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演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6.64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如何应对入世后国际的倾销和反倾销一、引言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的多哈召开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关于吸纳中国为WTO正式成员的表决获得—致通过,这样,经历了漫漫15年的复关、入世的艰难谈判之后,—个日益走向昌盛和强大的东方古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这个大家庭的—名成员。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目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利用难得的“入世过渡期”,积极地做好入世后各项准备和应对工作。
其中,如何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日益突出的倾销反倾销纠纷,维护我国利益,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二、倾销与反倾销的危害性大家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保证贸易顺利、可预测和自由的进行。
WTO的基本目标是国际贸易的可靠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信,他们能够可靠地得到他们需要的制成品、配件、原材料和服务越来越大的选择机会,使生产商和出品商相信:外国,外国市场对他们开放。
WTO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
贸易摩擦被引导进入WTO的争端解决过程,争端解决过程的核心是解释协议和承诺,保证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与WTO的协议和成员国的承诺一致,由此减少贸易冲突演变成政治或军事冲突的风险。
而一国对另一国进行产品倾销或者任意运用反倾销来抵制他国的产品,则有悖于世贸组织的上述目标和其所确立的非歧视待遇和公平竞争等自由贸易原则。
势必有损于WTO的利益和国际贸易的自由、正常的开展,当然也势必损害被倾销国的经济利益,理应受到被损害国的抵制和世贸组织的合理制裁,以纠正倾销方的错误行为和保护正常贸易开展。
三、倾销和反倾销的认定(一)倾销的界定关贸总协定中,倾销是指以低于正常价格输入到另一国商业领域的产品,所不同的是,反倾销守则还规定了不要排除的几种输出价格。
为了防止母公司同子公司交易过程中隐藏的倾销,既名目输出价格不是倾销价格,但是输入商的子公司在输入国以低于名目输出价格的倾销价格进行销售,或者输入商同输出商或者第三者间有联合关系或有补偿关系,就不能以输出价格作为基本价格。
2024年我国反倾销研究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时常被一些国家用来遏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反倾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维护我国贸易利益、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反倾销的发展历程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以来,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更加注重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逐步完善了反倾销法律体系。
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反倾销条例、反倾销调查规则、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二、我国反倾销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反倾销意识不足:一些国内企业对于反倾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和策略。
反倾销调查程序复杂:反倾销调查涉及多个环节,程序繁琐,耗时较长,给国内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多变: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逐渐成为各国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风险增加。
三、我国反倾销的应对策略为了有效应对反倾销挑战,我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提高反倾销意识: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和意识。
完善反倾销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为企业提供更加明确和有效的法律保障。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反倾销的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
例如,某家电企业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时,积极应对,充分展示自身产品的创新性和竞争力,最终成功化解了反倾销风险。
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近年来,反倾销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同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取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取而代之的是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其中,反倾销以其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倍受各国青睐。
关键词:对华反倾销;国际贸易;应对策略;国家利益引言: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据统计结果:2001年,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3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
列全球首位。
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中国产品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中国所有出口产品类别。
一、倾销的概念及认定(一)倾销的概念倾销(dumping)一词源自北欧国家语言,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原意为将大宗货物或其他东西倒翻、倾卸及抛弃。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的定义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
具体是指商品进入一国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指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倾销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进口国的经济或生产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干扰了进口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我国面临国外反倾销及其应对措施摘要: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该项贸易保护措施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关键词:反倾销;中国企业;应对措施;行业协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与其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对外贸易更是飞速发展。
截至2007年底,加入世贸的6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 ,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跃至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速有所放缓。
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国家逐步取消了对中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其中,反倾销以其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倍受各国青睐。
而我国也成为该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
一、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1.倾销指控的次数多频率快我国入世后,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指控,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
我国已成为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只要认为危害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反倾销产品的范围。
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新兴出口商品,总计有4000多种商品。
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提起反倾销的国家由发达国家拓展至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曾对我国出口商品提出反倾销的国家近40个,其中80%案件均由发达国家提起,以美国和欧盟最多,近几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泰国、印度、尼日利亚等也加入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并有欲演欲烈之势。
入世后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入世后反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用于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常见现象。
目前,反倾销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逐年增加、受到反倾销措施影响的企业增多、反倾销调查扩大到新兴产业领域、国际反倾销法律规则的不完善等。
首先,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逐年增加。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从1995年入世至今呈逐年上升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07个反倾销调查案例,较2024年增长了17%。
这一趋势表明各国对反倾销措施依赖程度的增加,以及对自身产业和市场的保护意识加强。
其次,受到反倾销措施影响的企业增多。
受到反倾销措施影响的企业主要来自于涉及到被调查产品的出口企业。
当一个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时,被调查产品出口到该国的企业面临着高额的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进而导致企业的出口减少、市场份额缩小、利润下降等一系列影响。
第三,反倾销调查扩大到新兴产业领域。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进,新兴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发起反倾销调查,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保护了本国的利益。
例如,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通信设备等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这一现象显示了反倾销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大和进一步的保护主义倾向。
