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鄂教版【三维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3、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课前预习】1.《太空移民不是梦》是一篇科普文章,你知道科普文章有些什么点吗? 2.通过阅读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太空移民会不会实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呢?3.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你知道科普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吗?提示:科学小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短小性。
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
它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之一瞬,旁征博引,广采杂收,尺幅千里,纵横驰骋,及时明快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它像一个“快镜头”,摄取着科学大海上壮丽的浪花,其晶莹闪烁,小中见大,引人入胜。
它又像一首不讲什么道理的小诗,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知识性。
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里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内容的重心是在科学方面。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严正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通过这具体的事例,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等规律。
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
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故事、对话、清淡的散文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所写的自然科学内容,往往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科学,烘托出现实社会的一般,并给人一种现实的“社会感”。
2.本课需要积累的词汇:深邃:①幽深:庭院深邃。
②精深;深奥。
③深沉。
势在必行:行,做。
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尊崇:①尊敬推崇。
②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官阙等建筑。
③显贵。
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太空移民不是梦》教学参考1、字词积累烹饪(pēng rèn)驾驭(yù)迄今(qì)陨石(yǔn)羁绊(jī)势在必行:情势让某事一定进行。
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屏蔽:像屏风似的遮挡着。
迄今:到现在。
尊崇:尊敬推崇。
枯竭:资源等用尽。
羁绊:束缚。
妙不可言:好得无法用言语来说明。
2、内容把握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作者向人们介绍的对象是:太空居住点。
全文共19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的是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17段):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补充交代了太空移民的动机。
第三部分(18-19段):写的是对未来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一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空间居住点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二是从长远来看,空间居住点的人们还要寻找更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3、词句品味(1)贝尔纳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得了人们的高度尊崇。
贝尔纳能够预言半个世纪之后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眼光是有远见的,见解是“深邃”的。
当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贝尔纳半个世纪之前的预言时,他必定会“博得人们的高度尊崇”。
(2)在未来的岁月里,地球作为人类的活动舞台必将会显得过于狭小。
“必将”一词说得肯定。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土地沙化等当今这些生态方面的状况,人们耳闻目睹,“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好,所以作者用“必将”来肯定未来人类居住空间狭小。
(3)最先为在太空兴建居住点考虑具体实施方案的人,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杰拉尔德·基钦·奥尼尔。
一个“最”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明奥尼尔为人类移居太空所作的贡献是空前的。
4、问题探究(1)本文是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太空居住点”。
作者抓住了太空居住点的位置特点、建造形状、建造材料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太空所用能源、居住者的生活方式等来说明,每一个说明内容都有其特点。
《太空移民不是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空移民的概念,理解太空移民的意义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对太空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探索欲望。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空移民的概念、意义和挑战。
2. 教学难点:太空移民的技术实现和伦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太空移民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太空移民的实际情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空移民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太空移民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移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太空移民?为什么人们想要移民到太空?2.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太空移民的案例,如国际空间站、火星探测等,引导学生分析太空移民的意义和挑战。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一个太空移民,你会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4.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太空移民的技术实现和伦理问题。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开展太空移民主题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太空移民计划、制作太空移民主题的手工艺品等。
2. 邀请专家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太空移民的技术发展和前景。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如资料的搜集、分析和思考。
3. 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科技馆等,增强学生对太空科技的认知。
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尊崇( ) 驾驭( ) 迄今( ) 陨石( )
羁绊( ) 烹饪( ) 杆秤( ) 深邃( )
2. 指明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几个世纪后,空间的居民将比住在地球上的人还多。
( )
(2)它们可容纳1 万到1000 万人。
( )
(3)但这比地球上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
(4)空间天文台可以使天文学家摆脱其宿敌的羁绊。
( )。
If I had a single flower for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you, I could walk forever in my garde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太空移民不是梦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3、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二、学习重点目标2、3三、学法指导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先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说明文如何阅读的资料,再熟读课文,把握__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太空移民不是梦》是一篇科普__,你还知道哪些科普__吗?2、通过阅读__,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太空移民会不会实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呢?3、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一)相关资料介绍1、关于作者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__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
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
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
2、知识链接__属科普小品,这种__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短小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
(1)短小性。
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
它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之一瞬,旁征博引,广采杂收,尺幅千里,纵横驰骋,及时明快地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它像一个“快镜头”,摄取着科学大海上壮丽的浪花,其晶莹闪烁,小中见大,引人入胜。
它又像一首不讲什么道理的.小诗,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太空移民不是梦》导学案(含答案)丰都县2012年春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发展性阅读导学案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_____单元第二单元第7课主备人授课时间___周星期___需课时课题《太空移民不是梦》阅读评价组别组长组员班级评价教师评价1 2 3 4 5 6 7 8展示次数终结评价展示质量一、阅读目标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二、目标链接(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教学过程设计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在课文中勾画出你没有掌握的或重要的字词(含注音)。
①我勾画出的字词是:②小组解读后补充的字词是:③小组内矫正性领读、自由读、齐读所勾画的字词。
(2)理解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境义,然后任选其中四个词按其语境义造句。
深邃.尊崇.驾驭.迄.今羁.绊枯竭稠密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员)。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提炼信息。
编写文章的结构提纲。
并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贝尔纳的预言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奥尼尔实施的方案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以及原料来源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第一部分:(1__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一17)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18一19)写的是对未来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如下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教师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权质疑教师。
《太空移民不是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空移民的概念,认识到太空移民的可能性与挑战。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太空科技的向往。
3. 引导学生思考太空移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空移民的概念与背景2. 太空移民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3. 太空移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 我国太空移民的政策与现状5. 未来太空移民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空移民的概念、技术挑战、对社会的影响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太空移民的政策与现状,以及国际上的典型例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太空移民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太空移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
