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组成。自从世纪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1991年被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食品抗氧化剂和保鲜剂。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从茶叶中有效提取茶多酚,并研发成保健食品、药品、不仅能增强人类身体健康,而且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它还具有清除自由基防癌治癌、抗疲劳、抗辐射等功能。

.1 茶叶的选择

茶多酚中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的含量因地理位置、气候、所属种类和采摘期不同而不同。地理位置北移,纬度升高,含量下降,南方温暖地区,累积时间长,含量就多。在所属种类中,大叶种中ECG、EC的含量比小叶中的含量要高#,而EGC、EGCG却相反。儿茶素的含量高低与鲜叶原料的老嫩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呈嫩高老低趋势,其多酚中儿茶素的成分随着叶子的老化有所变化(ECG、EGCG含量减少,EGC含量有增高趋势)。据资料显示#老叶和嫩叶中儿茶素的含量相差一倍之多;但也有资料报道,茶树老叶与新茶相比儿茶素总

含量仅降低5.07mg/g。茶叶采摘期一般呈春茶低于夏茶而高于秋茶的趋势,即三四月份较低(头茶采摘期),7月份(二茶采摘期)含量最高。日本滋贺县茶业指导所报道,在各季茶叶中以春茶的儿茶素含量最高,提出二茶采摘的时间(初夏)以二茶期开始后14天左右最适宜,此时鲜叶儿茶素含量约为16%,秋茶在10月中旬采摘#此时儿茶素含量在10%左右。EGCG在二茶期含量最高,与陆锦时所做的报道中提出的EGCG 的仲夏期反应最为激烈相吻合。所以提取茶多酚用茶叶一般采用鲜叶(两叶一芽),二茶采摘期为宜。作为提取茶多酚的茶叶,因加工、杀青等过程会影响茶多酚的提取效果。有资料报道,在10℃以下,才能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氧化或形成高聚合物),在零下20℃的条件中冷冻, 几乎能完全防止茶叶变质;其次,茶叶含水量在3%可防止茶叶发生化学变化;再者,茶叶受光线影响较大,受光后能免使一些辛烯醇、戊醇等未知成分增加。所以,提取时应采用新鲜茶叶作为原料,经冷冻干燥后粉碎,过筛备用。

2 茶多酚提取方法

目前茶多酚粗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萃取-沉淀法、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超临界萃取法等。

2.1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传统的方法之一,提取

溶剂多达十多种,一般采用回流提取,所选溶剂大多是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去杂方法有氯仿脱咖啡碱、活性炭脱色、石油醚脱色素、低温静置去杂(叶绿素、多糖)等。此工艺复杂,溶剂消耗大,提取率低,且有毒,安全性低。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咖啡因和残留溶剂含量高。

茶叶粉碎,浸提,滤液,浓缩,氯仿、石油醚等脱色,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层浓缩,浓缩液干燥,粗茶多酚2.2沉淀法

沉淀法是利用茶多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无机碱、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沉淀的性质,起到与水& 咖啡因、单糖、氨基酸等组分分离的效果。此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沉淀剂的选择与使用。目前,常用沉淀剂有三种:1.重金属碱式盐,如Pb(OH)Ac、Cu(OH)Ac等;2.氢氧化物,如Ca(OH)、强碱,均有腐蚀作用;3.离子,如:Ca、Mg、Al、Zn等,可在碱性条件下沉淀,在酸、中性条件下转溶,但Al不能过量,否则,会造成茶多酚的氧化,使其成品的颜色转深。沉淀法较萃取法提取率高,杂质相应减少,但应避免有毒重金属离子的使用,其使用成本也较高。

2.3萃取-沉淀法 [6]

萃取沉淀法从茶叶中分离提取茶多酚的收率较单纯的

萃取法或沉淀法要好得多。提取处理时比较适宜的条件为:80%乙醇作为浸提剂,萃取回流时间在2h左右,萃取介质的

Ph值,3-4以Zncl3作为沉淀剂处理浓缩液,对沉淀进行转溶处理,最后得到茶多酚粗品的含量约在70%左右,呈棕色结晶性粉末,精品茶多酚含量在85%以上,呈浅黄色结晶。

