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_银翼杀手_中的建筑设计_陈冠峄
- 格式:pdf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3
大头观影手记——电影里的建筑时尚由大头帮帮帮主发表在虎扑篮球·步行街 /bxj最怀念的时光,去上课途中随手拍的街景。
(Music: I'm The One, by 渡邊善太郎 ,选自电影《天使之恋》'My Rainy Day' 原声大碟。
)入了建筑这行,才发现很难避免“被电影”。
比如讲师来自好莱坞的,便会特意安排一两节课,去人家的老巢观摩,听听那些个幕后大鳄唠嗑;建筑评论课,则喜欢装模作样的播点非主流电影,口味重的没法形容。
至于UCLA校园经常被租用来拍电影电视的事情,更是习以为常了。
这些人有时候连场地也不封,照拍,大家也跟没事儿一样照走。
说不定在哪部大片里,各位已经看到过帮帮的长发了........某个学期的设计课,指导教授巴顿·迈耶斯,师承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设计题目也与康的孟加拉达卡国会大厦这个名作有关,很自然的,以下这部电影便被列作了必读材料:路易斯康儿子拍他老爸的事迹。
帮主除了膜拜了大师的神来之笔以外,也对他可以同时摆平三位女士的能力深感佩服......世事总是充满了峰回路转的惊喜。
自那次设计课与巴顿相识以后,没过多久,帮主毕业了。
凭着一手自觉比较烂的徒手画,竟然不费什么周折的便在巴顿的事务所里谋了份职位,老师直接变成了老板!(巴顿其人,很有意思,将来一定抽空给他专门写一个《大头人物志》。
)获奖无数的巴顿·迈耶斯(Barton Myers)自宅。
位于加州圣塔巴巴拉。
帮主平时的工作那是相当轻闲。
聚众喝咖啡的时间此起彼伏。
记得有一天,左顾右盼不见老头子出现,一问同事,说是回圣塔巴巴拉打理自家的房子,周末有人过去借来拍电影。
据说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每租一次收成都相当可观,一天下来租金8千美刀以上。
拍什么片子的都有,唯一的原则是:不准拍“河蟹”镜头........不过,至今我也没亲眼看到过巴顿的房子在电影屏幕上出现。
倒是帮主的另一位老师,我的毕业设计指导教授Thom Mayne的建筑,由于其超前卫的设计理念和极具冲击力的造型,屡次被各种时尚大片纳入镜头,不止一次的在大屏幕上震撼我的眼球。
建筑无法脱离策划而存在。
而在Le Fresnoy,高度复杂的策划要求建筑师在同一个空间内为三种并置的活动—艺术创造、艺术展示和艺术学习做出恰当安排。
Le Fresnoy绝非出自某种单一的逻辑,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个多重的、异质性的空间来讨论。
不过首先,我想暂时先将Le Fresnoy项目放到一边,借着几年前的一些图像谈一谈异质性的问题。
1969年或1970年,我和朋友在巴黎做了一个名为“自己动手做城市”的项目,它以拼贴和图式的形式,运用“神话性的”技术,半是严肃半带嘲讽地对巴黎市郊的萨尔塞勒和加吉戈内斯之类的地方提出了看法。
在一张很有代表性的合成照片中,一架手摇风琴、一台电视机和两个人并置一处,意味着同为日常生活元素的它们价值相当。
这件作品无意于在各个元素当中形成等级优先次序或者暗示因果关系。
不同元素彼此完全可以进行交叉互换。
另一幅图像更为出名,来自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电影《罢工》。
许多图像叠加在一起,它们之间同样不存在等级次序,每一帧画面内的元素之间也不存在驱动关系。
为什么以这两幅图像作为本文的开始呢?在1983年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我的研究始终处在建筑学的“边缘”。
同代人中对建筑学进行全盘驳诘的思想同道们处境也大抵如此。
我剖析19世纪和20世纪大半时间里沿袭下来的种种规则定式,试图找到一种思考建筑学的全新方式,并最终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建筑学边界与极限这一领域。
而在那时很多人已经无可奈何地转向建筑记忆、常量和类型学历史主义式的研究。
我们正是站在边缘的位置上试图复兴建筑学思考,间或也会从艺术研究以及先锋文学、哲学和电影中寻找答案。
建筑学早已不是一门独立自足的学科,它同样处于各种思想的潮流与碰撞之中。
将不同学科与艺术门类的观念碎片加以整合的经历为我们设计Le Fresnoy埋下了伏笔。
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教育项目颠覆传统艺术学习模式的雄心,我们心领神会。
这里是两张图:德绍的包豪斯和Le Fresnoy。
构成方法与建筑空间的组合特征与电影蒙太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指出镜头本身仿佛是中性的,只是在蒙太奇中才获得含义。
其实把建筑中的元素如:梁、板、柱比作镜头的话,一样也是“中性”的,只有把这些要素组合成整体才具有建筑形态。
如何利用电影蒙太奇的理性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镜头单元”加以“拍摄设计”后,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镜头”有机地组织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运动整体。
[3]当代建筑师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吴萱在《建筑设计与蒙太奇思维》一文中强调:艺术结构的实质都是对现实进行组织、改造选择和处理.使内容高度集中.沿着最能激动人心的轨迹发展……蒙太奇的实质就是选择和处理现实的方法。
建筑也是如此。
一个空间系列中,各个空间的材料组织,就好像一幅画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组织一样,包含着结构的技巧。
从构图来看,电影和建筑都注重主从与层次、统一与变化,动静和节奏等原则……类似电影中镜头的组接,建筑空间是以相互邻接的形式存在,相邻空间的边界线可采用硬拼接以形成鲜明轮廓,也可采用交错、重叠、嵌套、断续、咬合、搭盖等方法组织空间,形成不确定边界和不定性空间,类似于电影中化入化出、淡入淡出、叠印等蒙太奇手法。
[4]1.1.3 解决图像与形象的问题是建筑与蒙太奇的共同目标电影在结构上常用蒙太奇的连接方法。
借用montage这个法国建筑学的名词,意思是将各种个别的建筑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设计,分别加以处理,而获得比原来个别存在时更高的价值。
