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胶囊制备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茶多酚的合成方法茶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茶叶中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它包含了儿茶素、咖啡因和花青素等多种化合物。
一、化学合成方法:1.通过氧化法合成茶多酚。
这是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之一、它通常使用儿茶酚作为原料,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通过氧化剂如氯化铅、氧化铝等,将儿茶酚氧化为茶多酚。
2.利用几类化学试剂将儿茶醛或儿茶酚与非酮杂环上的酮或羧酸酯化合物进行环合反应,生成茶多酚。
这种方法的产率较高,适用于生产大量茶多酚的工业化合成。
3.利用儿茶酚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茶多酚。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儿茶酚的酚羟基上引入亲核取代基,使儿茶酚中的羟基数增多,从而形成茶多酚。
4.利用铝试剂催化合成茶多酚。
这种方法是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铝试剂,如氯化铝、三丁基铝等,催化儿茶酚与芳香醛等底物反应,合成茶多酚。
二、生物合成方法:1.微生物法合成茶多酚。
利用大肠杆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来合成茶多酚。
通过改变这些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基因,提高它们合成茶多酚的能力。
2.植物细胞培养法合成茶多酚。
通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植物细胞,使其在体外合成茶多酚。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率和可控性,并且对环境友好。
总结起来,茶多酚的合成方法有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
化学合成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试剂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将儿茶酚或其它底物氧化、酯化等反应合成茶多酚。
生物合成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细胞来合成茶多酚。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实验室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茶多酚。
最终,采用哪种合成方法应根据具体需求、成本和有关方面的考虑来确定。
参肽茶多酚胶囊配方优化研究作者:张树丹李海涛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01期[摘要] 目的确定参肽茶多酚胶囊辅料的最佳配方用量。
方法以淀粉、胶态二氧化硅、硬脂酸镁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粉体流动性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
结果每1 000粒参肽茶多酚胶囊配方中添加淀粉130 g、胶态二氧化硅3 g、硬脂酸镁3 g时,粉体流动性最好。
结论本研究配方合理,适于放大生产。
[关键词] 参肽茶多酚胶囊;正交试验;配方优化;辅料[中图分类号] R2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24-02[Key words] Shentai Tea Polyphenol Capsule; Orthogonal test; Recipe optimization;Excipient参肽茶多酚胶囊是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辅助改善老年记忆功能食品的研究及产业化”课题所开发的保健食品,主要原料配方为人参叶提取物、海洋鱼皮胶原低聚肽、茶多酚,功效成分为人参皂苷、茶多酚、低聚肽,具有辅助改善记忆、抗氧化的保健功能。
参肽茶多酚胶囊功能因子明确、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坚实的研究基础。
配方研究人员在对参肽茶多酚胶囊主要原料的理化性质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制剂工艺及控制制剂规格的需要,进行了辅料筛选,最终确定添加胶态二氧化硅作为助流剂和防结块剂,添加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添加淀粉作为稀释剂[1]。
本研究以流动性(休止角)为考察指标,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胶态二氧化硅、硬脂酸镁、淀粉的配方用量进行了优化[2]。
1 仪器与试药1.1 主要设备与仪器METTLER TOLEDO PL203-1C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XB6202-S Precisa电子精密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T-1000 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丹东百特科技有限公司)、CH-20型槽式混合机(丹东市制药机械有限公司)、CH-50型槽式混合机(丹东市制药机械有限公司)、60目标准分样筛(振兴筛具厂),CFM-1200胶囊充填机(丹东金丸集团有限公司)。
茶多酚胶囊制备研究一、背景近年来,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丁基羟基回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等化学合成抗氧化剂被证明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开发新型天然无毒的抗氧化剂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茶多酚就是其中之一[1]。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价高10~20倍,而且无毒,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天然抗氧化剂[2]。
据现代医学临床证明,茶多酚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高效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助于保肝、抗癌、抗诱变、抑制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3-4 ],其应用已遍及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
此外,茶多酚有降脂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茶多酚中主要成分儿茶素类物质自身的强抗氧化活性控制胆固醇的氧化,使酸败物质形成量减少,抑制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另一方面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及保持脂质在动脉壁的进入和移出的正常动态平衡[1]。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占总人群的20%,城市地区比例更高。
这些人如不及时控制血脂,将成为心脑血管病的最大潜在人群,茶多酚有利于治疗当今人们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造成的高血脂,降低脑血管病的潜在发病率。
