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解析(doc 8页)(正式版)
- 格式:doc
- 大小:697.00 KB
- 文档页数:7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
山东省旅游景区众多,涵盖了山水、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
一、概述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山东胶东地区。
山东半岛以其独特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山东胶东地区则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山东半岛山东半岛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之一,主要包括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
1. 青岛青岛是山东半岛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青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海滨风光而广受游客喜爱。
其中最著名的景区包括八大关、栈桥、小鱼山等。
八大关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区之一,以其欧式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栈桥是青岛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是欣赏青岛全景和美丽夜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小鱼山是青岛的一座海滨公园,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岛屿风情而闻名。
2. 威海威海是山东半岛的另一个重要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威海最著名的景区包括威海国际海洋公园、刘公岛等。
威海国际海洋公园是中国国家级海洋科技产业基地,是一个集旅游、科普、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刘公岛是威海的一个小岛,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3. 烟台烟台是山东半岛的另一个重要旅游城市,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丽的海滨风光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烟台最著名的景区包括蓬莱阁、海洋世界等。
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名楼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奇的故事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海洋世界是烟台的一个主题公园,以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三、山东胶东地区山东胶东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1. 济南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
在山东省的旅游资源中,中高级旅游景区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这些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便捷的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旅游资源,还可以为提升景区管理和优化旅游体验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区域分布广泛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分布非常广泛,涵盖了整个省份的各个地区。
从北部的威海至南部的临沂,从东部的青岛至西部的济南,都可以找到数量众多的中高级旅游景区。
这种广泛的区域分布,使得游客可以在山东省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享受高品质旅游的机会。
2.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重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以其多元化的景观类型而闻名。
在自然景观方面,有着崎岖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壮丽的海岸线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而在人文景观方面,古老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民俗风情、多元的文化体验等也同样十分吸引人。
这样的多元景观使得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不仅具有自然美的魅力,同时还融合了人文历史的底蕴,呈现出独特的旅游魅力。
3. 环境舒适,交通便利大部分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都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环境舒适宜人。
而且,山东省交通发达,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线贯穿全境,使得游客前往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
这种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使得游客们在游览中能够更好地放松身心,享受旅游的乐趣。
1. 依托自然资源,深度挖掘旅游潜力随着人们对健康、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将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景区将致力于发掘自然资源的独特之处,挖掘其旅游潜力,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打造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旅游环境。
2. 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品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将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口碑,打造特色品牌。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要加强对泰山、徂徕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要重点保护好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保护好山水格局,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关键词:泰山;公园绿地;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规划;景观营造;泰安市1综述或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又成为景区业发展的新瓶颈。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遗产类景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城市山岳型风景区因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处,与城市相互交融,受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大,能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
但是,人们对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和土地均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和破坏,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其资源快速退化,因此,加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2项目概况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潮流和市民的心态。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在该省的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规律。
山东省的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美丽的海滩。
许多海滨城市如青岛、烟台、威海等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城市的旅游景区包括海滩、渔村、温泉、游艇码头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山东省的旅游景区还分布在内陆地区。
山东省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内陆地区也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五岳独尊”,每年吸引了大量的登山爱好者和游客。
除了泰山,还有太行山、峄山、曲阜孔庙等旅游景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山东省还有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旅游景区。
齐鲁文化是山东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山东的旅游景区中有许多与齐鲁文化相关的景点,如曲阜孔庙、刘公岛等。
山东省还有一些与自然风光相关的特色景区,如鲁西南风景名胜区、养马岛等。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显示出以下特点。
一方面,山东省的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海滩、渔村、温泉等。
山东省的旅游景区也分布在内陆地区,包括泰山、太行山等名胜古迹。
山东省还有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旅游景区,如与齐鲁文化相关的景点和自然风光相关的景区。
这些景区的存在也丰富了山东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邹贝贝;孙艺瑄;孙若男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文以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指数等为理论基础,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展开分析,同时描述分析其空间特征,对促进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市际平衡改进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邹贝贝;孙艺瑄;孙若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鲁东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F129.9
【相关文献】
