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因“四写”而精彩
- 格式:docx
- 大小:10.35 KB
- 文档页数:6
写作课教案写好说明文的技巧写作课教案:写好说明文的技巧一、引入说明文是一种介绍和解释事物特征、原理、功能和应用的文体。
在生活中,说明文无处不在,如说明书、科普文章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好说明文的技巧。
二、分享实例请同学们分享看到的优秀说明文实例,让他们讲述其优点和吸引人之处。
三、确定写作主题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如何使用手机App”、“如何制作美味的披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确定一个好的说明文主题。
四、分析目标受众1. 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要写的说明文目标受众,比如年龄、背景、知识水平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吸引目标受众。
五、扩展知识1. 介绍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如清晰明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2. 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如程序说明、科技说明等。
六、搜集信息1. 教导学生如何搜集信息,如查阅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
2. 引导学生选择权威来源,筛选出适合自己说明文的信息。
七、整理结构1. 引导学生按照逻辑顺序整理自己的思路。
2. 教导学生使用标题、副标题、序号等来组织结构。
八、撰写正文1. 强调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2. 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插图、表格等来辅助说明。
九、加强细节描述1. 引导学生在关键点上加强细节描述,使读者更易理解。
2. 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模糊和歧义。
十、修改与完善1. 分组互相交换说明文,进行修改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注意词汇搭配、语法错误等方面,完善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十一、总结与展示引导学生总结此次写作中学到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并邀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说明文。
十二、课堂反思向学生征求对此节课的反馈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份大致的教案,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可以学习到写作优秀说明文的技巧。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摘要】科普说明文在教学中的“四步曲”是引入问题、解释原因、列举实例和总结提出建议。
引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解释原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接着,列举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总结提出建议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加强。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是一个系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关键词】科普说明文,教学,四步曲,重要性,引入问题,解释原因,列举实例,总结提出建议,总结1. 引言1.1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是科普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包括引入问题、解释原因、列举实例和总结提出建议四个步骤。
通过这四个步骤,科普说明文能够清晰地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科普说明文是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
而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则是指导学生如何编写和撰写科普文章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引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读者介绍文章主题,引发兴趣,概括文章内容,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培养科学素养,增强科学思维能力,有效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2. 正文2.1 科普说明文的重要性科普说明文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科普说明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深入了解实际运用和相关技术。
科普说明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科普说明文往往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科普说明文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让说明文课堂教学芳香四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聆听了一堂说明文教学课——《看云识天气》。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而这位老师的课也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老师领着学生步步深入,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也很好地落实了说明文的几个知识点(说明特点、方法、顺序、结构、语言),一切水到渠成,似乎无可挑剔。
但我总觉得这堂课太沉闷、压抑,少了点味道。
众所周知,说明文教学与记叙文不同,说明文似乎更加理性,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它的条理、逻辑、说明的知识等程式化的东西,却忽视了它感性的一面,即它也是发乎情的,所以学生在学说明文时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当我带着对这堂课的思考去教学这篇说明文时,就采用了从“聚焦语言,品语文真味”角度出发,对说明文教学进行重构,想以此来彰显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自己认为有点成效。
一、案例描述第一次教学实录片段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师:文章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云?生齐读: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2.捕捉信息,学会方法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理解第3段,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涉及名称及云的形态变化等,表略),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把刚才的划线内容对号入座,填充。
(学生对照表格,将有效字词填入,师巡回指导)师:你最喜欢哪种云?大声地朗读完整的句子。
……师:晴天的云美丽,雨天的云又何尝不美呢?结合课文4、5段,填表(略),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地把刚才波浪线的答案相应地再表示出来。
教师出示完整的参考答案即可。
(出示幻灯片“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教师巡视,学生分组填相应的内容……师:其实,当我们每天抬头看晴朗的天时,不能再说“万里无云”,高空之上必有卷云、卷积云——天气不好时,不能再说“乌云弥漫”,应该知道它可能有雨层云、积雨云——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介绍云的形态、云的光彩来让我们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说明文教学也精彩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
枯燥乏味。
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品味语言教例1: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师:(在学生找到“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是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追问)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这段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举虎鲸的例子想说明什么?生:想说明齿鲸的凶猛。
生:想说明齿鲸的进食速度之快。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从哪里感受到齿鲸的凶猛、进食速度快?生:(学生默读后纷纷举手)好几十头、三十多吨、几个小时、吃光……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想象虎鲸吃食的情景,说说你联想到了哪个词语。
生:寡不敌众。
生:惨不忍睹。
生:弱肉强食。
(掌声)[一点通]“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入不到学习情境中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不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原来积累的相关表象,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案例中紧紧抓住虎鲸吃食这一细节,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味语言,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立体活化的语言,有形有象、有色有味的生命文字。
