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敦煌壁画说课稿

23、敦煌壁画说课稿

23、敦煌壁画说课稿
23、敦煌壁画说课稿

敦煌壁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共有5个自然段,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篇课文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神态描写,表达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教学中有必要深挖。文章结构清晰明快,对这样的文本,框架结构的把握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结合课标我拟定了本课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说课稿

“飞天”凌空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 年11 月25 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 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 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新闻,初步了解的了新闻的特点,但是对如何写好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还不太熟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课时:1 课时 七、教学准备:PPT、相关视频等 八、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图片展示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重点)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背景资料 1982 年11 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 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 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四、检查预习 一写字形lng(凌)空lng( 记一记词义1.悄然: 形容寂静无声。2.轻盈: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潇洒: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潇洒、洒脱”辨析同:二者都有在言谈举止方面自然而不拘束的意思。异:“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例:(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2)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五、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面描写导思 1.文章是怎样用特写镜头来写吕伟跳水过程的? 侧面描写导思 2.文章描写观众、记者的反应、评价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导思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美好情感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 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

敦煌壁画中的奥运祥云图案

敦煌壁画中的奥运祥云图案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创作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图案在中国渊源久远,历时千年,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地处西北戈壁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缩影,内容丰富的壁画遗存成为了祥云图案千年历史的见证。 祥云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抽象符号,在建筑、雕塑、器皿、家具、图画中都被广泛使用。在“祥云”这一称谓中,“云”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物的指称,而“祥”则是一种主观审美倾向的表达。祥云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对“心中之云”的表达,体现着中国人诉诸于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艺术形态上,云纹以涡形曲线为基本构成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式和组合方式构成抽象化、程式化的装饰纹样。其形态或如云朵舒卷缭绕,或如云气弥漫飘逸,或如云霞五彩斑斓,在翻腾盘曲、飞扬流动间,既妙合云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又深得其脱俗飘逸的风情神韵。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历时千余年的精美壁画,云纹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数量最多的图案形象。无论是在飞天佛教画还是建筑装饰画中,丰富的云纹点缀都折射出中国古代艺术家对

“云”的文化兴趣、审美热情及艺术创造力。 飞天是佛国中专施花香和音乐的神灵。莫高窟中的飞天多达6000余身,是敦煌佛教壁画中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 敦煌飞天在祥云的映衬下臂挽飘带、凌空翱翔的姿态是中国艺术家的伟大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佛教壁画分经变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和佛教史迹故事画等。祥云图案出现较多的是经变画和佛传故事画,如第148窟东壁盛唐的《药师经变》,第397窟西壁龛顶北侧的《乘象入胎》与龛顶南侧的《夜半逾城》,第323窟南壁《昙延法师入朝图》等都有祥云托于脚 下或浮于头上。祥云仿佛是连接人世与佛国世界的纽带,于庄重中透出洒脱,于写意中透出幻化。 在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壁画中,多用云纹来表现羽化飞升的神仙。第249窟、第285窟等的顶部,于中心画方井,四面画祥云代表仙界,下部画山林、野兽代表大地,形成了具有整体感的宇宙空间画面。祥云在这里宛然成了人间与仙界的分界线,在它那卷聚如菊的祥云纹中,寄托着人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 祥云图案在敦煌建筑装饰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藻井、台基、勾栏、柱坊等处,每每有祥云图案点缀其间。例如第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敦煌壁画

《xx 壁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有7 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此外,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技能目标: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法 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

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1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谈话: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自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注意生字读音。) 【交流领悟】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 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 5 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引导学生读书: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张大千的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说课稿 https://www.doczj.com/doc/6d583749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沽源县白土窑乡寄宿制学校刘春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23敦煌壁画教案1

23* 敦煌壁画 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 造精神。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行文,可分 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这是全文的分述,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 模宏大,风格各异。第二层意思(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三层意思(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这是全文的分述二,有两层意思。先讲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传承敦煌艺术。再讲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 钦佩的精神和意志。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价值。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 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 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 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 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 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 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摹”,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 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说课稿

