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课后习题

行政法课后习题

行政法课后习题
行政法课后习题

1.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

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不是别的社会关系。所谓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就是规定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法的渊源:分为一般渊源与特殊渊源两大类。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则是指有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法律解释以及国际条约、惯例等。行政法的这两种渊源有一定区别,前者是主流,后者则是辅助性的。一般渊源按照制定主体、效力层次、制定程序的差别,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3.行政法律关系: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职权的行使是行政关系得以发生的客观前提。没有行政职权的存在及行使,行政关系无从产生,行政法律关系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主体是行政职权的行使者。因此,行政主体总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的非对等性,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只要是行政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总是不对等的。非对等性是行政领域的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义务,不能自由选择权利和义务,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双重地位,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时体现为权利主体,而相对于国家而言则体现为义务主体。行政主体的职权和职责是密不可分的。(5)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可供争议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

5.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行政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第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第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6.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联系实际分析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

地位和社会作用:(一)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

的地位:行政法是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

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仅次于宪

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

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拟从

以下三方面来论述。第一,从行政法的调整

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

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

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第二,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

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第三,

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

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综上

所述,可以断言,行政法的确是仅次于宪法

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二)行政法的作

用:就同属于法的范畴这一点而言,行政法

与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法的规范作用和一

般社会作用。行政法的规范作用,是指行政

法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

育作用和强制作用。行政法的一般社会作用

体现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和巩固社会秩

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

展。行政法的特殊社会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

的作用,体现在:一是行政法确认行政权的

相对独立性确认行政权由国家行政机关享

有和行使;行政法确认行政机关相对于公民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政权力并赋予行

政权以优益权强制性等属性;保障行政机关

对公务员的管理;行政法保护行政机关在特

别情形下的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行

政法不断确定新的行政权能。另一方面行政

法具有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

益的作用(听证制度、行政公开制度、行政

申诉制度、国家赔偿制度)。这两个方面的

作用是有机的、统一的。

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

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

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1)行政主体

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

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职权: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

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

权能。行政职权一般可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

职权两大类。前者以行政主体的设立而产

生,并随行政主体的消灭而消灭;后者来自

于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

3.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所赋予

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4.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政主

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界限。换言

之,行政权限就是行政职权的限度。行政主

体行使职权超越该“限度”,便构成行政越

权,一般情况下,视为无效。

1.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

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

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

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

督的国家机关。

领会:1.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1)国家行

政机关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权威性;(2)国家

行政机关具有执行性和法律从属性;(3)国

家行政机关具有相对独立性;(4)国家行政

机关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5)国家行政机

关具有统一性和层级性;(6)国家行政机关

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识记:1.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

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

的一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

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

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

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2.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

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

领会:1.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特征和区

别:(1)依据方面: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

法规或者规章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行政

委托也必须依法进行。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

和法律目的,即可实施委托。(2)方式上:

行政授权必须符合法定的方式。行政委托的

法定方式,都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

中,以较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的,有关行

政委托的事项范围、职权内容、委托时间、

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在委

托决定中予以明确。(3)法律后果:行政授

权的法律后果,使被授权的组织取得了所授

予行政职权的主体资格,成为该项行政职权

的法定行政主体。行政委托的对象可以是另

一行政主体,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在特

定情况下,也可以是法定的个人,但均不会

因此而发生职权及职责的转移,被委托组织

也不能因此而取得行使被委托职权的行政

主体资格。可见,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是两

个不同的法律概念,特别是在其行使的法律

根据、法定方式和法律效果方面有着根本性

的区别。

识记:1.我国公务员的概念:指各级国家行

政机关中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

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法律关系:是指一般公民经过一定

的法定程序成为公务员,基于其所担任的行

政职务而与国家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领会:1.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内容:公务员法

律关系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公务员和国家行

政机关的关系、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

和行政相对方的关系两方面。(1)公务员和

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首先,行政机关的职

权、职责、权限和优先权涉及公务员;其次,

公务员在分享行政机关的职权、优先权和分

担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时,行政机关有权

对分享和分担物进行“再分配”;再次,公

务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必须以行政机关的

名义,按行政机关的意志进行。最后,为保

障公务员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并按行政机关

的意志从事公务活动,行政机关可以在法律范围内规定公务员的纪律,并实施监督权和奖惩权。(2)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与行政相对方的关系:国家赋予公务员优益权(包括优先权和受益权),以法律形式对公务员的职务予以特殊保障,公务员必须诚实地服务于国家。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对相对方实施行政管理,并依法采用各种强制手段。同时,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有义务履行该行政主体的职责,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接受相对方的监督。

2.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发生:考任、选任、委任、聘任、调任。

3.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变更:晋升、降职、交流、撤职、辞职五种情形。

4.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由于发生某些事实或行为,致使公务员职务关系不能继续存在的情形。导致公务员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有法定原因和事实原因两种。(1)法定原因:开除公职、辞职、辞退、调出、退休、离休和判处刑罚七种。(2)事实原因:包括死亡、丧失国籍。公务员生命终结,其职务与责任关系便自然消灭。丧失国籍,标志着其公民资格的丧失,其公务员法律关系也必然消灭。

5.公务员的权利:⑴身份保障权;⑵依法执行公务权;⑶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利;⑷参加培训的权利;⑸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⑹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⑺辞职权;⑻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6.公务员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义务;(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的义务;(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义务;(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的义务(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义务;(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义务;(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7.公务员的责任:公务员的责任一般包括接受身份处分、行政处分、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四种。刑事责任:公务员对其职务犯罪必须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对公务员刑事责任的追究,适用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五、行政相对人

领会:1.行政相对人在实体法上的地位:⑴财产和自由不受侵害,依法享受给付与保护的权利;⑵排除违法或者不当行政的请求权和行政介入请求权。⑶法律保护的利益和反射性利益。当蒙受损害时,可请求国家予以保护,且国家依法应予准许的一种利益,称为法律保护的利益;当蒙受损害时,并不必然有权要求国家予以救济的利益称为反射性利益。⑷关于无瑕疵裁量请求权的若干问题。

⒉行政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⑴参与型行政全面保障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⑵行政相对人参与制定行政法规范或计划的权利;⑶行政相对人参与作出行政行为的权

利。

识记: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

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

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由此可

以看出,行政行为包含了下列几层含义:

⑴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⑵行政行为

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

责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职权、职责

要素。⑶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

为。这是行政行为作为法律概念的法律

要素。

2.领会:行政行为的特征:行政行为与民事

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相比较,主要具

有下述特征:1.公共服务性,行政行为的服

务性是民主行政的体现和要求。2.从属法律

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

从属于法律。3.裁量性,行政行为虽然必须

依法而行,必须有法律根据,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法律应该将行政行为的每一个步骤、每

一个细节都予以严密地规范,并不意味着行

政机关只能机械地按照法律预先设计的具

体路线、途径、方式行事,而不能有任何的

自行选择、裁量,不能有任何自己的主动性

参与其间。具有一定裁量性是行政行为的又

一个特征,这是由它的权力因素的特点所决

定的。行政行为主要是针对未来,其许可、

批准、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对方未

来的权利、义务,特别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

法规、规章,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未来

的事项作出预见性规定,从而不能不具有更

多的自由裁量因素。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性

与从属法律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矛盾的

对立统一。4.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

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

行政行为,只要是在行政组织法或法律、法

规的授权范围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

施,而无需与行政相对方协商和征得相对方

的同意。5.效力先定性。6.强制性:行政行

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

行为,故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

行政行为的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是紧密联

系的。

识记:1.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一个行政行

为对相对方在权利、义务上产生的具体影

响,亦即对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某种具

体处理和决定。

2.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效力):是指有效成

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改变)力,

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

识记:1.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

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

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

章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包括两类:一类是

行政立法行为,即有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

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另一类是制定不具有

法源性的规范文件的行为,即有权行政机关

制定或规定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

或组织的权益,具体行政行为最突出的特

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属于

某个个人或组织,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与确认行

为、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行为、行政征收行

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行政监

督行为、行政裁决行为等。

3.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

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

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及上

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所下达的行政命令等。

4.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

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

为、行政处罚行为等。

5.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

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

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6.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

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

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

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7.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

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

政行为。

8.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

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

为。

9.行政立法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

和程序制定带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的行为,它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以行政机关

为一方,以不确定的行政相对方为另一方。

10.行政执法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

的直接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

个人、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的行为。它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以

行政主体为一方,以被采取措施的相对方为

另一方的双方法律关系。具体包括行政许

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

强制、行政合同、行政监督等行为。

11.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作为

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按照准司法程序审

理特定的行政争议或民事争议案件并作出

裁决的行为,它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以行政

机关为一方,以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各为

一方的三方法律关系,具体包括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等行为。

12.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据法

律赋予的职权,无须相对方的请求而主动实

施的行政行为。

13.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必须

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14.单方行政行为指依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

示,无须征得相对方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

为。

15.双方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务目

的,与相对方协商达成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为。

16.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积极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

17.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领会:1.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1)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这是构成行政行为的主体要件。(2)行为主体有凭借国家行政权力产生、变更或消灭某种行政法律关系的意图,并有追求这一效果的意思表示。这是行政行为成立的主观方面的要件。(3)行为主体在客观上有行使行政职权或职责的行为。即有一定的外部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行为。这是行政行为成立的客观方面的要件。(4)行为的功能要件,即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2.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所谓生效规则,就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下列几种:⑴即时生效;⑵受领生效;⑶告知生效;⑷附条件生效。

3.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生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者说是应当符合的条件。条件如下:⑴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要求:①行政机关合法②人员合法,③委托合法。委托的合法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Ⅰ委托的行政机关必须具有合法的委托权限;Ⅱ接受委托者必须具备从事行政活动的能力;Ⅲ被委托者必须在委托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

⑵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

⑶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行政行为内容合法、适当包括以下几项要求:①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②符合法定幅度、范围;

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④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适当;⑤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合理。⑷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有两项具体要求:其一,必须符合与该种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程序要求;其二,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如说明理由规则、表明身份规则、听取意见规则等。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其行为也属无效或应当予以撤销的理由之一。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识记:1.行政行为的无效:是因行为明显、重大违法所致,行为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领会: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2)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3)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4)

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5)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1)行政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如行为机关、行为机关的上级机关、人民法院宣布该行为无效(行政相对方要求撤销行政行为通常只能在法定期限内通过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提出请求);(2)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3)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处所获取的一切(如罚没款物等)均应返还相对方;所加予相对方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一切实际损失,均应赔偿。同时,行政主体通过相应无效行政行为所给予相对方的一切权益,均应收回(如此种收回给善意的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行政主体应对之予以赔偿)。总之,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被行政行为改变的状态应尽可能恢复到行为以前的状态。