1.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2.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山东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基于GIS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以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空间分布和区域内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依据旅游景区分布率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山东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的布局、规模等空间属性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科学地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总结旅游景区的分布规律,对构建区域旅游业有效空间模式、指导区域旅游业合理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以全国范围内的某类型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如吴必虎等揭示了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2];卞显红测定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上和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类型[3];谢志华等分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4],指出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5];朱竑等则探讨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对其分布格局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6]。
中微观尺度上省市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申涛等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7];黄远水等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空间结构类型[8];袁俊等分析了武汉城市圈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与分异特征[9]。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引言中高级旅游景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且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求的景区。
山东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
本文将重点研究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
根据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目前山东省拥有中高级旅游景区195个,分布在16个市、85个县。
其中,五星级景区2个,四星级景区5个,三星级景区55个,二星级景区72个,一星级景区48个,尚未定级的景区13个。
景区总数在全国省份中排名前列。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以名胜古迹、文化景观、海洋景观为主要特色,以泰山、青岛、威海、济南等地的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其中,泰山以典型的“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自然风光、古迹文化和宗教信仰而闻名于世界;青岛以优美的海岸线、醇厚的啤酒文化和独特的德式风情而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威海拥有清新的海洋风光和丰富的海滨旅游产品;济南则以泉城文化和千年历史文化古迹为特色,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分布呈现完善的“大环形、小环形”空间格局。
这一空间格局是因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的原因形成的。
“大环形”是指以泰山、蓬莱、威海为核心的东北-南部环,其景区总面积占全省的31%;“小环形”则是指以五岳之首泰山为核心,向东南、西南、西北发展出去的环形分布模式,其景区总面积占全省的21.9%。
2.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分布主要集中于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
东部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和度假胜地;南部以济南市为核心,集中分布有千佛山、龙潭、趵突泉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部以泰安市、德州市为核心,是山东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线路的中转站。
3.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呈现“多核心、多中心”的分布格局。
泰安市、威海市、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等地均是重要的旅游核心区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青岛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一、研究背景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共计收录青岛市资源单体3617个,课题组以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等方面对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有效统筹利用青岛市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青岛市旅游资源覆盖密度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确定,青岛市全域面积约10882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3617个,由此计算出青岛市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密度为033个每平方公里,10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的密度超过青岛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市南区2987个2、市北区489个2、崂山区171个2均超过15个2,这三个区旅游资源单体高度密集,是青岛市旅游资源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区域。
其余各区、市旅游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1个,排在后两位的胶州市和莱西市,旅游资源密度不足01个每平方公里,与其他区县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17个,每平方公里平均覆盖密度为0101个。
其中市南区、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城阳区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平均数量超过全市平均值。
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内三区所辖海岸带、崂山山脉的午山支脉山岭带、崂山区东南部的崂山山脉巨峰支脉山岭带、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地区、黄岛区中南部的胶南山群地区。
自然旅游资源地理分布与青岛市地貌的基本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25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为0226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覆盖密度的2倍多。
但仅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李沧区五个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区人文旅游资源赋存达858个,覆盖密度286个2,数量及密度上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区县覆盖密度均低于015个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区县赋存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表现出与历史变迁、经济发展较强的相关性,也表明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是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的非优区。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省份之一。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中高级旅游景区作为山东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研究入手,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上看,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分布在全省范围内,涵盖了山东省的各个地区。
青岛市以其特有的海洋风光和欧式建筑而著称,拥有众多中高级旅游景区;泰安市的泰山景区更是举世闻名,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登山朝拜;济南市的趵突泉、大明湖等景点也是著名的中高级旅游景区。
从景区类型上看,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包括了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景区、生态旅游景区等多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从景区规模上看,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有大小不等的景点,包括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景区等多个级别,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网络。
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高级旅游景区的发展不平衡。
虽然山东省各地都建设了一些中高级旅游景区,但是大部分中高级旅游景区仍然集中在沿海城市和文化名城周边,而一些地处偏远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高级旅游景区发展相对滞后。
中高级旅游景区在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上存在差异化。
一些中高级旅游景区在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上投入不足,导致了景区的体验感和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中高级旅游景区在管理和运营上存在不足。
