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155.71 KB
- 文档页数:4
一串明珠于世——谈谈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中世纪文学曾经是一串被世人遗落的明珠。
19世纪以前,中世纪文学一直被西方的学术界所忽视,人们普遍认为那个经济停滞、政治反动的十个世纪的文学仅仅是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一个低谷,是一个缺乏光彩,没有灵魂,附庸于神学的傀儡。
直到19世纪早期,浪漫派作家们在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才得以重新挖掘,重新被世人认识,它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价值才得以大放异彩,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串曾经遗落的明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时间划分“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创,随后才得到欧洲各国学者的广泛采用的。
这个词起初含贬义,指的是西欧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的罗马文明瓦解,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那段缺乏光彩的十个世纪。
现在,在一般的史学著作中,中世纪的意义大致相当于文明社会的封建制时代,它的时间上讫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进一步区分又可将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
在西方的文学史中,中世纪文学一般只涉及上述前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不包括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二、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的封建社会也由此开始。
伴随着封建社会产生的是各对立阶级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欧洲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其次有东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还有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融合。
中世纪欧洲的四大文学类型一、骑士传奇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传奇是一种充满浪漫与冒险的文学类型。
这些故事讲述了无畏的骑士们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他们对荣誉、忠诚和勇气的追求。
在这些传奇中,骑士们通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恶龙、巨人和邪恶的巫师。
他们为了拯救公主、保护国家和维护正义而奋勇战斗。
他们的勇敢和无私的行为,使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些故事中的骑士们往往具有高尚的品质,如忠诚、正直和勇敢。
他们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重,并成为后世的楷模。
二、传说与神话中世纪欧洲的传说与神话是人们对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想象。
这些故事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信仰。
在这些传说和神话中,人们讲述了各种神秘的故事,如神话中的神祗、传说中的英雄和怪物。
这些故事常常涉及到人类与神灵的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生死和命运的思考。
传说与神话不仅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情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和思考。
三、抒情诗歌中世纪欧洲的抒情诗歌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类型。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抒情诗歌通常以爱情、友谊和自然为主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词语,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友谊的真挚与忠诚,以及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这些诗歌既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它们通过美丽的词句和动人的音韵,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四、寓言故事中世纪欧洲的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寓言和寓意来传递道德教育的文学类型。
这些故事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情节,向读者传达了各种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在这些故事中,动物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品质和行为。
通过这些动物的故事,人们可以看到各种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表达,如诚实、勤劳、谦虚和友善。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特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首先是众多民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其次是古典的先进文化与蛮族的落后文化的融合‘再次是东西方的融合’最后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
①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③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
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1 基督教思想主宰者中世纪文化,不仅教会文学,即使具有民间色彩的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2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国家的形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表现在英雄史诗中,这些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化精神,肯定现世生活,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3 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特定阶层的文学,比如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1 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学反映生活得面积极地扩展。
2 艺术形式有长足进步,以诗歌为主,作品变得精雅和完备,叙述作品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
3 表现手法上,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一时。
4 文学的情感功能趋于自觉和强化,各类复杂的心理得到成功描写。
中世纪的文学类型有哪些?主要有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民文学4种文学品种。
教会文学:以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为主要体裁,以普及宗教教义为主要内容,歌颂上帝、赞美基督、崇尚善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多梦幻的、蒙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善惩恶的说教。
中世纪文学大体
中世纪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以及骑士文学。
1.教会文学主要形式是宗教剧,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基督教信仰、教义和仪式,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贝奥武夫》、《荷马史诗》等。
3.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勇气、荣誉和忠诚等骑士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骑士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亚瑟王传说》、《罗兰之歌》等。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有城市文学,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其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等。