如同在建筑方面,若干块砖砌起来,便不是砖,而是墙了。
四堵墙加上其他材料组合起来,便成为房子。
在电影中,蒙太奇的作用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说明一种含义,多个镜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组合或系列,又产生一种新的效果,能产生它们独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意义或具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
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的未来城市景观解析赛博朋克作品中的未来城市景观常常被描绘成拥挤、繁忙、充满高科技和异化的环境。
这些作品常常将科技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想象出了一个未来城市的样貌,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复杂的建筑结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和装置。
以下是对几部热门的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的未来城市景观的解析。
1.《银翼杀手》中的洛杉矶《银翼杀手》中的未来城市洛杉矶被分为两个部分:上城和下城。
上城是富有的财富和科技中心,而下城则是贫困和混乱的地区。
整个城市被黑色的烟雾笼罩着,城市里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建筑物和繁忙的人流。
在这个城市中,高楼大厦中有数不清的企业和公司,人们趋之若鹜,希望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
这个城市的型态与现在的洛杉矶极不相似,高楼建筑没有花园和空地,而是被用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电子设备。
2.《全面回忆》中的首都《全面回忆》中的未来城市首都,原本是被繁华的街道、高楼大厦和高速磁悬浮列车所覆盖。
城市的地下层有着广阔的隧道、车库和河流,能使人们更快地到达城市中的各处。
不过,在这个城市中,黑市活动极为猖獗,黑帮和恐怖组织与政府军队不断地进行斗争。
这个城市里没有安全,每天都有暴力事件发生。
虽然拥有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帮助人们完成各种工作和活动,但也对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3.《攻壳机动队》中的新港市《攻壳机动队》中的未来城市新港市更加先进,几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
这个城市有一个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
与现实生活相比,这个城市的虚拟世界更加安全,人们没有拦路抢劫和杀害的危险。
在这个城市中,科技成为了人类的助手,各种电子设备和机器人可以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很便利。
总之,这些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描绘的未来城市景观,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和城市景观结合的可能性,也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天台“漫游者”_华语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篇一天台“漫游者”_华语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一、引言华语城市电影中,天台作为独特的空间元素,频繁出现在众多影片中。
它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电影中叙事的重要场所。
本文旨在探讨天台在华语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叙事作用,分析其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角色互动以及视觉呈现等手段,构建起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二、天台的空间布局与叙事结构华语城市电影中的天台,往往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
从高楼大厦的顶层到老旧居民楼的屋顶,天台的空间形态多样,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在这些空间中,导演们善于运用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语言,展示角色之间的互动以及剧情的发展。
同时,天台的空间布局也为角色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和情感空间,从而丰富了故事情节的深度和广度。
在叙事结构上,天台常常作为电影的转折点或高潮部分。
它不仅为角色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场所,也是解决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地点。
通过天台这一特殊空间,导演们能够更好地构建故事情节的节奏和结构,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三、角色互动与情感表达在天台这一空间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表达尤为突出。
无论是朋友之间的谈心、恋人之间的约会,还是敌对双方的对峙,天台都为这些互动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氛围。