《九色鹿》说课稿 七里甸中心小学王薇 《九色鹿》安排在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诚信”为主题,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外,同时对学生进行“诚实笃信、相互尊重”这一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九色鹿》作为本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体裁是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德,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所以,我将“美”定位为本课的主题,这心灵的“美”包括“守信”。 这篇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诚信的追求。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思考能力,能通过朗读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比较主观的评价能力,学习这种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开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根据教材在主题、体裁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四上提出的四方面重点学习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用“竟然”和“只好”造句。 3. 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 明白真正的美在于拥有一颗善良、诚信、弃恶从善的心,懂得做人要学会恪守信用的道理。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品读语言,体会、想象人物的形象,对九色鹿的和调达的品格特点有鲜明的感受,从故事中形成对“美”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诚信”积极追求的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飞天凌空》说课稿

《“飞天”凌空》说课稿 一、说教科书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注重社会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二、说学情 新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无论是文体特点还是结构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要慢慢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们国家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飞天”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片。 2、思考:图片可用于描述生活中的哪些详细的场景?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明确重点词语含义。 翘首屏息如梦初醒眼花缭乱 (三)品读课文,赏析内容 1、听课文朗读,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哪些语段详细阐述了“飞天”的形象?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文章1段,5-8段详细阐述飞天形象。 2、再读。一条龙接读课文,吕伟跳水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明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3、三读课文。齐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吕伟跳水的过程的?默读批注,能够从选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实行品析。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详细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仅仅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4、四读课文。思考哪些语段不是写“飞天”凌空的?能否去掉? (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5、作为中国人,你有怎样的感受?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品读课文

《美丽的集邮册》说课稿

《美丽的集邮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全诗共四小节。第一小节写了集邮册的主题、首页、内容。最后一句“记录着历史上那个神圣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无比自豪之情。 第二、三小节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描述了祖国伟大美丽。第二小节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有俊美的名山大川,有迷人的建筑群,有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神奇的古柏。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祖国名胜,建筑古迹,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第三小节叙述了历史长河积淀了无穷的智慧。从生动的画像砖到精美的青铜器;从敦煌壁画到石桥古塔;从秦始皇兵马俑到唐三彩。这是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劳动的硕果,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都给我们留下了智慧的结晶,看了这些邮票,读着这些句子,民族的自豪感不禁会油然而生。第四小节呼应开头,以豪迈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 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小节中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悟集邮册美在哪些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开篇点题、结尾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和完整的表达方式。 3、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教学重点:通过课件激发学生感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采用多种形

式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文化的灿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切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伴轻音乐出示几张邮票)老师看到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看到什么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1、同学们,有人曾打过比方,说邮票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成就,所以,一本集邮册就像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 2、这节课咱们就一块来欣赏高帆的《美丽的集邮册》。看老师板书课题。(板题)“集邮册”三个字是我们今天随堂要练写的,同学们可以跟着我一起写。(齐读课题。) 二、质疑,初读感知。 (一)看题质疑。 1、读完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看着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2、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58页,结合书中的插图,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对照生字表读准每个字音,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别忘了你们提出的问题,开始读吧。 (二)检查自读 1.这首诗只有四小节,读好它并不难。我们只要读通这些词语就可以了。