同时,中世纪也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讽刺诗歌,以及流浪汉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世纪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为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学主要四种形式
中世纪四种文学类型: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
(1)“教会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士们用拉丁文写成。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2)“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阶层的生活和理想,作品主人公大多为武艺高强、锄强扶弱、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
其题材有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拜占庭系统,主要写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的故事,如“奥卡森和尼柯莱特”;古代系统,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
(3)“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
大致可分为前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著名作品有日尔曼人的“贝奥武甫”和“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
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4)城市文学: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主要内容: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有:
1.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类型,主要包括圣经故事、祈祷文、赞美诗、圣徒传等。
这些作品通常以宣扬基督教教义和道德规范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通常表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以及对骑士精神的赞美;骑士传奇则讲述骑士冒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亚瑟王传奇》。
3. 城市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的另一种主要类型,主要包括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等。
韵文故事通常讲述道德训诫和历史故事,市民抒情诗则表现市民的爱情生活和对城市生活的感受。
这些文学类型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对于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中世纪英语文学
中世纪英语文学指的是产生于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至15
世纪)的英语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史诗:最有代表性的中世纪英语史诗是《贝奥武夫》(Beowulf),讲述了一位勇敢战士的冒险故事。
2. 神话和传说:许多中世纪英语文学作品来自于古代神话和传说,例如《亚瑟王传说》(Arthurian Legend),讲述了亚瑟
王和他的骑士圆桌骑士的故事。
3. 教堂文学:教堂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时的文学作品往往与宗教有关。
例如,《基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Christ)和《朝圣者指南》(The Pilgrim's Progress)。
4. 抒情诗:中世纪英语抒情诗以爱情为主题,反映了中世纪时期的骑士精神和礼仪。
其中最著名的是《托尼曼与伊斯德(Tristan and Isolde)》。
5. 殉道文学:中世纪英语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描写殉道者(即为信仰而牺牲自己的人)为主题。
例如,《绿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中世纪英语文学作品往往被传统口头文化的方式传承并被讲述,直到后来才被记录下来。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世纪的社会、宗教和文化背景。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世纪文学1.教会文学2.梦幻文学3.英雄史诗4.骑士文学5.城市文学(市民文学)6.温柔的新体诗派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以维持其封建统治;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颂歌、梦幻故事和宗教剧等;一般采用梦幻、象征的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梦幻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寓意手法,假托梦境、幻境或隐喻来反映生活现实,作品中常常出现地狱、天堂等,主人公往返其间,并有向导作指引,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寓意手法,代表作品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3.英雄史诗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
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可分为两类: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
早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事迹,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欧沃尔夫》;晚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产物,以歌颂英雄武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骑士文学指中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
基本内容是宣扬骑士精神,描写骑士冒险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体裁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叙事诗主要在法国北方,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其常见体裁,出色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伊瑟》。
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西方文学笔记之中世纪文学[教会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分期及认识的变化:欧洲的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476年西罗马为条顿族首领奥多阿克所灭亡)到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千年。
教科书一般把中世纪分为三个阶段:罗马帝国衰亡的450年到1050年为早期,1050年到1300年为盛期,1300年到1500年为晚期。
西方学者对中世纪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1、自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到十九世纪,人们形成一种传统认识,即中世纪是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发端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现代文明之间的低谷。
这期间经济停滞、倒退,政治反动,蒙昧主义盛行。
2、十九世纪早期的浪漫派对工业革命以及民族国家的官僚体制持抵触态度,他们在中世纪哥特文化中看到的则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妇女的崇拜与赞颂,对中世纪文学给予了较多的肯定。
3、二十世纪,中世纪研究队伍扩大,学者们应用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做了大量深入的专题研究。
尽管具体观点多种多样,但都认为上述两种认识有失偏颇。
二、关于中世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中世纪文化与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首先是众多蛮族部落(凯尔特人、日尔曼人、斯拉夫人)各自文化的融合;其次是古典的先进文化(斯多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蛮族的落后文化的融合;再次是东西方的融合(希伯莱、伊斯兰,拜占庭);最后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
(二)、中世纪所可注意者首推基督教的力量:基督教既能迎合知识水平较高的人们对思想和阐释经典的兴趣;又能凭借仪式和其它文化手段,如音乐、服装、建筑、画像等,满足目不识丁的广大民众的宗教需求。
教会掌握着传统以及当代一切的学问和知识,维持了欧洲的统一信仰和价值,一千多年里无人能臵身其外,甚至无人想要臵身其外,它渗透社会生活的各层次,为上至真理的探求,下至生老病死、饮食起居提供了无所不包的意义框架。
正因此,它亦成为世俗政治权力的有力制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