通过天台的空旷感和宁静感,角色的情感得以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观众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华语城市电影中,天台常被用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爱情电影中,天台往往成为男女主角表达爱意、倾诉心声的场所;在犯罪题材电影中,天台则成为角色进行交易、解决矛盾的地点。
这些场景通过天台这一特殊空间得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视觉呈现与审美体验在华语城市电影中,天台的视觉呈现也是一大亮点。
导演们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夜晚的天台上,灯光昏暗、人影绰绰,为角色提供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而在白天,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下的天台则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银翼杀手”一个人独处的空间
对于单身男性的个人空间的描绘
一个人、一张椅、一杯酒,
酷和自在的对碰
现代公寓设计多半是以白色为基调,而在本项目中,黑色元素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熙设计巧妙利用局部的金属和玻璃提升品质,细腻的金属质感和黑色基调赋予了整个空间神秘的氛围和格调。
空间元素,色彩本是单一的,为了让不同深度的黑色组成完美的协奏曲,设计师依着空间的属性、多层次的交叠,组合出空间机能的各个面向,并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艺术装置来打破黑色空间的沉闷,结合多样化的自由摆放形式来体现层次和独特性。
客厅以黑白为基调,空间里的每一处黑色,都在散发着神秘的力量感。
中熙设计运用金属和玻璃的材质感和光泽度,来缓和大体块的黑色领域给人的压迫感。
既点缀空间氛围,同时提升层次和
品质感。
墙面上的艺术画作远看是是简单的几何形,走进却又在表面上形成了高低不一的效果。
这种亦真亦假,既现实又虚幻的视觉冲击让空间笼罩上了一股独特的艺术感。
整个环境以黑色为基调,照明便尤为重要,因为黑色的房间,更需要有一种被点亮的感觉。
从玄关到餐厅位以及吧台处,设计师直观的将现代“黑”的调性与灯光穿插着呈现眼前:婉如飞碟的Flos 吊灯,黑色科技感的墙面艺术装置,线条简洁流畅的金属摆件等等,繁简穿插的手法使得空间中的灰黑元素拥有完整的连贯性。
优秀场景工艺数字化设计案例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超酷的游戏场景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呢?今天我就给你讲一个超厉害的场景工艺数字化设计案例。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奇幻城堡的游戏场景。
在这个案例里啊,设计师们就像是一群超级魔法师。
一开始呢,他们先得有个超棒的创意。
这个创意就像一颗种子,比如说要打造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城堡,这个城堡可不是普通的城堡哦,它得是那种坐落在云端之上,周围有魔法生物守护着的地方。
然后就到了数字化设计的环节啦。
设计师们打开他们的设计软件,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魔法盒子。
他们首先从城堡的外形开始设计。
你看,城堡的墙壁可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砖头砌成的,而是有着各种奇特的形状,像是被魔法扭曲过一样。
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独特的纹理,这些纹理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心绘制的。
比如说,有的石头看起来像是有着古老的符文在闪烁,这可不是随便画画的哦,是经过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参考,然后再用数字化工具一点点刻画出来的。
城堡的大门更是酷炫到没朋友。
那是一扇巨大的、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大门,门上雕刻着各种神话中的生物。
这些雕刻的细节简直绝了,每一根毛发、每一片鳞片都清晰可见。
这都是多亏了数字化设计里的高精度建模技术。
设计师们就像在捏泥人一样,不过这个“泥人”是在电脑里,而且可以无限放大缩小,不断地调整细节。
再看看城堡里面。
里面有错综复杂的走廊和房间。
走廊的天花板上挂着魔法吊灯,这些吊灯的光线效果都是通过数字灯光技术模拟出来的。
光线不是那种单调的白色,而是有着神秘的紫色和蓝色交织,就像魔法能量在流动一样。
房间里的各种家具也都是精心设计的。
比如说那张巨大的魔法桌子,它的表面有着魔法阵的图案,这些图案还会时不时地闪烁光芒,这也是通过数字化特效来实现的。
还有城堡周围的环境呢。
外面有一个巨大的花园,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也都不是普通的植物。
花朵大得像人脸一样,而且颜色超级鲜艳,仿佛在争奇斗艳地展示自己的魔法。
树木的枝干扭曲盘旋,像是在跳舞一样。
这些植物的形态和颜色都是通过数字化植物生成算法设计出来的,根据不同的魔法元素赋予它们不同的特性。
《论赛博朋克电影中艺术意象创构的空间性》篇一一、引言赛博朋克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流派,其融合了科幻、黑暗与后现代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视觉与文化表达。
在这类电影中,创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复杂的空间建构,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和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赛博朋克电影中艺术意象创构的空间性,从电影中的城市景观、未来技术以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分析其空间性的表达与意义。
