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治麦粒肿的常用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麦粒肿针灸如何治疗简介麦粒肿(Hordeolum)指的是睑缘腺的感染和炎症,通常由于葡萄球菌引起。
麦粒肿的典型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局部压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抗生素眼药膏、热敷和清洗眼部。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麦粒肿针灸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麦粒肿针灸的治疗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麦粒肿针灸的原理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麦粒肿的治疗中,针灸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1.活血化瘀:麦粒肿是由局部感染和炎症引起的,容易导致局部淤血和瘀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的排出,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2.抗菌消炎:麦粒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传统治疗的主要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对细菌的抵抗力,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3.缓解疼痛:麦粒肿常伴有疼痛和局部压痛,给病人带来不适。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作用,缓解疼痛症状。
操作方法麦粒肿针灸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穴位: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选择以下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风池、颧髎、攒竹、四白、曲池和听宫等。
2.准备工具:准备一次性的针具,如不锈钢针和针管。
同时,准备好消毒酒精和棉球,以保证操作的清洁和卫生。
3.消毒皮肤:用消毒酒精擦拭治疗部位的皮肤,保证无菌操作。
4.刺激穴位:将针刺入穴位,调节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针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可以结合温针或电针等物理疗法,增强治疗效果。
5.固定针具:将针具固定在穴位上,避免移位和脱落,一般保持20-30分钟。
6.拔除针具:治疗结束后,用消毒酒精擦拭穴位,并将针具拔出。
注意事项在进行麦粒肿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专业医生:麦粒肿针灸属于医疗行为,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应具备相关的中医针灸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针灸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或局部肿胀等不适反应。
中医治疗麦粒肿的方法麦粒肿,也称为痈,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感染。
中医认为,麦粒肿是由于体内邪气侵入脸部而引起的,可以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症状和加快康复。
中医治疗麦粒肿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煎汤、穴位贴敷、中药外用和中药内服等。
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1. 中药煎汤:中药煎汤是中医治疗麦粒肿的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并进行配伍煎煮。
常用的中药有辛温解毒药材如荆芥、薄荷、葶苈子,清热解毒药材如黄芩、连翘、板蓝根,以及逐水消肿的药材如茯苓、猪苓、泽泻等。
中药煎汤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从而达到消肿、解毒的作用。
2. 穴位贴敷:中医认为,通过贴敷适当的穴位,可以刺激穴位所在的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加速局部的淋巴循环,从而促进麦粒肿的消散。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四白、额外穴等。
在贴敷穴位时,可以使用中药煎汤煮熟的药渣,或者直接使用适量的中药粉末,将其敷贴在穴位上,可以增加疗效。
3.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中医治疗麦粒肿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外用剂型有局部擦拭液、湿敷和外敷膏剂等。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苍术、黄柏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症状和促进愈合。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情复发。
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症状,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对于麦粒肿的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从而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肠胃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麦粒肿的方法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操作。