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5837491.html, 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研究 作者:冷维娟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3期 【摘要】敦煌壁画的色彩体系的特点非常鲜明,也是敦煌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色彩 构成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敦煌艺术的美感。文章主要对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对比方式和调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构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092-01 敦煌壁画在佛窟中不属于主体的地位,但是其表现的内容丰富程度是雕塑不能比拟的。所以壁画也是敦煌石窟艺术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对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进行简单的研究,仅供参考。 一、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对比分析 (一)敦煌壁画的补色对比分析。敦煌壁画具有非常鲜明的色彩,主要表现在壁画的总体的色彩情况和局部的补色情况。敦煌壁画对于色彩的纯度具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在壁画的补色对比上,使用的是橙色和蓝色或者是绿色和红色。对于局部的补色,通常是蓝紫和金黄以及壁画变色以后的白色与黑色。绘画在初始阶段,包含铅白元素的红色将会出现变色情况,逐渐会变成暗灰色,绿色没有很大变化,所以在色彩出现变化之前,补色对比结构一般使用的是绿色与红色,这两者的明晰度相对比较强,色彩也比较相近。在敦煌壁画中,具有的色彩相对比较多,它是在补色的基础上对其他各种色彩进行合理的安排。这种色彩结构的复杂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敦煌的建筑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也体现出古代画工的深厚的绘画水平和细腻的绘画技术。并且,通过黑白的对比可以有效弥补壁画色彩明度的弊端,敦煌壁画具有的补色对比结构的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二)敦煌壁画的明度对比分析。和补色对比相比,明度对比相对来说是较为隐蔽的,但因为明度作为画面最关键的视觉元素是一定要存在的。总的来说,敦煌壁画还是在东方的平面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的,色彩在明度方面主要不是将深度作为表现的重点,也不是相近明度具有的比较单一的彩色结构,一般都是亮和暗之间的极色平面的情况,组合的方法也主要是以平面色块的并置为主,没有有序的渐变和衔接的情况,主要表现出并置具有的节奏感。最明亮的色彩是纯白色,暗的色彩是纯黑色,其他色彩的明度显示主要是浅灰色或深灰色,没有造成黑和白色组具有的差别出现模糊情况,还是保持明度变化明显的平面空间,使得主色调得到强化。在画面中,各种不同的色彩都没有过渡,直接拼接和散落,使得画面的直接对比效果非常明显。在隋唐以后,因为画面的内容比较繁密,色彩使用更加丰富,使得画面的明度层次出现黑、白和灰三个主要的色组。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敦煌壁画

《xx壁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此外,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技能目标: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法

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1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自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注意生字读音。) 【交流领悟】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造像构图色彩程式 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灿烂的文化明珠中耀眼的一颗,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技巧之精湛,为世人所赞叹,其艺术之美堪称我国绘画艺术的典范。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是我国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我国古代社会发达的文明的象征。 正文: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点。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诸国很盛行,建塔造寺、开窟筑像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敦煌,随后,它与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汇、融合,产生出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随着对敦煌艺术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敦煌壁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敦煌壁画之美的浅谈: 一、程式之美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多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 在敦煌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风格如何变化,组织画面始终遵循着程序化的原则。画派、画风的发展、成熟就是遵循着“图示----修正”的模式,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特色使其最终成为定式的过程。 例如在佛教绘画的造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具体的神像刻画和画面氛围烘托来实现宗教审美理想的类型化特征。 程式好比设计蓝图,它是构成和组织画面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个元素作为同一风格的造型单元,必须按标准零件来设计,使画面始终保持一种秩序感和统一感。 二、线条之美 敦煌壁画中精彩的大量线条的运用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敦煌壁画中富有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敦煌壁画》同步练习(I)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敦煌壁画》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6分) 1. (6分) (2019一上·通榆期末) 为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音节 旅(lǔlǚ)________行桦(huáhuà)________树银(yín yén)________色 虽(suīsuí)________然环绕(yào rào)________ 泼(pōpē)________水 2. (2分)我会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è yuè ①今天是国庆节,我很快乐。________。 ②我喜欢听音乐。________ 3.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繁多情节 4. (2分)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释史: 【反应】动①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名②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动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

上级或有关部门 【揭示】动①公布(文告等)。②使人看见原来不容 【揭晓】动公布(事情的结果)。 易看出来的事物。 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________(反应反映)社会,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揭示揭晓) ________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5. (3分)写出反义词 丰富—________ 舒展—________ 外缘—________ 6. (4分)形近字组词 绵________ 棉________ 沸________ 佛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绘制 ②描绘 8. (5分)以“我爱”开头,写一两句赞美学校或亲人的话。 9.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璀璨________ 临摹________ 孜________孜不倦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班长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11.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条街很热闹。 ②十万支箭,三天造不成。 12.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