二、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城市景观与空间性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城市景观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未来都市,或是破败不堪、充满末世氛围的地下世界。
这些城市不仅是角色的活动场所,更是电影主题与意象的重要载体。
创作者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展现出复杂的都市生活与社会关系,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这些城市空间中,存在着许多二元对立的空间关系,如现实与虚拟、未来与过去、光明与黑暗等。
这些对立的空间关系不仅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冲击力,还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在电影《银翼杀手》中,城市上空的高楼大厦与地下城市的对比,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与不平等;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错,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未来技术与空间性的艺术表达赛博朋克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未来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改造等,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这些技术不仅为电影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还为电影的主题和意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些未来技术的背景下,创作者通过构建复杂的空间关系,展示了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冲突与矛盾。
例如,在电影《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关系揭示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此外,未来技术的运用还为电影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得电影的意象更加生动、深刻。
四、角色塑造与空间性的心理投射在赛博朋克电影中,角色是传达主题和意象的重要载体。
创作者通过角色的塑造,将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问题投射到具体的空间环境中。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0…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丰富,而电影是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享受电影带来的无限魅力,可以获得视觉上的满足。
电影拍摄过程中会运用不同的手法,其中,构图、色彩、镜头视觉特征等在电影中都有着重要意义。
电影事业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理念趋于成熟,电影中凝结着一代代电影人的情感,观众观看电影,获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与电影的情感共鸣。
1…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镜头运动电影的发展与摄影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高科技技术支持下的摄像镜头有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跳焦、变焦、定焦、长焦等镜头摄像技术与使用方法都可以通过导演的精彩布置与摄像师的精心应用,再加上后期剪辑技术的配合发挥表达电影主题、风格情趣、人物情绪、故事转折、情景转场等作用。
同时,演员也可以以他们的表演技巧与走位配合镜头的运动与变换,这就是电影摄像镜头的运用[1]。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剧情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摄影技术尚未成熟,设备器材小型化的时代也还未到来,胶片摄像机过于笨重,在客观上限制了电影所使用的镜头运动方式,有些特定的镜头画面只能通过人物的旁白来交代[2],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开篇古斯塔夫的旁白。
在某些角度的人物特写与多角度的切换拍摄上,导演维斯安德森只能使用横挂摇臂的横移进行剧情的交代,如古斯塔夫与“零”进入房间时的中景拍摄镜头,导演就选用了横移与摇臂切换镜头的方式拍摄两人的动作与谈话场面,并未使用变焦[3]。
纵观全片可以发现,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运用平移和摇镜头的方式实现镜头转场与剧情推进,这对于现代观众来说反而格外新颖。
此外,导演使用的镜头运动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始终随着演员的动作、视觉运动,例如,在门童与古斯塔夫坐缆车的场景中,镜头就一直追随着演员的动作运动,观众仿佛能亲眼看见缆车下面的风景一样,这也是韦斯安德森导演拍摄的绝妙之处[4]。
《银翼杀手2049》幕后全解析,电影的制作好在哪?作者:来源:《电影中国》2018年第01期对于《银翼杀手2049》,不喜欢的观众觉得该片又长又闷,不刺激也不震撼。
但这篇文章中那些精细绝妙、甚至匪夷所思的幕后门道,会让你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有魔力的。
本文将深入讨论《银翼杀手2049》的摄影、剪辑、音乐、音效、布景、道具、服装、及特效,后者又可细分为现场物理特效,和后期数字特效。
虽然单项开说可能更简单,但电影人构思和执行电影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从所有这些方面入手、来完成一个又一个场景。