课堂成为学生静思、表达、交流的乐园,成为思维激荡、情智共生的殿堂。
二、实践语言教例2: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教学片段师:新型玻璃已经研制出来了,公司想招聘几位优秀推销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大家可要准备准备。
师:对了,同学们,介绍产品时应该说清楚什么?生:产品的名称、特点、用途……师:作为一名推销员,还需要在表达时注意什么?生:要注意文明礼貌,比如用上“您好”、“欢迎你”等等。
教你四招写好说明文教你四招写好说明文第一招: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事物大多数都是可触摸的。
它们有形状、结构、重量、颜色等等。
对它们相互比较、鉴别,就可以从中找出区别于其他事物而又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某些特征。
例如《中国的石拱桥》,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
因此,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把事物说得清楚、准确、深刻,给人以正确的知识和确凿可靠的信息。
第二招:根据需要安排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说明顺序的选择,要根据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中心的需要来进行安排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成因,介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可采用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通常采用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说明顺序。
运用逻辑顺序,可以使读者的思路跟着文章脉络步步深入。
总之,说明顺序的运用,不是机械固定的,应根据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灵活运用。
有时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明清楚、准确,常常将几种说明顺序综合运用。
第三招: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写说明文,不仅要抓住特征,注意条理,而且要巧妙地运用说明方法。
说明复杂的事物,可以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
这样类别清楚,层次分明;要增强说明事物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变得鲜明突出,可以采用打比喻的方法;而要使读者准确地区别事物、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则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运用数字说明,可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具体;运用图表说明,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直观、简明。
第四招:注意体现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说明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极其规律性时,要按照事物、事理的实际情况,以恰当的词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因此,概念要明确,判断要真实恰当,组词造句或句子之间要符合逻辑,以保证科学性。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作者:福建李成龙吴栋梁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
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
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
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
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
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从高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蝉》、《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机器人》、《大自然的语言》等等。
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
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
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说明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的文体,通过准确的描述和清晰的逻辑,让读者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下面,本文将分享一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要想写好说明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自然界中的现象等等,从中挖掘特点和功能。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帮助他们分析和归纳信息,逐步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二、解构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通常包含引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
引导学生解构说明文的结构,帮助他们理清逻辑关系。
在引言部分,可以采用提问、比喻、引用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读者的兴趣。
主体部分是说明文的核心,可以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进行组织。
结论部分可以总结重点,强调观点,并给出展望或建议。
三、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写好说明文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应注重简明扼要,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语言风格上,要求学生注意客观中立,避免主观性的评价和情感色彩的加入。
四、培养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通过写作训练来提升综合能力。
可以开展写作比赛、写作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五、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判断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对其进行思考和思辨。
在写作时,学生要注重论证和举例,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说明文需要从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解构说明文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培养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以及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展开。
写出精彩说明文的指南——指导型写作训练教案指导型写作训练教案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说明文的写作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说明文是指以表达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详尽、客观、准确的描述或解释而呈现信息的一种文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说明文,比如处理各种问题、介绍产品等等。
因此,掌握如何写出精彩的说明文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写出一篇精彩的说明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一、审题在写作之前,首先需要仔细审题。
审题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求。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手头的素材是否充足、文章要点是否清晰、如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等等。
对于一篇优秀的说明文,明确的主题和精准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二、确定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应该写得有条理,清晰易懂。
因此,在写作之前,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路。
常见的结构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问题解决、事情描述等等。
三、简明扼要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明扼要。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句子,避免使用太过冗长且晦涩难懂的句子。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篇幅,避免在写作过程中赘述太多无用信息,保证文章内容简洁明了。