2.4微波浸提法[7][8]

微波浸提法是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微波场中分子发生变频运动#扩散速率增大,大大减少了茶多酚长时间处在高温下的氧化,提高产品品质与得率。经研究表明,微波短时处理茶叶对茶多酚的化学结构无影响,但对其组分有一定影响,EGCG和ECG含量各有下降,下降率分别为3.5%和3.4%并出现了GCG,增加量达5.2%,但与沸水提取相比,儿茶素组分变化是较小的。周志等人以水为介质,对绿茶进行微波处理,结果得出茶多酚浸出率达90%以上。与传统水煮法及溶剂法相比,此法提取率高,节约了溶剂,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

2.6超临界CO2萃取法[9]

超临界CO2萃取法是一种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它是利用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靠近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以固体或液体中萃取某种高沸点和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由于其介质通常为无毒的CO2对产品没有毒害,特别适合于医药、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提取。国外已有专利用超临界气

体脱除咖啡碱的方法提取茶多酚。

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所得茶多酚的纯度很高,精品经简单精制即可得95%以上的茶多酚,萃取过程中茶多酚不易被氧化,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

缺点:设备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提取儿茶素效果不很好,尚存一定的技术障碍,有待对超临界萃取剂、助溶剂在超临界状态下的溶解度进行研究,才能从实验室走进规模化生产。

3 茶多酚分离纯化

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儿茶素早期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1959年L.Vuataz报道的纤维素柱色谱法,1969年

j.David报道的逆流分配法,C.K.Wilkns报道的Sephedex LH-20柱色谱法。近期儿茶素的单体制备有以下几种分离纯化法。

3.1制备HPLC法[12]

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儿茶素粗品用亲脂性凝胶或吸附树脂多次层析纯化;另一种是制得粗品后接用制备HPLC法分离纯化(以FTA:丙酮:水洗脱)。方法一操作过程复杂,周期长,条件不易控制;方法二难以得到大量的多种高纯儿茶素,而且柱子总负载量巨大,制备效果不高,色谱柱容易污染,寿命短。但如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粗提品先经柱层析分离,再用制备HPLC纯化精制,使分离效应和产品纯度提高,

分离周期短,所用的溶剂价格低廉,毒性小,易回收,精确度高。

3.2吸附树脂法

吸附树脂法是使用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或大孔树脂等固态物质作吸附剂!用适当溶剂洗脱分离混合物。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较低,操作条件温和,避免了有效成分失活,产品收率和纯度高,尤其是整个过程使用有机溶剂主要是乙醇,回收容易、无毒、安全,而且可持续性生产,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湖南农业大学选择了12种大孔吸附树脂

就其对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进行了研究[13]发AB-8树脂对儿茶素吸附较好,产品得率为,65%,纯度高于95%.同时也发现以上树脂对咖啡因也有显著性吸附。但萧伟祥等人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儿茶素研究表明[14],AB-8,S-8,NAK-9,NKA-Ⅱ四种树脂中,NAK-9,NKA-Ⅱ较适宜茶多酚分离纯化,可制得4%-9%咖啡因、ECGG20%儿茶素总量为34%的样品,分别用二氯甲烷和80%洗脱,则可制得总儿茶素为63%,EGCG37%,咖啡因小于2%的产品。另外,徐向群等人通过对比4种离子树脂和16种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以及解吸性能[17],得出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的吸附性能,并且还优于Ambelit XAD-7和日本

的HP-21,经其静态吸附,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达60%。也有报道,NK-S3树脂对茶多酚吸附解吸吸性良好,吸附量可达

81.55mg/g用乙醇乙酸乙酯的混合洗脱机解析,其解析率近100%。

湖南省轻工业学校研究了用聚酰胺分离制备茶多酚的工艺条件[17],发现聚酰胺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用复合洗脱液洗脱其茶多酚的回收率平均为59.4%,咖啡因的脱

