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朝阳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
课程名称语文
教师姓名罗秀梅
授课班级703
所在科组语文组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执教者:罗秀梅上课时间:2019年9月 18日
上课班级:703 课时总时数: 10
课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写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会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的材料寻寻觅习作的触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领悟观察的要领,深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处处有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点滴,体会自然万物的精髓,从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会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的材料。
教学难点:
领悟观察的要领,深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处处有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科上册周次第三周星期二节次2授课教师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具PPT、课文录音.课时共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介绍诗人:曹操、李白(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扫除字词障碍。
1、提前布置预习朗读古诗,不懂的字注意以及结合课本注解理解古诗大意。
2、检查朗读情况,讲解难理解的字词。
(三)粗读古诗,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以及所描绘的景物。
1、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2、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四)详读古诗,质疑问题,加深内容理解。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第一单元写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复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写作的几个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法和点拨法2、示例法和讨论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写作文的成功与快乐,感悟到生活即作文的大语文观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几个因素如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等。
教学难点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几个因素如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如何写好记叙文,那么记叙文所需要的是哪几个因素呢?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记叙文所必备的几个要素。
二、如何写记叙文。
1、题目要新颖,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题眼;2、写作要介绍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而且写的事情一定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3、写作之前先讨论,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细说自己最受触动的事情。
三、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1、紧扣“成长”这个关键词,深入感悟成长经历事件的意义、人生的启示。
2、提示同学们紧扣“成长”的主题,让成长的某次经历形成一个各个要素齐备的叙事链,其中有人物、事件和场面,有详写、略写,最后写感悟,一一在脑海里有个大致的预想,为接下来的动笔写作作好铺垫。
四、讲解例文。
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学习应该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怎样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件事,如写得生动形象,知道写记叙文是写一件事,而不是写几件事。
五、写作要求。
让学生按要求写作文,先构思好自己要写的事情,拟好草稿,切忌还没理清头绪就埋头写作,这样写到一半就会写不下去,在写作之前学会构思。
命题作文,一定要按要求写,不可以更改题目。
六、写作的成语积累。
教学反思:这次写作是写自己成长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让学生初步的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知道如何把一件事描述得生动形象,怎样把这件事写得感人。
第一单元复习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一代天娇(jiāo)陈吉思汗(chén)绿茵(yīn)留滞(z hì)B.还看今朝(huán)弥足珍贵(mí)蒙胧(méng)丝缕(lǚ)C.淅淅沥沥(xī)润如油膏(hāo)颤动(zhàn)蓑笠(suō)D.银波微漾(yàng)引吭高歌(háng)嗒然(tà)昏晕(yūn)2.下列词语解释中,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A.惟余:只剩下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射雕:比喻善射B.留滞:停留不流通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C.妖娆:娇艳美好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弯弓:拉弓D.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须:等到俱:都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雨说,我来了,我来四月的大地。
②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了。
A.探访犹疑解除 B.探询疑惑解除C.探询犹疑解决 D.探访疑惑解决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B.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D.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的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5.下面的诗句朗诵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当我临近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D.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6.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而中国古典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几个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引言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写作和阅读理解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总结一下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简要阐述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作要点第一节写好情节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的情节。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需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并且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设定。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节,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产生共鸣。
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节讲好一个故事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情节,还需要一个好的讲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抓住故事的高潮部分,提高故事的紧凑度。
同时,合理运用声音、表情、动作等手段,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使故事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第三节读懂一篇文言文在第三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读懂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
在读懂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的意思。
通过拆解句子和查找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逐步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第四节读懂一篇现代文在第四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读懂一篇现代文。
现代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形式,通过学习现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在读懂一篇现代文时,我们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第五节写好一篇议论文在第五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是我们在学术和社会领域中常常需要写作的文体,通过学习写作议论文,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的能力。
在写好一篇议论文时,我们要注意论点的准确和有力,同时要注意论证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李婷婷撰写时间:2016年9月4日上课时间:第4周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课题)
教学目标:1、复习课文,整理字词及文学常识。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理清文章思路,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
2、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
2、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具准备:习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1.《春》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济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3.《雨的四季》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5.《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6.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7. 《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二、文体常识
(一)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
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
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
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
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二)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三、字音字形
1.正音字
嗡嗡wēng朗润lǎng rùn
酝酿yùn niàng 卖弄mài nòng 喉咙hóu lóng
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liàng 烘托hōng tuō
静默jìng mò风筝fēng zhēng
抖擞dǒu sǒu健壮jiàn zhuàng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2.形近字
灸(针灸)掉(掉队)蔼(和蔼)槛(门槛)诞(诞生)躁(烦躁)
炙(炙热)悼(哀悼)霭(暮霭)滥(泛滥)涎(垂涎欲滴)燥(干燥)
歼(歼灭)忏(忏悔)伎(伎俩)箸(举箸)厥(昏厥)拮(拮据)
纤(纤细)阡(阡陌)肢(肢体)躇(踌躇)蹶(一蹶不振)诘(诘问)
3.多音字
正:正(zhânɡ)好;
正(zhēnɡ)月
单:单独;
单(chán)于;
单(shàn)姓
称:称(chēnɡ)呼;
称(chân)心;
称(chânɡ)东西辟:
开辟(pì);
复辟(bì) 倔:
倔(juâ)脾气;
倔(juã)强
绷:绷(bēnɡ)带;
绷(běnɡ)着脸;
绷(bânɡ)裂
四、词语积累重点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贮蓄:存放,储藏
五、名句精华
1、《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6、“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7、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
六、名段品读
《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
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
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
不仅使
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