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9
赣州xxx建设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赣州xxx建设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2个功能区,2019年户籍人口为983.07万人。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Ⅱ型大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
赣州钨与稀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赣州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州主政过。
赣州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和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
2012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赣州成为中部首个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城市。
2017年,赣州获批成为江西省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陶粒是一种在回转窑中经发泡生产的、主要用于作隔热耐火材料的骨料,我国陶粒砂主要用于石油支撑剂,是需求量最大的陶粒砂品种之一。
该xxx项目计划总投资9850.4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495.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09%;流动资金2355.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91%。
达产年营业收入19685.00万元,总成本费用15017.80万元,税金及附加190.61万元,利润总额4667.20万元,利税总额5501.56万元,税后净利润3500.4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001.1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38%,投资利税率55.85%,投资回报率35.54%,全部投资回收期4.31年,提供就业职位356个。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包装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3•【字号】赣市府发[2011]20号•【施行日期】2011.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包装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11〕2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为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包装工作,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现将《赣州市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包装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赣州市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包装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尽快策划、开发、包装一批经济效益好、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能加快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破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有力推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高质量策划、开发、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有效吸引资本投入和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通过连续开发、滚动更新,建立“十二五”重大项目储备库。
围绕高端矿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交通、能源、城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业产业(含基础设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策划、开发、包装一批重大项目。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有关事项的批
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1.25
【实施日期】2017.0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
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有关事项的批复
市城乡规划局:
报来《关于呈请〈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方案〉函》(赣市规函〔2017〕1号)收悉。
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招标内容: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方案设计、方案整合优化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小样、工程
1 / 1。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26•【字号】赣市府办发[2007]99号•【施行日期】2007.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07]9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精神,《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经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1号)及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赣市府字[2007]149号)文件精神。
我市即将开展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遵循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新时期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根据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至2020年发展目标,结合我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出发点,广泛征询有关方面和群众的意见,依法依规、科学、严谨地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捷运新都会山水绿融城赣州西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
2015.12
2015. 12
捷运新都会山水绿融城赣州西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
2015.12
2015. 12
第一篇背景分析Chapter 1 BACKGROUND
ANALYSIS
●背景认知
●区位分析
●城市因高铁而变
●城市发展机遇
●交通专题分析
●城市核心要素分析
赣州西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
The urban design of West Station region in Ganzhou
背景认知
Background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
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赣州都市区也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的美誉。
赣州西站周边区域拥有黄金机场与高铁站,是近期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未来将承担赣州都市区门户区域空间拓展的重任,它的崛起将创造赣州市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帖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公开稿- 最终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 年)》(公布稿)一、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1 年,中期为2021-2021年,远期为2021-2030 年。
(二)规划范围 1、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赣州中心城市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
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 1、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21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1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到2021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目录一、 规划期限与范围 (1)(一)规划期限 (1)(二)规划范围 (1)(三)实施效力 (1)二、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 (2)(一)总体发展目标 (2)(二)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2)三、 交通发展战略 (5)(一)核心战略 (5)(二)重大交通发展政策 (6)四、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7)(一)综合交通走廊规划 (7)(二)区域交通协调策略 (7)(三)市域交通系统规划 (10)五、 都市区交通系统规划 (13)(一)规划目标 (13)(二)交通组织模式 (13)(三)公路网络布局 (13)(四)公交一体化规划 (14)六、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5)(一)交通组织思路 (15)(二)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16)(三)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20)(四)公共客运枢纽规划 (22)(五)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23)(六)旅游交通规划 (24)(七)慢行交通规划 (25)(八)物流系统规划 (27)(九)河套老城区交通规划指引 (28)七、 近中期建设规划 (30)(一)市域交通建设规划 (30)(二)中心城市交通建设规划 ......................................................... 31 公 示稿一、规划期限与范围(一) 规划期限本规划规划期限、范围与《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0-2030年)一致。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 规划范围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次。
市域层次: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重点在于落实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根据市域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确定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都市区层次: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及赣州开发区。