所以该项目的研究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将会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研究的茶多酚提取工艺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超临界萃取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但基本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并可以工业化生产。
针对茶多酚的不稳定性和易氧化的特性,研究工作者对此解决的办法可以分为一下几种:(1)利用生物可降解壁材对茶多酚进行包裹,制备成茶多酚微球;(2)化学改性的方法将具有脂溶性的脂肪酸烃链接入到茶多酚的分子中;(3)使用特定的酯基转移酶与茶多酚反应,对其进行改性;(4)利用油溶性壁材对茶多酚进行包裹,制备成油溶性茶多酚微球,可应用于油脂、脂溶性药品的抗氧化保护。
茶多酚的制备刘伟蒲晓林(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摘要茶多酚的制备方法有:溶剂浸提法、络合沉淀法、树脂吸附法。
本论文研究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吸收溶剂浸提法和络合沉淀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提取茶多酚工艺。
用含有维生素C的80%乙醇水溶液在pH<5条件下浸提茶多酚;浸提液进一步经过冷冻后过滤、浓缩回收乙醇;浓缩液以三氯甲烷萃取;所得水相用络合剂络合沉淀出其中茶多酚;将滤饼淋洗后酸化转溶,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将有机相用柠檬酸水溶液洗涤、干燥、浓缩得到产品;水相则浓缩回收络合剂。
关键词:茶多酚溶剂浸提络合The fabricate technics research evolve of Tea polyphenolsLiuwei PuxiaolinTh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generally prepar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complexing process or resin absorption method.Based on plenty of literature research, we putforward a new process for TP production which absorbs the advantage of solventextraction method and complexing process and eliminates their disadvantage. Greentea is extracted with 2500ml of 80% alcoholic aqueous solution at thetemperature of80℃and pH<5 for 2.2 hours. The extract after filtration is refrigerated to less than5℃. After recovering of ethanol, Concentrated liquid is Extracted withchloroform,the polyphenols in upper aqueous layer form precipitate with aluminumsalt. After filtration and washing, the precipitate is dissolved in 10% hydrochloricacid aqueous solution and extracted with equivalent volume of ethyl acetate,concentrate the ethyl acetate solution to produce TP product .Further more, th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for polyphenols separation is investigated.Key words: tea polyphenols solvent extraction complexing process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多酚的提取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葡萄酒、水果、蔬菜等食物中。
近年来,茶多酚因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备受关注。
因此,茶多酚的提取技术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目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提法水提法是一种简单、环保、经济的提取方法,常用于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水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溶解能力进行提取,通过调节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等参数,可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
但是,水提法提取得到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且提取时间较长。
2、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常用于茶多酚的大规模提取。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对茶叶中茶多酚的选择性溶解能力进行提取。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酮、甲醇等,其中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
该方法提取得到的茶多酚含量较高,但有机溶剂的使用量较大,且提取后需进行溶剂回收和处理。
3、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提取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对茶叶中茶多酚的选择性溶解能力进行提取。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具有高扩散性、低粘度、低表面张力等特点。
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有CO2、乙烷等。
该方法提取效率高、环保性好,但设备投资较大。
二、茶多酚提取技术的优化为了提高茶多酚的提取效率和品质,需要对提取技术进行优化。
常用的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1、响应面法响应面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可用于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
该方法通过对多个因素的影响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提取效果,寻找最优的提取条件。
2、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提取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茶多酚的提取效率。
该方法利用超声波对茶叶进行振动,使茶叶细胞壁破裂,加速茶多酚的释放和溶解。
该方法提取效率高,但设备投资较大。
3、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提取技术。
概述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多种儿茶素(catechins)。
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消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C;茶多酚对细胞膜与细胞壁有保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十分明显。
茶多酚还有抑菌、茶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HIV)逆转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抗辐射,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机理。
