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5.第⼆章中世纪⽂学第⼆章中世纪⽂学第⼀节概述⼀、中世纪⽂学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
⼀般认为,公元5⾄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化和⽂学史上,中世纪⼀般指前两个时期,⽽后期⼀般称为⽂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①奴⾪制的终结奴⾪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起义和北⽅外族⼊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这⼀年标志着奴⾪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个句号。
②蛮族(指⽇⽿曼⼈和斯拉夫⼈)登上历史舞台侵⼊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曼⼈和斯拉夫⼈,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曼⼈。
⽇⽿曼⼈原来是些⽒族部落,正处于⽒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量⼟地,成为⼤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从新主⼈⼿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和⾪农以及贫困破产的⾃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曼⼈在帝国废墟上建⽴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地的⼤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过程经过了⼏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地不断发⽣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2)封建社会⽣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盾封建社会的建⽴使原有⽣产关系发⽣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劳动,农奴有了⼈⾝⾃由,可以占有部分⽣产⼯具和⽣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产⽔平⽐奴⾪社会有发很⼤提⾼。
整个社会⽣产⼒的了很⼤发展。
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盾。
外国文学讲义-中世纪文学一、历史背景—最黑暗的世纪日尔曼民族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欧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476年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意识形态是宗教和神学,基督教是封建社会的支柱。
教会掌握了土地,控制了文化,乃至控制了世俗政权。
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古代文明和日尔曼先前的文化遭到排斥和摧残。
二、思想特征:(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3)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三、中世纪欧洲文学概述(一)主要文学类型1、教会文学:文学为宗教服务,主要内容是以《圣经》为指导,讲述宗教故事,歌颂上帝、赞美基督、崇尚苦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2、骑士文学: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主要包括“忠君、护教、行侠”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宗教、爱情、冒险三种主题以及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裁。
例如《破晓歌》、“亚瑟王传奇”。
3、英雄史诗和民谣:包括蛮族史诗和封建史诗。
后者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4002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城市文学:代表作是法国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四、但丁及其《神曲》1、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1265年—1321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
1307年开始创作《神曲》,1321年完成。
1321年9月病逝。
2、新旧交替时期的巨著—《神曲》原名《喜剧》,后来薄伽丘为它加上“神圣”一词,汉语译为《神曲》。
包括三篇,每篇33章,加上序诗共100篇、14233行。
(1)写作动因:爱情的升华;人生与社会因素(2)结构与内容全诗由《地狱》、《净界》和《天堂》三篇组成,共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
中世纪文学作品探讨中世纪,通常被认为是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段的文学作品深受宗教、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展现了从古代经典到文艺复兴之间转变的重要过渡。
接下来,将对中世纪文学的主要体裁、代表作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世纪文学的主要体裁宗教文学宗教在中世纪社会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宗教文学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许多作品探讨了信仰、救赎和道德问题。
例如,减轻人们对神秘主义和教义困惑的《圣经》翻译以及《神曲》都是杰出的代表作品。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重要作品,该诗以诗歌形式描绘了他在天堂、地狱和炼狱的旅行。
通过这个生动的叙述,但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信仰之旅,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更奠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也是中世纪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通常叙述骑士冒险与爱情的故事。
这类作品体现了忠诚、勇敢及荣誉等骑士精神。
同时,这也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映。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骑士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亚瑟王及其骑士们共同维护正义与荣誉,其故事充满了幻想与冒险。
骑士精神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并展现出当时贵族阶层对于忠诚及荣誉的重视。
世俗文学除了宗教与骑士文学外,世俗文学也逐渐获得关注,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比如,散文、民谣等形式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杰弗里·乔叟所著,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示了中世纪英格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人情世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性。
中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中世纪文学常常围绕几个重要主题展开,包括宗教信仰、骑士精神、爱情与道德等,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信仰与救赎在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文学简史分类一、古英国文学古英国文学是指公元5世纪至公元11世纪之间的英国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英国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的口头传承方式流传下来。
最早的古英国文学作品是口头传承的史诗,如《贝奥武夫》和《西德里克史诗》。
这些作品描绘了英雄壮举和神话传说,展现了古英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二、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之间的英国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基督教和法国文学的影响,主题涉及爱情、骑士精神和宗教信仰等。
最著名的中世纪文学作品是《亚瑟王传奇》,它描绘了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体现了骑士精神和中世纪的价值观。
此外,还有一些宗教戏剧,如《诗篇》和《谢弗尔诗篇》等,用于教育和传播基督教信仰。
三、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文学是指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主题多样化,包括诗歌、戏剧、散文等。