四、语言生动说明文虽然要求语言简明,但是如果语言过于单一单调,很容易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在描述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注重细节一篇好的说明文需要注重文字细节。
如拼写、语法、标点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却能极大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因此,写作过程中需要多做修改,提高文章的语言水平和精准度。
六、注意篇章连贯篇章连贯是指文章的各个段落都要有良好的衔接,使文章整体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思路逻辑。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段落的排列顺序,避免前后矛盾,同时需要合理运用连接词等手段,使句子之间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让文章更加连贯。
说写结合,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作者:朱柯吉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年第09期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也称常识性课文,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篇幅,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如有些教师将说明文上成重知识积累的科学课,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说明的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言语实践不足、语文气息不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那么,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语文味,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气息中感受说明文的精彩呢?一、把握关键词句的说写训练大多数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注重生动的描写,但它用词准确、精炼、严谨、科学,不失为语言实践训练的好材料。
如《我爱绿叶》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叠词和修饰词,使文章有一种韵律美:“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至于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份殷情”。
在这一段话中,“缕缕白云”和“座座山峰”、“香味四溢”和“碧波荡漾”是两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可引导学生找找规律,在说的基础上模仿写一写;同时,这又是一段运用设问和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尝试着让学生模拟写一段话。
这些都是说明文当中的语言训练点。
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的结构形式相似,进而让学生观察到“洞察天体”和“探索奥秘”也一样,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积累文本语言;此外,“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则是另外一组事物专用名词,两组词语在语言形式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说话练习:20世纪,人类,,,;20世纪,、、以及、、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浅析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四步法作者:姚敏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3期【摘要】反思当下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总结提出说明文教学四步法,即“开门见山”说要点,帮助学生提取整合文章的主要信息;“循序渐进”说逻辑,引导学生理清理解说明的顺序;“融会贯通”说方法,指导学生体悟运用说明的方法;“咬文嚼字”说风格,引领学生欣赏感悟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明文四步法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因师生双方存在的种种原因,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教师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没有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准确、科学、严谨的特性;二是教师的学科意识不强,常把说明文当成科普资料来教授;三是教师自身缺乏个性化体验,过度强调说明文体知识的共性,而忽略引领学生欣赏感悟每篇文本所拥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四是学生缺少说明文阅读材料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
据此,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紧扣“说”字,探索总结出说明文教学四步法,以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说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说?用什么方法说?选择什么语言说?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案例做点滴举隅。
一、“开门见山”说要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可见,学习说明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能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中准确地提取要点,即明白文章说了什么。
说明文的要点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只要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
通常可先从题目中找到说明的对象,如《恐龙》《人类的老师》《神奇的克隆》《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
再到文章首末或过渡的语段中去提取主要信息,如《人类的老师》一文的末尾发出“大自然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的感叹;又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可将“干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这三个过渡语段按序整合在一起,便可厘清文章的要义了。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小学教案之如何写好说明文如何写好说明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这里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抓住对象的特征写说明文,首先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
因为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给人介绍、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所以要求作者从自己的写作目的出发,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写好说明文。
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观察、深入研究,熟悉它的事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写成的说明文才能主次分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简单明白。
例如,介绍猫头鹰的文章很多,但一般只是说明它的外貌特征以及它的食性。
如果要介绍它的捕食方式与特点,就必须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研究,抓住它的特点。
如它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在夜间能够洞察一切;它的羽毛和脚爪都有利于它悄悄地接近猎物;它的爪子和嘴巴的形状有利于它抓住猎物;它嘴下的囊状物可以盛住它吃剩的猎物。
通过这样的观察研究,就可以抓住猫头鹰的捕食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组织材料,写成一篇具体的说明文。
(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写说明文还要求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指按时间先后次序安排材料;空间顺序是指按空间方位顺序安排材料;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材料。
具体运用哪种顺序,要以说明的对象特点为依据。
一般来说,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空间顺序适用于介绍某一具体事物的位置、构造、周围的环境等;逻辑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安排说明顺序时,要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以事理说明文为例,事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阐述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内部规律,因此,在安排说明顺序时,要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将事物的各个方面按照内在的规律综合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好说明文还要求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教学因“四写”而精彩说明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课似乎就变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
