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
• (一)人口密度过高。
•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 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
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
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 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 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
(二)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村民随意搭建增建房屋,城中村建筑楼挤房密,高 低参差不齐,空间布局混乱。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 达到70%以上,甚至达到90%,“握手楼”、“贴 面楼”、“一线天”现象十分常见。
物质 形态 城市化
经济 形态 城市化
社会 管理形态 城市化。
主体要素 城市化。
物质形态城市化
• 长期按照村镇建设的规范实施, 很少顾及城市的整体 功能和区域优势, 造成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 “凹凸带”,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品位。
• 推进城中村的物质形态城市化, 就是要将城中村混乱
分散、设施不足的建设形态和不良环境转变为运作有 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 物质形态城市化应该遵循“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 基本原则。
• 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 汉、广州、深圳等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
城中村在中国
城市 化
• 工业化、城市化和市 场化,已成为拉动中 国巨大社会变迁的 “三驾马车
生产 方式
职业 结构
消费 行为
生活 方式
价值 理念
• 半城市化”状态,即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 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
“寄生型、外生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城中村” 经济方面的主要问题
• “城中村”纳入城市体系是以丧失部分或全部土地为代价的, 留给居民的仅有宅基地。土地的丧失使得居民的收入来源发 生了根本转变。 • 目前 ,绝大多数“城中村”的集体经济以第三产业尤其是 纯土地出租、物业租赁为主业,经济收入依赖于出租屋租金 和政府或开发商征地补偿金,为典型的“寄生型外生式经 济”。 • 同时,村集体通过征地补偿金建立起一批集体出租物业,利 用村留发展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收取土地租金,这些为村 民提供了大量的村集体分红,使得村民可以从中获取丰厚的 收入及医疗、养老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