2. 课件:太空移民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 道具:太空移民模拟设备、模型等。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太空移民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太空移民的概念、技术挑战、对社会的影响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太空移民的政策与现状,以及国际上的典型例子。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太空移民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 情景模拟:模拟太空移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情景模拟环节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太空移民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创新思维: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创意性和可行性。
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了解学生对太空移民的态度和兴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星活动,增强学生对太空的直观认识。
2. 邀请航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太空移民的科技发展和前景。
《太空移民不是梦》导学案沈明霞【三维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3.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课前预习】1.《太空移民不是梦》是一篇科普文章,你知道科普文章有些什么点吗?2.通过阅读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太空移民会不会实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呢?3.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你知道科普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吗?提示:科学小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短小性。
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
知识性。
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里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内容的重心是在科学方面。
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
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故事、对话、清淡的散文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2.本课需要积累的词汇:深邃:①幽深:庭院深邃。
②精深;深奥。
③深沉。
势在必行:行,做。
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尊崇:①尊敬推崇。
②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官阙等建筑。
③显贵。
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迄今:至今。
羁绊:(书)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妙不可言:妙,美妙。
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二、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提炼信息。
提示:把同一内容的段落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点认识:贝尔纳的预言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奥尼尔实施的方案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以及原料来源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文章的提纲。
提示:第一部分:(1__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一17)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太空移民不是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空移民的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航天科技知识。
(2)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太空移民的可能发展趋势。
(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太空移民问题的认识。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未来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太空移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技术。
(2)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
(3)未来太空移民的可能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太空移民技术的实现及其挑战。
(2)太空移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太空探索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太空移民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太空移民的相关资料。
(2)学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总结太空移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技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太空移民的实现可能性、挑战及影响展开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介绍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
(2)预测未来太空移民的可能发展趋势。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空移民的技术挑战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人对太空移民的看法,分析不同年龄段、职业人群的观点差异。
3. 搜集更多关于太空移民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及成果。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等方面,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太空移民不是梦【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而又有条理的说明语言。
3.学习一些在科普说明阅读中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标记出各段所说明的内容。
2.归纳整理出本文的介绍的3.精读个别段落,从中体会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准确、科学、生动、形象的说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科普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类走出地球努力。
【难点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1世纪人们面临诸多问题,有如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就业困难等,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有人提出太空移民的设想,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介绍卞毓麟,1943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分配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
他的科普作品约400篇,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等。
三、文题理解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从文题来看,作者向我们宣告了太空移民的可行性,人类走出地球,建立新的家园已不再是梦想。
文章用大量的科学根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分析研究课文1.初读课文,对题目提出质问。
2.仔细读每一段,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淡化文中出现的专门术语。
3.分四人一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把同一内容的段落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①贝尔纳的预言。
②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
③奥尼尔实施的方案。
④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
⑤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及原料来源。
⑥空间居住面临的危险。
⑦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
⑧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太空移民不是梦卞毓麟第一部分( 1 )问句开篇,引出下文第二部分( 2-18 )讲述太空居住点的有关内容第三部分( 19 )展望人类未来的移居点。
7、《太空移民不是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科普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吗?
科学小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短小性。
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
它观古今之
须臾,抚四海之一瞬,旁征博引,广采杂收,尺幅千里,纵横驰骋,及时明快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它像一个“快镜头”,摄取着科学大海上壮丽的浪花,其晶莹闪烁,小中见大,引人入胜。
它又像一首不讲什么道理的小诗,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2、知识性。
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里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内容的重心是在科学方面。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严正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通过这具体的事例,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等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
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
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故事、对话、清淡的散文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所写的自然
科学内容,往往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科学,烘托出现实社会的一般,并给人一种现实的“社会感”。
二、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提炼信息。
把同一内容的段落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贝尔纳的预言
2、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
3、奥尼尔实施的方案
4、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
5、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以及原料来源
6、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
7、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
8、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一17)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18一19)写的是对未来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四、小组讨论,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太空移民不是梦”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收集信息,并概括出来吗?
提示:人类已经制定了太空开发计划,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宇航员已经在遨游太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移民是可以实现的。
2、“太空移民”目前还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提示:(1)空间居住点面临与一些陨星相撞的危险。
(2)由离心力作用产生的人造重力对人体是否会有危害,尚未完全搞清。
3、“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空间居住点的效果也将妙不可言”,未来的空间居住点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你能发挥想象,给同学们描绘一下吗?
提示:结合第18自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包含的方方面面,展开“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想象联想。
4、“贝尔纳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得了人们的高度尊崇”一句中“历史眼光”这个词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你知道吗?
提示:语言准确。
贝尔纳能够预言半个世纪之后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科学的眼光是有远见的,见解是深邃的,当科学的发展在逐渐证实他的预见时他的眼光必然得到人们的高度尊崇。
对贝尔纳的尊崇实质上是对科学的赞美。
五、小结:本文在写作上还有的特点。
提示:数字运用。
无论是空间居住点的建造和容纳的人数、还是历史年代的交代,都引用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引用,展现了空间居住点的科学和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