毒理学研究证实,茶多酚安全、无毒。
茶多酚在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食品、油脂、保健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发展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形成高潮。
目前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一、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方法主要分本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
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烷以及三氯甲烷等。
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溶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
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为食食品和医药工业所不能接受。
现已报道的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
近来更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提取方法;2. 了解茶多酚的理化性质;3. 分析影响茶多酚提取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利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茶叶(绿茶)、乙醇、碳酸钠、蒸馏水、无水硫酸钠、滤纸、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磁力搅拌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旋转蒸发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茶叶预处理:将茶叶研磨成粉末,过筛,备用。
2. 提取液制备:称取5.0g茶叶粉末,加入50mL乙醇溶液,加入1g碳酸钠,搅拌均匀,放入恒温磁力搅拌器中,在80℃下搅拌提取30分钟。
3. 分离:将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搅拌至沉淀完全,静置30分钟。
4. 结晶:将沉淀物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放入旋转蒸发仪中,在50℃下蒸发至近干,冷却结晶,收集茶多酚。
5. 纯化:将茶多酚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过滤,用活性炭脱色,过滤,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纯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提取率:以茶多酚的质量与茶叶质量的比值表示,本实验中茶多酚提取率为5.2%。
2. 茶多酚纯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实验中茶多酚纯度为98.3%。
3. 影响茶多酚提取的因素:(1)提取溶剂:本实验中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率较高,纯度较好。
(2)提取温度:本实验中提取温度为80℃,在此温度下,茶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均较高。
(3)提取时间:本实验中提取时间为30分钟,在此时间内,茶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较高。
(4)茶叶粉末粒径:本实验中茶叶粉末粒径为100目,在此粒径下,茶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较高。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提取率较高,纯度较好。
2. 影响茶多酚提取的因素主要有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茶叶粉末粒径等。
茶叶中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1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由于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应用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
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500吨,日本500吨,其他国家和地区约400吨。
近年来除欧美国家需求逐年增加外,东南亚、南亚等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
因此,当前茶多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从目前的1800吨攀升至2100吨以上,其市场规模可达十几亿元。
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之一,每年约有70万吨茶叶,其中有约15万吨茶片、茶末,可供提取2.3吨食品级茶多酚。
因此开发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将有充足的资源保证。
自从新世纪对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现。
大量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
国内生产的茶多酚含量大于89%,咖啡碱小于2%。
当前茶多酚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与医药行业。
由于茶多酚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性,不断地对茶多酚进行研究,不断地出现新的研究成果。
王玉春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就茶多酚提取的各种方法的基本流程及各自得优缺点和茶多酚的用途做一综述。
曹群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中对现如今对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并比较各种提取工艺的优缺点。
李俊华在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中经过对茶多酚的性质及现有提取方法利弊的分析,确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可行的,并探讨了其较佳的提取工艺参数。
王艳在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一文对其性质、结构和组成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
茶多酚胶囊制备研究
一、背景
近年来,食品工业中常用的丁基羟基回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等化学合成抗氧化剂被证明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开发新型天然无毒的抗氧化剂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茶多酚就是其中之一[1]。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价高10~20倍,而且无毒,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天然抗氧化剂[2]。
据现代医学临床证明,茶多酚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高效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助于保肝、抗癌、抗诱变、抑制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3-4 ],其应用已遍及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