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
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设计科学的随文练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以五上(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三组课文(共四篇:《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为例,谈谈如何让“四写”扮靓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空白,引导补写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一些空白。
“补白”即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
想象补白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调控语言的能力,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
如《鲸》这篇课文在介绍鲸如何睡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听到什幺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结合课后资料袋的有关介绍,引导学生联想到保护动物,写《求求你们,人类!》的补充片断,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想象让我欣喜:我叫鲸,是生活在海洋的动物,因为身形像鱼,所以许多人管我叫鲸鱼,其实我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我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
我家族庞大,有很多种类,总的分为两个家族:一个家族都是须鲸,另一个家族都是齿鲸,它们有各自的进食方法:须鲸把小鱼小虾连同海水吸进嘴里,再用须把海水滤出去,最后把小鱼小虾吞下去;齿鲸则用牙齿把大的海洋生物咬死、撕开,最后才吞食。
在海洋公园里,人们通常会观看我们的表演,那就是喷水柱。
其实我用肺呼吸和喷水柱是分不开的。
我首先从鼻孔里吸进气,我吸气的时候必须浮出水面,吸足气后,在潜入水中,最后又浮出水面,喷出那水柱。
人们看了不禁为我们拍手叫好。
在18至19世纪,我们在海洋里享受着很高的“待遇”,而20世纪,我们鲸可惨了,仅仅是蓝鲸就有近36万头被杀戮。
最新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精彩3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汇总篇一一、轻松开场,激发兴趣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
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让学生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
接着再提两个问题:你对地球有哪些了解?因为地球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
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真知对人的吸引力。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
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大增强。
《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
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
三、借助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与一般科学说明文不同,文中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如何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章形式,它的特点是逻辑性强、客观性强、语言简洁明了。
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将从提供指导方向、培养写作技巧和展开实践训练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
一、提供指导方向为了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指导方向包括结构要点、内容要求和写作风格等。
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需要包含哪些要点,写作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告诉学生说明文的写作风格要求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
二、培养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好说明文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写作技巧:1. 分析题目:学生在写说明文之前,应该先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写作的主旨和范围。
只有明确了写作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展开写作。
2. 确定大纲:在开始写作之前,学生可以先列出一个大纲,将要点有序地罗列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3. 注意段落衔接:说明文通常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句,并且要注意前后段之间的衔接,使文章整体流畅。
4.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学生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以及灵活运用不同句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三、展开实践训练除了提供指导方向和培养写作技巧,实践训练也是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实践训练的方法:1. 阅读优秀范文: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说明文范文,分析其中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感知能力。
2. 编写说明文范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指导,编写自己的说明文范例。
可以从简单的主题开始,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3. 互相评阅:组织学生相互评阅彼此的说明文作品,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提高。
通过提供指导方向、培养写作技巧和展开实践训练,教授学生写好说明文将更加有效。
同时,教师们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说明文也能教得精彩【摘要】说明文单元的教学是不能草草了事的,要利用好教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得透彻明白,并让他们学会写说明性的文章。
标签:说明文;精彩;教学;方法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少有人关注的。
关于说明文单元的习作指导,老师难以把握方向,讲得多也不见得学生就能吸收写得好,讲得少更成了“无话可说”“无从下手”。
但,说明文单元的教学是不能草草了事的,怎样才能把教材用的好?让学生学得透彻明白,并让他们学习写说明性的文章呢?这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摸清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单元规划有的放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阅读”第六条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我们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以此为依据。
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确定为:1.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都清楚说明的对象是谁?文章介绍了关于说明对象的哪几个内容?2.在介绍对象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比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
比如:由外到内、由外形到特征等。
具体怎样把这三项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和步骤。
二.落实课标要求,理清教学层次,阅读教学张弛有度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老师需要明确把说明文的“定义点”给学生:知识性、科学性、准确性。
1.知识性。
即它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2.科学性。
即它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3.说明性。
即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说明性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白事相,懂得成因,给人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的刻画,动人以情。