此外,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不适或不良反应。
麦粒肿中医有方
作者:张健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年第9期
麦粒肿又称针眼、睑腺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表现为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邻近球结膜水肿。
可能的病因包括全身抵抗力弱、营养不良、睑缘炎、屈光不正等。
治疗方面,在急性睑腺炎初期,局部热敷尤为重要,可以每天用热毛巾敷2~3次,每次15分钟,配合抗生素滴眼剂或眼膏。
中医治疗原则一般是早期疏风清热、消肿止痛;中期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后期扶正祛邪、托里排脓。
居家可用黄芪30克、白术15克,煎水当茶服。
需要注意的是,若耳前淋巴结有肿痛或伴全身发热时,应全身加用抗生素;反复发作者应增加营养,纠正偏食习惯;已形成脓肿者,须切开排脓,建议去医院治疗。
(摘自《生命时报》)。
小资料:麦粒肿的病因与治疗概念:本病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西医认为是细菌(常见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还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睫毛根部皮脂)和内麦粒肿(睑板腺)。
中医:偷针眼,针眼,土疳西医:麦粒肿,睑腺炎,睑缘疖临床表现:初起,自觉眼睑某一部分知觉过敏,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微肿,逐渐疼痛加重,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出现脓点。
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
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
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
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重者可扩大成眼睑蜂窝组织炎或眼睑脓肿,可有耳淋巴结肿大或体温增高等全身症状。
西医分为外睑腺炎,亦称外麦粒肿(external hordeolum)又名睑缘疖;内睑腺炎,亦称内麦粒肿(internal hordeolum)。
鉴别诊断:一、眼睑炎性水肿(西医):胞肿如桃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
二、眼丹(中医)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三、眼痈(中医)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理病机:中医:外感风热,热毒上攻,脾胃伏热或脾胃虚弱,太阳经郁热。
西医:由于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zeis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称为睑腺炎。
前者为外睑腺炎,后者为内睑腺炎。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
治疗方法:中医:中药---祛风清热(银翘散加减),泻火解毒(泻黄散、清胃散、清脾散加减),消肿止痛(天花粉、升麻甚至乳香、末药);针灸---针刺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寥、阳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关等;针挑:针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
麦粒肿中医治麦粒肿小验方麦粒肿又叫长眼疮、偷斜眼,是细菌感染所致。
眼睑局部红肿,疼痛,硬结,或化脓溃烂。
治疗可选用以下药方:1.野菊花30克,红花10克,水煎服。
日2次,每日1剂。
2.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黄连、防风、归尾、赤芍各9克。
水煎,滤汁,先熏后洗患眼,每次洗15~20分钟,每天2~3次。
3.龙胆草、当归各6克,菊花9克。
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连用3--6剂。
4.蒲公英全草60克,野菊花50克。
水煎,第一次煎液内服,第二次煎液熏洗患眼,每日数次。
5.黄连15克打碎,置瓶内,再将人乳汁挤入,浸泡1天,滤出人乳汁,点涂患处,每天3~4次。
6.芙蓉花、薄荷叶各5克,共捣烂,敷患处,每日2—3次。
7.石榴叶10克,绿豆30克,水煎服。
每日1剂。
8.枯矾5克,研极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涂患处,每日2~3次。
9.金银花、黄芩各2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10.鲜生地50克,捣烂取汁,与醋同量调匀涂患处,每日3~4次。
蒲公英、川牛膝治麦粒肿蒲公英60克,川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内服,二煎趁热先熏后洗患眼,每次20-30分钟,一般1-3剂可愈。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作用;川牛膝入肝经,有引血下行、消肿止痛功效,二药合用对麦粒肿有特效。
药蛋滚熨治小儿咳嗽苍术、麻黄各50克,鸡蛋1个,将上药和鸡蛋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煎煮30分钟,趁热用鸡蛋(不去壳)滚熨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及双侧涌泉穴(足底)。
汤冷后再煎,如此反复3-5次。