著名的文艺复兴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启蒙时代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是指18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对理性、科学和人权的追求。
著名的启蒙时代作家包括约翰·洛克、伊莱扎·海伍德和亚当·斯密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政治、哲学和经济等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经典之作。
五、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指19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和想象力。
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乔治·戈登·拜伦等。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内心世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诗集》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文学和中古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与欧洲历史和文学的发展有关。
中古文学指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而中世纪通常指的是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中古文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部分,受到了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古文学的突出特征是宗教色彩、民间文学色彩和开创性。
在这个时期,教会文学或僧侣文学比较盛行,这类文学形式通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
此外,骑士文学也是中古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源于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的叙事诗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并取自民间传说。
中世纪文学在中古初期和中期发展最为突出,末期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在中世纪后期,城市文学得到了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寓言讽刺叙事诗,例如《列那狐传奇》。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具有多元化特点,其中包括了城市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等多种形式。
总的来说,中世纪文学和中古文学都是欧洲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在欧洲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世纪文学大体
中世纪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以及骑士文学。
1.教会文学主要形式是宗教剧,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基督教信仰、教义和仪式,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贝奥武夫》、《荷马史诗》等。
3.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勇气、荣誉和忠诚等骑士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骑士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亚瑟王传说》、《罗兰之歌》等。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有城市文学,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其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等。
同时,中世纪也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讽刺诗歌,以及流浪汉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世纪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为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包括史诗、传奇、骑士文学、教会文学和民间文学等。
这些类型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史诗,史诗是中世纪文学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史诗通常讲述英雄人物或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费尔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
史诗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而闻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是传奇,传奇是中世纪文学中另一重要的类型。
传奇常常讲述一些神秘、神奇的故事,如《亚瑟王传奇》、《特洛伊传奇》等。
传奇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和神秘的氛围吸引着读者,成为中世纪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骑士文学也是中世纪文学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骑士文学以武士精神和骑士道理念为主题,如《圆桌骑士传奇》、《巴黎圣母院》等。
骑士文学描绘了中世纪骑士的生活、爱情和冒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教会文学通常以宗教题材为主题,如《天堂》、《炼狱》等。
教会文学反映了当时基督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神圣和永恒的追求。
最后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中世纪文学中最贴近民众生活的类型。
民间文学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如《格林童话》、《千一夜》等。
民间文学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总之,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类型不仅丰富了中世纪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中世纪文学主要四种形式
中世纪四种文学类型: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
(1)“教会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士们用拉丁文写成。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2)“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阶层的生活和理想,作品主人公大多为武艺高强、锄强扶弱、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
其题材有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拜占庭系统,主要写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的故事,如“奥卡森和尼柯莱特”;古代系统,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
(3)“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
大致可分为前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著名作品有日尔曼人的“贝奥武甫”和“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
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4)城市文学: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主要内容: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有:
1.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类型,主要包括圣经故事、祈祷文、赞美诗、圣徒传等。
这些作品通常以宣扬基督教教义和道德规范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通常表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以及对骑士精神的赞美;骑士传奇则讲述骑士冒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亚瑟王传奇》。
3. 城市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的另一种主要类型,主要包括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等。
韵文故事通常讲述道德训诫和历史故事,市民抒情诗则表现市民的爱情生活和对城市生活的感受。
