旋毛虫病、弓形虫病。摄食生禽类肉可感染弓形虫病。 3.猪、牛、犬、猫是哪些寄生虫的保虫宿主或终宿主? 动物种类寄生虫保虫宿主终宿主结肠小袋纤毛虫、隐孢子虫* 猪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 姜片吸虫、猪巨吻棘头虫* 旋毛虫* 牛隐孢子虫、日本血吸虫* 美丽筒线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隐孢子虫、* 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 犬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旋毛虫、结膜吸吮线虫* 细粒棘球绦虫* * 弓形虫* * 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 猫斯氏狸殖吸虫、血吸虫* 旋毛虫、结膜吸吮线虫*

4.经口感染的致病寄生虫有哪些,各自的感染阶段为何? 经口感染的寄生虫感染阶段 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包囊 蓝氏贾第鞭毛虫成熟包囊 结肠小袋纤毛虫成熟包囊 隐孢子虫卵囊 弓形虫囊合子、速殖子 华支睾吸虫囊蚴 姜片吸虫囊蚴 并殖吸虫囊蚴 猪带绦虫猪囊尾蚴 牛带绦虫牛囊尾蚴 微小膜壳绦虫似囊尾蚴 猪囊尾蚴虫卵 棘球蚴、多房棘球蚴虫卵 蛔虫、蛲虫、鞭虫感染性虫卵 旋毛虫含蚴囊包 美丽筒线虫甲虫体内囊状体 猪巨吻棘头虫甲虫体内棘头体5.寄生于人肠管内的致病性寄生虫有哪些? 答: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布氏姜片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蛔虫、鞭虫、蛲虫、钩虫、旋毛虫及猪巨吻棘头虫。它们夺取营养、损害肠粘膜,至发炎、出血、溃疡,所产生的毒素随血行至全身,可引起不适等症状。 6.寄生虫因长期营寄生生活,在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适应性变化? 答:寄生虫长期寄生于管腔或组织内,形态多变成长形、管状或叶片状,运动器官消失,消化器官明显退化,附着器官如吸盘、吸槽发达;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寄生虫成虫体内大部分位置为生殖器官所充满;消化道的寄生虫可分泌抗胃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以对抗消化液对它们的作用。 7.人兽共患的致病寄生虫有哪些,宿主为何,各寄生于何处? 寄生虫主要宿主寄生场所 杜氏利什曼原虫人、犬巨噬细胞隐孢子虫人、牛、羊等哺乳动物肠

人体寄生虫学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寄生虫(parasites)和宿主(host):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7、人兽共患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亦称寄生虫性动物源性疾病。 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9.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1.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2.幼虫移性症: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如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寄居在人体可引起内脏或皮肤等部位损害(幼虫移行症). 13.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1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玻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15、机会致病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宿主后,在其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机会致病原虫: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宿主不表现明显致病性,却在这类宿主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这类虫种称为机会致病原虫。 16、包囊携带者(cyst carrier)指粪便中持续排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无症状带虫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17.疟疾发作:是指由于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和残余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后,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的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引起疟疾发作。典型的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18.疟疾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19.疟疾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20.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不出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晚上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称夜现周期性。 21.棘球蚴砂:棘球蚴中的生发囊、子囊、孙囊中的原头蚴脱落下来的沙粒状颗粒物质。 22.自体内重复感染(auto-infection):自体内感染是猪囊尾蚴病的感方式之一,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寄生虫的选择题

(一)总论 1.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是指 B A.寄生虫的成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B.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C.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D.寄生虫的幼虫或有性生殖寄生的宿主 E.寄生虫的储蓄宿主 2.不是机会致病寄生虫的是D A.刚地弓形虫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粪类圆线虫D.蛔虫 E.隐孢子虫 3.有些寄生虫的成虫除能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些动物可成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播的来源,故称为C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异位寄生 4.寄生虫的转续宿主是指A A.寄生虫幼虫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B.寄生虫的适宜中间宿主 C.寄生虫成虫寄生的不适宜宿主 D.寄生虫成虫寄生的适宜的脊椎动物 E.寄生虫适宜的终宿主 5.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C A.寄生虫的繁殖方式 B.寄生虫的感染方式、途径 C.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及环境 D.寄生虫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 E.寄生虫的生长的环境 6.寄生虫感染期的定义是C A.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阶段 B.寄生虫感染终宿主的阶段C.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阶段 D.寄生虫感染中间宿主的阶段 E.寄生虫所有的生活史阶段 7.寄生虫对宿主的损伤作用不包括A A.非消除性免疫 B.夺取营养 C.机械性损伤 D.毒性作用 E.过敏反应 8.医学原虫感染的宿主,免疫类型多属于C A.消除性免疫 B.寄生虫适应性免疫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寄生虫固有免疫 9.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包括A A.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B.病人和保虫宿主 C.带虫者和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D.病人和带虫者 E.病人、储蓄宿主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C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4 人体寄生虫学总复习题1(单项选择题)