家长先要试温,不要烫伤小儿。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治疗麦粒肿验方六则麦粒肿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表现为眼睑局部红肿,有小硬结,自觉疼痛及触痛。
数目后,毛囊根部出现脓头,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出脓,症状便很快消失痊愈。
草决明汤:草决明 30克。
用法:上药加水 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分2次服下,每日1 剂,小儿酌减。
麦粒肿(针眼霰粒肿)的民间疗法麦粒肿(针眼/霰粒肿)的民间疗法1: 在拇指指甲上用三楞针竖划3条,在中间划1条。
]霰粒肿:肝经火热,泻了就好了,爪为筋之余,筋通于肝。
经络治百病,不可不查。
饮食以清谈为主,给予绿豆粥饮。
2 :治麦粒肿特效穴 [crl小学生]治麦粒肿时,在背部仔细找小红点反应点(特效穴)找到,用针挑破,注意用针挑破小红点下白色纤维,有几个挑破几个(一般2-3个),只要麦粒肿未破,均有效。
类似的见民间刺血术:眼边忽然红肿发痒,名偷眼针,背上膏肓穴处,第三节骨两旁是有红点,用针挑破即愈。
如不用针挑,用灯心一烧即愈。
如不见点,用木梳背频频刮之,红点自现出也(《验方新编》)。
麦粒肿: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三寸、平四五胸椎棘突之间点,附近有红点处。
左右计二穴。
取穴:膏肓穴附近有红点处。
主治:麦粒肿。
针灸:针破红点,或用艾条灸5-10分钟3: [陈新华] 在患眼侧的眼内眦有一穴,翻开下眼脸在眦处有一小孔,用消毒的“猪棕”、人的头发、“棕衣”的须,剪为针用。
在眼脸孔处针之,针感眼会流泪出。
一般几次则愈。
病一、二天消失。
此穴在针灸书上没看到记述。
百姓常喜用此法。
4: 我们这里民间说法:用红线把患眼另外一侧(就是右眼肿捆左手,左眼捆右手)的中指捆紧即可。
与陈新华先生的治疗眼病方法有点类同。
5:用针刺耳背出血方法前几天患上此眼病,在论坛搜索一下,使用了2、3、4三种方法,1天半就基本好了,因此,把这个方法介绍一下,有患病的朋友,可以放心治疗,效果神奇。
另外附陈新华先生的一点文字:民间有很多治疗眼病的好方法,其方法在正规的书里少有记载。
其法渐为人们所忘。
在这里想就我所知道的一点写出来。
一、外障的治法:1,可用灯芯草烧耳背之黑终。
2,可用线把两中指捆紧上好“老艾”火炙中指尖上。
3,耳背后络脉放血。
4,用一种长在水边的草,民间什么名我叫不来,只是人家祖上传下来用治眼外翳的草。
有点像“中草药大辞典”中的“水杨梅”,将全草打烂,用一个古代铜钱,在患眼对侧的手脉门处,草药放在上面包好,约一个时辰,其草药处会刺痛。
耳尖放血疗法在早期麦粒肿中的治疗效果
耳尖放血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早期麦粒肿的治疗中,耳尖放血疗法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
麦粒肿是指眼睑发生化脓性炎症,病因多为细菌感染,通常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慢性感染和眼睑结构的损伤。
早期出现麦粒肿时,通常使用局部用药或外
科手术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有时效果不佳,疾病容易复发。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耳尖放血
疗法作为辅助治疗,以促进病情康复。
耳尖放血疗法是指在耳垂的两侧放血,疗程一般为7天。
在放血前要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并消毒器械和耳朵区域。
放血时使用针刺耳垂的后面部位,待出血量达到1-2毫升时
结束。
术后要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1.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麦粒肿的形成和发展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密切相关。
耳尖放
血可以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加速,增强局部的抵抗力,有利于病灶的愈合。
2. 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放血可以将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排除出去,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减轻疼痛和化脓等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3. 改善机体免疫力: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免疫力与气血畅通和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耳尖放血疗法能够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免疫机能,有利于抵抗眼睑感染病
原体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之,耳尖放血疗法在早期麦粒肿中作为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显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力等作用。
但是,在使用耳尖放血疗法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加重病情。
耳尖放血疗法在早期麦粒肿中的治疗效果耳尖放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麦粒肿的治疗过程中。
麦粒肿又被称为外耳炎性肉芽肿,是一种外耳道腺样囊肿。
麦粒肿可以导致疼痛、肿胀和耳朵瘙痒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畸形。
耳尖放血疗法是通过刺激耳尖神经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麦粒肿的效果。
耳尖放血疗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需要对患者的耳部进行消毒,以防止感染。