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实用文档附:《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年)》(公布稿)一、规划期限、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 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 年。
(二)规划围1、都市区都市区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都市核心区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开发区;同时考虑到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围包括:章贡区、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
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都市区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和《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1、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0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区。
到2030年,将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15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2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80-40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430-440平方公里左右。
市域空间结构概念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图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心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理念。
规划目标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与挑战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赣州中心城市环卫专项规划(2014--2030 年)规划公示稿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为统筹协调赣州中心城市环卫事业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落实《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年)》的要求,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卫生更高的要求,落实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行循环,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赣州中心城市环卫专项规划(2014-2030 年)》。
(以下称“本规划”)。
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与卫生管理条例》(1992);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 号)》(2006);5、《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1997);6、《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8、《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9、《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1999);10、《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1、《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2009);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13、《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2012)14、《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15、《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2012)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7《、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 号);18、《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19、《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年)》;20、赣州中心城区、南康市、赣县、上犹县等片区的相关规划;21、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18•【字号】赣府字〔2023〕78号•【施行日期】2023.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赣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批准〈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赣市府文〔2023〕5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赣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创新智造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世界橙乡”和富硒农业产业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赣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6.855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69.017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659.5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008.25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5.97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关于公布《赣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的通告《赣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赣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4.《赣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赣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7.赣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等。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本规划以《赣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所划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规划范围,西起厦蓉高速公路,东至环城高速公路,北到水西钴钼基地、水东,南到创新区。
2、城市近期建设目标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规模人口规模: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05万人左右。
用地规模: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左右。
4、近期空间发展方向以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南进、西拓、旧区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
5、近期建设重点(1)、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以路网建设为先导,拉开特大城市框架。
逐步充实和完善城市新区,加快新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改善旧区环境,优化旧区功能。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8)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43)第六章中心城区住区建设规划 (54)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7)第八章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64)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3)第十章中心城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8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4)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4)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101)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4)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绿地布局与景观系统规划 (111)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15)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 (119)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规划 (121)第十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123)第二十章附则 (126)附表 (12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06版总规)自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若干意见》出台,赣州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亟需加快将南康区、赣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是重大设施和平台的建设,黄金机场扩建、昌赣深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新时期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和要求,为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省政府批准,赣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编制《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城市总体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防止滥占土地,保证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996年以来,江西省政府批准的《赣州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赣州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赣州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赣州城市总体规划要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应体现如下特点:1.加强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对原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组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城市的定位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2.重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研究资源配置、区域环境治理等问题;3.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研究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解决好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4.强调规划的控制性,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划定规划禁止、限制与适宜建设地区,制定空间管制原则;5.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内容;6.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