除率为96.3%用1K8#分析其儿茶素的含量为EGCG33%、

EGC18.8%、ECG8.8%、EC2.6%、C0.5%、GA1.0%,儿茶素总含量为65.1%

咖啡因仅为1.04%。但陈劲春等人在研究树脂吸附过程中发现,虽然聚酰胺对儿茶素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吸附量达

76.43mg/g,但同时得出此树脂对咖啡碱的吸附量也比较大,达到53.67mg/g,难以达到真正纯化的目的。

另外,PA/XDA膜包络复合树脂和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对茶多酚的吸附分离效果较好[15][16]。

3.3凝胶柱层析技术

分离机理类似于分子筛,样品中大分子化合物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只能在颗粒间移动,阻力小,移动快,小分子化合物能自由扩散到凝胶内部,透过层析柱时阻力大,由此经过一段时间洗脱,混合物组分按大小而分离。无锡轻工大学中央研究所利用Sephadex LH-20层析分离[18],并结合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得到7种儿茶素的单体化合物,用UV、

IR、NMR及MS等方法鉴定和验证了其化学结构,7种儿茶素化合物的纯度均大于99%,总得率为66%,总回收率为82.1%。

3.4膜技术[14]

膜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组分存在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共有四种: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应用于儿茶素分离的现处于初步阶段,主要是利用UF及NF对儿茶素的选择分离,主要利用超滤、微滤对蛋白质#可溶性多糖#胶质等大分子物质进行截取以及用反渗透,纳滤进行浓缩。近期,郑州工大蒋元力以低档茶叶为原料,采用超滤膜(离子沉淀法成功地进行了高纯茶多酚的提取,纯度达99.89%收率达11.3%。

3.5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技术

HSCCC是一种较新型的液液分配技术,避免了使用固体

吸附材料造成的样品不可逆吸附或降解等缺点。1982年由Yionchiro ito博士首创[17],1994年后ito将其改进,使HSCCC进样量加大,能使其分离g量级样品,其原理同逆流色谱技术一样。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成分的分离制备和中药的分析鉴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双机高速逆流串联分离儿茶素混合物[19],分别得到纯度为81%EGCG、90%GCG、87%ECG、75%EGC并用甲醇-乙醚结晶得到97.2%EGCG、97.7%GCG、98.5EGC、97.8%EGC。

4 茶多酚的含量测定

4.1 TLC检测法

薄层检测法简单、直观。但因茶多酚是一种混合物,其单体结构性质相似,很难达到彻底分离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薄层的报道甚少,国内黄洋等人以异丁醇:醋酸:水(4:1:5)的展开系统对EGCG进行层析分离[20],其酯型儿茶素和简单儿茶素之间的Rf差值达到了0.3。但因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不多,此种分离体系还有待验证。

4.2 UV检测法

在用UV对儿茶素进行检测过程中,一般选在270-280nm的波长下测定,但是作为茶多酚中的一种主要杂质咖啡因在

280nm处也有较强的吸收。很多资料显示[21],在紫外检测时加入香兰素盐酸溶液,能形成有色溶液,可以在505nm处对儿茶素进行检测,以避免咖啡因的干扰。另有资料报道[22],因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外蓝色络合物,在其最吸收波长

540nm处,用紫外分光光计也可较好的测定儿茶素的含量。

4.3 HPLC检测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分析精确度高等优点。香港的朱勤艳用HPLC法对茶多酚进行了分离分析[23],结果表明HPLC能有效分离茶多酚和其组

分:EC、EGC、ECG、EGCG并精确定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无锡轻工业大学筛选出Hypersill BOS C18和Zorbax SB C18

两种适合同时分离茶叶和茶多酚中4 种儿茶素和咖啡因的

反相柱[24].采用甲醇-水醋酸(三氟醋酸)作流动相,分别以等强度洗脱和梯度洗脱(均在30min)内分离测定了我国6种

不同产地茶叶样品和3种茶多酚样品中7种儿茶素的含量。另外,浙江大学茶学系建立了一种非梯度洗脱的儿茶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25],同时对茶多酚中的四种主要儿茶素(EC、ECGC、EGC、ECG)考察了其方法,得到最佳色谱条件ODS 柱,以重蒸水:乙腈:乙酸乙酯=86:12:2的比例为流动相(浓硫酸调ph值至3.0-4.0,流速为1.0ml/min此。此方法是一种分离效果良好的快速非梯度洗脱的方法,值得推广。其次,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立了以恒组成溶液为流动相