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凸显风格的重头场景,具体是如何拍出来的。
在电影表现的2049年,人类居住的环境比《银翼杀手》表现的2019年越发恶化,空气污染到难见日光,动植物都已灭绝,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洛杉矶成了人造堤内的孤岛,而且开始下雪。
影片开场中,这个巨大的光热发电场貌似已荒芜,它可能代表了人类最后的努力。
相对于光伏发电(Solar PV),光热发电可用储能设备,来保证运行的稳定性。
但当空气污染到常年不见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光能利用基地也无用武之地了。
本片摄影指导罗杰·迪金斯,给负责航拍的摄影师迪伦·高斯提出的要求,是尽量用镜头捕捉末世阴郁的效果,不用后期重新打光或调色。
问题是现实中西班牙南部常年日照充足——那也正是Gemasolar选址在那的根本原因,要完成迪金斯实拍的要求,只能是追逐天气。
剧组通过分析西班牙当地历年气象信息,总结出了多云和阴天出现的时令规律,高斯依时驾驶直升机出动多次,才完成迪金斯想要的镜头效果。
事实上,片中所有航拍场景,都是实拍或者以实拍影像为基础。
过了光热电厂、飞往复制人Sapper Morton农场的那些镜头,是在冰岛拍的外景。
剧组在布达佩斯搭建了多个巨大的布景,占据了10座摄影棚。
主体拍摄开始于2016年夏天,共持续了约100天,算是维伦纽瓦导演作品中、实际拍摄时间最长的。
艺术研究艺术理论赛博朋克与蒸汽朋克艺术设计风格对比研究桂林理工大学/戴轶彬仰睿摘要: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作为后现代科幻风格,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多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尽管两者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发展到艺术设计领域却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视觉表现。
本文将从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的起源与发展、精神内核与文化表征、艺术设计风格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者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赛博朋克蒸汽朋克设计风格后现代科幻赛博朋克(Cyberpunk)和蒸汽朋克(Steampunk)是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幻想流派,两者的名称是与“Punk”(朋克)的复合词。
赛博朋克中的“赛博”其完整词汇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Cybernetics),通过研究电子机器和大脑运行,揭示机器、生命体和内部组织间控制和通信的关系,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幻分支。
“蒸汽”则是基于工业革命,代表着蒸汽动力广泛使用的时代。
“朋克”作为亚文化的代表,本身就具有反传统的精神,象征着标新立异创造新的世界。
这些本不相及的概念,碰撞在一起诞生出“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这类新的文化艺术形式,“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作为后现代科幻的两大巨头可以说是同宗同脉,常会被拿出来一起指代。
实际上,从精神内核到文化表征两者都有较大差异,投射到艺术设计上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科幻世界。
一、起源与发展“赛博朋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最早作为文学题材出现,随后逐渐衍生到其它艺术领域。
1983年11月,美国作家布鲁斯·贝思克在科幻杂志《惊奇故事》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赛博朋克》的短篇小说,“赛博朋克”一词在此被首次提出。
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了处女作《神经漫游者》,该作品初步构建了赛博朋克类型小说的基本世界观与架构。
“赛博朋克”早期作品的设定是被科技异化后的未来社会模式,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逐渐孕育出赛博朋克先锋的视觉风格。
OFT设计他们设计了如电影场景一般的影院!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行业的发展,电影院这个能吸纳巨大人流量与消费潜力的空间,无疑是近些年的香饽饽,但作为人文与艺术共存的商业空间,影院所传递给大众的观念,更应该是艺术形式的超前与人文文化的深度探索。
香港OFT设计在商业设计版块,有自己的设计语言与独特性。
他们擅长使用几何、光线与线条等设计元素,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商业空间······上海百丽宫影院镜中之花,水中之月“An idea is salvation by imagination.(想象力可以实现一个主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处于现实与虚无之间的模糊界线。
”如虚如幻,却也因此捕捉更真实的存在;到底是镜花水月,还是现实投影?就算是浮光掠影,背后仍有片刻停驻的真实。
好的电影能产生涟漪效应,一石激起千重浪,将讯息向外扩大,启发电影从业员和观众。
而好电影自身,也往往有著涟漪般的连贯性,声音与画面的连动互相紧扣,配合无缝而且不带棱角。
所以这次的设计特意选用简单物料,让观众的视觉集中在流畅的结构和轮廓。
一起一伏,跟随线条的节奏,投入电影世界的中心。
电影院分为两层,上层四楼是入口跟大堂,大堂侧有电梯通往三楼影厅。
由入口开始引入白色和铜色,渗光的白色假天花与古铜色艺术漆,加上凹线发光天花,做出俐落的涟漪线条,并由此为起点扩散至牆壁、柱子,和地下。
大堂的天花出风口,也用上木纹铝条条子拼凑出半月形状,务求以圆滑边沿取替锋利边际。
