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宋朝为何定都开封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1
历代都有哪些朝代以开封作为都城?哪些朝代在开封定都历代都有哪些朝代以开封作为都城开封古城开封是七朝古都,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知道,开封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并列,是著名的古都。
战国时它是魏国的都城,但不叫开封而称大梁。
这之后,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结束分裂局面而获得统一的北宋和灭了北宋的金国,都以它为都城,于是开封有了七朝古都的美称。
历史名城开封建都史夏朝开封最早为夏朝时被建都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景帝刘启讳、改为开封)。
此为开封故城。
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为大梁。
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
梁惠王:开封古都奠基人(图)魏-北周魏在大梁共历6君140年,在秦统一战争中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为秦所灭。
秦将大梁改置浚仪县。
以后浚仪、开封各为县治,互不隶属。
直至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开封县。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
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发展水上运输,汴州地位日益显要。
唐延和元年(712)开封县并入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列为附郭首县,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
唐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来汴州,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藩镇。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最终废弃唐帝而自立,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
高考历史宋朝知识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宋朝的知识点。
1. 宋朝的建立与分裂宋朝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太祖建立了北宋,但后来由于内外因素,北宋逐渐走向衰落,南宋于1127年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的分裂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 宋朝的政治体制宋朝采用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制度。
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贡举科,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朝还实施了蜀守制度,即任命地方军政官员,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3. 宋朝的经济发展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北宋时期,汴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商业、手工业、造纸业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南宋时期,临安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商业城市,发展了海外贸易,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 宋朝的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北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宋词、宋诗等文艺形式达到了高峰。
南宋时期,文人墨客活跃于江南,出现了王安石变法运动和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理学思潮。
5. 宋朝的科技进步宋朝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时期之一。
南宋科技更加发达,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火药、造船技术、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的进步对于后来的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 宋朝的外交与战争宋朝与北方的辽、西夏、金等民族进行了多次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战争是与金朝的抗战。
抗金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并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宋朝的外交政策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与强敌发生正面冲突。
7. 宋朝的灭亡与影响南宋于1279年被元朝灭亡,结束了宋朝的历史。
虽然宋朝灭亡了,但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依然深远。
宋朝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来的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历史宋朝知识点的介绍。
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1. 弘扬文化的中心宋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都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承载了弘扬文化的重要任务。
宋元时代的都城以开封和大都为代表,这两个都城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1.1 开封: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开封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开封位于黄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1.1.1 建筑风格与规模宏大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其建筑风格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主要特点。
皇宫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位于开封皇城内的紫禁城就是北宋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其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1.2 文化艺术的繁荣开封是北宋时期文化艺术的中心。
当时,许多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形成了著名的“文学社交圈”。
这些文人通过创作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开封还建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机构,如太学、图书馆等,为推动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大都: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都是元朝(1271年-1368年)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大都位于今天北京市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1.2.1 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大都作为元朝时期的都城,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由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元大都城墙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堪称世界奇迹。
1.2.2 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都是元朝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
元朝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大都,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存。
元代的戏曲艺术在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曲”。