3.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1)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三者缺一不可。(2)行政行为不适当。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也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1)行政行为自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2)如果行政行为被撤销,那么,由此造成相对方的一切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3)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相对方的过错(如其通过虚报、瞒报有关材料而获取行政主体的某种批准、许可行为等),或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共同过错(如行政行为是在相对方行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贿的情况下作出的)所引起的,行政行为撤销,行政主体通过相应行为已给予相对方的利益均要收回;行政相对方因行政行为撤销而遭受到的损失均由其本身负责;国家或社会公众因已撤销的行政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应由行政相对方依其过错程度予以适当赔偿;行政主体或其工作人员对导致行政行为撤销的本身的过错则应承担内部行政法律责任。

5.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一经作出即不得随意废止,只在具有某些法定情形的条件下,才能依法定程序废止。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通常有:(1)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经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相应行为如继续实施,则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相抵触;(2)国际国内或行政主体所在地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3)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从而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6.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结果:(1)行政行为废止后,其效力自行为废止之日起失效(2)行政行为的废止如果是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废除、修改、撤销或形势变化而引起的,且此种废止给行政相对方的利益造成了损失,行政主体不负赔偿责任。

识记:1.抽象行政行为,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特征:⑴对象的普遍性、

⑵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⑶准立法性。

⑷不可诉性。

识记:1.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一般授权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特别授权立法:指依据特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专门决议的委托,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行为。

4.中央行政立法: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各部门制定部门规章的活动称为中央行政立法。

5.地方行政立法:地方行政立法是指一定层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的活动。

5.行政立法的主体: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宪法、组织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为:(1)国务院、(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3)国务院直属机构、(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5)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6)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7)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6.行政立法的原则:⑴依法立法原则:主要指宪法和法律,但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依法立法包含四层含义:①依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权限立法;②依据法律、法规关于相应问题的规定立法;③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立法;

④行政紧急立法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所设定的紧急状态条件。⑵民主立法原则:民主立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与行政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行政立法草案应提前公布,并附以立法说明,以便让人民有充分的时间发表对特定行政立法事项的意见;②将听取意见作为立法的必经环节和法定程序;③要向人民公布对立法意见的处理结果;④要正式公布已通过的行政立法文件,对直接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行政立法应特别规定实施时间;⑤设置专门的行政立法咨询机关和咨询程序,对特别重要的行政立法进行专门咨询,并作为必经程序;

⑥违反民主立法原则的行政立法应当视为无效。⑶科学立法原则:行政立法一方面要

为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

从而保证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和

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当行政立

法涉及到对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的管

理时,必须注意规定得合理适当,不能不当

地限制以至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要注意正

确处理好维护行政权力的有效性与保障公

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7.行政立法的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

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

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具体

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制定、修改、废

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程序。⑴立项:是

指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任务,编制有

指导性的行政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一定时期里行政法规、

规章的拟定、修改、补充、清理等各项工作。

⑵起草:起草是指对列入规划的需要制定的

行政法规和规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

别草拟法案。⑶审查:审查是指行政法规、

规章草案拟定之后,送交政府主管机构进行

审议、核查的制度。

8.对行政立法的监督:⑴权力机关对行政立

法的监督。既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

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针对授权立法。事

后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

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事后监督既可针对特别授权立法,又可针对

一般授权立法。⑵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

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上下级行政机关的关

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不仅有权

撤销下级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规章,而且有

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不仅有

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违法、不当的规章,而

且有权改变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⑶

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人民法院享有

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的权限。由于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时

要参照行政规章,因此就要对行政规章进行

司法审查,就要确定行政立法是否合法有

效,是否越权,是否违反法定程序。人民法

院通过审查,如果认为相应行政规章违法、

越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

相应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

代表大会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建议。在行政诉

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行政法规和规

章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可以不予适用。人

民法院虽然没有撤销行政法规、规章的权

力,但法院对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不予适

用,也是对行政立法的有效监督形式。

识记:其他规范性文件:指各级各类国家行

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

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

领会:1.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特征:(1)主体

的广泛性。(2)效力的多层级性与从属性。

(3)规范性。其他规范性文件也是为人们提

供行为规则、行为模式,由各自效力所及范

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守。

2.其他规范性文件与行政立法的关系:制定

其他规范性文件与行政立法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即二者都是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

为,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要以法律、行政法

规和行政规章作为依据。从表现形式看,其

他规范性文件与行政立法亦有着某种相似

之处。但二者间也存在着以下主要区别:①

制定主体范围不同;②效力大小不同;③可

予规范的内容不同;④制定的程序不同。

应用:1.分析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作用:

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在实践中大量

存在,从加强和健全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的

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从法律依据上

说,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发

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规定行政

措施的权力,从而使得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

定权具备了法律基础。从实际生活看,不享

有规章制定权的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

及其下属机关,常常需要制定一些规范性文

件。这些规范在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从而使得国家行政机关在实行其他规范性

文件的制定权时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制定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⑴有利

于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

的行政法制工作;⑵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的

行政效率,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

题;⑶有利于促进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立法工

作;⑷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及所属部门的积极性。

2.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

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起着无可

否认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实践中也

存在不少问题。这方面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是:⑴宏观上存在着某些混乱;⑵越权情况

严重;⑶其内容与上一级规范性文件(包括

行政规章、行政法规)不相符合甚至出现抵

触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使得行政法规、行

政规章在实施中发生变形;⑷在制定依据方

面,不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⑸在制

定程序上,没有遵循必要的程序规则。

3.完善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序:要使其

他规范性文件发挥其应有的广泛作用,解决

目前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出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是完善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序。⑴

起草。由既懂行政专门业务又熟悉法律和政

策的专门人员或专门班子认真负责这项工

作。⑵协商协调。⑶征求、听取意见。起草

过程中应听取有关行政管理专家或技术专

家、法律专家的意见。⑷审核、签批。草案

成稿后,一般由行政机关秘书部门的负责人

或法制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或负责拟稿职能

部门的负责人承担审核任务。

识记:行政命令: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

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

行为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

领会:行政命令特征:⑴主体是行政主体;

是一种意思表示;⑵是一种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非赋予行政相对方权利的行为;⑶实质为行政相对方设定行为规则,但这种规则属于具体规则,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人或特定事所作的特定规范;⑷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作为保障;⑸一种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识记:1.行政征收:指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领会:1.行政征收的特征:(1)行政征收是行政主体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单方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征收的实质在于行政主体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的财产所有权;(3)行政征收的实施必须以相对方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为前提。

3.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主要在于:①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结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②从行为的标的看,行政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行政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③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行政征收是无偿的,而行政征用一般应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

5.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其特殊性在于,在征购关系中,相对方的意思表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行政征购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的区别在:①行为的性质不同;②权利义务关系不同。行政征收中,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权利义务是显然不对等的;在行政征购中,当征购合同成立后,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权利义务是基本对等的。

应用:健全与完善我国的行政征收制度:1.行政征收中存在的问题:(1)行使征收权的主体不规范;(2)实施行政征收的措施、程序不完善,不少法律法规对行政征收的具体行为方式及程序缺乏明确规定;(3)减征、免征的条件不明确,不具体;(4)缺少相对方不服行政征收的法律救济。2、健全与完善行政征收的措施:一是在具体的行政法律、法规中完善各类行政征收制度,二是对各类行政征收进行归纳和总结,抽象出行政征收行为的共同特征,制定出一部行政征收法,以专门的立法详尽规定:(1)行政征收的目的、原则;(2)行政征收权的设定;(3)行政征收的内容及范围;(4)行政征收的主体;(5)行政征收的运作,包括实施行政征收的行为方式、征收额度的计算方式,行政征收的实施程序、行政征收中的财产保全措施,强制执行以及实施、完成征收的时限等;

(6)减征、免征的条件及范围;(7)违反行政征收法的法律责任;(8)不服行政征收行为的救济途径、方式及时效。

三、行政许可

识记: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

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

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

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领会:1.行政特征:⑴主体是为特定主体;

⑵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⑶原则上

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⑷决定具有多样

性;⑸一般为要式行政行为;⑹作为一种法

制制度是指许可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监

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2.行政许可的性质:一是特权说或特许说,

认为许可是行政机关授予公民法人的一种

特权,许可的前提是对一般人的普遍禁止。

二是赋权说,认为行政方没有该项权利,只

是因为行政机关的允诺和赋权才获得该项

被许可的权利。三是解禁说或权利恢复说。

认为许可是对一般禁止行为的解除,是自由

的恢复而不是权利的授予。四是折衷说。认

为行政许可既是行政相对禁止义务的免除

又是行政相对方权利或资格的授予。五是验

证或确认说,认为行政许可不是建立在法律

禁止的基础上从而通过解除禁止赋予行政

相对方权利或资格,它应是建立在权利行使

应具备一定条件这一基础上,是对权利人行

使权利的资格与条件加以验证,并给到合法

性的证明。六是命令说,认为许可的性质是

一种命令行为。归纳起来两种理论:一种认

为行政许可是普遍禁止的解除,自由的恢

复;第二种理论认为,行政许可是一种权利

的赋予,是一种授益性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程序:即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受理行政认可申请到作出准予、拒绝、中止、

变更、撤回、撤销、注销等行政许可等决定

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称。⑴一般

程序:申请程序(符合要件:申请行为必须

向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人有

明确的意思表示行为;申请人必须提交所需

的有关材料);受理程序(分为予以受理、要

求当场更正、取期补正、不予受理);审查

程序(包括形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实质

性审查内容:申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权利权

力;行为人是否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申请是

否符合法定的程序和形式;授予申请人许可

证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和利害关系人利益;

申请人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条件。审查方式有:核查、上级机关书面

复查、听证核查);听证程序(申请、组织听

证、通知有关事项、举行听证、决定);决

定程序(当场决定程序、上级机关决定程序、

取其作出决定程序);期限(20日);变更和

延续。⑵特别程序:根据各类不同的行政许

可事项,还需要规定一些不同的特别程序,

以确保行政机关合法、高效实施行政许可:

一是招标、拍卖程序(招标:招标、投标、

开标、评标、中标、签订合同和颁发许可证。

拍卖:拍卖委托程序、拍卖公告与展示阶段、

拍卖实施阶段);二是认可程序:赋予特定

相对人从事一定活动的资格,确认其具备从

事相应活动的能力(考试、考核、核准);三

是登记程序:是确定企业或其他组织主体资

格的一种许可程序(申请登记、受理申请和

审查与决定)。⑶特别程序与一般程序的关

系:特别程序是一般程序的例外,是关于行

政许可实施程序的特别法,优先于一般程序

而适用。两者各有其自身价值并具有功能的

互补性。一般程序相对特别程序而言具有其

独特的价值:一是它适用的事项更加广泛;

二是一般程序比特别程序更加完整、全面地

体现着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三是一般程序

不如特别程序具有极强的强制和羁束力。

识记:1.行政确认: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

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

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

体行政行为。含义:(1)行政确认的主体是

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

织;(2)行政确认的内容是确定或否定相对

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3)行政确认的

性质是行政主体所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确

认权属于国家行政权的组成部分。:1.行政

确认的特征:(1)行政确认是要式的行政行

为。(2)行政确认是羁束的行政行为。(3)