的HPLC同时分析茶中5种儿茶素(C、ECG、EC、EGC、EGCG)和3种生物碱的定量方法[26],色谱条件为ODS柱,以柠檬酸水

溶液-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90:16:4),为流动相,UV检测器,以二氯磺胺为内标.此方法用恒组成HPLC虽使8种化合物同时得到了较好分离,但分析时间较长。罗晓明等人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做了一定的研究[27],确定了采用C18反相柱,以水-甲醇-乙酸(73,O/23,0/2,0)为流动相,流速为I,O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0nm时等梯度洗

脱分析样品,分析时间仅

为25min,回收率在98.2%-100.3%之间。

5 茶多酚及应用前景[28][29][30]

茶多酚作为一种保健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具有抗菌消炎、抗衰老、抗辐射等27种保健功能,其具体应用如下:

一、在食品工业上可作抗氧化剂、保鲜剂、除臭剂

茶多酚有很强的抗菌、抑菌性能。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茶多酚对自然界中19类群的近百种细菌均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显示出茶多酚抗菌的广谱性及强抑制能力。因而茶多酚可广泛应用于肉制品、腌制品表面以延长产品保质期;还可作用于采摘后的水果、蔬菜以减缓生化活动,推迟其成熟;可作用于各色糕点、乳酸饮料、水产品深加工等的保鲜剂。同时作为一种优异的保色剂!可防止天然色素氧化褪色现象。其次,茶多酚可作为除臭剂有效的除去肉类、粮、油作物及其制品的异味,如大豆制品的豆腥味#大麦异味的去除等等。

二、在日用化工产品上作保质剂、护肤(发)剂和香烟解毒剂

茶多酚可抑制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被自由基引发氧

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与膜蛋白交联而形成脂褐质,从而防止雀斑的生成,延缓皮肤的老化,并具有很好的洗涤、去头屑、美发、护发等作用。另外,由于茶多酚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和消除自由基特性,可使烟碱和烟雾诱变,降解有害物质,国

外已开发出用茶多酚加入香烟滤层中的解毒香烟新产品。茶多酚还可作为脱墨剂用在造纸中作废纸脱油。

三、在医疗保键上具有防治癌症等多种疾病和抗衰老增强免疫等功能

据现代科学研究,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是引起人体衰老,

致病,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茶多酚能清除人体过多的自由基,提高人体抗衰老#抗肿瘤的能力。另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体受电磁辐射击的危害越来越来重,而茶多酚就具有抗辐射的作用。有报道指出,给遭受辐射刺激的大鼠服用茶多酚就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长期服用无毒性作用。茶多酚的抑菌抗菌功能可对人体起到洁牙护齿防龋的作用。

四、在农业上的应用

茶多酚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原菌有独特的抑制作用,如对水稻的斑病菌孢子萌芽具有强烈抑制消灭作用。同时,茶多酚还是一种新型的生化激素农药。有报道指出,茶多酚植物可作为发根活化剂:仅用1ppm茶多酚处理胡萝卜种子,在25℃条件下,其发根的增长率为14,3%。

总之,茶多酚研究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其应,用领域不断开拓,对于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仍处于一种热门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星辉,刘富知,刘仲华等。湖南地方茶树资源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23卷(6)

[2]张家骊,王洪新。茶叶原料选择对茶多酚质量的影响,《食品与机械》。2000,6(80)

[3]邹耀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茶树老叶中儿茶素。《分析化》。2003.3(3)

[4]陆锦时。茶树儿茶素含量及组成特性与品种品质的关系。《西南农业学报》1994,7卷

[5] 《中国茶经》

[6]蔡照胜,陈浩,鲍华祥。萃取沉淀法提取分离茶多酚

[7]周志,汪兴平,张家年等。微波在茶多酚提了技术上的应用研究。《湖北民族学学报》2001.5,19卷(2)