2. 经济繁荣的象征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繁荣。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2.1 商业贸易的兴盛宋元时代都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兴盛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2·安徽期中)汴州,今之开封。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在汴州设节度使,以图监控河北藩镇,疏通江淮漕运。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宋初结束分裂局面后,宋太祖欲迁都洛阳未果。
宋朝最终定都开封主要是基于这一区域( B ) A.地理位置的优越B.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C.文化根基的深厚D.榷场贸易逐渐走向兴盛[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为监控河北藩镇,疏通江淮漕运,唐中央在开封设节度使;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由此可知,开封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基于此,宋朝最终定都开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开封的地理位置优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开封文化根基的深厚,排除C项;榷场贸易是宋与辽夏金之间在边境进行的互市交易,排除D项。
2.(2022·广东一模)史书记载:(宋)太祖闻国子监集诸生讲书,喜,遣人赐之酒果,曰:“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
”宋太祖此举意在( B ) A.革除武将专权积弊B.提升官员治理水平C.提高文官政治地位D.营造君臣和谐氛围[解析]根据材料“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可知,宋太祖令武将读经书,以提升武将的治理水平,从而起到巩固统治的目的,B项正确;“革除武将专权积弊”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宋太祖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提高了文官政治的地位,排除C项;“营造君臣和谐氛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2022·浙江衢州)关于王安石变法,有史料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该史料( B ) A.揭示了变法失败的根源B.指出了变法存在的问题C.肯定了变法的进步性D.称赞了变法措施涉及范围广[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迅速推进,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说明变法头绪过多,操之过急,指出了变法存在的问题,故B项正确,排除C项;变法失败的根源在于新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到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是指出了变法存在的问题,不是称赞了变法措施涉及范围广,排除D项。
宋朝的都城与皇室生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富饶的时期之一,宋朝的都城与皇室生活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着重介绍宋朝的都城及其宫殿,与皇室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都城开封宋朝的都城最初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东京这一重要都城。
东京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市,市区面积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城墙高达十多米,周长达九十多公里。
城中建有宏伟的宫殿、府第、寺观等。
开封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而运河更是使得东京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二、宫殿建筑宋朝的皇宫是宫殿建筑的代表。
宫殿建筑以宏伟、雄伟为主要特点,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1. 皇帝居所:皇帝的住所是宫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主要有内廷、外廷之分。
内廷是皇帝的私人领地,包括寝宫、后宫、皇帝的办公和居住区。
外廷则是皇帝接见臣子、处理政务的地方。
内外廷以石砌回廊相连,形成了宫殿独特的风貌。
2. 后妃居所:宋朝皇宫的后宫是皇帝妃嫔居住的地方。
后宫分为嫔妃区和妃子区,规模宏大,设有专门的后宫官员管理。
嫔妃区设有大小佛寺,供嫔妃们祈福。
3. 宫殿园林:宋朝皇宫还建有许多优美的园林,延续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传统。
园林内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还有小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供皇帝和后妃们休憩游玩。
三、皇室生活宋朝的皇室生活非常讲究礼仪和习俗。
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仅要处理政务,还有繁忙的宫廷生活。
1. 日常起居:皇帝每天早上会在内廷门前接见内阁官员,共商国事。
之后进行早朝,接见外朝文武百官。
早朝后,皇帝会进入内宫与后妃共进早餐,然后开始处理政务。
2. 节日礼仪:皇室节日有许多独特的礼仪,如年节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皇帝还亲自操办婚丧嫁娶等重要的家族活动。
3. 文化娱乐:宋朝皇帝与后妃们酷爱诗词和戏曲,他们经常举行文艺演出。
此外,皇帝还会举行宫廷游猎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四、皇家饮食宋朝皇家饮食丰富多样,选料讲究,制作工艺精湛。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一、北宋时期的都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而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地位举足轻重。
开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宋代的都城。
北宋时期,开封被选为都城,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开封处于黄河下游的中心地带,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农业资源丰富,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说,开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不仅拥有壮丽的建筑,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时,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在开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北宋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北宋时期的开封一直都是中国的都城,然而,在12世纪初,金朝的入侵打破了这个平静。
金朝统治者从北方来袭,攻占了开封,迫使北宋政权南渡,将都城迁往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段时间里,开封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
然而,即使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开封依然保留了一些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如大观楼、开封城墙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开封的辉煌过去,也反映了金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三、元朝时期的开封金朝被元朝所灭后,开封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在位期间,将开封重新设为都城,并改名为大都。
元朝的开封地位不同于北宋时期的开封,它更多地是作为元朝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在元朝统治下,开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忽必烈本人非常重视大都(开封)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设施,还修建了一系列宏伟壮丽的建筑,如大都城墙、太和殿等。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落,大都(开封)逐渐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明朝建立后,将都城迁至北京,大都(开封)的辉煌时期终结于此。
总结:开封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
北宋时期的开封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金朝的入侵打断了北宋时期的平静,开封被迫迁都至临安。
宋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及其作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和繁荣的时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先进的部分。