《鲸》是整个单元说明特征最清晰,说明方法使用最全面的课文,它为学生全面体验说明性文章提供依据。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需要逐个落实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三项内容。
说明文教学因“四写”而精彩
说明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课似乎就变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
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
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设计科学的随文练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以五上(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三组课文(共四篇:《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为例,谈谈如何让“四写”扮靓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空白,引导补写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一些空白。
“补白”即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
想象补白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调控语言的能力,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
如《鲸》这篇课文在介绍鲸如何睡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结合课后资料袋的有关介绍,引导学生联想到保护动物,写《求求你们,人类!》的补充片断,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想象让我欣喜:
我叫鲸,是生活在海洋的动物,因为身形像鱼,所以许多人管
我叫鲸鱼,其实我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我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
我家族庞大,有很多种类,总的分为两个家族:一个家族都是须鲸,另一个家族都是齿鲸,它们有各自的进食方法:须鲸把小鱼小虾连同海水吸进嘴里,再用须把海水滤出去,最后把小鱼小虾吞下去;齿鲸则用牙齿把大的海洋生物咬死、撕开,最后才吞食。
在海洋公园里,人们通常会观看我们的表演,那就是喷水柱。
其实我用肺呼吸和喷水柱是分不开的。
我首先从鼻孔里吸进气,我吸气的时候必须浮出水面,吸足气后,在潜入水中,最后又浮出水面,喷出那水柱。
人们看了不禁为我们拍手叫好。
在18 至19 世纪,我们在海洋里享受着很高的“待遇”,而20世纪,我们鲸可惨了,仅仅是蓝鲸就有近36 万头被杀戮。
我们每游到一个地方都是担惊受怕的,担心被人类杀戮。
特别是我们鲸类引以为荣的蓝鲸,最轻的也有一万公斤重,但现在全世界仅存不到50 头。
我在这求求你们人类,给我们一条生路,为了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请不要为了满足你们自己的贪婪而去杀我们鲸,否则遭到报应的也是人类自己。
我在这代表所有的鲸向你们发出恳求:放我们鲸一条生路吧,我最希望能够和你们人类和平共处,和谐生活。
这种训练形式小、活、巧,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表达能力,挖掘创造潜能。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必然会迅速提高。
二、多角度,引导改写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说明性文章通过如实的解说,以人以知,解人之惑。
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教师不需要花大力气去讲解,一般可以采用改变人称、转换角色的方式进行练笔活动。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全文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
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称改写训练,请他们替鲸做个“自我介绍”。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但把课文中鲸的特点表达出来了,还把自己从课外收集到的相关知识融入进来,使鲸的形象更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如:
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
我身长24-34 米,体重为150-200 吨,相当于25 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 个人的重量的总和。
我的身躯是如此巨大,以致一条舌头就有2 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
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
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
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这篇自我介绍借鉴了原文中的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既介绍了蓝鲸的体形,又介绍了自己的力气大。
此外,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在学生在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也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五种新型玻璃中的一种,进行“玻璃的
自述”的写话练习。
这样通过变换人称,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练笔,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特别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后,让学生比较《松鼠》和《鲸》这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
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精练平实;而《松鼠》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即将课文《鲸》仿照《松鼠》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松鼠》一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说明文。
学完《假如没有灰尘》一课后,让学生以“灰尘的申诉”写一篇短文。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改写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三、妙迁移,引导仿写
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表达内容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对其进行迁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将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方法。
如《鲸》这篇课文的开头运用了作比较、列
数字、举例子、做假设等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鲸的形体特
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运用文章开头的写作手法,把学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有的学生仿照《鲸》的开头:“人们都说电饭煲是厨房的好帮手,其实,还有比电饭煲更实用的厨房用品,那就是微波炉。
” 然后根据微波炉的种类、外形特点、用途,运用多种写法把微波炉介绍具体。
有的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仿说仿写猫,在仿说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想象能力。
在学习《松鼠》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总体入手的写作手法,仿写《松鼠》第一自然段,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四、巧延伸,引导创写
许多说明文容易延伸、拓展。
教师就要利用这一优势,教学中或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对课本内容延伸拓展,或从语言学习维度出发,发展语言,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如学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当一回发明家,设计一种未来的新型玻璃,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
然后开展“小小推销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销介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学生兴趣盎然,在推销介绍中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语言的内化。
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可以发动学生查阅资料,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运用学到的说明
方法,扮演某一种鲸进行演讲;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这样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所以,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抓准契机,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不仅会出现精彩的练笔,而且会使说明文的教学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