一些中高级旅游景区在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上不够完善,导致了景区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的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可以在多个方面下功夫,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高级旅游景区可以在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景区的品质和特色,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旅游
目的地。
为了探索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山东省的中高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山区。
沿海地区的景区主要以海滨度
假和海洋文化为主题,如青岛的崂山、石老人等;山区的景区则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
主题,如泰山、傅家庄村等。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呈现出“一轴多点”的格局。
在山东省的南北方向上,
形成了一个由海滨城市青岛、烟台和威海等沿海城市组成的旅游轴线。
这条轴线上分布有
多个中高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一个旅游带。
在旅游轴线上还有一些分支,如潍坊的九龙山、日照的岚山等。
这样的空间格局方便游客的出行和旅游规划。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还受到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交通便利,
旅游线路发达,这为景区的发展和游客的到访提供了条件。
山东省经济发达,旅游基础设
施完善,这也为中高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支持。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还要考虑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
中高级旅游
景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
还要保护好景
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中高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是沿海地区和山区分布,形成了一个由海滨城市和
旅游轴线组成的旅游带,受到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要考虑资源配置和保护。
这样
的空间格局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选择,也为山东省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山东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9期[摘要] 目前,山东省有16个地级市,其中有11个5A级旅游景点,212个4A级旅游景点, 516个3A级旅游景区,共 739个3A、4A、5A级旅游景区。
采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3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发展等地域差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在各地域呈现出集中扎堆的特点。
5A级的数量很少,分布相对分散。
其中,青岛3A级以上景区总数远高于15个地区,3A级以上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宁、潍坊、烟台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可归为一级景区;泰安、威海、淄博和滨州是第二级,显示“整体向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城市集中;趋向于人文历史景区增长态势;景区趋于集中分布;内陆地区稀疏”的空间分布结构。
[关键词] 景点;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228-02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了关于客源地旅游需求、旅游区空间分布、旅游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引进空间结构分析,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起步较晚,且理论欠缺完整的体系。
自2003年5月1日实施“旅游区质量水平分类与评价国家标准(要点)”以来,山东省5A、4A、3A旅游景点数量逐年增加。
其分布为青岛、济宁、潍坊、烟台的一级景区,泰安、威海、淄博、滨州的二级景区。
结合山东省16个市近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长比,分析山东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结其存在的客观规律,提出对山东省各市旅游景区发展模式、对现存问题改进方案的参考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从空间分布结构的角度,分析山东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主要采用的公式有: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最近邻指数。
山东省4A级及以上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山东省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山东省的4A级及以上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旅游设施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山东省4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空间分布特征1.沿海地区集中。
山东省东临黄海,拥有辽阔的海岸线,沿海地区的景区相对较多。
如青岛市的八大关、石老人等;威海市的威海海滨公园等。
2.区域分布平衡。
山东省各地区均有4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较为平衡。
如济南市的大明湖、趵突泉;泰安市的泰山景区等。
3.多山地区景区较多。
山东省的地势多山,这也为其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山水名胜。
如济南市的千佛山、临沂市的九曲岭等。
4.城市周边地区集中。
在山东省的城市周边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4A级及以上景区。
这些景区往往可以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
如济南市的天台山、章丘区的泉城公园等。
二、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
山东省地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4A级及以上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沿海地区的丰富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海滨风光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同时,山东省的地势多山,这也为山水名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历史文化。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4A级及以上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孔庙、孔府、孔林等孔庙三圣院是济南市著名的文化景点。
3.经济发展。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4A级及以上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4.政府支持。
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给予4A级及以上景区优惠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扶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成为了4A级及以上景区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山东省4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集中、区域分布平衡、多山地区景区较多、城市周边地区集中等。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空间分布和区域内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依据旅游景区分布率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山东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的布局、规模等空间属性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科学地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总结旅游景区的分布规律,对构建区域旅游业有效空间模式、指导区域旅游业合理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以全国范围内的某类型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如吴必虎等揭示了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2];卞显红测定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上和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类型[3];谢志华等分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4],指出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5];朱竑等则探讨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对其分布格局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6]。
中微观尺度上省市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申涛等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7];黄远水等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空间结构类型[8];袁俊等分析了武汉城市圈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与分异特征[9]。