最后,国际反倾销法律规则的不完善也是当前反倾销现状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国际反倾销法律规则主要由WTO的《反倾销协定》和《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来规范。
然而,这两个协定在反倾销的定义、调查程序、衡量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使得各国在调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这为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提供了便利。
针对当前反倾销的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应对策略:首先,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多边机制建设。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维护自由、公平和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推动国际反倾销法律规则的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反倾销面临的形势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正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此同时,与改革开放的历史相伴相长的国际反倾销浪潮却给我国外贸出口前景投下了阴影。
现在对我国反倾销的立案已达320起,涉及的产品达4000余种,使我国每年至少损失100-200亿美元的出口。
国际社会频繁的反倾销调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反倾销面临的形势首先,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至约11.5%,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约10.6%,农产品由18.5%降至约17.4%;在非关税措施方面,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与许可证,提高进口配额增长率和非国营贸易配额量。
因此,在世界市场供求失衡、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口宏观调控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
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
同时,美国、欧盟、日本等世贸成员根据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有关承诺,还在纷纷制定针对我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和“非市场经济”的反倾销法案,这使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面临的国际法律环境更为复杂,必将对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新的威胁。
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法学专业学生吴玥指导教师张敏摘要:近年来,反倾销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同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取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取而代之的是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其中,反倾销以其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倍受各国青睐。
关键词:对华反倾销;国际贸易;应对策略;国家利益The Actuality ofAntidumping andtheStrategyforChineseEnterprises after China's Entry to WTOStudentmajoringin Law WU YueTutor ZHANG MinAbstract:China's entry to WTO has already lasted nearly 4 years so far,theaccession to t he WTOis far- reachingto China's influence. Following China as amemberunderthe freetrade systemofnow, whilecontributingthe global libera lization of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how utilizing the opportunitythate nter theWTO, orienting foreign tradepolicy of China accurately, thus reallypromoting 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enhancing national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hichhave already become a key question that we have hadto face.This text will put forward author's own thinking visual angle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abovequestion, causes morethinking of this questionof person.Key words:Antidumping;International trade;Foreigntrade policy;Benefitof the countryﻫ引言: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我国面对反倾销问题的原因、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自从中国加入WTO组织,世界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从许多方面限制程度削弱,许多国家更从非关税壁垒入手采取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措施以保护国内的经济。
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让中国的国际贸易能迅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反倾销;现状;对策;正文: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对中国反倾销活动近年来甚嚣尘上,作为重要对象的亚洲国家,我国蒙受巨大损失.迄今为止,我国出口产品已受到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426 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4500多种, 居全球首位,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 化工、矿产品首当其冲,彩电等诸多产品的出口受到阻碍,直接影响出口金额达100 亿美元.其中,欧盟更是对对我国产品反倾销立案的有90余起,是西方国家中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综合来说,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有两类。
在外因上, 主要起因于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上日益被强化,以及外国对华实施歧视性政策;在内因上,与我国出口秩序不规范、企业应诉积极性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宏观方面: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政策在国际上日益被强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目前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产业容易出现全球性的竞争加剧。
必然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极力保护国内市场。
微观方面:与我国出口秩序不规范、企业应诉积极性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1)国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削价出口。
(2)企业应诉不积极客观导致反倾销案的增多。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出口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联手,积极应对,我国企业应正确认识反倾销的本质。
反倾销在本质上是一种维护公平贸易手段。
而发达国家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从倾销与反倾销决策过程中博弈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发现, 反倾销策略不仅具有防御性特征, 其进攻性对抗性对保护国内市场更有效率。
倾销的认定指依法调查和确定出口产品是否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出口到进口国市场以及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差的幅度的法律程序,包括对倾销事实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认定。
(1)倾销事实的认定所谓倾销事实的认定,是指依法对一国产品是否低于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事实进行调查和确定的法律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2)确定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3)合理比较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并以出口产品的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作为是否构成倾销的认定标准。
1.正常价值的确定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trade)出口国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Comparable Price)。
用以计算正常价值的可比价格包括三种:(1)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2)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出口到合适的第三国的可比价格;(3)推算价格(Constructed Price),即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
因此,理论上,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并非难事,但由于反倾销的保护主义本质,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经常成为保护主义滥用的首要突破口,从而使正常价值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2. 出口价格的确定认定倾销存在与否, 还必须确定出口价格。
出口价格是出口商将产品出口到进口国国内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价格,通常根据出口商提供的账簿资料确定。
但是,如通过这种方法无法确定出口价格(如易货贸易)或确定的价格不可靠(如关联交易),按进口商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推定价格计算。
我国《反倾销条例》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3. 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确定了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之后,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调整,使两者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公正比较,即具有可比性。