[8]洪兴平,周志等。微波对茶多酚结构及其儿茶素组成的影响。《食品科学》2002,vol。23,No.1 37

[9]曹优明,郑仕远。茶多酚的制备新方法。《应用化工》2002 10,31卷(5)

[10]尹莲。超声法提取茶多酚的实验研究。《食品工业》1999,(3)

[11]白秀丽,李晓丽,汪国砚。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2001.5(1)

[12]钟世安,周春山,杨娟玉。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酯型

儿茶素的研究。《化学世界》(5)

[13]张盛,刘仲华,黄建安。吸附树脂制备高纯儿茶素的研究。《茶叶科学》2002,22(2):125-130

[14]龚雨顺,刘仲化,黄建安。茶叶中儿茶素纯化研究进展。《茶叶通讯》

[15]曹利,苟小峰,张效林。PA/XDA膜包络复合树脂对茶多酚、咖啡碱的吸附分离。《离子交换与吸附》2001,17(6);526-531

[16]林种玉,傅锦坤,杨茹等。聚酰胺-硅胶吸附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厦门大学学报>。1999.9,38(5)[17]罗晓明等。聚酰胺色谱法分离制备茶多酚的研究。《食品科技》2002(5)

[18]王洪新,戴军等。茶叶儿茶素单体的分离纯化鉴定。《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杜琪珍,李名君,程启坤。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叶中的儿茶素。

[20]黄洋,严媛,姚开。薄层层析后生物显影检测茶多酚组分的抑菌效果。《食品工业科技》

[21]何强,吕远平,姚开。儿茶素的分析研究。《食品科学》2003,24(2)

[22]高志杰,蒋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香糖中的茶多酚。《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

[23]朱勤艳,陈振宇.茶中茶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分析试验室》1999.7,18(4)

[24]戴军,王洪新,陈沿卫。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色谱》2001.9,19卷(5)

[25]于海宁,沈生荣,冯萍。茶多酚中儿茶素类,HPLC分析方法学考察。《茶叶科学》2001,21(1);61-64

[26]罗晓明,蒋雪薇。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湖北化工》2003

[27]张莉,刘仲华,王增盛。茶儿茶素类和生物碱成分的HPLC 分析。《茶叶科学》1995 15(2):141-144

[28]基菁化。茶多酚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9]陶荣达。茶多酚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的进展

[30]李咏梅,于艳春,李人字。茶多酚及应用研究。罗晓明,蒋雪薇。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湖北化工》2003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茶多酚提取论文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院系:xxx 班级:文生105-2 姓名:xxx 学号:201090621216 茶多酚提取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茶多酚的提取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工艺。关键词:茶多酚;提取

前言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保健饮品,在中国饮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 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说明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该作用是由茶叶中特定的化学成分决定的。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有: 多酚类、氨基酸和蛋白质、芳香类物质、生物碱、糖类化合物、色素及其他化学成分[1]。其显著特点是富含酚类化合物,茶叶的许多作用是其中茶多酚在起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抗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抗菌和抗病毒、降血脂、油脂抗氧化作用、色素保护作用、除臭剂、防龋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能。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2]。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可应用, 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茶多酚的强还原性可以防止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红花黄、胭脂红和维生素B 等色素受光氧化作用而褪色,可作为保鲜剂保持色泽鲜艳稳定[6]。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每年约产65万吨茶叶,其中约有13万吨的茶片和茶末,现已研制出茶多酚胶囊、片剂、含片等多种剂型 [7]。中国的茶叶资源十分丰富,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修剪叶,另外还有滞销的粗茶、老茶,如果能从中提取茶多酚,将会有充分的资源保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华丹2007090306 )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 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 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年第 5 期152 Chemical Engineering amp Equipment 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2012 年 5 月分析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试张妙芬(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 362000)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成分,随着茶多酚应用的开发,其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该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多酚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概括介绍了用于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化学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今后茶多酚的分析测定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中国茶园面积列居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素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迄今已类、酚酸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占多酚类总量的在茶叶中鉴定出 450 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 15 种以上的无机 60-80,是其众多药效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又元素。可分为三种游离型态(Catechin,C Epicatechin,EC 以1 茶多酚,与两种酯化的没食子酸及Epigallocatechin,EGC)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占茶(Epicatechin gallate,ECG 及(gallic acid)叶重量的 15%~30,许多生理和药理实验