这些文学类型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对于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世纪文学1.教会文学2.梦幻文学3.英雄史诗4.骑士文学5.城市文学(市民文学)6.温柔的新体诗派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以维持其封建统治;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颂歌、梦幻故事和宗教剧等;一般采用梦幻、象征的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梦幻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寓意手法,假托梦境、幻境或隐喻来反映生活现实,作品中常常出现地狱、天堂等,主人公往返其间,并有向导作指引,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寓意手法,代表作品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3.英雄史诗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
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可分为两类: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
早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事迹,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欧沃尔夫》;晚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产物,以歌颂英雄武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骑士文学指中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
基本内容是宣扬骑士精神,描写骑士冒险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体裁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叙事诗主要在法国北方,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其常见体裁,出色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伊瑟》。
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中世纪文学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是指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
由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与现代有很大差异,因此中世纪文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宗教性质的强烈。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许多中世纪文学作品都以宗教为主题,表达对信仰、神圣和灵魂救赎的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圣经》的译本和解释,以及各种宗教戏剧,如中世纪奇迹剧和道德剧。
另一个特点是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崇尚。
中世纪骑士团体的兴起导致了一系列以骑士为主角的叙事作品的出现。
这些作品常常描述骑士的勇敢、荣誉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包括了民间文学和口头传统的元素。
这些作品通常是以诗歌形式传唱,讲述了民间英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撒克逊诗歌》和《亚瑟王传说》等。
总的来说,中世纪文学在宗教性质、骑士精神和民间元素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中世纪文学作品探讨中世纪文学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其中包括史诗、骑士故事、神话传说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不仅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
本文将从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著名作品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中世纪文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宗教题材广泛。
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宗教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圣经》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和神话成为了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素材,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骑士精神的崇尚。
骑士精神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核心之一,体现了勇敢、忠诚、正义的价值观。
骑士故事是中世纪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以描写英勇骑士的冒险故事和对美德的追求为主题。
另外,民间传说与神话传统流传。
民间传说和神话传统是中世纪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亚瑟王传说是最为著名的,描绘了亚瑟王及其骑士团的故事,被认为是中世纪文学中的经典。
一些民间英雄的传说也广为流传,如罗宾汉等。
著名作品及其影响中世纪文学中有许多著名作品,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
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讽刺了中世纪文学中的骑士精神。
它以幽默的笔调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幻。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作家乔叟创作的一部作品,以朝圣者的旅途为背景,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故事形式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价值观。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英雄传说的一部作品,描绘了罗宾汉及其同伙与不义之徒斗争的故事。
这部作品强调了正义与勇气的重要性,并对中世纪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批判。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世纪文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文学,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体裁,如史诗、传说、骑士小说、神话、寓言、诗歌等。
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性质: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往往与宗教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许多作品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信仰而写的,如《圣经》、《天路历程》等。
2. 口头传承:中世纪文学大多是口头传承的,很少有书面记录。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
3. 女性形象: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被理想化和神化的,她们通常是美丽、贞洁、善良、温柔的代表。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价值观。
4. 骑士精神:中世纪文学中的骑士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代表了勇气、荣誉、忠诚和正义的精神。
骑士小说是中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们通常讲述了骑士们的冒险故事和爱情故事。
5. 象征主义:中世纪文学中常常使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象征物和象征动作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天路历程》中的天路
和各种障碍物都是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和人类面临的困难。
总之,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点是多样的,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中世纪文学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文学概述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一)中世纪的阶段划分:1、早期5-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标志是封建庄园、骑士制度及等级制度的形成。
天主教思想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
2、中期2-14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主要的历史事件是十字军东征和地理大发现。