WTO《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1)可比价格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的一般交易水平;(2)合理调整价格术语、税收、销售数量、物理特征等可能影响价格确定的因素;(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使用平均对平均和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前者指用加权平均的正常价值同所有可比出口交易的平均价格比较,后者指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以逐笔交易为基础进行比较;这两者价格均须发生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并应考虑当天的汇率。
如果出口价格因不同进口商、地区或时间差距较大,进口方可以用其所计算出的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每笔出口交易的价格进行比较。
(2)倾销幅度的认定由于倾销幅度(Margin of Dumping)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实施反倾销税税率的高低,倾销幅度的认定更显得重要。
在欧盟,倾销的幅度高于或等于欧盟进口产品和欧盟国内产业生产的相同产品的总差价。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当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时,构成倾销,两者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但倾销幅度低于2%时可以忽略不计。
认定倾销幅度有四种方法:(1)将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其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产生的差额;(2)把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比较;(3)将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与推算价格相比较;(4)平均对平均,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
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和特点(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根据统计显示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3]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
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外贸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却只有9%。
2001年1月—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已经超过了2000年遭反倾销投诉的案件。
[4]显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各国对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特点从目前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1.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
在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一直是“领头羊”。
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
近年来,欧盟对外国和地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与日俱增。
据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仅1999年,欧盟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案例高达89件,较上年增加61件,其中涉及中国内地产品案例为12件。
[5]2.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出口“拳头产品”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如欧盟对我国彩电、自行车、箱包、鞋类产品、热轧平板钢材与可锻铸铁管配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对我出口彩电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税,几乎使我国彩电退出欧盟市场,而这一市场每年进口量为1000~1500万台。
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也是我国国内彩电企业大演价格战的一个外因。
3.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如阿根廷对我国大到机电、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纺织品。
大到服装、玩具等大宗产品,小到餐具、烟花、挂锁、纸牌等低附加值的产品,都宽范围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使双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
[6]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资本沉淀和劳动力转移等退出障碍的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
这样,在产业结构完成升级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中国出口产品价低、量大、厂商分散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国外反倾销诉讼的目标。
三、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及其分析对华产品反倾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拦路虎”,而且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一问题将长期严峻地突显在中国外贸主管部门和业者面前。
知己知彼,认真分析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有利于中国出口的顺利进行。
(一)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
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竟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
我国企业产品的倾销现象有着综合的深层原因。
首先,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我国产品生产市场上原料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各企业有条件依赖于低价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其次,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不注意引进与学习先进的管理与销售观念,导致销售观念落后。
在市场营销中仍广泛采用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而不注重自己产品在性能、服务等硬件方面的改良,这也必然表现在他们的出口销售策略上。
再次,出口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从市场结构看,我国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竞争激烈。
此外,与一些政府部门盲目鼓励出口缺乏指导性也有一定的联系。
[7](二)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的国家控制对反倾销的影响问题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然,我们要实行的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近20年来,虽然我国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但是无论是从经济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出发,并不能就此将我国划归为市场经济国家。
鉴于我国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运行主体全部属于国有或由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地存在,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国家通过其所有权来直接管理或者于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亦较为普遍,此外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一些垄断性行业的限制进入等等,上述状况反映了现行经济运行模式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
而由于欧、美各国的法律或者一般都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标准,其主要的一些标准包括: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劳资自由谈判工资的程度;国家对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和所有制的控制程度等等。
因此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国家控制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问题导致了各国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客观评价。
由此在国外的反倾销实例中,我国企业很容易就被划为应诉企业。
(三)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WTO协议关于反倾销的规定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政府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不仅要证明某进口产品存在着“倾销”,以及倾销对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了损害,还要证明该进口产品的倾销和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是该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不过,该协议并没有具体对“倾销”是否属于不公平竞争做出具体判断,而是为各成员国在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方面制定了规则。
鉴于WTO协议已经明确限制各国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所以,反倾销措施这一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频频用来反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反倾销立法,降低倾销的构成要件,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范围。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反倾销措施具体反映在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大量增加上。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日益增多,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反倾销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
在国际贸易中对华反倾销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性,这与反倾销被滥用而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及我国企业不积极应诉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