行政确认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以技术鉴定

书等形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技术规范

的制约,并由此决定管理相对方的法律地位

和权利义务。

2.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分类:⑴主要

形式:①确定。即对个人、组织法律地位与

权利义务的确定。②认可。③证明。即行政

主体向其他人明确肯定被证明对象的法律

地位、权利义务或某种情况。④登记。即行

政主体应申请人申请,在政府有关登记簿册

中记载相对方的某种情况或事实,并依法予

以正式确认的行为。⑤批准。即行政主体对

相对方申请事项或某种法律行为,经审查后

对符合法定条件者予以认可或同意的行为。

⑥鉴证。⑦行政鉴定。⑵基本分类:行政确

认的种类多,范围广。①按行为的动因不同

可以分为依申请的行政确认和依职权的行

政确认。前者是指必须由相对方提出申请,

行政主体才能进行的确认。后者是指行政主

体依据法定职权,不待相对方请求而主动实

施的行政确认,又称主动的行政确认。它不

必以相对方的申请为必要条件。②按行政确

认对他种行为的关系,可以分为独立的行政

确认与附属性的行政确认。独立的行政确

认,是指不依赖他种行政行为而独立存在的

行政确认行为。附属性的行政确认,是指他

种行政行为依赖于该行为而存在,该行为的

完成是他种行为成立的必要前提,是他种行

政行为的补充,该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他

种行政行为。③按照行政确认的对象不同,

可以分为对身份、能力(或资格)、事实、法

律关系和权利归属的行政确认。这是最重要

的分类。对身份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

对相对方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的确认。对能

力或资格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对相对

方是否具有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或者资格

的证明。对事实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

对某项事实的性质、状态、真伪、等级、数量、质量、规格等的确认。对法律关系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对某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合法有效的确认。对权利归属的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对相对方享有某项民事权利的确认,也可称之为行政确权。

识记:1.行政监督检查: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领会:1.行政监督检查特征:⑴行政监督的主体是享有某项行政监督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⑵行政监督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⑶行政监督的内容是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的情况;⑷行政监督的性质是一种依职权的单方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⑸行政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相对方的违法行为,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3.行政监督检查的方法:又称行政监督的手段或方式。由于行政管理的内容多、范围广,因而行政监督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行政监督方法:检查、审查、调查、检验、鉴定、勘验等。

4.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表明身份、说明理由、提取证据和告知权利等。

⑴表明身份。⑵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对有关实物、场所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进行公开检查。⑶行政监督检查必须按照法定时间或正常时间及时进行,不得拖延而超过正常检查所需时间,应坚决杜绝变相拘禁或扣押,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⑷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某些特别检查,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应当符合法定的特别要件和方式。⑸说明理由。在作出不利于相对方的检查结论前要允许相对方陈述和申辩,并说明作出监督检查结论的理由。⑹告知权利。行政主体应在作出不利于相对方的监督检查结论后,告知相对方相应的救济手段(补救手段)。

识记:1.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1.行政处罚的特征为:⑴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它行政主体;⑵对象是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⑶前提是相对方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⑷性质是一种以惩戒违法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6.行政处罚的原则:行政处罚的原则是指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原则:⑴处罚法定原则;⑵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⑶公正、公开原则;⑷处罚救济原则;⑸一事不再罚原则;⑹过罚相当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包含:①实施处罚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政主体;②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③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处罚法定原则不仅要求实体合法,也要求程序合法,即应遵循法定程序。★公正、公开原

则:所谓公正就是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公正原则是处罚法定原则的必要补充,是指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不仅要求形式是合法的,

是在自由裁量的法定幅度的范围内实施的,

而且要求在内容上合法,符合立法目的。所

谓公开就是处罚过程要公开,要有相对方的

参与和了解,以提高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实

施的行政处罚的信任度,同时监督行政机关

及其公务员依法、公正地行使职权,保障相

对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必须做到:①实施处罚的动因符合行政目

的;②处罚决定要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即应该考虑的相关因素必须考虑,不应

该考虑的因素不去考虑;③处罚的轻重程度

应与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危害大小相适

应;④行政处罚行为还必须合乎理性,不能

违背常理、常规,不能违背共同的道德。★

一事不再罚原则:指对相对方的某一违法行

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如罚款)处罚。

或者说相对方的一个行为违反一种行政法

规范时,只能由一个行政机关作出一次处

罚,一事不再罚原则解决的是行政实践中多

头处罚与重复处罚的问题。正确理解这一含

义应当注意:①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违

反了两个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

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如果处罚是罚款,则只

能罚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依法吊销营业

执照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

可以是没收财产等,只是不能再罚款。②行

为人的一个行为,违反一个法律、法规规定,

该法律、法规同时规定施罚机关可以并处两

种处罚,如可以没收并处罚款,罚款并处吊

销营业执照等,这种并处不违背一事不再罚

原则。③违法行为性质严重已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应予行政

处罚的当然适用。

7.行政处罚的种类与形式:若以行政处罚的

性质为标准,行政处罚可分为限制或剥夺权

利性的处罚、科以义务性的处罚、影响声誉

的处罚;以行政处罚的内容为标准,其可分

为人身自由罚、声誉罚(申诫罚、精神罚)、

财产罚、行为罚四类。

9.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1)行政处罚适用

的前提条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

政违法行为客观存在。(2)行政处罚适用的

主体条件,即行政处罚必须由享有法定的行

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实施。(3)行政处罚适

用的对象条件,必须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

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4)

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条件,是对行为人实施

行政处罚,还需其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

效,超过法定的追究违法者责任的有效期

限,则不得对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

10.行政处罚适用的方法:行政处罚适用的

方法指行政处罚运用于各种行政违法案和

违法者的各种方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行政

处罚的裁量方法。(1)不予处罚与免予处罚:

①不予处罚:指因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事

由存在,行政机关对某些形式上虽然违法但

实质上不应承担违法责任的人不适用行政

处罚。②免予处罚: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

法规的规定,考虑有法定的特殊情况存在,

对本应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免除其处罚。法定

的应当免予处罚的情节主要有:①行为人的

违法行为是因行政管理人员的过错造成的;

②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影响及其他因素

而违法的。(2)“应当”处罚与“可以”处

罚:①“应当”处罚:指必然发生对违法者

适用行政处罚或从轻、从重等的结果,“应

当”处罚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明

确规定,是羁束裁量的具体表现。具体包括

三个方面:一是应当对违法者适用行政处

罚;二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三是

应当从重处罚。在对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的

过程中,在“应当”范围内行政机关仍有一

定自由裁量权。②“可以”处罚:指对违法

者或然产生行政处罚适用的结果。也就是

说,可以予以行政处罚,也可以不予行政处

罚,或者可以从轻、从重处罚,也可不予从

轻、从重处罚。(3)从轻、减轻处罚与从重

处罚:①从轻处罚;②减轻处罚:应当从轻、

减轻处罚的情形为:a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

行为危害后果的;b受他人胁迫、诱骗、教

唆实施违法行为的;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

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d已满14周岁不

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e法律、法

规规定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其他情形。③

从重处罚:违法相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从重处罚:a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

后果的;b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c两人以上合伙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

用的;d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e妨碍执法人员查处其违法行为的;f隐匿、

销毁违法证据的;g胁迫、诱骗他人或教唆

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h对举报人、证

人打击报复的;i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非

常情况下实施违法的;j法律、法规规定的

其他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4)单处与并处;

(5)行政处罚与刑罚的竞合适用:三种方法:

①只由司法机关裁量刑罚处罚。②刑罚与行

政处罚双重适用。③免刑后适用行政处罚。

(6)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的“两罚”处罚适

用;①法人违法与“两罚”处罚:“两罚”

适用应注意的问题:在适用“两罚”处罚时,

应当正确区分、认定和裁量法人的整体违法

责任和法人成员的个人责任:a对法人整体

的行政处罚;b对法人行政违法中的个人的

行政处罚;c在对法人实行“两罚”处罚时,

应注意防止出现牵连责任或替代责任的现

象。

应用:1.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

罚程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行政处罚程序,

指在具备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由执法人员当

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并且当场执行的步

骤、方式、时限、形式等过程。条件:违法

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较小数额罚款或者

警告的行政处罚;程序:(1)表明身份;(2)

说明处罚理由;(3)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的机会;(4)制作笔录;(5)制作当场处罚决

定书;(6)备案;(7)执行。

2.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行政处罚中的一个基本程序,它具有内容最完善、适用最广泛的特点。一般程序:⑴立案、⑵调查取证、⑶说明理由并告之权利、⑷听取当事人陈述与申辩、⑸作出处罚决定。

3.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为:⑴听证提出;⑵听证通知;⑶听证形式;⑷举行听证会;⑸制作听证笔录;⑹听证费用;⑺听证处罚决定。

4.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实行处罚机关与收缴罚款机构相分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行政处罚的强制实行。

七、行政强制

识记:1.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相对方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4.代履行:指行政主体雇人代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而强制义务人缴付劳务费用的行政强制方式。

5.执行罚:指行政主体对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科处一定数额的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政强制方法。相对方在被科处金钱给付义务后如仍不履行,可再次科处,直至其履行。

领会:1.行政强制的特征:⑴行政强制的主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⑵行政强制的对象是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方,或对社会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构成危害或其本身正处在或将处在某种危险状态下的行政相对方;⑶行政强制的目的是保证法定义务的彻底实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免受侵害;⑷行政强制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3.即时性强制措施主要有下述形式:Ⅰ强制带离现场、盘问;Ⅱ约束、扣留;Ⅲ收容审查;Ⅳ使用警械、武器;Ⅴ强制检疫、强制治疗。②执行性强制措施:以采取强制执行的方法为标准,可将执行性强制措施分为间接强制执行措施和直接强制执行措施两类。Ⅰ间接强制执行措施主要有下述两种形式:代履行、执行罚。Ⅱ直接强制执行措施形式:a、查封、扣押;b、冻结、划拨;c、扣缴、抵缴;d、强制收购、限价出售。

4.代履行的要件:第一,存在法律、法规赋予义务人的合法义务或行政机关作出的合法的行政处理决定;第二,法定义务人拒不履行无法由他人代为履行的义务(大多是作为义务,但也有不作为义务);第三,必须按法定数额实施执行罚。

应用:1.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区别:1)适用的主体不同;2)适用的目的不同;3)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同;4)适用的法律后果不同。2.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

的区别:1)性质不同;2)目的不同;3)