表明它对人体无,后者(ECG 及 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毒,无副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它还含量较多。具抗衰老、抗辐射、消除口臭、降血脂、抗菌抑菌、抑酶等茶多酚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一系列重要作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均易茶多酚是由 30 多种含酚基的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变质。图 1 为茶多酚结构通式。 OH OH OH O R1,R2 -H,-OH, C OH HO O R2 OH R1 O OH 图1 茶多酚的结构通式2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2.1.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报道,其中多以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国内文献报导中以酒石酸亚铁比色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 法最为常见GB/T 83132002。该法也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国标方法。茶汤中茶多酚的分析。另外,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高锰酸钾滴定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亦可用来茶多酚的分析络合物,该溶液对 540nm 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测定。度计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计2.1 分光光度法算公式为: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153 呈良好线性关系。常用的分光光度法对浓度很高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茶多酚提取工艺与研究毕业论文初稿

毕业论文 题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研究 目: 学 院:轻化工程学院 年级、专 业:2011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学生姓 名:文涛徐云枭 学 号: 指导教 师:段晓静 完成时 间:2014年5月20日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与研究 文涛徐云枭指导教师:段晓静 (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对人体保健极为有利,且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鉴于目前国内外茶多酚的研究有上升趋势以及在药用和食用中的开发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利用茶叶在乙醇溶液中榕基溶解条件下通过设置实验条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考察操作条件对乙醇提取率的影响因素,确定其最佳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用乙醇溶液对茶多酚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

提取温度为80℃,液料比为1:3(g/L),提取时间为60min。 关键词茶叶提取功效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buckwheat research Wen tao Xn Yun-xiao Supervisor:Duan Xiao-jing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grade 2011,School of Applie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Xichang College) Abstract Is tea catechins in tea polyphenols, flavonoids, phenolic acids and the floorboard of the compounds of flower pigments. Because of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active hydroxyl, is highly advantageous to human body health, and has antibacterial, sterilization, antitumor, resistance to radiation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efficacy, as medicine and food additiv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is good. In view of the 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a rising trend in their medicinal and edible,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get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use the te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banyan base dissolved in ethanol solution by sett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experiment inspec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ethanol extraction yield, determine the best conditions.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 conditions, ethanol solution for the extraction of tea polypheno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for ethanol concentration 80%, extraction temperature is 80 ℃, liquid ratio of 1:3 (g/L), extracting time for 60 min. Key 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

茶叶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王丽,夏丽飞,蔡丽,梁名志* (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勐海666201) 摘要:茶多酚为茶叶的主要功效成分,对人体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治疗作用。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及理化性质,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鉴定、生物活性、抗氧化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多酚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分离分析;生物活性;抗氧化机制 Research Advances on Tea Polyphenols WANG Li, XIA Li-fei, CAI Li, LIANG Ming-zhi* Tea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 China Abstract:The tea polyphenols (TP),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f tea, possesses particular healthy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for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composition, the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P were introduced.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 of TP was also review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P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Tea; Tea polyphenols;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兼有药用、食用等多种功能。茶叶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和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效应,已赢得了广泛的重视。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茶叶的国家,我国历代药书中均有茶叶入药的记载。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与其 特定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步揭示了茶叶中多酚类、咖啡碱、脂多糖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效应。其中茶多酚的研究最为关注, 这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1]。 作者简介:王丽(1979-),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茶叶检测分析工作,E-mail:lwang20@https://www.doczj.com/doc/1915518144.html,, *为通讯作者。

茶多酚的营养价值与应用(论文)

