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框架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多层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应在纵、横两个方向或多个斜交方向布置形成空间框架结构。
单跨框架的耗能能力较弱,超静定次数较少,一旦柱子出现塑性铰,出现连续倒塌的可能很大,所以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由于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因此应做成刚接框架结构,保证尽可能多次超静定。
相应地,为了保证纵、横两方向都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框架宜采用方形、圆形、多边形或接近方形的布置方案,使两个方向和刚度都相近。
框架梁、柱轴线宜在同一个竖向平面内,尽量避免梁布置在柱的一侧,防止产生过大的偏心弯矩。
2.框架结构分类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不同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
现浇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缺点是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大、工期长、需要大量的模板。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弱,但它的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可实现标准化、工厂化和机械化生产。
装配整体式框架兼有现浇式框架和装配式框架的优点,但是节点区现场浇筑混凝土施工比较复杂。
3.框架结构承重方案按楼面竖向荷载传递路线的不同,承重框架的布置有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和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等几种(图13—1)。
横向框架承重方案是在横向布置承重梁而纵向往往布置较小的连系梁,这种方案比较有利于房屋室内的采光和通风。
纵向框架承重方案是在纵向布置框架承重梁,在横向布置连系梁,这种方案有利于设备管线的穿行,并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高,但是它的横向抗侧刚度较差,且进深尺寸受预制板长度的限制。
当楼面有较大荷载或楼面有较大开洞时一般采用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使框架结构具有很好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4.计算单元的确定及荷载分配一般情况下,框架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当框架间距相同、荷载相等、截面尺寸一样时,可取出一榀框架,将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分别按平面框架进行计算分析(图13-2c、d),取出来的平面框架承受图13—2(b)阴影范围内的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则按楼盖结构的布置方案确定。
钢筋混凝土(下)第三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章目录§ 3.1 框架结构体系及布置§ 3.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 3.3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3.4 荷载效应组合原则§ 3.5 框架结构的设计本章提要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应了解框架结构体系选择方法、结构布置原则及计算简图的确定,并应掌握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的分层法,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等内力和变形的近似计算方法。
要领会荷载效应组合的原则、构件截面设计的方法及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
1.框架结构的组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横梁、纵梁、柱和基础等构件所组成的结构,横梁和立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
墙体不承重,内、外墙只起分隔和围护作用,见下图。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轻工、食品、化工等多层厂房和住宅、办公、商业、旅馆等民用建筑。
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够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可以适应不同房屋造型。
一、框架结构体系图3.1 框架结构图(a) 平面图;(b) Ⅰ-Ⅰ一、框架结构体系一、框架结构体系2.框架结构的种类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可分为整体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
•整体式框架也称全现浇框架,其优点是整体性好,建筑布置灵活,有利于抗震,但工程量大,模板耗费多,工期长。
•装配式框架的构件全部为预制,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连接。
其优点是节约模板,缩短工期,有利于施工机械化。
•装配整体式框架是将预制梁、柱和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在构件连接处浇捣混凝土,使之形成整体。
其优点是,省去了预埋件,减少了用钢量,整体性比装配式提高,但节点施工复杂。
一、框架结构体系3.框架结构布置方案框架结构是由若干个平面框架通过连系梁的连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平面框架是基本的承重结构,按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以分为下列三种:(1)在这种布置方案中,主要承重框架沿房屋的横向布置。
第三章框架结构
一、选择题
1、水平荷载作用下每根框架柱所分配到的剪力与( )直接有关。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
B.柱的抗侧移刚度;
C.梁柱线刚度比;
D.柱的转动刚度。
2、采用反弯点法计算内力时,假定反弯点的位置 ( )。
A.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2/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B.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C.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4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D.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5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
3、关于框架柱的反弯点,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下移;
B.下层层高增大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上移;
C.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柱的楼层位置有关,与结构总层数无关;
D.柱的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分布形式无关。
4、对现浇式楼盖,中框架梁的惯性矩I =2 I 0,式中I 0是指()。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
B.T形梁截面惯性矩;
C.矩形梁截面抗弯刚度;
D. T形梁截面抗弯刚度;
5、按D值法对框架进行近似计算时,各柱反弯点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A.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降低;
B.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升高;
C.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降低;
D.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升高;
6、按D值法对框架进行近似计算时,各柱侧向刚度的变化规律是()。
A.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梁线刚度增加而减少;
B.当框架梁、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层高增加而增加;
C.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梁线刚度增加而增加;
D.与框架梁的线刚度无关。
7、一般来说,当框架的层数不多或高宽也不大时,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为主。
A.弯曲型;
B.剪切型;
C.弯剪型;
D.弯扭型。
8、以下关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方法——分层法的概念中,( )项不正确。
A.不考虑框架侧移对内力的影响;
B.每层梁上的竖向荷载仅对本层梁及其相连的上、下柱的弯矩和剪力产生影响,对其他各层梁、柱弯矩和剪力的影响忽略不计;
C.上层梁上的竖向荷载对其下各层柱的轴力有影响;
D.按分层计算所得的各层梁、柱弯矩即为该梁的最终弯矩,不再叠加。
12、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取决于()。
A.梁柱的线刚度比;
B.柱上、下端转角的大小情况;
C.上、下梁的线刚度比;
D.上、下层层高的变化。
16、关于框架的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
A.按照D值法,线刚度大的柱上的剪力必大于线刚度小的柱上的剪力;
B.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的转动;
C.按照D值法,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框架的层数有关;
D.D值法比反弯点法求得的柱抗侧移刚度大。
17、采用D值法计算框架内力时,各柱反弯点高度取决于该柱上下端转动情况,即与()等因素有关。
1)该柱所在楼层的位置; 2)梁、柱线刚度比; 3)该柱上下横梁的线刚度比; 4)该柱上下层层高变化。
A.1)和2)
B.2)和3)
C.1)、2)和4)
D.1)、2)、3)和4)
18、采用分层法计算内力时,为了减小计算简图与实际情况不符产生误差,必须进行修正,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底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B.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折减系数0.9,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C.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折减系数0.9,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D.底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除底层以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19、混凝土房屋进行结构设计布置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加强屋顶楼面刚度对增大房屋伸缩缝间距有效;
B.在温度变化影响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对增大伸缩缝间距有效;
C.温度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要求;
D.对有抗震要求的影剧院在主体与侧边附属房间可不设置防震缝。
四、问答题
1、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2、框架结构根据施工方法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如何确定?
4、简述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5、框架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如何计算?
6、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中的跨度和层高如何确定?
7、框架结构的竖向及水平可变荷载有哪些?如何考虑?
8、简述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的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9、简述框架内力分析的分层法的计算步骤及要点。
10、简述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的反弯点法及其基本假定。
11、简述采用D值法进行框架内力分析的原因及D值的物理意义。
12、简述框架结构水平力作用下内力分析用反弯点法和D值法中的抗侧刚度d和D的物理意义?
13、框架内力分析采用D值法后柱的反弯点高度如何计算?
14、框架结构计算中梁、柱控制截面如何取?
15、框架梁、柱内力主要有哪些?其内力有哪些近似计算方法?
16、框架梁、柱最不利内力组合是怎样确定?
17、在坚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为何要进行调幅?
18、为提高框架结构的延性,应采取什么设计原则?
19、试述现浇框架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