此外,茶多酚有降脂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茶多酚中主要成分儿茶素类物质自身的强抗氧化活性控制胆固醇的氧化,使酸败物质形成量减少,抑制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另一方面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及保持脂质在动脉壁的进入和移出的正常动态平衡[1]。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占总人群的20%,城市地区比例更高。
这些人如不及时控制血脂,将成为心脑血管病的最大潜在人群,茶多酚有利于治疗当今人们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造成的高血脂,降低脑血管病的潜在发病率。
所以该项目的研究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将会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研究的茶多酚提取工艺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超临界萃取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但基本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并可以工业化生产。
针对茶多酚的不稳定性和易氧化的特性,研究工作者对此解决的办法可以分为一下几种:(1)利用生物可降解壁材对茶多酚进行包裹,制备成茶多酚微球;(2)化学改性的方法将具有脂溶性的脂肪酸烃链接入到茶多酚的分子中;(3)使用特定的酯基转移酶与茶多酚反应,对其进行改性;(4)利用油溶性壁材对茶多酚进行包裹,制备成油溶性茶多酚微球,可应用于油脂、脂溶性药品的抗氧化保护。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是拟采用胶囊技术延缓茶多酚产品在储藏自身的氧化,增强活性物质在货架期和生物体内的稳定性,以期使茶多酚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生物活性。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3.1提取、纯化工艺及优化
由于茶多酚易溶于水和乙醇且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考虑经济效益和成本,所以拟采用一定比例的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提取茶多酚。
上文中提到的茶多酚的纯化方法中拟采用钙离子沉淀法,主要是因为溶剂萃取法需要大量有机溶剂,工艺繁琐,茶多酚易被氧化,溶剂有残留且有毒性;超临界萃取法传递性好,选择性好,萃取率高,条件温和但其资金一次性投入量大,技术要求高,不利于附加值较低物质的纯化。
综合比较选用了钙离子沉淀法,该方法廉价,选择性好,提取工艺简单, 无毒性, 产品得率较高( 20% ) , 纯度好,而且钙离子是非有毒重金属离子。
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茶叶浸提浸提液加入离子沉淀剂过滤过滤酸转溶液沉淀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
浓缩干燥茶多酚产品
上述工艺优化主要是先找出对提取茶多酚得率有显著影响的单因素,拟测试因素:浸提液pH值、乙醇水溶液浓度、钙盐加入量、转溶硫酸的浓度、物料与酸溶液的比例、物料与浸提液的比例、浸提时间、最适温度等单因素,找出比较显著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找到最优水平组合。
3.2茶多酚微胶囊化
茶多酚微胶囊化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别以壳聚糖、阿拉伯胶为核心壁材,壳寡糖、麦芽糊精为辅助壁材,对茶多酚微囊化包埋后使用喷雾干燥,该法包埋率较高,但壁材会和茶多酚分子中的酚羟基结合,使之难以溶出;二是用硅藻土包埋茶多酚,该法包埋率低,胶囊表面茶多酚较多,微起到保护作用。
本次实验拟采用壳聚糖、阿拉伯胶为核心壁材和硅藻土混合包埋法,后用喷雾干燥干燥。
以期得到较高的包埋率和较高的生物活性。
主要实验流程如下:
提取茶多酚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滴入壳聚糖溶液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喷雾干燥→茶多酚微胶囊
实验方案如下:
3.2.1茶多酚、海藻酸钠和鞘聚糖的最优比例、最适pH值、最适温度确定最佳包埋条件
3.2.2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对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和进风温度三因素设计正交实验,测定产品的包埋率,并观察产品外观形态,分析确定喷雾干燥微囊化工艺条件。
3.2.3微胶囊质量评价方法
3.2.3.1微胶囊产品包埋率的测定
包埋率是指微胶囊产品中被包埋的芯材含量与微胶囊产品中总的芯材含量之比,它是衡量包埋效果的指标,反映有多少芯材物质未被包埋而留在微胶囊产品的表面。
包埋率计算公式如下:
包埋率(%)=(1-微胶囊表面茶多酚的含量/微胶囊中茶多酚的总量)*100%
3.2.3.2 多酚含量的测定
多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福林酚法。
提取物中总多酚的含量以等同于没食子酸的量表示。
3..2.3.3 微胶囊中茶多酚总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0002g 微胶囊产品,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取0.2mL样品液加到10mL 比色管中,按照福林酚法在760nm下测定其吸光度。
测得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求得微胶囊中茶多酚的总量。
3.2.3.4微胶囊表面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002g微胶囊产品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8mL无水甲醇,充分振荡后,过滤得澄清液。
取澄清液0.1mL用蒸馏水定容至1mL,取此时的溶液0.2mL加到10mL比色管中,按照福林酚法在760nm下测定其吸光度。
测得的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求得微胶囊表面茶多酚的含量。
3.2.3.5微胶囊产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胶囊的形貌进行分析,在不同倍数下观察微胶囊产品的总体形貌和边缘形态。
3.2.3.6微胶囊产品稳定性的测定
将微胶囊产品均匀铺在培养皿中,不封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为60℃,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多酚含量,结果以保留率表示,将第3d多酚保留率定为100%,分析比较茶多酚
微胶囊化前后其多酚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四、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孟祥,李保国,齐正,吴亚卿.茶多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进展.食品科技.2006.11
[2] 黄丽凤,刘友平,黎代余.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01
[3]范兆义,洪德臣.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望[J].江西化工,1996,24(4):32 - 34.
[4]吴琼洁,蔡碧琼.茶多酚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武夷科学,2005,21:145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