(一)总论 1.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是指A.寄生虫的成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B.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C.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D.寄生虫的幼虫或有性生殖寄生的宿主 E.寄生虫的储蓄宿主 2.不是机会致病寄生虫的是A.刚地弓形虫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粪类圆线虫 D.蛔虫 E.隐孢子虫 3.有些寄生虫的成虫除能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些动物可成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播的来源,故称为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异位寄生 4.寄生虫的转续宿主是指A.寄生虫幼虫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B.寄生虫的适宜中间宿主 C.寄生虫成虫寄生的不适宜宿主 D.寄生虫成虫寄生的适宜的脊椎动物 E.寄生虫适宜的终宿主5.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A.寄生虫的繁殖方式 B.寄生虫的感染方式、途径 C.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及环境 D.寄生虫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 E.寄生虫的生长的环境6.寄生虫感染期的定义是A.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阶段B.寄生虫感染终宿主的阶段C.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阶段D.寄生虫感染中间宿主的阶段 E.寄生虫所有的生活史阶段 7.寄生虫对宿主的损伤作用不包括 A.非消除性免疫 B.夺取营养 C.机械性损伤 D.毒性作用 E.过敏反应8.医学原虫感染的宿主,免 疫类型多属于 A.消除性免疫 B.寄生虫适 应性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 随免疫 E.寄生虫固有免疫 9.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包括 A.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B.病人和保虫宿主 C.带虫 者和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D.病人和带虫者 E.病人、 储蓄宿主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 A.节肢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 寄生虫疾病和感染 B.家 畜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疾 病和感染 C.脊椎动物与 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和 感染 D.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 间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和感染 E.脊椎动物与节肢动物之间 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和感染 11.目前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 断主要方法是 A.病原学检查 B.免疫学检 查 C.DNA探针检查 D.PCR 检查 E.血清学试验 12.人体感染寄生虫所产生的 免疫主要表现为: A.消除免疫 B.非消除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 适应性免疫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C 7.A 8.C 9.A 10.C 11.A 12.B (二)医学原虫 1.痢疾阿米巴的感染阶段是 A.单核包囊 B.双核包囊C.四 核包囊 D.多核包囊 E.滋养 体 2.溶组织内阿米巴在人体内 的两个生活史时期是: A.大、小配子体 B.滋养体 与包囊C.合子、卵囊 D.大、 小滋养体 E.成熟与不成熟裂 殖体 3.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 介是 A.中华按蚊 B.蝇类 C.蚤 D.中华白岭 E.虱 4.急性肠阿米巴病典型病理 改变为 A.形成结肠肉芽肿 B.结肠 超敏反应 C.由外毒素引起的 全身反应 D.肠组织形成口小底大的烧 瓶样溃疡 E.弥漫性溃疡病 灶 5.疟原虫的感染阶段是 A.裂殖体 B.子孢子 C.小 滋养体 D.大滋养体 E.配 子体 6.最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是 A.脑脓肿B.肝脓肿C.肺脓 肿D.皮肤脓肿E.肠脓肿 7.最可能从什么样的标本中 检出阿米巴包囊 A.粘液脓血便B.无症状者的 成形粪便C.肝脓肿穿刺液 D.脓血痰液E.肠脓肿穿刺 8.粪便直接涂片碘液染色法, 适宜于检查的原虫阶段是 A.阴道毛滴虫滋养体B.阿米 巴活滋养体C.蓝氏贾第鞭毛 虫滋养体 D.各种原虫包囊 E.杜氏利什曼原虫利杜体 9.急性阿米巳痢疾病人常用 的诊断方法是 A.生理盐水涂片找大滋养体 B.碘液染色涂片找包囊 C.免疫学诊断D.组织切片 E.病原学检查 10.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主要传 染源是 A.携带包囊的人B.慢性患者 及无症状的带囊者 C.慢性 腹泻病人D.阿米巴肝脓肿病 人 E.急性阿米巴病人 11.疟原虫的致病阶段是 A.肝细胞内期 B.红细胞内 期C.滋养体期 D.配子体期 E.裂殖体期 12.阴道毛滴虫可寄生于 A.女性阴道B.男性尿道C.女 性泌尿生殖道,男性泌尿生殖 道 D.男性生殖道 E.男性前列腺 13.阴道毛滴虫的感染阶段是 A.包囊时期B.包囊与滋养体 均可C.滋养体时期 D.裂殖 体时期E.滋养体与裂殖体 14.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期的 医学原虫是 A.阴道毛滴虫 B. 蓝氏贾 第鞭毛虫C.刚地弓形虫 D.杜氏利什曼原虫 E.溶组织内阿米巴 15.引起腹泻和胆囊炎的医学 原虫是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疟原 虫 C.蓝氏贾第鞭毛虫 D.阴 道毛滴虫 E.杜氏利什曼原虫 16.疟疾的临床发作主要是因 为] A.子孢子入侵 B.红外期的 迟发型子孢子的发育 C.配 子体的形成 D.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 释放 E.红外期疟原虫裂体增 殖、释放 17.疟疾的典型发作主要症状 是 A.出汗、寒战、发热 B.恶 心、呕吐、头昏 C.寒战、 发热、出汗 D.出汗、发热、 寒战E.恶心、黄疽、休克 18.取血检查恶性疟原虫常能 查到的时期是 A.环形体、配子体 B.环形 体、大滋养体 C.环形体、 裂殖体 D.大滋养体、配子体 E裂殖体、滋养体 19.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对 组织病理损伤的机制是 A.对组织接触性溶解和破坏 B.引起组织的超敏反应 C.炎 症引起组织肉芽肿 D.释放内、外毒素造成组织 损伤 E.弥漫性溃疡病灶 20.阴道毛滴虫致病机制主要 是 A.阴道毛滴虫侵入阴道上皮 造成损伤 B.阴道毛滴虫溶 解上皮细胞 C.增强乳酸杆茵的糖原酵解