法律后果不同;4)适用的频率不同;5)诉

讼结果不完全相同。

八、行政给付

识记:1.行政给付,又称行政物质帮助,它

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

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

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2.抚恤:最为常见的一种行政给付方式。一

般包括对特定牺牲、病故人员的家属的抚恤

金、残疾抚恤金、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

活补助费、退伍军人安置费等。

领会:1.行政给付的特征:⑴行政给付是行

政机关所作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⑵行政给

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⑶行政给付是依据

法律和行政法规实施的行政行为;⑷行政给

付的内容是赋予被帮助人以一定的物质权

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

2.行政给付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行政机

关通过行政给付行为赋予被帮助人的权益。

它不同于行政奖励的内容,不具有精神上和

职务上的权益,一般只具有物质上的权益和

与物质有关的权益两部分内容。(1)物质上

的权益。表现为帮助人获得一定数量的实

物,一定数额的货币、物品等。(2)与物质

有关的权益。这是赋予被帮助人以一定的权

利,即需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才能实现的某些

权利,如免费入学受教育、享受公费医疗等。

形式:(1)安置;(2)补助;(3)抚恤;(4)

优待;(5)救灾扶贫。

3.行政给付的程序:申请、审查、批准、实

施,并要求书面形式。由于行政给付的标的

多为一定的财物,在程序上还要求办理一定

的财务手续和物品登记、交接手续。

识记:行政奖励: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

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

行为。

领会:1.行政奖励的特征:⑴行政奖励的实

施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

社会组织;⑵行政奖励的目的在于表彰和鼓

励先进,鞭策和推动后进,调动和激发人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⑶行政奖励的对象十分

广泛;⑷行政奖励的内容是给予奖励者某些

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即物质奖励或精神奖

励;⑸行政奖励的性质是行政主体依照法

律、法规的规定,赋予受奖励者以奖励性权

利的一种无强制执行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奖励的原则:⑴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

相结合的原则;⑵公正、平等原则。具体要

求是:机会均等、论功行奖、程序民主公开;

⑶奖励与行为相适应原则。

4.行政奖励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行政主

体通过行政奖励行为赋予受奖励者的权益:

(1)物质方面的权益;(2)精神方面的权益;

(3)职务方面的权益。形式:(1)发给奖金或

奖品;(2)通报表扬;(3)通令嘉奖;(4)记

功;(5)授予荣誉称号;(6)晋级;(7)晋职。

5.行政奖励的程序:⑴奖励的提出;⑵审查

批准;⑶公布、评议;⑷授予奖励。

.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

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

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

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领会:1.行政裁决的特征:(1)行政裁决的

主体(即裁决者)是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

机关;(2)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

纷;(3)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裁判

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权威性;⑷行政裁决是

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的区别:①从起源上

看,行政裁决作为行政行为的一种方式出

现,即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间对双方

当事人的纠纷予以裁决。而行政仲裁则作为

一种民间的活动出现。②从法律后果上看,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的过程,

对之作出的裁决不服仍可申请复议或起诉。

而行政仲裁则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并非

行政机关运用于行政权的过程。双方当事人

对仲裁决定不服,仍可作为民事纠纷向法院

提起民事诉讼。

3.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区别:①两者所解决

的争议性质不同;②两者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主体地位不同;③各自所属的理论范畴和研

究范围不尽相同。

4.行政裁决与行政审判区别:①两者的主体

不同,所行使的职能也不相同;②两者的调

整范围不同;③两者解决纠纷的方式和程序

不同;④两者的法律效力不同。

5.行政裁决的种类:⑴损害赔偿裁决;⑵权

属纠纷裁决;⑶侵权纠纷裁决。

6.行政裁决的程序:⑴申请;⑵受理;⑶调

查、审理;⑷裁决。

行政裁决的作用:⑴行政裁决可以及时有效

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

的合法权益;⑵行政裁决减轻了人民法院的

工作量;⑶行政裁决程序简便,费用低廉,

也有利于减轻当事人的讼累,有利于当事人

积极地谋求行政机关解决纠纷,有利于行政

管理顺利有效地进行。

第六章行政合同

一.行政合同概述

识记: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行政主

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

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

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⑴行政合同属

于一种双方行政行为,它通过契约方式将国

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欲实现的行政管理目标

固定化、法律化、明确双方当事人在行政管

理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发挥其他行政主

体和行政相对方的积极性、创造性。据此,

它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⑵行政合同是行政

机关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一种特殊方式,

以国家行政权为后盾,具有行政法上的一定

的约束力,从而区别于民事合同。⑶行政合

同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需要的一种

特殊的行政行为,区别于传统行政行为。

领会:行政合同的特征:⑴行政合同的一方

主体是行政主体;⑵行政合同目的是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国家行政管理目标;

⑶行政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而成立的合同;⑷行政合同贯彻行政优益权原则;

⑸行政合同纠纷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解决。

领会:1.行政合同的种类:⑴根据合同所基于的行政关系的范围,行政合同分为内部合同和外部合同:①内部合同,指行政机关相互之间或行政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签订的合同。②外部合同,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签订的合同。⑵根据合同的内容,分为承包合同、转让合同和委托合同等。⑶是否涉及金钱给付分为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合同无金钱给付内容的合同。⑷根据合同涉及的行政管理领域,行政合同分为工业、交通、农业、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专业合同。我国常见的行政合同:⑴科研合同;⑵国家订货合同;⑶公用征收合同;⑷国有土地使用合同;⑸企业承包管理合同。此外,还有行政委托合同、计划生育合同、交通安全保障合同、人事聘用合同等。

2.行政合同的作用:行政合同是一种富有弹性和灵活的管理形式,在各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从行政机关方面来说,订立行政合同既可以更好地行使行政职能,保证国家行政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因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性而避免相互扯皮、推诿,杜绝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⑵从相对方来说,订立行政合同既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使合同争议发生后控告有门,解决有据。

领会:1.缔结行政合同的原则:(1)适应行政需要。行政需要是由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原则精神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决定的。(2)不超越行政权限。即行政机关缔结行政合同,不得超出自己管辖的事务范围和权限范围。否则,即归无效。(3)合同内容合法。

2.缔结合同的方式: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

应用:1.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⑴行政机关的权利:①对合同履行享有监督权和指挥权。②有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③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方际有制裁权。⑵行政机关的义务:①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②保证其给予合同相对方的优惠或照顾的义务。③给予相对方物质损害赔偿或补偿的义务。④按照合同规定缎带付价金的义务。⑶相对方的权利:①取得报酬权。②损豁偿请求权和特权行为损害的补偿权。③不可预见的困难情况的补偿权。

⑷相对方的义务:①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和期限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②接受行政机关管理监督和指挥的义务。

2.行政合同的变更和解除:⑴行政合同的变更:指现存行政合同基于行政机关的裁量权或其他法律事实,在不改变现存合同性质的基础上,对涉及合同主体、客体、内容的条

款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和限制。⑵行政合同

的变更要基于以下两种理由:一是行政机关

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行使裁量权,单方面

变更合同是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

致行政合同的变更,如不可抗力等。⑶行政

合同的解除:指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尚未履

行或尚未全面履行时,双方当事人提前结束

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⑷行政合同的解除方

式有两种:一种是单方解除,即行政机关基

于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解除效力

的解除方式;另一种是协议解除,即相对方

提出解除合同意思表示,在征得行政机关同

意后提前终止行政合同的效力。⑸变更和解

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①行政合同变更

后,原合同不再履行,双方当事人按变更后

的权利义务关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行政

解除后,双方当事人之间合同关系终止,彼

此不再享有原合同规定的权利,不再承担相

应的义务。②因行政机关单方面变更和解除

行政合同的,行政机关应对相对方因此受到

的损失进行补偿。

3.行政合同的终止主要有下述情形:(1)合

同履行完毕或者合同期限届满。(2)双方当

事人同意解除。(3)行政机关依法律或政策

规定以及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单方面解除

合同。(4)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履行不能。

(5)行政机关因相对方的过错而宣布解除

合同。(6)因行政机关有严重过错,法院可

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判决解除合同。

第七章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识记:行政指导: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

或其所管辖的事项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

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

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同方同意或协助下,

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

一定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

为。主要把握如下内容:⑴行政主体实施行

政指导的依据是其法定职责和承担的具体

事务。⑵实施行政指导的宗旨是适应现代市

场经济下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对

行政管理的需要。⑶行政指导行为具有适时

灵活性。⑷行政指导行为不具有强制力,不

直接产生行政法律后果。

领会:行政指导的特征:⑴行政指导是行政

主体的社会管理行为。⑵行政指导适用的范

围极其广泛,其方法多样。如可采取指导、

劝告、建议、告诫等。⑶行政指导属于“积

极行政”的范畴,而区别“消极”的传统行

政。⑷行政指导是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一种

具有行政活动性质的行为,是对传统上依法

行政原则的一种必要补充。⑸行政指导是一

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它主要

以指导、劝告、建议、鼓励等非强制性的方

式进行,并辅以利益诱导机制。⑹行政指导

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因此,不属于严格的

行政行为范畴。

二、行政指导的种类、意义与作用

识记:1.宏观行政指导:行政机关对不特定

的行业和相对方进行的行政指导。

2.促进性行政指导:行政机关通过采取鼓励

性措施等方式,促进行政相对方积极作为而

进行的指导。

3.限制性行政指导:行政机关以限制行政相

对方的行为为目的而进行的指导。

4.规制性行政指导:对于妨害秩序或公益的

行为加以预防或抑制的行政指导。

5.调整性行政指导:相对方相互之间发生争

执,自行协商不成时,行政主体出面调停以

达成妥协的行政指导。

领会:1.行政指导的种类:一是以有无法律

根据为标准分为有具体法律根据的行政指

导和无具体根据的法律指导;二是以其指导

层次或指导对象为标准,分为宏观行政指导

和个别行政指导。前者指行政机关对不特定

的待业和相对方进行的行政指导;三是以其

作用的性质为标准,分为促进性指导和限制

性指导。前者指,后者行政机关以限制行政

相对方的行为为目的而进行的指导。四是以

待业或部门管理领域为标准分为教育、科

技、商业、对外贸易等若干类别;五是以其

功能为标准为分管制性、调整性、促进性行

政指导。管制性行政指导是指对一妨害秩序

或公益的行为加以预谋中抑制。调整性行政

指导是指相对方相互之间发生争执,自行协

商不成时出面以调停以达成妥协。促进性行

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人体模型为了促使行政

相对方的行为合法化而给予行政指导。2.

行政指导的意义:⑴行政指导是对现行法律

不完备的补充,是解决快速多变的社会生活

与有局限的立法活动矛盾的有效措施。⑵行

政指导是对某些僵硬法律手段的有效替代。

⑶行政指导体现了现代行政管理民主化的

发展趋势。行政机关采用行政指导手段,更

符合行政相对方的意愿,从而更有利于减少

相对方对行政管理的阻力,更有利于行政管

理任务的完成。

应用:行政指导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行

政指导应当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概括起来主

要有:1.对法律手段的补充作用。我国由于

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难免会

出现立法跟不上、存在“法律空白”的现象。

为补充法律手段之不足,可以采取行政指导

措施来替代法律手段进行调整,以更为有效

地实现行政目标。2.辅导和促进作用。由于

行政机关在掌握知识、信息、政策等方面的

优越性,行政指导更具有一种导向和促进作

用,能够合理引导、影响行政相对方的行为

选择,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行。3.