3、末期15-17世纪中叶,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三种文化的综合1、是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2、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3、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欧洲中世纪文化,使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它的印记。
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3、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二)艺术特征:1、表现领域的广阔性: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3、表现手法的丰富性:4、表现技巧的自觉性:5、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三、中世纪文学的主要(基本)类型:(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中古初期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
它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主要内容是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来世思想等。
主要文学形式是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圣者言行录等。
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缺乏真实性,不免公式化、概念化缺陷。
代表作《圣亚力克西的生涯》。
(二)骑士文学1、骑士文学的涵义:骑士文学:伴随中世纪西欧社会骑士制度而出现的一种世俗封建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
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要内容,分为抒情诗和传奇两种类型。
骑士抒情诗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破晓歌》最为著名。
中世纪文学的特点中世纪文学是指大约从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文学,这段时期有时也被称为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文学的特点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1.宗教主题:中世纪是宗教信仰非常浓厚的时期,因此文学作品普遍涉及宗教主题。
许多作品通过宗教故事、传说或道德寓言来传递信仰和道德观念。
2.封建主义和骑士精神:中世纪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因此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与封建制度和骑士生活相关的描写。
骑士精神强调勇气、荣誉和对贵族阶层的忠诚。
3.诗歌和散文结合:中世纪文学早期以诗歌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崭露头角。
散文成为表达宗教、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4.史诗和传说:中世纪文学中流行史诗,如《尼贝龙根之歌》和《罗兰之歌》等,以及传说,如亚瑟王传说,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通常以英雄事迹和奇幻元素为特色。
5.教育和神秘戏剧:中世纪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教育性质的作品,如教会文学和神秘戏剧。
这些作品旨在传授宗教知识,普及宗教教义,同时也提供娱乐。
6.民间文学:除了宗教和贵族文学,中世纪还涌现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传说、民谣和俚语文学等体裁得到了发展,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信仰。
7.宫廷爱情文学:在中世纪文学中,宫廷爱情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作品中描绘了贵族阶层的爱情故事,强调纯洁、高尚的爱情观念。
8.文字的装饰性:中世纪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修辞和装饰性,作者注重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来展现文学的艺术性。
9.缺乏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不同,中世纪文学更倾向于强调社会整体和集体的价值观。
中世纪文学的这些特点在欧洲各地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和文化的特殊面貌。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公元 5 世纪—— 14 世纪)第一节概述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根源于希伯来民族独特的人本意识,完全异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观念。
它强调人的理性对原欲、灵魂对肉体、崇高意志对世俗人性的超越,走向极端之后,蜕变为绝对意志(上帝)对人性的奴役和摧残,人本意识异化为神本意识。
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性萎缩枯竭,其文学价值微薄。
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世俗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 、新生的封建国家是民族文学的摇篮。
2 、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为教会文学奠定了统治地位。
3 、城市的兴起为市民文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思想特征:1 、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有极强的渗透力,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文学以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为宗旨;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创作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世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宗教藩篱。
2 、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中世纪各民族史诗,描述封建国家的创立,追述开国帝王的不朽功绩,歌颂民族英雄,表现出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英雄主题。
民间谣曲表现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骑士文学宣扬忠君护教思想,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3 、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爱情生活,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是对古希腊人本主义世界观的承续,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拨。
市民文学中的世俗观念和生活情趣,同样具有较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艺术特征:1 、表现领域的广阔性: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种种文化意识。
在剧烈裂变整合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2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各民族文学的摇篮,欧洲各国在创建自己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在教会文学之外,世俗文学以民间文学的形式,焕发出异常活跃的生机,主要有各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3 、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中世纪文学特别是宗教文学以梦幻、隐喻、象征为主要手段,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哲理特点,而世俗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较为突出。
骑士叙事诗中的心理描写为欧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表现技巧的自觉性: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进入“文的自觉”阶段,在抒情、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由古典的繁杂,走向洗练和简约。
“繁杂”体现思维的原始性、机械性和惯性;“简约”体现思维的自律和节制,表明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把握趋于理性。
三、中世纪文学的内容(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
主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