人体寄生虫学生活史图

《人体寄生虫学》图表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生活史】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

变态反应; (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2)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3)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兽共患型)和斯氏狸殖吸虫病(兽主人次型)。前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亚临床型及其他型;后者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4)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但因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困难,可用免疫学诊断作为辅助手段; (5)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生活史】成虫多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和人肝胆管内,人因生食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而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媒介植物为水田芹等。

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库

人体寄生虫学 (JP_JISHENGCHONGXUE) 总论、线虫概论、蛔虫、蛲虫* 一、名词解释 1 世代交替 2 保虫宿主 3 感染阶段 4 带虫免疫 5 幼虫移行症 6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7 土源性线虫 8 生物源性线虫 二、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哪种寄生虫病不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 疟疾 B 利什曼病 C 蛔虫病 D 钩虫病 E 日本血吸虫病 2 下列哪种生物是营互利共生(共栖)生活 A 疥螨 B 弓形虫 C 人虱 D 结肠内阿米巴 E 自由生活阿米巴(棘阿米巴) 3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最主要适应性的表现是: A 对气候的适应 B 对宿主体内环境的适应 C 体表结构功能的改变 D 生殖能力增强 E 对中间宿主适应性的加强

4 机会致病寄生虫是指: A 偶然致病的体外寄生虫 B 偶然机会引起疾病的寄生虫 C 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D 暂时性寄生人体的寄生虫 E 偶然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5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 A 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B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 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D 温度、湿度、地质 E 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 6 线虫幼虫在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都经自由生活阶段 B 都有蜕皮过程 C 幼虫只在宿主体内蜕皮 D 幼虫均需经宿主肺部移行 E 虫卵孵出的幼虫就有感染性 7 下列哪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A Trichinella spiralis B Ascaris lumbricoides C Wuchereria bancrofti D Brugia malayi E Taenia solium 8 全国各地凡是个人与环境卫生差而气候适宜的地方都可能流行的线虫病是: A onchocerciasis B trichuriasis C trichinelliasis D ascariasis E hookworm disease 9 蛔虫性哮喘的免疫学反应是: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寄生虫习题