协调和疏导作用。行政指导的非强制性和自

主抉择,使其在缓解和平衡各种利益主体间

的矛盾与冲突中具有特殊有效的作用。尤其

是对于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冲突,更需要通

过行政指导进行协调和斡旋。4.预防和抑制

作用。行政指导对于可能发生的妨害社会经

济秩序和社会公益的行为,可以起到防患于

未然的作用;对于刚萌芽的妨害行为,则可

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抑制作用。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应用: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制度的必要性:⑴行政指导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民主经济,它要求政府采取具有灵活性而非僵硬性、民主性而非专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因此行政指导即是现代市场经济对行政管理方式及行政法制的一种必然选择。⑵行政指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要求。传统行政模式是一种“官本位”的全面管制模式、纵向命令模式,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相对方的积极性、主动生,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行政指导的非权力强制性行政活动方式的特点,对改革传统行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⑶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法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行政管理要讲求效率与效益。行政指导以其灵活机动性,并能调动相对方的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我国行政指导的法律规定与行政实践:⑴我国有关行政指导的法律规定及其特点:在宪法层次上(规定我国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在法律层次上相应的规范更多更全面;在行政法规层次上相应规范更为具体;在部委规章的层次上对行政指导则以完整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定。⑵我国行政指导的特点:一是自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以来,国家开始重视了对行政指导的立法规定;二是这些规定主要涉及经济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某些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领域;三是这些规定往往较为原则简单,在理解上的伸缩性相当大;四是立法对行政指导的程序鲜有涉及。三是行政指导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运用。⑶目前我国行政指导在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行政指导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低。二是学术界对行政指导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行政实务界对之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一些人对之采取否定或排斥的态度;这些均制约着行政指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三是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动作中有时将行政指导措施当成行政命令操作,从而侵害了行政相对方的自主权益,导致了行政相对方希望指导又害怕指导现象的出现。四是法律上缺乏对行政指导的约束和纠错机制。

3.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对策和建议:⑴转变观念,培育现代行政意识;⑵确立我国行政指导的原则:合法原则;合政策原则;民主自愿原则;及时灵活的原则。⑶加强有关行政指导的法制建议:①建立审议会制度;②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告示制度;③建立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④加强和完善行政调解和协调制度;⑤健立健全行政奖励制度;⑥健全行政计划制度;⑦建立责任、救济制度。

识记:1.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顺序、方法、方式以及时限的总和。2.行政程序法:调整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程序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1.行政程序的种类:⑴根据行政程序适用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

⑵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

准,可分为抽象行政程序和具体行政程序。⑶根据法律是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标准,可分为自由行政程序和法定行政程序。自由行政程序,或称任意行政程序,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由行政主体自由裁量决定或选择采取的行政程序。⑷根据不同的行政职能为标准,可分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裁判程序。

应用:行政程序法的作用:(1)监督和控制行政权的作用。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防止行政主体武断专横地行使权力,赋予其他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监督和控制行政权的机会和权利。(2)保护相对方合法权益的作用。程序法的建立和完善,合相对方不仅享有了解和知悉自己有关的行政行为的权利,而且可以通过听证等法定程序,直接陈述己见,求得较为充分的救济。(3)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处理行政事务的迅速、简便和经济,构成了行政程序中的效率原则的核心。对行政活动的有关方式、时限等法律规定和要求,成为提高行政效率的直接保障。

识记:1.程序公正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必须排除各种可能导致不平等或不公正的因素。

2.相对方参与原则:指行政相对方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

3.效率原则:指行政程序的设立与采取应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与实现。

领会:1.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相对人参与原则;效率原则。

2.公正原则的保障制度:(1)回避制度。在行政程序中,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必须避免参与有关行政行为以确保行政行为形式上的公正性。所谓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执法人员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仇敌,及与本案有其他关系足够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情况。(2)合议制度。对于某些重大的问题,特别是有关专业性强、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事务,或者公共性极强的问题,应由若干公务员组成一定的会议或委员会,以合议的形式作出行政行为。(3)听证制度。我国《行政处罚法》确定了听证制度。为了防止行政独断专横,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已在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中设立了相应听证程序。听证程序的设立,使行政机关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行政机关全面、客观、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实,从而作出

合法、公正的行政决定,有利于形成公民参

与行政决定、监督行政执法的良好机制,强

化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自我约束和监

督,减少行政争议,提高行政效率。(4)调

查制度。为确保公共利益的真正实现,并维

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主体要作出

某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首先进行充分的调

查,以查明与行政行为有关的一切事实真

相。

3.相对方参与原则的保障制度:相对方参与

原则,一般是通过以下四方面得以贯彻和实

现的:(1)表明身份程序。行政主体在实施

行政行为时,要通过一定方式向行政相对方

表明自己的身份,包括配有明显标志或出示

证件。(2)行政相对方有了解行政行为内容

并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3)听证程序和调

查程序。行政相对方有对可能影响自己权益

的行政行为发表意见的权利。(4)行政相对

方享有知识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选择救

济途径的权利。

4.效率原则的保障制度:行政效率原则的具

体贯彻和实现,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

时效限制的规定。对行政行为的作出的时间

应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与行政活动的特点和

效率性相一致。(2)行为方式的时间上有先

后顺序的规定。如先调查、取证,最后作出

裁决。(3)简易程序的适用。在紧急情况下

或者对于比较简单的事项,从提高行政效率

的角度出发,可适用简易程序。

应用: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程序公正原

则的保障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辨论

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相对人参与

原则的保障制度(表明身份的制度、公开、

告知和说明理由的制度、陈述、申辩程序、

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救济程序的告知制

度);效率原则的保障制度(时限、时效的制

度、关于步骤顺序的制度安排制度、简易程

序的适用制度)。

识记:1.行政违法指行政法主体违反行政法

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法关系,对

社会造成一定程序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

行为。包括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

违法。

5.行政不当也称行政失当,它是专门针对行

政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行使而言的。行政主

体的行为,不仅必须符合行政法律规范的规

定,而且还必须具有合理性,不合法的行为

必行政违法,不合理的行为构成行政不当。

领会:1.行政违法的特征:(1)行政违法的

主体是行政法的主体。即某种违法行为只有

当该行为主体以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方的

资格出现时,才有可能构成行政违法。(2)

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

护的行政法关系的行为。(3)行政违法是一

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4)行政违法的法

律后果是承担行政责任。

2.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行政法律规范所规

定的,构成行政违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

行为主体须是行政法主体。行为人具备行政

法主体资格,是行政违法的前提,是构成行

政违法的首要条件。(2)行政法主体负有相

关的法定义务。(3)行政法主体具有不履行

法定义务的行为。(4)行政违法的主观要件

依法律的具体规定。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

违法行为即视为主观有过错。

4.与行政违法相比较,行政不当具有如下特

征:(1)行政不当不构成行政违法,它以合

法为前提,是合法幅度内的失当,表现为畸

轻畸重,显失公正等。(2)行政不当只基于

裁量行为,而行政违法则是针对羁束行为和

裁量行为的。(3)行政违法必然引起行政责

任,可以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

责任,而行政不当一般只限于补救性行政责

任。(4)行政违法一旦被确认,一般可溯及

其发生时无效,而行政不当既可只部分影响

其效力,也可全部影响其效力。

二、行政责任

识记:1.行政责任:行政法主体由于违反行

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

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2.行政侵权责任:

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义务,侵犯公民、法

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而依法应承担的法

律后果。3.责任法定原则:自由法律规范上

的明文规定,才能成为确认和追究违法责任

的依据,对违法责任的确认和追究,必须严

格依法进行,并严格限制类推适用。

4.正当防卫: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

害,而对侵害人实施侵害,以迫使其放弃侵

害行为的行为。

5.紧急避险: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

险,不得已而采取的侵害法律保护的其他公

共利益或者他人权益的行为。

领会:1.行政责任的特征:(1)其主体是行

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2)

是基于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主体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3)行政

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

的责任与义务的方式和内容,是追究行政责

任的根据。行政责任是对行政违法与行政不

当的救济。

2.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1)存在违反行政

法律义务的行为。(2)存在承担责任的法律

依据。(3)主观方面是否要求有过错依法律

具体规定。

3.追究行政责任的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

责任法定,是指只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才

能成为确认和追究违法责任的依据。对违法

责任的确认和追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并

严格限制类推适用。(2)责任和违法程度相

一致的原则。它要求适用于违法责任者的法

律责任的种类和形式等必须与违法行为所

造成的损害后果以及违法行为的情节和责

任能力等相一致,必须根据违法行为的程度

适用适当的责任形式,选择适当的强度和方

式。(3)补救、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确认和追究违法行政责任时,对责任种

类、方式和强度的选择都应体现此原则。

4.行政责任的追究是指有权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按法定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法关系主体的行为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的过程。认定行政责任是追究行政责任的前提。行政责任的免除,指在特定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但是由于该行为的实施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所以排除其违法性,免除对其行政责任的追究。排除行政违法性的情形有:(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

识记:行政责任的种类 1.行政处分,是公务员承担违法行政责任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公务员给予的惩戒措施。2.行政赔偿,是一种财产上补救性的违法行政责任。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造成相对方财产上损害,应依法承担此责任。

领会:1.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⑴通报批评。它主要通过名誉上的惩罚对行政主体起一种警戒作用,常由有权机关以书面形式作出,并予公布。⑵赔礼道歉、承认错误。一般由行政机关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是一种最轻微的补救性责任。⑶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是一种精神上的补救性行政责任,其履行方法取决于相对方名誉受损害的程度和影响的范围。⑷返还权益。当行政主体剥夺相对方的权益属违法行政时,其行政责任的形式一般为返还权益。权益,包括财产权益和政治权益。⑸恢复原状。当行政主体的违法或不当行为给相对方的财产带来改变其原有状态的损害时,一般由行政机关承担此补救性行政责任。⑹停止违法行为。这是行为上的惩戒性行政责任。对于持续性的违法行政行为,如果行政相对方提出控诉时侵害仍在继续,违法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关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政行为。⑺履行职务。这是针对行政主体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职务而确立的一种行政责任方式。⑻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此责任形式适用于: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法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撤销违法行为包括撤销已完成的行为和正在进行的行为。⑼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的是对行政主体裁量权进行控制的行政责任方式。⑽行政赔偿。是一种财产上补救性的违法行政责任。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造成相对方财产上损害,应依法承担此责任。

2.公务员的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1)通报批评。(2)赔偿损失。是兼有惩罚性和补救性的责任承担方式。其特点在于公务员并不直接向受害的行政相对方赔偿,而是先由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再根据求偿权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追偿已赔偿的款项的部分或全部。(3)行政处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33条规定,行政处分共有六种形式,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行政处分具有如下特点:1)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责任形式。纪律处分是组织内部依照组织章程、决议等作出的。2)行政处分的主体是公务