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分为三部分:收集分析基础资料、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收集齐备有关城市和区域的勘察、测量、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观状和规划情况等基础资料,并作分析。
1.市(县)域基础资料:(1)自然条件;(2)资源状况;(3)环境状况;(4)土地开发利用状况;(5)经济发展状况:(6)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状况;(7)主要城镇状况;(8)区域基础设施状况;(9)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状况:(10)区域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1)市、县、镇域行政区划图。
2.城市基础资料:(1)自然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2)城市历史资料;(3)城市人口资料;(4)社会经济发展资料;(5)城市土地利用资料;(6)工矿、仓储、企事业单位资料;(7)社会服务设施资料;(8)居住资料;(9)园林绿地、文物古迹资料;(10)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资料;(11)交通运输资料;(12)城市道路资料;(13)工程设施资料,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14)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资料;(15)防灾资料。
包括防洪、抗震、消防、人防、防潮、防风。
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框架性意见。
规划纲要主要内容:(1)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2)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目标;(3)市域城镇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空间管制原则;(4)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规模;(5)城市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初步方案比选,并提出推荐方案;(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7)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构想;(8)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9)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原则和主要技术标准。
(10)城市近期建设重点;(11)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2)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
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应包括:(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观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2)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布局结构,进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5)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6)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7)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8)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9)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10)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11)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12)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3)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划定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划定绿色空间控制范围;(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15)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
勾画城市远景发展的性质、规模、方向和主要功能分区:(16)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四.成果形式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件和图纸三部分。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采用条文形式写成。
规划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的内容包括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详见附件一。
附件一: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名称及主要内容1.城市地理位置图主要内容:城市位置、周围城市位置、主要交通线、城市规划区界线2.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城镇分布、城镇规模、交通网络、重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矿产资源、城市规划界线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城镇职能分工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城市等级、城镇规模5.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城镇分布、主要发展轴(带)和发展方向6.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分布等级,重要资源分布7.风景旅游区总体布局规划主要内容:旅游区划、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线路规划,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风景旅游,环境保护8.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图主要内容:城市规划区界线9.城市历史沿革图主要内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用地范围界线10.城市用地现状图主要内容:用地性质、用地范围、各类开发区、主要地名和街道名11.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主要内容:建设用地工程地质分类和适用性评价、地质构造界限、洪水淹没范围、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藏范围、地面坡度的范围、潜在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活动性地下断裂带位置、地震裂度及灾害异常区12.城市总体规划图主要内容:用地性质、用地范围、主要地名、主要方向、街道名、标注中心区、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范围13.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图主要内容:规划居住用地、居住用地结构、配套设施(中小学)、人口容量(居住人数)和城市公共设施位置、级别(包括大型市场)14.绿地系统规划图主要内容:绿地性质、范围、市区级公共绿地、苗圃、专业植物、防护林带、林地范围、河湖水系范围、市区内风景名胜区范围15.景观(风貌)规划图主要内容:城市出入口、标志性建筑、景观点(带、走廊、区)、景观保护区、建筑高度16.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分布图主要内容:名称、范围(位置)、级别17.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主要内容:保护区、影响区、控制区范围、保护单位位置范围、建筑高度控制、景观视线保护、保护整修项目的位置18.道路交通规划图主要内容:各类对外交通设施的位置、范围、街道名、道路走向、性质、级别、断面形式、红线宽度、广场、站场、加油站、停车场位置范围、重要交叉口形式(灯控、渠化、立交)、各类交通枢纽站19.给水工程规划图主要内容:水源地、水厂、泵站、储水站的位置、供水能力、给水范围、给水分区、供水量、输配水干管走向、加压泵、高位水池规模及位置20.排水工程规划图主要内容:排水分区界线、汇水总面积、规划排放总量、污水管、雨水管走向、位置、出水口位置、污水处理厂、排水泵站的位置范围21.供电工程规划图主要内容:电源(电厂)、供电能力、变电站位置等级、供电高压线路走向、等级、敷设方式、高压走廊范围22.电信工程规划图主要内容:电信总局、市话分局、邮政处理中心、转运站、微波站位置、线路走向、敷设方式23.燃气工程规划图24.主要内容:气源位置、供气能力、储气站位置、容量、输气干管走向压力、调压站、储存站位置、容量2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主要内容: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扩散范围、污染物排放单位名称、排放浓度、有害物质指数26.环境保护规划图主要内容:大气水体的环境质量控制范围与指标(规划环境标准、环境分区)、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27.环境卫生规划图主要内容:环卫设施的位置、范围、性质(垃圾中转站、处理场、环卫车场)28.防灾规划图主要内容:设防地区范围、洪水流向、防洪堤围、泵站、防护分区、抗震疏散场地通道、重点防护目标、消防站、人防干道、29.郊区规划图主要内容:城市规划区界线、城镇用地范围、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水源地、危险品库、火葬场、墓地、垃圾处理消纳地)、农副产品基地、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的控制范围、风景区、水库、河流、重要基础设施30.近期建设规划图主要内容: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建设项目31.远景发展构想图主要内容:远景发展界线、用地形态、布局结构、主要功能分区、路网结构、相应的大型基础设施位置项目进度1.本项目进度预计2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