名词解释: 1.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关系。 4.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5.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 6.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7.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流行病学上,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动物为保虫宿主。 10.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肓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11.出丝现象:当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开始核分裂为4-8块,胞质也向外伸出成4-8条细丝,然后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为出丝现象。 12.溶组织内阿米巴烧瓶样溃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黏膜下破坏肠壁组织,形成典型的口小底大的溃疡,形似烧瓶,故称为溶组织内阿米巴烧瓶样溃疡;病变部位多见于回盲部和升结肠。 13.疟疾的再燃:急性疟疾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过数周或数月,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又可出现疟疾发作临床症状。 14.疟疾的复发: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性的,既有发育快的称速发型子孢子,也有发育慢的称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进入休眠期,经过一定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再进行增殖,引起疟疾的临床发作称为疟疾的复发。 15.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16.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17.夜现周期性: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夜多昼少的现象。 18.棘球砂:从棘球蚴囊壁的胚层上他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棘球蚴砂。 19.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具有感染力的时期。 20.滋养体:原虫生活史中能运动、摄食、增殖的时期。

08寄生虫生活史(图示)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生活史】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2)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3)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兽共患型)和斯氏狸殖吸虫病(兽主人次型)。前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亚临床型及其他型;后者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4)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但因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困难,可用免疫学诊断作为辅助手段; (5)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生活史】成虫多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和人肝胆管内,人因生食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而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媒介植物为水田芹等。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较复杂:胞蚴经历1~2代,雷蚴经历1~3代。(2)肝片形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及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3)粪便镜检检获虫卵是确诊肝片形吸虫病的根据,但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鉴别。(4)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双二氯酚(bitin)。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分为终宿主(人,水牛等)和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两个发育阶段。感染性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后,一旦接触人的皮肤,便在瞬间(1 min~5 min)钻入皮下,进入组织和循环系统,并在肠系膜和肝门静脉定居、产卵。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在终宿主体内,成虫主要寄生在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经粪便排除的过程伴有宿主肠粘膜的破溃。

“人体寄生虫学”习题(带答案)护理要点

“人体寄生虫学”习题 一、单选题 1、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保虫宿主 C、中间宿主 D、转续宿主 E、传播媒介 2、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转续宿主 D、保虫宿主 E、储存宿主 3、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 A、无性生殖阶段或成虫期寄生的宿主 B、无性生殖阶段或幼虫期寄生的宿主 C、有性生殖阶段或幼虫期寄生的宿主 D、有性生殖阶段或成虫期寄生的宿主 E、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最重要的宿主 4、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 A、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D、温度、温度、地质 E、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 5、中间宿主是指: A、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B、成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C、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D、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E、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6、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半消化的食物为食属于下列哪种致病作用: A、夺取营养 B、机械损伤 C、毒性作用 D、致敏作用 E、压迫作用 7、感染血吸虫后,可抵抗血吸虫童虫再感染,但对体内成虫无清除作用这属于: A、先天性免疫 B、被动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消除免疫 8、钩虫卵应与下列哪种卵相区别() A、蛔虫受精卵 B、蛲虫卵 C、蛔虫脱蛋白质受精卵 D、鞭虫卵 E、以上均不是 9、蛔虫引起肠穿孔属于下列哪种致病作用: A、夺取营养 B、机械损伤 C、毒性作用 D、致敏作用 E、压迫作用 10、感染疟原虫后,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有免疫,但不能清除原有疟原虫属于: A、先天性免疫 B、被动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消除免疫 11、蛔虫进入人体的途径是() A、经口 B、经皮肤 C、经虫叮咬 D、经输血 E、经鼻腔吸入 12、蛔虫受精卵的特点是()

寄生虫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1.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2、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明显上升 寄生虫的类型 专性寄生虫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活,如蛔虫。 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偶然寄生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肺孢子虫。 宿主的类型(宿主是指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虫有一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则依其寄生的顺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又称储蓄宿主。某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或Transport host):是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宿主的特点: (1)特异性一种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立寄生关系,这称宿主特异性 (2)宿主转换与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除一部分寄生原虫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传代外,大多有宿主转换和/或世代交替(有性与无性)。大多数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和世代交替。 寄生环境 寄生虫可在脊椎和无脊推动物的各种系统、器官和组织寄生,具体寄生部位因虫种而异。人体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可粗分为血内(包括淋巴管内),细胞内,组织内和呼吸道、胃肠管及其他管腔内。 在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比较专一,有的则可在多种器官或组织中寄主。这种现象是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的代谢可简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的来源主要为糖,其代谢大概分为同乳酸酵和固定二氧化碳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血液和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 固定二氧化碳是在糖酵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进行的这个过程与通常的三羧酸循环相比较是个逆过程(正常过程是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生活史类型包括: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血吸虫。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 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宿主感染疟原虫后,通过尝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抑制疟原虫的发育增殖,但疟原虫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拮抗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疟原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和器官内寄生。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群体内寄生时,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可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