员所在的行政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

关。3)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责任形式,不

涉及一般行政相对方的权益。3.行政相对方

承担行政责任方式: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

返还原物;赔偿损失。

识记:1.行政赔偿的含义:国家对行政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

法行使行政职权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

一项法律责任。

2.行政赔偿的特征: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⑵赔偿

范围是特定的;⑶赔偿途径是多渠道的。

领会:1.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的范围:

2.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3.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况: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公民、法人

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

律规定的其他情况。

识记:1.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行政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职权而遭受损害,有权

请求国家予以赔偿的人,赔偿请求人既可能

是公民,也可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2.行政

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赔偿义务、授受

赔偿请求、交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

序的行政机关。

领会:1.有权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人包括:

一是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二是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

扶养关系的亲属;三是受害人的法人或其他

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

织。

2.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可以包括:一是行政机

关;二是共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三是法律、

法规授权的组织;四是委托机关;五行政赔

偿机关被撤销后的责任承担者;六是行政复

议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3.行政追偿程序:又称行政求偿,是指国家

行政机关向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或履行赔

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

务员或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

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识记:1.行政赔偿方式:《国家赔偿法》规

定有三种方式:(1)金钱赔偿;(2)返还财

产;(3)恢复原状。以金钱赔偿为主,以返

还财产、恢复原状为辅:金钱赔偿、返还财

产、恢复原状、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消除

影响。主要目的:更有效保障公民、法人以

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使其在受到国家机

关的侵害后能得到相应的补救;考虑了效率

要求。

识记:行政补偿:行政机关因合法行为给公

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

的补偿,行政补偿是国家补偿的一种,国家

补偿除行政补偿外,还包括立法补偿、司法

补偿等。

识记:行政复议: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行

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行政相

对人发生争议,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由

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

其他机关依法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

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行政活动。

领会:1. 行政复议特的特点:⑴行政性。

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行为,其主体只能是国

家行政机关。⑵职权性。行政相对方的复议

申请只能提交给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

政机关的上一级有管辖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或者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并

且,行政复议机关所进行的行政复议活动绝

不能超越其法定的职权范围。⑶监督性。复

议机关复查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实质上

就是复议机关对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

政机关实施监督的过程。它是一种层级监

督、事后监督、间接监督。⑷程序性。行政

复议较一般的行政行为具有更高的程序性

要求,其每一环节都须符合法定的实体和形

式要件。⑸救济性。行政复议是对行政失误

的补救。

2.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⑴行政复议应当遵

循合法的原则:①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主体

应当合法。②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应当合

法。③审理复议案件的程序应当合法。⑵行

政复议应当遵循及时原则:①受理复议应当

及时。②审理复议案件的各项工作应当抓紧

进行。③作出复议决定应当及时。④对复议

当事人不履行复议裁决的情况,行政复议机

关应当及时处理。⑶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公正

的原则:①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查明与复议申

请有关的各种情况,并对查清的事实准确定

性。②准确适用法律。⑷行政复议应当遵循

便民原则。⑸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公开的原

则。

应用:行政复议的作用和意义:一是行

政复议制度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

法权益的重要法制制度;二是行政复议制度

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信法行

使职权,纠正和防止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

政行为(通过复议,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

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发现下级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

三是行政复议制度的确立可以促进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监督

法制。

识记:1.行政复议法律关系:行政复议中,

行政复议机关与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以

及其他复议参加人、复议参与人之间,为了

解决行政争议,依据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规

定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

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

政机关。

3.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当

事人(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

理人;三是其他参与人。

领会:1.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特点:在行政复

议过程中发生的诸多法律关系构成的统一

体;在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中,始终是行政复

议法律关系的一方,并居于主导地位;是一

种监督法律关系,它的程序特点比较明显;

复议人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但双方的复议权利和复议义务并不对等。

2.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在行政复议中享有复议权利和承担复议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参加人和其他参与人。⑴行政复议机关。是指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起主导作用,是行政复议活动的核心。⑵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当事人(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①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转移情形: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复议;有权申请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复议。②被申请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该行政机关既被申请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申请人。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③行政复议第三人。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复议机关批准,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复议。④行政复议代理人。指依照《行政复议法》,可以代为申请人申请复议的人。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复议。另外,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也可以代为申请人申请复议。⑶行政复议的其他参与人。指除上述复议参加人以外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他们的复议活动都是围绕着查明事实而进行的,在复议中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享有一定的复议权利,承担一定的复议义务。

领会:1.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一是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是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是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是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是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是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是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是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九是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十是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2. 行政复议的种类:行政争议应当那一

类行政职能部门或那一层级的行政机关具体进行复议并作出决定的权限划分。

应符合下列原则:符合行政机关内部领

导体制,便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复议权;

坚持管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

殊争议标的案件,应当由专门复议机构

或特定复议机关管辖;行政复议管辖应

做到就近、便民、尽可能方便复议申请

人提出申请或参加复议。种类:一是根

据性质分一般管辖与特殊管辖;三是根

据行政复议机关与原作出机关的关系分

隶属管辖与同级管辖;三从行政机关与

复议申请人的不同角度分共同管辖与选

择管辖;四是从管辖的灵活性原则分指

定管辖与移送管辖。

识行政复议程序是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

复议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的各项

步骤、形式、顺序和时限的总称。行政复议

程序一般包括五个组成要素。

识㈠行政复议的申请:1.申请人在法定申请

期限内提出复议申请。由有权提出复议申请

的申请人在法定申请期限内申请复议(知道

起60日);领2.申请复议应当符合法定的

条件(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申请复

议范围;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法律法规

规定的其他条件);申请复议应符合法定的

形式(口头或书面)。识㈡行政复议的受理:

是行政复议机关基于审查申请人所提出的

复议申请是否有正当理由而决定是否收案

和处理(收到申请5日内进行审查)。不受理

的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不涉及复议申请人权

益,或者没有具体复议请求和法律法规规章

依据及事实依据;没有明确的被申请人;不

属于申请复议范围和不属于受理机关管辖

的;复议申请超过法定期限的且无正当理由

的;复议申请提出之前,已向法院起诉的。

识㈢行政复议的审理:行政复议机关对受理

的行政争议案件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

的过程,是行政复议程序的核心。涉及审理

的期限(六十日内)、审理的内容、审理的方

式(书面审查)以及与审查有关的其他问题。

识㈣行政复议的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在对具

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的

基础上所作出的审查结论,行政复议决定的

内容以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形式表现出来。领

种类:决定维持(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

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正确,事实清楚,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的,

决定维持)、决定限期履行(申请人不履行法

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撤销、

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主要事实不

清的;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

束力的决定、命令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影

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超越或者滥用职权

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被申请

人不按照行政复议法第23条的规定提出书

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

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

政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

政行为。依据: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

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

据。复议机关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复议案

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

条例为依据。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

项: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

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

代表人的姓名);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

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申请复议的主要

请求和理由;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理由,

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

的决定、命令;复议结论;不服复议决定向

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或者终局的复议决

定,当事人履行的期限;作出复议决定的年、

月、日。行政复议决定的送达:直接送达、

委托送达、邮寄关达。领行政复议中的法律

责任:一是行政复议机关违反本法规定,无

正当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复议申

请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或

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经责令受理仍不受理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

行政复议申请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

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二是行政

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

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依法给

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情节严

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

被申请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提出书面答复或

者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所其

他有关材料,或者阻挠、阻挠公民、法人或

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复议的,对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

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进行报复陷害的;

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的行政分的;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识记:司法审查: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

的合法性进行的国家司法活动,包括四个因

素:行政司法审查权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司

法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即人民法院

以具体的行政行为直接的被检查对象;司法

审查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方式为诉讼程序(公正客观的程序保障、

判决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领会:司法审查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宪政体制;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

益;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利于

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公民

的民主、法治意识。

应用:司法审查的宪法依据和理论基础:⑴

宪法依据:一是确立了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

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将被追究人员的主体资

格和权利;确立了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

法和法律,否则将被追究违法的责任;确立

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主体地

位。⑵理论基础: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下列

四个原则上: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法治原则;

三是权力制约原则;四是人权保障原则。

识记:1.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一原则包括两项内容:(1)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2)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或者说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以合理性审查为例外。

2.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举证责任是指诉讼当事人对法律直接规定的事项或者自己提出的主张,向人民法院提出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责任,否则将承担败诉或者所主张事实不能成立的法律后果。举证责任的分担,是指关于举证人对举证范围和举证内容的分配。举证范围是指被告应当对哪些事项负举证责任,举证内容是指被告应当提供什么证据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根据法律规定,被告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3.人民法院特定主管的原则:人民法院主管行政案件的范围:⑴只主管因具体行政行为引起争议的案件,不管辖因抽象行政行为发生争议的案件;⑵只主管行政机关在管理事务时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发生争议的案件,不管辖行政机关在管理内部事务时发生争议的案件和行政机关内部职权争议的案件;⑶按照国际惯例,政府所为的国家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人民法院不能管辖。

4.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的原则:这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原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并不因原告的起诉而停止执行。这是因为:第一,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责,而行使管理具有连续性;第二,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在法律上具有执行力。行政诉讼是要解决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但究竟是否合法要由人民法院审理结束后才能清楚。因此,在诉讼期间不能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领会:1.一般原则:是指在宪法和法规的,在开展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都必须遵循的共同性行为准则:包括: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再审终审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则;辨认原则;检察监督原则。

2.特有原则:法律规定的开展行政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不同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包括: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被告负举证原则;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领会:1.司法审查对象与内容:司法审查的对象是指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所针对的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内容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司法审查的范围:是指那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那些行政案件拥有审判权。对我

国司法审查的范围应从司法审查的受案范

围和排除范围两个方面加以完整地理解和

把握。受案范围:一是人民法院受理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提起的诉讼:⑴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

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

罚不服的;⑵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

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⑶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

权的;⑷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

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

予答复的;⑸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

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

或者不予答复的;⑹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

发给抚恤金的;⑺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

行义务的;⑻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

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

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

案件。3.排除范围: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⑴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⑵行政法规、规

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

力的决定、命令;⑶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

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⑷法律规定由

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6.司法审查中原、被告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

务:⑴原告:权利:起诉权;委托诉讼代理

人的权利;提供证据和申请保全证据权;申

请回避权;补充、变更诉讼请求权;申请保

全财产和申请先予执行权;申请撤诉权;申

请强制执行权等。义务:依法行使诉权,遵

守诉讼规则,服从法院指挥,自学履行已发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⑵被告:权利:

委托诉讼代理人;提供证据和申请保全证据

权;申请回避权;申请查阅补正庭审笔录权;