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范围,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对省域内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体系中,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的认定是对旅游景区质量和档次进行综合评价的国家标准[6],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按五级划分,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代表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最高水平,多受旅游业界和相关学者的关注。
在此选择山东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矢量地图为基础,在Arcgis 9.3环境下进行数字化操作与空间分析,其中景区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政府旅游网站集群——山东旅游资讯网(),通过Google Earth软件确定各个景区与各地市行政中心的精确地理坐标。
1 山东省旅游景区概况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省内地形地貌结构多样,集海岸、岛屿、山地与平原城乡于一体,山水风光优美,海岛景色秀丽,齐鲁文化昌达,近现代文明辉煌,旅游资源数量丰富且类型多样。
在优越的资源和经济、区位、交通等条件的支撑下,山东省旅游景区得到长足发展,开发已具一定规模,景区质量、效益等明显提升,截止至2010年9月,山东省17地市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23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个,分别为烟台市蓬莱阁景区、济宁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和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82个,3A级旅游景区125个,2A级旅游景区10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省内多处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与知名度,在此选取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分析。
表1: 山东省国家级旅游景区分布概况地市 国家级旅游景区(个)合计(个)分布率(%)分布密度(个/千km 2)A 2A 3A 4A 5A 济南市 0 6 7 9 0 22 6.81 2.75 青岛市 2 10 24 11 0 47 14.55 4.21 淄博市 0 7 11 6 0 24 7.43 4.02 枣庄市 0 8 5 5 0 18 5.57 3.94 东营市 0 5 6 1 0 12 3.72 1.51 烟台市 1 15 11 9 1 37 11.46 2.69 潍坊市 0 5 9 9 0 23 7.12 1.44 济宁市 0 4 9 6 1 20 6.19 1.79 泰安市 0 7 4 1 1 13 4.02 1.67 威海市 0 1 6 6 0 13 4.02 2.28 日照市 0 2 3 4 0 9 2.79 1.68 莱芜市 1 3 2 2 0 8 2.48 3.56 临沂市 0 14 13 9 0 36 11.15 2.09 德州市 0 6 3 2 0 11 3.41 1.06 聊城市 0 12 5 2 0 19 5.88 2.18 滨州市 0 0 3 0 0 3 0.93 0.33 菏泽市 0 4 4 0 0 8 2.48 0.66 全省41091258233231002.062 山东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在省域范围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家级旅游景区可抽象为点状要素,空间上通常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
加拿大旅游学者斯蒂芬•L.J.史密斯在描述旅游地区特征时指出:“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0],吴必虎、马晓龙等多位国内旅游学者也均采用了最近邻分析法定量刻画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1-3,5,7-9]。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
测算地理空间中每个点状要素与其最邻近点状要素之间的直线距离1r ,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1r ,即为表示该地理空间中点状要素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
在上述点状要素的三种分布类型中,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大,随机分布次之,聚集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小。
当地理空间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Poisson 分布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E r =E r 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 为研究区域面积,n 为点状要素个数。
最邻近点指数R 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1E R r r =。
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趋于聚集分布。
山东省域面积157126km 2,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85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根据理论最邻近距离公式,计算出山东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理想随机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21.50E r km ===。
结合图1,运用GIS 技术测算各旅游景区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分别得出各旅游景区与其最邻近的旅游景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1,(1~85)i r i =,求取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8511,1117.7885i i r r km ===∑。
因此,最邻近指数117.78/21.500.87721E R r r ===<,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表明山东省85处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趋于聚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格局。
图1: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分布图在此通过测算V 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检验最近邻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景区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
V oronoi 图是一种基本几何结构,因能有效解决点集或其它几何对象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而在计算几何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V oronoi 图依据对象集合中元素的最邻近原则将对象空间剖分成许多单元区域,是一种有效测度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国内已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9,11]。
现在Arcgis 9.3环境下,基于图1,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为质心,生成普通V oronoi 多边形(图2)。
图2: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V oronoi 图CV 是V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反映了Voronoi 多边形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当质心点集在空间上均匀分布时,其V 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变化较小,CV 值低,反之当点集聚集分布时,CV 值高。
Charles Duyckaerts 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三个CV 值:当点集随机分布时,CV 值为57%(包括33%~64%之间的值);当点集聚集分布时,CV 值为92%(包括>64%的值);当点集均匀分布时,CV 值为29%(包括<33%的值)[12]。
运用GIS 技术测算图2各V oronoi 多边形面积,计算得CV 值为110.53%,即点集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验证了上文的测定结果。
山东省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凝聚型分布格局,有利于旅游线路空间组织,促进旅游景区联动整合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专区,提升相对省区外的综合旅游竞争力。
3 山东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分布山东省地形地貌结构多样,境域包括山东半岛和内陆两部分,陆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省内各区域自然、人文和经济环境均存在差异,17地市旅游景区数量与分布也有所不同。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5,9],引用相关方法对山东省旅游景区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1 旅游景区分布集中程度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现用其测算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在各地市分布的集中程度,以反映山东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分布状况,指数计算公式为:100G =。
其中,G 为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i x 为山东省第i 个地市的旅游景区数量,T 为山东省旅游景区总数,N 为山东省地市总数。
G 取值范围为0~100,G 值越接近100(i x T =时),旅游景区分布越集中,G 值越小,则旅游景区分布越分散,如果山东省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平均分布于各地市,即每市拥有旅游景区85/17=5个,则G 值为24.25。
根据表1分别统计山东省17地市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通过上述公式得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 值为29.83,29.83大于24.25,表明从市区尺度分析,山东省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
3.2 旅游景区分布均衡程度基尼系数(Gini)可以用于刻划空间要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进而判断其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