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34034483

姓名:董思禹

摘要

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

依据。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

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

一、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

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三、孔子的中庸

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中庸》这本书里,叙述的深一些,有文字功底和较厚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而《论语》中涉及中道的论述简单易懂,寥寥几句表述了社会人与人之间中道的现实准则。如:“乡愿,德之贼也”,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最大贼人,这表明了孔子的中庸之道绝不是老好人的态度,老好人是孔子最为痛恨之人。再如:“以直报怨”是“以怨抱怨”和“以德报怨”的中道,对“以德报德”没的说,对别人的怨恨在现实中很难处理,以怨抱怨就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通俗做法,以德报怨通常是宗教的提倡,孔子对这两种作为给予否定,提出了“以直报怨”,以正直、公平、公道对待怨恨自己的人。《论语》还有一段话,在中庸的理解上较为艺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之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解释为白话文就是:一个人被全乡拥护不见得就是好人,全反对也不见得是好人,乡里的好人拥护坏人反对的才是好人;这就是两极端的中间,中间点的把握主要来自于自己,平时的认识水平和作为来支撑,同时还要依据外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素养,坏人拥护你,就是在助纣为虐,社会风气变坏。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四、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

大学是一个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这里,大学生要刻苦求知,强健身体,修养自身,锻炼能力,以便于走出校园后,能利

益于国家和社会。大学生应该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呢?下面我想从修身、学习、处事、情感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建议。1、修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明代的叶子奇在《草木子·杂俎篇》中说“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也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这是做人做事,成就事业的基础。修身修什么?“文”与“质”啊。先说“质”,就是内在的仁德。《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以大学就是在学校里学做这样的“大人”。

2、学习: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说到学习,很多人都会想到《论语》开头孔子的那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道理很深。“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是专指读书长知识,而首先是学会怎样做高尚的人——向内,是不断增进修养;向外,是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亦悦乎!至于“时习之”中的“习”,并不是读书后经常“温习”的意思,而是学会怎样做人后要不断地付诸实习、实践,要避免光说不练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