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839.00 KB
- 文档页数:54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
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
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如巢元方、孙思邈、王怀隐、钱乙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咸悉摘录,并注明引证出处,附有己见。
书中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医生的验方、单方、遗佚方,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此外,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具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宋代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为儿科广泛应用。
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儿科学总结引言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儿科医生在儿童的生命早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儿科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儿科医疗服务。
本文将对儿科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临床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儿科学的概览。
儿科学的发展历程儿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分支,起源于19世纪初。
在此之前,儿童的医疗仅仅是由成人医生进行管理,许多虽然可以治疗的儿童疾病却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患者离世。
随着人们对儿童的关注逐渐增加,儿科学开始在医学界逐渐崭露头角。
19世纪末期,儿科学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意大利医生Maria Montessori是最早研究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学者之一,她在1907年创建了第一个儿童研究机构,并开展了大量与儿童发展相关的研究。
此外,法国医生Henri Dumontpallier 创立了第一个儿科医院,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这些事件标志着儿科学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儿科学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设备的引入,儿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此外,儿童保健和预防成为了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通过普及儿童健康知识和儿童疫苗接种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儿童疾病的发病率。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儿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儿科医生需要根据年龄、性别和生理特征等因素,对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及时发现和干预异常的生长情况。
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包括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规律,生长曲线的制定以及生长发育与儿童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儿童健康问题儿童健康问题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儿童易受感染、易发生意外伤害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儿科医生需要关注儿童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婴幼儿早期的心理发展以及儿童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