申请财产保全权;上诉权;在每审程序裁判

前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权;依法强制执行法

院判决、裁定权。义务:有与原告基本相同

的义务以及特有义务,应诉义务;提供具体

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所的规范性文件的

义务;根据法院裁定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停止

被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义务;以及在相对方

起诉要求发给抚恤的案件中,根据法院裁定

行行给付的义务。领会:1.合法性审查

标准: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法

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超越

职权;是否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2.合理性标准:一是是否滥用职权(以权谋

私、武断专横、反复无常、具体行为的方式

违法、故意拖延);二是是否失公正(畸轻畸

重、同样情况不同对等;不同情况同样对等;

反复无常)。领会:1.司法审查的法律依

据: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对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

决所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据是统一的又是多

层次的,以宪法为基础,以法律为骨干,包

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

条例。

2.司法审查中“参照规章”:是指人民法院

进行司法审查时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适

用的规章参酌、鉴定之后,决定是否依照。

行政诉讼法赋予了人民法院对是否适用规

章以一定限度的裁量权;人民法院可以根据

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相应规章的鉴别评价决

定适用或不适用某规章。参照规章既不是无

条件适用规章也不是一律拒绝适用规章,而

是有条件地适用规章。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

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

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3.司法审查中的规范冲突及其选择适用:一

是司法审查中行政法律规范的冲突状况(行

政法律规范冲突:调整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却

又彼此矛盾或不一致的状况),情况:不同

层级法律效力的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相同层级的冲突;部门行政法律规范与地方

行政法律规范之间;不同时期发布的;条约

与法律法规的冲突,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与法

律法规的冲突等;二是规范冲突的选择适

用。遵循原则:高层级法律规范优先于低层

级法律规范;新的法律规范优于旧的法律规

范;特别法的规范优于普通法的规范;送请

或报送有权机关解释、裁决。

识记:1.司法审查的判决:人民法院运用国

家审判权,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法规的

规定,依据法定程序,对行政争议中的权利

和义务作出的具有权威性的实体判定。

2.司法审查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司法审查过

程中,针对司法审查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

对诉讼参与人发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意思表

示。

领会:1.司法审查的判决种类:维持判决、

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判决驳回

诉讼请求、确认判决、行政赔偿判决。

2.司法审查裁定特点:与判决相比:一是裁

定是人民法院解决程序问题的审判行为,是

对程序问题作出判定;裁定在诉讼的任何阶

段都可以作出,哪一个诉讼环节上出现问

题,就及时作出裁定,解决发生的程序问题,

而不像判决那样,必须开放审理经过词辩,

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法律依据是程序性

规范;裁定可以采取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采

取口头的形式。范围:不予受理;驳回起诉;

管辖异议;终结诉讼;中止诉讼;移送或者

指定管辖;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

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财产保全;先

予执行;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补正裁判文

书中的笔误;中止或者终结执行;提审、指

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他需要裁定的

事项。对第(一)、(二)、(三)项裁定,当

事人可以上诉。种类及其适用范围:根据不

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划分,如口头裁定与局

面裁定(根据形式);肯定裁定与否定裁定;

驳回起诉裁定、不予受理裁定、停止执行的

裁定(根据内容)等。 3.司法审查决定范

围:有关管辖决定;关于诉讼期限事项的决

定;有关回避事项的决定;有关再审案件的

处理决定。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由(行政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由他人代为履行以达到同样目的的(具体)行政行为。.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一是(行政公署);二是(区公所); 三是街道办事处。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两次或再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有权要求赔偿 .行政诉讼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和(拘留)。 .对于起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裁定书之次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职权依其来源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 .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即选任、委任、(调任)和(聘任)。 .以许可的性质为标准,可将行政许可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行政监督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一类是(专门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法定受案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但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则可以进行(合理性)审查。 .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二.名词解释题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授权的组织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 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行政追偿是指,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祝大家考试成功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 B.行政法治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应急性原则 3.行政立法行为属于()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内部行

政行为D.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4.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A.乡、镇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街道办事处 D.公安局法制科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A.行政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6.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 A.无效的行政行为 B.有效的行政行为 C.可以撤销的行政行为 D.需要重作的行政行为

7.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酗酒滋事的人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性质是() 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 C.行政监督 D.行政指导 8.专利行政许可属于() A.共存行政许可 B.非排他性行政许可 C.特殊行政许可 D.排他性行政许可 9.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C.行政相对方 D.行政受托人 10.某单位逾期拒绝拆除其违章建筑,城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某工程队强行拆除违章建筑的行为,属于()

A.直接强制 B.执行罚 C.代履行 D.行政罚 11.国务院向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颁发500万元奖金,该行政行为是() A.行政许可 B.行政奖励 C.行政补偿 D.行政给付 12.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给付的是() A.支付保险金 B.支付行政赔偿金 C.支付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费 D.支付行政合同违约金 13.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行政纠纷 B.民事纠纷 C.行政职务纠纷 D.特定的民事纠纷 14.行政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历届行政法试题2009.7

试卷代号:118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 0 0 8 -2 0 0 9 学年度第二学期“ 开放本科” 期末考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2 0 0 9年7月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 1 .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2.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3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和行政职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4 .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5 .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6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7 .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题目中,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且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里。每题2分,共10题,20分) 1 .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 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 B . 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 C .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 2 关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 A.两者是径渭分明的 B .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是否适当问题 C .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自由裁量领域 D . 合理性原则适用于一切领域 3 . 以下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 ) 。 A.行政调解 B .行政立法 C .行政奖励 D .行政处罚 4 .以下主体不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B ) 。 A.国务院 B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C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 D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5 . 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C ) 。 A.法律 B .法规 C . 法律法规 D . 规范性文件 6 . 以下不属于行政相对方义务的是( C ) 。 A.服从行政管理 B .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 C .参与听证 D .遵循法定要求 7 . 以下行政行为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 D ) 。 A . 行政处罚 B . 行政监督 C . 行政许可 D . 行政合同 8 .以下监督检查,不属于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的是( D ) A.层级监督检查 B .书面检查 C .抽样检查 D .自检制度 9 .行政指导制度最典型、应用最普遍的国家是( B ) 。 A.德国 B .日本 C . 法国 D . 意大利 10 .以下不属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内容的是( B ) 。

司法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017司法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一: 年前,邓丁与乡政府签订一份海湾养殖,约定将月亮湾承包给邓丁经营5年。新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生效后,市政府发出,要求邓丁等人依法办理确权手续,并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邓丁以自己与乡政府签有承包合同为由拒不办理。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知乡政府处理此事。乡政府得知后转交乡治安联防队处理,乡治安联防队带民工二十余人将邓丁的海湾养殖设施全部拆除。邓丁欲起诉,应以下列哪个组织为被告?( ) A.市政府,因为市政府发出通知 B.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因为它要求乡政府处理 C.乡政府,因为它是委托机关 D.乡治安联防队,因为它经乡政府授权,属于被授权的组织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应由委托机关承担责任市政府发出通知但并没有具体实施行政权力,因此不能以市政府作为被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通知乡政府处理此事,但其并未委托,而只是通知而已乡治安联防队不是一个行政主体,不能单独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以乡政府的名义,受乡政府委托行使行政职权

2.某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建议,为了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弊端,发文成立由公安、税务、工商、环保、城管、卫生等部门出人组成的综合执法队,该队集上述部门的职能于一身。综合执法队到农贸市场检查时,发现张某销售假化肥,于是决定处2000元罚款,没收库存化肥。张某不服,欲起诉。该案谁具有行政主体和被告资格?( ) A.以市政府为行政主体,因为该队是受市政府委托 B.以综合执法队为行政主体,因为上级政府有授权 C.以工商局为行政主体,因为该行为履行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 D.该综合执法队有没有行政主体资格,主要取决于具体从事的行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行政机构获得行政主体地位,必须经过权力机关批准,或法律、法规授权如果新组建的机构是行政主体,就以其为被告;反之,则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行诉若干解释》第2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本案市政府的行为应视为委托行为 3.下列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历届行政法测试试题.

历届行政法试题2009.7

————————————————————————————————作者:————————————————————————————————日期: 2

试卷代号:118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 0 0 8 -2 0 0 9 学年度第二学期“ 开放本科” 期末考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2 0 0 9年7月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 1 .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2.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3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和行政职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4 .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5 .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6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7 .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题目中,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且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里。每题2分,共10题,20分) 1 .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 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 B . 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 C .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 2 关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 A.两者是径渭分明的 B .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是否适当问题 C .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自由裁量领域 D . 合理性原则适用于一切领域 3 . 以下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 ) 。 A.行政调解 B .行政立法 C .行政奖励 D .行政处罚 4 .以下主体不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B ) 。 A.国务院 B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C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 D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5 . 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C ) 。 A.法律 B .法规 C . 法律法规 D . 规范性文件 6 . 以下不属于行政相对方义务的是( C ) 。 A.服从行政管理 B .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 C .参与听证 D .遵循法定要求 7 . 以下行政行为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 D ) 。 A . 行政处罚 B . 行政监督 C . 行政许可 D . 行政合同 8 .以下监督检查,不属于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的是( D ) A.层级监督检查 B .书面检查 C .抽样检查 D .自检制度 9 .行政指导制度最典型、应用最普遍的国家是( B ) 。 A.德国 B .日本 C . 法国 D . 意大利 10 .以下不属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内容的是( B ) 。

行政法简答题

4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42.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哪些?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43.简述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一般认为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包括:(1)前提条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法行为客观存在,(2)主体条件,是行政处罚必须由享有法定行政处罚权的适格主体实施,(3)对象条件,必须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4)时效条件,是对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还需其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般追究时效为二年。44.论我国司法审查的宪法依据与理论基础。答:1)宪法依据。我国宪法主要在三个方面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①确立了公民控告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和权利;②确立了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将被追究违法的责任;③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主体地位。(2)理论基础。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则上:①民主原则。我国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由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审查,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应当具备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保障。②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既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重要依据,也决定着司法审查制度模式的选择。我国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保障了国家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来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使得司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成为可能,同时保证了行政机关可以独立行使职权。③权力制约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与司法机关均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领导下,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和防止腐败的最好办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国权力制约机制程序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标志。④人权保障原则。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是一部重要的人权保障法,社会主义人权原则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既是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人权原则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人权制度不仅得到宪法的确认,而且在越来越多的部门法中得到体现。案例分析知识点;(1)未超过。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申请复议的期限为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2)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本案可以由县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市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原告为350户居民,被告为市公安局,第三人为余下的130户居民。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人数众多的当事人诉讼应通过推选诉讼代表人方式进行1、考查知识点范围:(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参照的规章范畴。(即政府的规章之种类)(2)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3)公立大学是法律、法规授权行使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组织。2、考查知识点范围:(1)政府机关或其他组织的《会议纪要》等文件作出的规定不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也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2)享有公平竞争权的相对人的原告资格。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平竞争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3)政府对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分配,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3、考查知识点范围:(1)执行职务的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别。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四个标准:第一、职权标准;第二、时空标准;第三、名义标准;第四、目的标准。(2)国家赔偿法第7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3)赔偿请求人递交了赔偿申请后,赔偿义务机关未明确表示,可以在向赔偿义务机关递交赔偿申请后的两个月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4)人民法院审理家提出的国家赔偿诉讼,应适用行政赔偿程序。(5)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该符合什么条件4、考查知识点范围:(1)经复议的行政案件,如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应以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规为根据,参照规章,不能以部门规章为根据。(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对规章进行附带审查,如果发现规章同法律抵触,则不适用。(4)人民法院经两次合法传唤,如果被告仍不出庭,法院可以依法继续审理并缺席判决。4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答,a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b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的内容极其广泛。* 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42.简述行政命令的概念与特征。答: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其特征有:(1)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试题及答案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及——。 2.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 3·——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法律术语。 4.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和直接磋商等方式。 5.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 6.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和——。 7.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或行政——·8.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救济和——救济。 9.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L行政委托 2.即时强制 3.行政监督 4.行政不当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 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 ( )。 A.故成为行政诉讼的共同被告 D.故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巴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n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 )加以实现的。 丸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n咨询制度 3.行政诉讼确立受案围的原则是( )。 A‘尽可能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围 U.妥善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C.人民法院在政权体制中的地位 D.既借鉴他国经验,又考虑自身实际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 )。 丸民间团体救济 U.行政机关救济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事业单位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品资源】