即使显示屏无可避免地有著尖锐的角落,也将之拼合在圆滑的装置中,当中自助取票机就藏身于拱起的白色人造石内。
陈列柜及收银处同样採用涟漪的延伸线条,形状更构成地下的水磨石地饰,有深灰、浅灰和白色。
大堂内划分了一个空间,House by Kubrick,这裡有放满电影海报的层架,也有椅子让电影狂热者坐下休息。
《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篇一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一、引言在当代艺术与文化的交织中,建筑空间不仅作为实体存在,更成为了一种叙事媒介。
电影《疯狂的石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空间构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异常视角下审视建筑空间叙事的绝佳案例。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电影中,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如何构建审美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二、电影《疯狂的石头》的建筑空间背景《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黑色喜剧电影,其叙事背景设置在复杂的城市建筑空间中。
影片中的建筑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从老旧的小区到豪华的珠宝店,再到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电影通过多样化的建筑空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戏剧性的故事。
三、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异常视角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观察角度和方式。
在《疯狂的石头》中,导演运用了各种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角度,通过特殊视角来表现建筑空间,使建筑不仅作为故事的背景存在,更成为了叙事的重要参与者。
例如,通过低角度的镜头展现高楼大厦的压迫感,或者通过非常规的摄影角度展现城市空间的错综复杂。
这种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也赋予了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四、审美逻辑的构建在《疯狂的石头》中,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与情节的互动:电影中的建筑空间不仅是情节发生的场所,更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建筑空间的转换和变化,电影情节得以展开和推进。
2. 视觉冲击力的营造:通过异常视角和特殊的摄影技巧,电影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符号化与隐喻性:电影中的建筑空间常常具有符号化和隐喻性的特点,通过这些符号和隐喻,电影传达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主题。
五、审美逻辑对观众的影响在《疯狂的石头》中,这种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银翼杀手 2049》的互文手法分析——以基线测试为例摘要:《银翼杀手2049》在其硬核科幻片的外壳下,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核。
从内容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互文性设定和内容,这大大延伸了影片的深刻性和“画外之音”。
本文主要通过基线测试这一情节设定来分析影片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电影美学;《银翼杀手2049》;视听语言;互文《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除了在形式上的精心设计,还有内容上所采用的大量的互文手法,使得影片非常有深度,且有致敬感。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同述一事。
后用于翻译解构主义的理论——“互文性”,又译“文本间性”。
它的提出旨在打破结构主义文本的孤立与封闭性,将任何文本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在差异中形成自身的价值。
此处借用互文手法以类比《2049》中多处与前作、文学作品等相联系的处理手法。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互文手法,现选取基线测试(Baseline Test)这一情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测试原理以及互文对象《银翼杀手》系列中设定复制人和人类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移情能力。
银翼杀手K每次回到警局,必先要进行“创伤后基准测试”(Post-TraumaticBaseline Test)。
大致过程是K要复述一系列关键词来证明自己没有感情的波动,仍是一个合格的“工具”。
其最初样本是图灵测试。
《2049》中K所做的基线测试内容是这样的:K的baseline选取的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的小说《微暗的火》(Pale Fire):“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Within one stem.And dreadfully distinct.Against the dark,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一个网络,细胞之间相连,再相连,与那主干再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