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中之重】毛笔笔法基础训练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24
书法学习基本训练知识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
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
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
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
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
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
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
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
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
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
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
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
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
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
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
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
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1、移心法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
此法适用于初学。
2、抽锋法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
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
特点是迅捷。
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
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
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
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
如何起笔、行笔、收笔基本笔画入门没有基础的朋友,可以先做下图中的练习笔画介绍毛笔书法的笔画成形,都由起笔、行笔与收笔这三部分组成。
起笔更显重要,尤其是楷书更需重视起笔。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顺入,折入的方法。
逆入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
逆入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
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
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
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入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逆锋一般适用于隶书、篆书,而楷书尽量少用(除写大字)。
顺入起笔顺入,就是笔锋顺着行笔方向入笔,笔画轻巧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
折入起笔的锋尖自左上方向右下方下落称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起笔处略方有棱角,成方头笔画,显得精神刚毅。
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但这锋不要露出,该起笔法是最常用,更适合于初学者。
调锋笔画起笔落纸有以上三种方法,最难的是起笔后进入行笔之前的调锋。
调锋的关键不是提笔,不是转锋,更不是转笔杆,而是往落笔的反向轻微地推回笔杆。
推动过程中,与纸接触的笔毫是纹丝不动,不提高或不离开纸的,只是笔杆略微往回移动了些,笔杆移动后,不与纸接触的上部分笔毫已靠近笔画中心而且几乎是站立的,只要往接下去所写笔画的方向略带笔杆,笔画就被调成了中锋。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
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
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
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
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1、移心法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
此法适用于初学。
2、抽锋法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
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
特点是迅捷。
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 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
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
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
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
毛笔书法入门的一些基础训练方法
1、几何图形训练法
2、横画训练
3、运笔训练
4、中锋行走训练
5、画圈练习
体验笔墨纸砚的性能,并能熟练掌握毛笔的起笔、收笔以及线条的粗细的均匀程度。
说明: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但是想学好笔画也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写成任何笔画都需要你的笔可以在切,推,转,提,按等用笔方法中自由转换。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运笔动作怎么练习呢?
基本训练如果对你来说是分分钟的事:发现了吧,中锋笔法的练习在篆书里面基本都涵盖了。
在毛笔的笔头中你在书写过程中会用到的不同部分。
基本的“提”“按”训练可以参考上面的示例图。
6、书法线条的训练方法
1
直线训练法
要领:中锋用笔气要平,力要均,藏头护尾,体会如锥画沙的感觉。
线条质量效果圆、厚、活,且忌、平、死。
2
画圈训练法
要领:中锋用笔,笔要提起来,注意用笔转换,保证线条质量,体会线条节奏,气贯线中。
3
S线训练法8字训练
要领:注意中锋和侧锋的用笔转换,使用笔提按,用笔要毛,用笔要入纸,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
4
波浪线训练
要领:一根波浪线画完要和下根气贯上,重点体会线质的松毛,墨色的虚实变化,用笔的轻重提按,节奏变化,在线条的行走中注意中指微微拨动,练习指力,有助加强笔力。
5
不规则线条训练
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体会毛笔笔根到笔尖的运动规律,提按,起倒,收放的用笔技巧、练习作者控能毛笔的能力,达到心手相应的境地。
图解毛笔的起笔与运笔展开全文运笔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
弹性破坏难以复原。
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
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三分笔示意图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1)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2)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如果是初学书法,小编推荐大家一种练习运笔调峰的方法,这也是一些高校教学使用的方法,画圈。
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以一点为中心慢慢向外扩散性画圆圈,就像小孩吃的大大卷一样。
这样练习运笔、画线条、调峰对以后学写草书也有帮助。
楷书笔画技法如何训练楷书是常见的书法类型,那么你想要让你的孩子学习楷书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楷书笔画技法训练方法,来欣赏一下吧。
楷书笔画技法训练方法一、从下向上的运动法。
其方法是:起笔时笔锋向下重行,行笔时笔锋向上轻行。
二、从上向下的运动法。
其方法是:起笔时笔锋向上笔锋轻行,行笔时笔锋向下重行。
任何笔画在起笔、收笔处不能有虚尖,重与轻或轻与重要过度自然,不能乎轻乎重,反差过大。
楷书学习方法1.坚持临摹学书临摹字帖,也称摹临,是学好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书学捷要》说:“临摹同工,是学书大要。
”由于临摹字帖需要长期进行,容易产生急躁烦难的情绪,所以要有恒心耐性,坚持不懈,以古人缸干、皮穿的精神,达到既能惟妙惟肖的“人帖”,又可推陈出新的“出帖”。
《学字》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即迁。
”学习书法需要坚持临摹,是因为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技法达道通理、表性传情的性质决定的。
临摹首先要选帖,通常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烦四家的楷书中,选择一部字帖,临好以后再转学另外一家。
现把摹临的方法扼要分述如下。
(l)摹帖法摹帖也称摹影、影摹,有三种方法:一是用透明而不浸墨的书写纸盖在字帖上面,用毛笔对着字画摹写,笔随影走,称为摹影。
二是用薄纸盖在字帖上面,先照着字体轮廓勾描成空心字,然后填写成黑体字,称为“双钩”,也称“响拓”(现今可用复印)。
三是用书写纸盖在字帖上,先用硬笔画出字体笔画的中心线,然后对照字帖,用毛笔顺细线摹写。
这样的摹临书写,既便于把字体结构写准,又易于把笔画写活,是摹帖的好方法。
至于摹临字帖的次序,虽然宜于先摹后临,但是也需要交插进行,互辅而成。
(2)临帖法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模仿着帖上的字书写。
其方法也有三种:一是对临,就是看准字帖上的字,在纸(楷书先用有格的纸)上振笔直书。
须注意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不可看一笔写一笔。
每写好一遍,须总结经验,再写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