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鼓吹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局限:禁锢鲜活的人性,遏制人的创造力。
艺术上,以梦幻、隐喻、象征为主要手法,哲理性强,但说教气味浓厚,公式化、概念化特点明显。
(二)世俗文学1 、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早期英雄史诗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集体口头创作,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表现早期部落首领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
中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泊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王子远征记》等。
民间谣曲以英国的“罗宾汉谣曲”最为著名,塑造了一批以罗宾汉为首的杀富济贫的侠客好汉,表现其侠义行为和反抗精神。
2 、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代表)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的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主题其一是宣扬“忠君、护教、行侠” 的骑士精神;其二是反对禁欲主义。
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3 、市民文学(以法国为代表)市民文学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以讽刺手法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
语言质朴幽默,风格生动活泼。
主要有:(1 )韵文故事。
代表作有法国的《驴的遗嘱》和《农民医生》等。
(2 )长篇叙事诗。
代表市民文学的最高成就,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 3 )抒情诗。
以法国的吕特博夫和维庸为代表。
( 4 )戏剧。
其前身是宗教剧。
主要形式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
法国笑剧《巴特兰律师》是其代表。
第二章第二节但丁一、生平创作概况1 、历史地位:但丁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其思想观念具有二重性。
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如是评价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 、生活史:(1)神奇的精神之恋但丁的创作与他一次神奇的精神之恋息息相关。
但丁9 岁见到贵族少女贝阿德丽采,产生了神秘的精神恋情。
18 岁在街上第二次相遇,贝阿德丽采行礼问候,但丁仿佛受到上天的赐福。
贝阿德丽采后来嫁给一位银行家,24 岁时死去。
这位贵族女子成了但丁一生苦恋的精神偶像和创作动力。
抒情诗集《新生》就是献给贝阿德丽采的恋歌。
在《神曲》中,但丁让贝阿德丽采成为天国的圣女,是引导但丁走向天国的精神信仰。
(2 )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有两个对立的党派: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基白林党(支持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支持教皇)。
但丁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支持贵尔夫党,体现了反封建思想。
贵尔夫党执政后,又站在白党立场上,反对教皇干涉内政,体现了他的反教会思想。
(3 )苦难而辉煌的流放生涯在党派之争中,但丁被判终身流放,没收全部家产。
如果返回故乡,将被处以火刑。
在流放中,他“几乎乞讨着,差不多走遍了说这种语言的地方。
”在20 年的流放生涯中,他游览、观察、讲学、访友、思考、写作、思乡……最终客死他乡。
这又是一次辉煌的创作之旅,流亡期间,但丁创作了伟大的《神曲》、三部经典论著:《论俗语》、《飨宴》和《帝制论》。
3 、主要作品:两部诗集:早期诗集《新生》,是献给精神恋人贝阿德丽采的31 首抒情诗;《神曲》:是诗人探索个人、民族、人类精神出路的心灵史。
三部论著:《论俗语》:是研究与拉丁文相对立的各区域方言的著作,但丁认为要综合各地区俗语的优点,提炼成一种“光辉的俗语”。
《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飨宴》:是第一部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的作品,但丁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诗歌和古今科学文化知识,认为它们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故名《飨宴》。
《帝制论》:提出政教平等、分离的观点,反对教会干涉政治。
对欧洲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雪莱称但丁是“第一个宗教改革家。
”二、《神曲》评析1 、《神曲》的基本内容:写但丁幻游三界的一场白日梦。
写诗人在人生的中途(35 岁)时,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正待走向光明小山头——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豹子、狮子和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诗人惊慌呼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受天上圣女贝阿德丽采之托,引导但丁经过地狱、炼狱,最后由贝阿德丽采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地狱篇》:地狱形似漏斗,一共9 层。
地面上是“地狱走廊”,关着“骑墙派”。
第一层是“候判所”,关着生于基督之前,未受洗礼的异教徒。
其余八层,关押着生前愤怒、信奉异教、强暴、欺诈、背叛罪孽的亡魂。
根据罪孽大小,忍受不同的酷刑。
《炼狱篇》(又叫《净界》):炼狱在净界山上,内部分七层。
但丁进入山门,天使在他额头上刻下7 个“ P ”字母,象征人类的七大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
每升一层,净化一种罪恶,天使就抹去一个“ P ”。
最后,来到山顶——地上乐园。
净界山内部的七层,加上山前通往海滨的小路和地上乐园,一共也是9 层。
《天堂篇》:维吉尔不是基督徒,所以由贝阿德丽采接替但丁,引导他进入天堂九重天。
生前为善者,在此享受天国的幸福。
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见到上帝本体,如电光一闪。
全诗结束。
2 、《神曲》“四义”(主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提出“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秘奥的四种意义。
”受此启示,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探讨《神曲》的主题。
(1 )字面意义:描述“亡灵的境遇”。
(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2 )寓言意义:但丁幻游三界的故事,包含多种寓意:A 、喻示人类怎样从迷惘和罪过中,经过苦难的磨砺,到达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历程。
即“人们由善行将得到善报。
”B 、喻示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意大利民族,如何通过政治改良和道德净化,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地狱”代表意大利黑暗现实,“净界”代表改良净化之路,“天堂”代表理想社会。
C 、隐喻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走出精神绝境的必由之路。
“黑暗森林”隐喻思想困境,“地狱”是痛苦灵魂的真实写照,“炼狱”是对苦难的提纯,“天堂”是智慧圆满的理想境界。
D 、展示人性的两面:魔鬼的一面(地狱)和天使的一面(天堂)。
人性本是善恶一元的合金。
它体现人最终如何在理性和信仰的指引下,去恶存善,净化灵魂,锻造纯金品格,实现人性善的价值和意义。
E 、隐喻一个人在世间的修行:表现人在强大欲望(豹、狮、狼)面前的困惑、恐惧、沉沦、升华和超越。
“黑暗森林”象征人性的“无明”状态;诗人“迷路”,“惊慌呼救”,表现困惑、恐惧心理;“地狱”象征人在欲望中的沉沦;“净界”和“天堂”,象征人对欲望的升华和超越,终成正果的圆满结局。
(3 )哲理意义:但丁又表述为道德意义。
对人类提出道德警示,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只有在苦难的磨练中(地狱),净化人自身的灵魂(炼狱),才有资格、有权利享受真正的幸福(天堂)。
(4 )秘奥意义:指对未来神圣事物的真理性预言,诸如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穿越地狱就是天堂;等等。
3 、《神曲》思想艺术的二重性思想内容方面:(1 )爱国主义情感:但丁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面对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现实,但丁痛心疾首:“帝国的花园荒芜了。
”希望“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
”(2 )反教会思想:但丁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
但丁在《神曲》中提出“两个太阳说”:“造福世界的罗马/ 向来有两个太阳/ 分别照耀两条道路/ 尘世的和上帝的。
”《神曲》多处揭露教会的伪善本质,《炼狱》中写:凡诗人走过贪财者忏悔之处,只见贪财的教士躺满一地,连落脚都困难。
又把在世的包尼法西八世打入地狱。
(3 )肯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人的理性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