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京城开封,它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中心作为宋代的首都,开封是当时最具有政治代表性的中心之一。
它是宋朝的行政、军事、财政和文化中心,是全国性的政治管理中心。
在开封,设立了政务机构、各级官府、宫廷、祭祀场所等。
开封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宋代文物,如金明池、雍熙宫、太庙等,它们彰显出了开封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在政治中心方面,宋朝还设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事务进行处理,地方政府则协助中央政府处理地方事务,保证各地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体系中,京城开封是整个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地位也比其他地方更加显著。
二、文化中心在宋朝文化中心的方面,开封应当算是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城市。
从当时的文学、哲学、科学等方面来看,开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创新中心。
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化中心的存在有助于保持和传承中华文化。
在文化中心方面,开封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开封作为宋朝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学者前来,这些人才有助于促进当时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三、作用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开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它的政治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守卫国家稳定:作为首都,开封不仅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府邸,还有国家各种机关的驻地,其重要性无须多说。
其对维护国家稳定,防止外敌入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统一权力:开封作为一个中央政治中心,具有强大的行政和政治组织能力,它对全国各地的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在于实现全国政治资源的统一,避免地方权力的过度发展。
3、保持公正:在开封,设有各级官府、法院等公正机构,它们对保持社会公正尤为重要。
因此,开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着较为完善的政治体系。
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摘要: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
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开封最鼎盛的时期当推北宋一代。
本文以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古代都城和都城的选址原则,分析了开封在当时的综合优势和部分劣势。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开封的发展史和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探讨到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都城;定都;开封;汴梁;北宋都城是人类社会踏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产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后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既是当时朝代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中心,因此它们对于当时朝代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那么,在我国史学界所瞩目的八大古都中,开封无疑也是其中耀眼的一个。
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政府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尤其北宋一代,开封作为其首都,人口逾百万,经济、文化曾居世界的前列,堪承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它不但是我国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古都以及开封城史作了细致的研究。
例如,陈桥驿在其《中国的古都研究》中就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称为古都的两条标准,并提出了古都与大古都之分的概念。
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从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到北宋时期开封的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的情况,以及文化、艺术、宗教、风俗、科技等作了极为深刻的探讨。
龚良的《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具体分析了都城选地标准。
高扬的《我国的古都及其东移》和李树仁的《中国古都何以由西向东嬗递》都从古都沿革上分析了开封城的优劣势。
这些论著对古都学和开封城的发展史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开封又名汴梁,历史上曾有启封、大梁、夷门、梁苑、浚仪、祥符、东京、汴京等名称。
它位于黄河与淮河两条大河之间,鸿沟水系特别是其中的汴河,使它成为中原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开封在战国时代就是一座名城。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宋代都城汴京,也称为开封,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历程,对于了解宋朝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以及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汴京的兴起宋代北方都城最初为东晋时期的洛阳,然而随着战乱和政治变迁,北方中心逐渐南移。
到了隋唐时期,都城迁至汴京,它地处黄河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
汴京的兴起标志着宋朝北都的确立,它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繁荣汴京地处黄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汴京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宋代开封府是全国最大的行政区域,也是商品交易的中心。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涌入,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经济。
此外,汴京城内还有众多的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者,他们生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使得汴京成为文化和商业的繁荣之地。
三、文化腾飞汴京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和艺术家,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在汴京,文化底蕴深厚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方面,皇宫内外的文化活动举办频繁,文人雅士相聚其中,交流学术、切磋才情;另一方面,汴京城内还拥有许多寺庙、书院和学堂,提供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
这些文化机构的存在促进了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衰落的原因尽管汴京在宋代的兴起和经济繁荣之后达到了巅峰,但它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汴京地处黄河南岸容易发生洪水,多次洪灾使得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金朝入侵和西夏的威胁使得北方形势不稳,宋代政权不得不迁都南方,导致汴京的地位逐渐下降。
另外,宋代政权的官僚制度腐败以及统治阶级的内耗,也加速了汴京的衰落。
五、结语通过对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和衰落原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在北宋时期的辉煌。
它不仅是当时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致力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北宋为什么要在开封建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首先谢邀,这个问题拖太久了。