茶多酚的功能和作用 摘要 茶多酚(TP)是从茶叶中分离提纯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大约占茶叶干重的15-30%左右,具有优越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降血脂、抑制肿瘤、抑菌抗毒、解酒及保护肝脏、解毒、防止皮肤紫外损伤、抗脂质过氧化等保健功能。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肉制品、油炸食品、水产品、食用动植物油脂、焙烤食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诸多功效。茶多酚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就茶多酚的保健功能及应用作一概述。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及提取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应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清除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 是V E 的6—7倍,V C 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1]。我国对茶多酚 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己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 1 茶多酚的性质及提取 1.1 组成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1.2 理化性质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性质: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纯文字版面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单位:广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广州510310 关键词: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它大约占茶叶干重的25%左右,它包括有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四大物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产茶的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都对这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开展了大量的药理学研究和试验。在大量的研究中表明,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如抗菌、抗病毒、抗毒素、防癌、抗癌、抗突变、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保护肝脏、抗衰老、抗龋齿、抗过敏等,此外对于免疫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由此可见,茶多酚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天然药物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介绍一下它已知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1、抗菌作用 茶多酚作为一种广谱、强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所公认。在众多的抗菌试验中,人们发现它对普通变形杆菌、金葡球菌[1]、表皮葡萄球菌[2]、变形链球菌[3]、肉毒杆菌[4]、乳酸杆菌[5]、霍乱弧菌、黄色弧菌、副溶血弧菌、蜡状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嗜水亚种、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6]、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链球菌[7]等等许多致病菌,尤其是对肠道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它还能有效地防止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于溶血素,ECG与EGCG也具有抑制活性[1]。除此以外,茶多酚对能引起人体皮肤病的病原真菌,如头部白癣、斑状水泡白癣、汗状泡白癣和顽癣等寄生性真菌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虽然茶多酚对肠道内的细菌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但是它对于肠道内的有益菌却起着保护作用,如它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改善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对增进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7]。 从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报道中看,对茶多酚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茶素类(EC,ECG,EGC,EGCG)及黄酮类两种成分中,尤其是对儿茶素类成分的研究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研究得最深入、最透彻。 2、抗病毒作用 茶多酚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较广谱的抗菌药物,同时对病毒也具有较强的对抗作用。 日本的岛村忠藤[8]发现,绿茶和红茶的提取物具有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这两种病毒是利用其表面的突起潜入到动物的细胞内进行感染,在细胞内繁殖。岛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了茶提取物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是:流感病毒一般是分散聚集,比病毒更小的EGCG与免疫反应抗体一样粘附在突起的表面上,和病毒相粘连,而且EGCG还能粘附于动物的细胞壁上,完全抑制感染的编码。瑞士也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对人体呼吸系统合孢体病毒(RSV)有抑制作用,其EC50为28uM[9]。除此之外,茶多酚对于胃肠炎病毒[10]、A型肝炎病毒[11]、植物病毒[12]也有较强的对抗抑制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如英、美、日、中等对茶多酚类物质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鸟成髓细胞血症病毒逆转录酶[13]、DNA、R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Nakane,Hideo等经试验研究证实茶多酚确是一种新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的强烈抑制剂。我国学者陶佩珍等经研究印证,儿茶素衍生物对HIV-1 RT及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并指出EGCG的抑制作用比叠氮胸苷三磷酸(AZT)的作用还要强。经动力学研究发现,EGCG是HIV-1RT底物脱氧胸苷三磷酸(dTT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是模板多聚(rA)、寡聚(dT)12~18的混合型抑制剂,与Nakane报道相似。从构效关系上讲,ECG比EC活性提高86倍,而EGCG比ECG活性又高出12倍。这对于今后对艾滋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抗癌、抗突变作用 对茶叶能防癌、抗癌、抗突变的研究在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报道。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叶不仅可以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苯并芘、黄曲霉素、亚硝基甲脲(NMU)、乙酰基氨基(AAF),3-甲基胆蒽(3-Mea)、二甲基苯并蒽(DMBA)、12-O-十四烷酰附邦醇-B-醋酸酯(TPA)、乙基亚硝胺(DENA)、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MNG)、亚硝酸钠、甲基苯甲胺等)诱致的突变,还能够抑制一些混合致癌物(烟草雾浓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