然后,在耳尖处选择合适的穴位,通过用针刺破耳尖的皮肤,使其落血。
在穿刺后,给予适当的按摩刺激,加速血液循环。
对放血处再次进行消毒,预防感染。
耳尖放血疗法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早期麦粒肿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助于缓解麦粒肿引起的症状,减少疼痛和瘙痒感。
放血疗法还有助于消除耳朵的肿胀,缓解压力感。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营养供应,耳尖放血疗法可以帮助减轻早期麦粒肿的症状,加速康复。
耳尖放血疗法在治疗早期麦粒肿方面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风险。
该疗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刺激和感染。
耳尖放血疗法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
耳尖放血疗法只是治疗早期麦粒肿的一种方法,对于复杂和进展较快的病例可能效果不佳。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情况,寻求医生的专业建议。
耳尖放血疗法在治疗早期麦粒肿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耳尖神经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耳尖放血疗法可以缓解疼痛、肿胀和瘙痒感,加速早期麦粒肿的康复过程。
在实施治疗之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情况,并寻求医生的专业建议,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消除麦粒肿(长针眼)长针眼最难过了,不仅影响容貌还妨碍工作、学习。
长了针眼时,饮食要以清谈为主,可以喝绿豆汤、海带汤,以清热解毒。
下面介绍几个治疗麦粒肿的小方法:Tip:1.用线绑在手中指的最下面的关节上,不要太紧也不能过松,经常转动线圈,能刺激手指上的经络,缓解火气攻眼。
左眼长麦粒肿就绑左手,右眼长就绑右手中指。
效果不错的说,小时候就如此在中指上扎过红线头。
2.将剥皮的温热熟鸡蛋敷眼,也可以通过活血治疗。
3.针眼刚出现时,用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中的一两味花,冲泡后热敷,以温热为宜,或捣烂外敷,每日4~5次,有消炎解肿的功效4.鲜蒲公英或紫花地丁,捣成糊状,外敷眼睑;(呵呵……虽然有点丑,还好是躲在家里弄,不算影响市容)还有中医针灸与放血疗法。
只要两分外时间,认两个穴位即可:少商、隐白(如图示)。
主要是活血散结,泻头面之风热症。
耳朵上也可以放血治疗,但由于耳尖上的眼穴比较难找,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
我们将大拇指指角的两条线,就是沿着指甲壳边缘的横向和竖向向外延长,两条线的连接点就是少商穴。
隐白穴,在足大趾外指甲下一分左右,紧靠着趾甲边。
(经络穴位以国家发布的标准图为准,敬请查阅,以上图片为参考)实操方法:1、先找一根粗一点、但是针尖锋利的缝衣针,有医用三棱针的话最好了。
将针尖部分用酒精消毒一下,打火机烧一下也行。
2、然后找到大拇指旁的少商穴和大脚趾旁的隐白穴。
左眼发针眼的话就扎左手、左脚的。
反之,就扎右边的。
还有,如果是上眼皮长针眼就扎手指上的穴位,下眼皮有麦粒肿就扎脚趾上的穴位。
当然也可以手脚一起扎,效果更好。
3、找到穴位后先别急着扎,一定要将扎针部位消毒一下,拿针的手也要消毒。
最好就是先将手脚用肥皂打一遍,然后在穴位上涂抹酒精。
扎针之前用手指用力捋几下要扎的地方,让血充盈这个部位,扎后才会容易出血。
4、开始扎针,针尖要直着刺下去,刺入的深入是1-2分,也就是2-3mm深度(如果有糖尿病人测试血糖用的弹簧针,就更省事了,可以选择4-5挡的深度,一针可以见血)。
中医医治麦粒肿的常用方法
麦粒肿有内外之分,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
本病为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
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麦粒肿临床表现]
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
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
如果病变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
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外麦粒肿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
也有部分麦粒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留者。
[麦粒肿治疗]
中医药治疗
(1)外治法: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
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2)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叶10克、
甘草6克、防风,O克、天花粉12克、牛蒡子10克、芦根10克。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
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穿山甲12克、栀子1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归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银花各15克、大黄5克、芒硝10克。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或牛黄解毒丸。
[预防与调养]
麦粒肿局部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甚至造成海绵窦栓塞,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