上次接触到开封问题已经许多年以前,为了不致错误去补了课,又追了些最近的研究,特别受新近日本学者久保田和男所著《宋代开封研究》启发非常大。
一般这种问题,无非情势和机运两方面的原因,而分析的时候喜欢以情势为主,机运不过顺水推舟,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却要从“机运”开始分析。
======机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禹偁《建隆遗事》,言太祖问迁都之事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而晋王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在德不在险”,一语封喉,太祖只得在其出去后语左右曰“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其实,在另一些文献中记载,太宗最早反对迁都的理由是:京师屯兵百万,全籍卞渠漕运东南之物赡养之。
若迁都洛,恐水运艰难。
而太祖的反应是省表,不报,命留中而已。
这并不是太祖第一次提出迁都之事,在之前太祖曾幸洛阳“郊祀”,就曾考虑过迁都洛阳,而起居郎李符以”八难“之由反对。
”郊祀“过后,太祖又起留意,群臣都不敢反对,唯有铁骑左右厢都指挥李怀中以东京都下禁军数十万人,依仗卞渠漕运为由反对,但是这两次都没能动摇太祖的意志,唯独晋王赵光义之劝诫改变了宋太祖的意图。
值得注意,晋王固然为留都东京做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内在里,留都开封,却要牵扯到另一个人,宋太祖次子德芳。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量资料显示,太祖曾认定德芳为其继承人,而太祖弥留之际,皇后也一直在策划德芳即位。
那么,说到德芳,不得不说其岳父焦继勳,焦继勳当时为河南府尹,治洛阳,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
召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面奖之,加彰德节度使。
继勳女为皇子德芳夫人,再授旄钺,亦以德芳故也。
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时苦心经营多年扩大自己的势力,可以想象,如果的迁都洛阳得以成功,必将被有焦继勳为依靠的德芳皇子所压制,这对一直觊觎皇位的宋太宗来说决不可容忍的,这也是为何在太祖两次拒绝群臣请求后,时为晋王的赵光义仍然要义正词严力主留都的原因。
contents •开封在中晚唐五代的崛起•宋初定都的背景与考虑因素•开封作为宋朝都城的优势•与其他城市的对比分析•定都开封对宋朝历史发展的影响目录水陆交通要冲黄河水利之利地理位置的优势农业繁荣开封地处平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的繁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商业兴盛中晚唐五代时期,开封商业繁荣,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商贾云集,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崛起。
经济发展的基础政治中心的转移军事重镇的地位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结束五代十国的政治需要一统天下稳定政局经济发展与国都选址030201地理位置与军事防御水陆交通的便利水路交通开封地处黄河南岸,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和物资运输。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为开封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通道。
陆地交通开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原地区,四周平原辽阔,道路四通八达。
这有利于政令的传达、军队的调动以及人员和物资的流通。
开封周边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
作为都城,开封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保障城市的粮食供应。
手工业兴旺开封的手工业在中晚唐五代时期已经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陶瓷、冶炼等行业。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农业发达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VS文化底蕴与国际交流历史文化底蕴国际交流窗口经济条件长安、洛阳虽为古都,但在中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和黄河的多次改道,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开封则因其水陆交通之便,经济得以迅速崛起。
地理位置长安与洛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
而开封地处黄淮之间,地理位置相对偏东。
人口增长长安、洛阳在战乱中人口流失严重,而开封则吸引了大量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与长安、洛阳的对比与杭州、扬州的对比010203江南与江北的差异经济模式政治地位地理位置优势:开封地处黄淮之间,既可控制黄河水运,又可连接南北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大题突破技法⑥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解题步骤(1)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题目命题的载体命制的题目。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2)解答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第一步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
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第二步在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
第三步要根据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关联主干知识,将材料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1·新高考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吾将西安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命题立意]以图文混合的形式,考查北宋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试题导语“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并选取了材料一宋太祖与大臣展开的讨论的文字材料;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图文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并要求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开封的冷知识开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除了人们熟知的开封府和大相国寺,这座古城还隐藏着一些冷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开封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的都城,分别是北宋、后梁、后唐、后晋和后汉。
这使得开封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五个朝代都城的城市。
2. 开封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人口超过一百万。
北宋时期,开封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3. 开封是中国第一座有完整城墙的城市,城墙长约11公里,建于北宋时期。
现在的开封城墙是在明代修建的,保留了当时的风貌。
4. 开封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其中最有名的是开封菜。
开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
5. 开封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郎酒的产地。
郎酒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酒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
6. 开封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发行地之一。
北宋时期,开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世界货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开封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开封煤矿的所在地。
开封煤矿成立于1875年,是中国最早的煤矿之一,为中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开封是中国第一座有电影院的城市。
1921年,开封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开封电影院,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9.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
除了著名的开封府和大相国寺,开封还有众多古迹,如清明上河图、铁塔和龙亭。
10. 开封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1994年,开封的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图和铁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城市。
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冷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让人们了解开封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开封的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座古城的价值。
中国古都之北宋大都会得天独厚的建设条件北宋东京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南岸,陆路和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流经东京城的河流众多,汴河、五丈河、金水河、蔡河四条河流从这里经过,这些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又带来全国各地的资源,支撑城市发展。
春秋时郑庄公在此筑城,取名“开封”,有开疆拓土之意。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开封设城。
唐代时开封已是有名的城市,五代时成为后周的都城。
宋太祖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后,仍定都开封。
金灭北宋后将开封改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又改称南京,作为陪都。
元军占领开封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治开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78年)朱元璋攻占开封后,改汴梁路为开封府,这一称呼沿用至清代。
历史上曾有7个王朝先后在开封建都,开封便有了“七朝都会”之誉。
以宫城为中心北宋东京城的都城布局由宫城(皇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组成。
宫城是全城的中心,城垣周长2500米,设有6座城门。
此宫城原为唐朝节度使衙署,因此面积不大。
城内道路皆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呈“井字形”道路网。
与唐代的道路规划相比,宋代的道路宽度大幅缩减。
东西华门间的横街将宫城分为内廷和外朝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以大庆殿和文德殿为主体建筑。
内廷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场所,以紫宸殿、垂拱殿等为主体建筑。
徽宗时期,又在内城修建了延福宫和艮岳,分别位于宫城的北部和东北部。
内城在东京城的中部,为唐汴州城的旧址。
内城形状为矩形,位于外城正中略偏西北的位置,城垣周围长__余米,设有10座城门。
宋朝的内城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事先并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居住区和商业区混置一处,衙署也多沿东西向御道分布。
达官贵人的府邸相对集中,但多数仍处在闹市中。
外城又称罗城。
总体上呈矩形,东西略短,南北略长,周长__余米。
有城门11座。
因四条河流贯通城中,另设有9座水門。
东京城地处中原,周围只有黄河一道天险,城市防御的压力极大。
因此北宋一直重视外城的建设,多次修建外城,瓮城、敌楼、马面等防御设施都在此时全面运用于外城的建设中。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宋朝为何定都开封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首都168年,个中缘由,须做具体分析。
【一】交通漕运优势。
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入淮入江。
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
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
中央财政收入要紧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中央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
延至五代后周时,开封交通更加便利。
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广大地区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的蔡河。
陆路更是四通八达。
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
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
而如今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派军阀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皇帝也不得不率臣下就食于洛阳。
物资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尚有相当难度,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
另外一个方面,赵家政权吸取中唐以来的教训,对待地方采取弱枝强干的中央集权政策,京城驻有大量的精锐部队。
解决城市人口和如此众多军队的消费问题,当是首要问题,开封以其便利的地理交通成为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政治地理优势。
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
开封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
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操纵中原的。
开封“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
而且通过周世宗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
从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这一时期宋政权在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要着手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南方仍存在假设干名义上臣服的割据政权,不管南下依旧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得多。
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
从后勤保障上讲那么可节省民力。
即使统一完成后,赵宋王朝削弱地方的守内政策也客观上要求以开封为首都。
一旦出现反叛能够从开封动身,迅速地予以镇压。
在如此的历史格局下,以开封为都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讲基本上特别重要的。
【三】历史和城建优势。
五代往常,首都设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和开封城的崛起,五代以来,都城那么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
开封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
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的缺憾。
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拓宽道路,绿化环境,又同意临街开店,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至宋取代后周前夕,人口已达百万,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如今的开封差不多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
而洛阳那么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
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当仁不让。
【四】官僚群体意识的有力妨碍。
宋代周是以兵变形式实现的较为平和的政权更替,赵匡胤再三告诫兵将不得擅劫府库,凌暴后帝。
一改往昔兵变恶习,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不仅稳定了政局和社会生活,而且对开封的进展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因此在赵匡胤欲西迁洛阳时,晋王赵光义敢于提出“在德不在险”的定都方略。
另外,追随赵宋起家的将相也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大多在开封安家多年,安土重迁的意识无疑应占主流,因此定都开封更符合他们的群体利益,受到他们的支持。
总之,以开封为都当然有较大的缺憾,同时也并非太祖本意,但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诸历史因素积存的必定。
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开封为都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