一、判断题 1. 行政法的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V 2. 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职权的享有者。X 3. 我国已制定出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X 4.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X 5.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X 6. 部门规章只能由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制定。X 7. 依法行政原则和合理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V 8. 有关犯罪和刑罚的事项也可以由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作出规定。X 9.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政关系。X 10. 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责任的承担者。 X 11. 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V 12. 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 X 13. 并非所有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都是行政机关。V 14.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X 15. 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 X 16. 公务员在上班期间的行为是公务行为。V 17. 公安干警在下班期间制止犯罪的行为是公务行为。V 18. 内部行政行为可以适用行政复议,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X 19. 并非所有的行政行为都有强制执行的效力。V 20. 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行为。X 21.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本案调查人员主持。X 22.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处罚。V 23.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 24. 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是行政处罚的法定条件之一。 V 25. 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同级人民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 26. 行政机关无权撤销自己作出的行政行为。X 27. 罚款主要适用于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违法行为。V 28. 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限制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短期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X 29. 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X 30.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必须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V 31. 行为人违反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为不应属于违法行为。V 32.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V 33. 违法行为在三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X 34. 如当事人有申辩行为,行政机关可因其认错态度而加重处罚。 X 35. 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时可对违法行为当场进行处罚。 V 36. 在行政处罚的调查阶段,调查或检查时的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V 37.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V 并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申辩权。V

行政法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行政法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试题1:行政处罚只能()。 A: 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 由公安机关执行 C: 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 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试题2:治安行政案件的审级适用()。 A: 二审终审 B: 一审终审 C: 一审一复核 D: 一审二复核 试题3:下列行政强制措施当中,()属于间接执行性强制措施。 A: 查封、扣押 B: 强制收购 C: 限价出售 D: 代执行 试题4:行政机关向相对方收取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A: 行政处罚 B: 行政征购 C: 行政征收 D: 行政征用 试题5: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即()。 A: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B: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C: 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 D: 授权的行政行为与委托的行政行为 试题6:《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的行政主体管辖。 A: 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 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 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 D: 违法行为发生地 试题7:()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A: 法律 B: 地方性法规 C: 行政法规 D: 国务院部委规章

试题8: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A: 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 B: 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 C: 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 D: 相对一方当事人有权变更 试题9: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 具体行政行为 B: 抽象行政行为 C: 行政处分行为 D: 民事侵权行为 试题10:下列组织中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 全国人大 B: 各级人民政府 C: 法院 D: 社会团体 试题11: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 A: 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 B: 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 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试题12: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 A: 政治监督 B: 法律监督 C: 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 D: 市场监督 试题13: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 A: 执行罚 B: 行政处罚 C: 行政处分 D: 行政强制执行 试题14:对因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起诉,由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管辖属于()。 A: 指定管辖 B: 特殊地域管辖 C: 协议管辖 D: 合并管辖

大学《行政法学》试题库及答案

)确立了司法机关对行政程序的审查权 收藏 A. 《行政复议条例》 B. 《行政诉讼法》 C.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 D. 《行政处罚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行政行为是指()。 收藏 A. 行政机关的行为 B. 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C. 行政主体实施的不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D.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管制机构是? 收藏 A. 联邦储备委员会 B. 联邦贸易委员会 C. 联邦通讯委员会 D. 州际商业委员会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以下关于行政委托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收藏 A. 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将其职权委托给受委托者B. 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将其职权委托给受委托者C. 行政委托的职权来源是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为

行政委托导致职权、责任及主体资格的转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医疗事故鉴定属于:() 收藏 A. .技术鉴定 B. 对法律关系的确认 C. 对法律责任的确认 D. 对法律事实的确认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审核认定证据的对象是() 收藏 A. 无需质证的证据 B. 案件事实 C. 未经质证的证据 D. 证人证言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下列各项不属于地方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收藏 A.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B.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C.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销售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综合练习题(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综合练习题(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行政诉讼 2、法国的解释之诉 3、行政复议的管辖 4、行政诉讼的原告 5、行政赔偿的连带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及时、准确和()的原则。 2、人民法院设(),审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 3、行政机关执行生效的行政法律文书必须以法律明确赋予其()为前提,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必须具有()内容。 4、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和()收集证据。 5、对()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原被告所在地法院皆有管辖权,其中原告所在地法院包括原告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的法院。 三、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就某一具体行政案件而言,司法裁判优于行政裁决。 2、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甲公民合法的房屋所有权,也侵犯了乙公民因合法的租赁关系所取得的对甲公民房屋的使用权,乙公民能提起行政诉讼。

3、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对某类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没有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诉讼法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若不经复议直接诉诸法院,法院应予受理。 4、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均可提起上诉。 5、行政机关就同一违法事实处罚了两个以上共同违法的人,其中一部分人不服处罚决定而起诉,这部分人是原告,其他未起诉的人,可以成为第三人。 6、律师对准许查阅的庭审材料,可以摘抄,经同意也可复制。 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文书的名称是: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调解书等。 8、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一并撤销一审判决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二审诉讼费用应区别情况,分别由被诉行政机关和对方当事人分担。 9、在诉讼进行中,原告或被告的法定代表人更换后,已进行的诉讼活动对于继续参加诉讼的法定代表人具有约束力。 10、被诉行政机关与受诉人民法院不在同一地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应以法院所在地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这两种处理行政争议的途径在( )方面是相同的 A、审查范围 B、适用的法律依据 C、审查对象 D、处理效果 2、在( ),行政诉讼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辖 A、法国 B、德国 C、西班牙 D、英国

行政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张某在某商店买东西,因对所买东西质量不满而与商店老板发生争吵,在争吵中张某用手中的啤酒瓶将商店老板砸伤。商店店员拨打110报警,辖区派出所接到报案后,将张某带回派出所,以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为由对其处以1000元的罚款,并责令其赔偿商店老板医药费700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违法的,超越了派出所的职权范围 b.派出所的处罚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的,所以是合法的 c.派出所的处罚是否合法取决于商店老板的伤势 d.张某如果不服派出所的行政处罚,应以派出所所属的公安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程序的? a.因有关纳税问题与税务机关、海关产生的争议 b.公安局对中国公民出境的申请不予批准 c.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 d.对省级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3.某县公安局认为刘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在公共场合侮辱某女土,情节严重,对其处以5日行政拘留。刘某不服,向市公安局提起复议,市公安局作出复议决定,对其处以10日的行政拘留。刘某又不服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刘某可以以县公安局或者市公安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b.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复议决定,则市公安局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复议结果相同的复议决定 c.法院如果认为对刘某的行政处罚过重,显失公平,有权据此作出变更判决,直接判决将行政拘留时间减为1天 d.若人民法院认为对刘某的处罚适用的法律错误,不得判决撤销处罚决定 4.某省行政机关对违反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某外国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对该公司罚款20万元。该公司不服,提起诉讼。请问下列哪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a.该公司应该向该省具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该公司的行为发生在某项法律生效以前,行政机关在新法生效之后作出该处罚决定的,当事人不能依照新法的规定提起诉讼c.如果该案件是在该省发生的,法院可以参照该省政府制定的规章 d.法院在审理该案件时适用的某项法律具体条文存在两种合理解释,其中一种解释与我国缔结的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相一致,应当选择与国际条约一致的解释,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5.某县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7年,陈某不服提出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经县人民检察院申请,原审法院将案件退回县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县人民检察院经补充侦查认定陈某构成犯罪证据不足,遂作出不起诉决定。陈某提起国家赔偿请求,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应为下列哪一机关? a.县人民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 b.县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 c.市中级人民法院 d.县人民检察院 6.按照《教师资格条例》,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05年10月,张某向北京市教育局申请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适用《教师资格条例》,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 b.《教师资格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应当服从《行政许可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教育局应当适用《行政许可法》,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c.教育局可以选择适用《教师资格条例》或者行政许可法关于期限的规定作出决定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不一致的,教育局应当通过北京市政府报请国务院决定 7.下列何种国家侵权行为可以适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 a.公安人员盘问过程中殴打张三 b.海关违法扣留张某8小时

行政法习题及答案

行政管理本科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练习题 一、多项选择 1、【多选题】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有(BC)。 A、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强制执行平等公正的原则 C、强制执行效率的原则 D、依法强制执行的原则 2、【多选题】我国三大基本法律部门,就是(BCD)。 A、宪法 B、行政法 C、刑法 D、民法 3、【多选题】以下不属于行政合法性原则所包括的内容有(CD)。 A、实体合法 B、程序合法 C、格式合法 D、行为合法 4、【多选题】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ABD)。 A、法律依据 B、职责权限 C、职称评定 D、任职期限 5、【多选题】行政行为撤销的后果就是(AD)。 A、自始至终不发生法律效力 B、给相对方带来损失时,行政主体予以适当补偿 C、自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 D、行政行为因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方的不同过错归属而有不同的责任结果 6、【多选题】关于行政机关的概念,正确的理解就是(ABCD)。 A、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权力依照就是宪法与有关法律的规定 C、行使的就是国家权力 D、就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多选题】行政法基本原则,它包括(AB)。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具体性原则 D、行政抽象性原则

8、【多选题】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AC)。 A、行政违法 B、自由裁量权 C、行政不当 D、灵活行政 9、【多选题】行政机关依法定的职权对行政主体及执行公务人员的行政责任进行追究,方式有(BCD)。 A、行政主体依法自我承担行政责任 B、行政复议制度 C、行政诉讼制度 D、行政主体的上级机关通过监督检查的方式发现其职权行为违法或不当,以撤销、纠正或责令行政主体撤销、纠正等方式,要求行政主体承担责任,并可对执行公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 10、【多选题】以下属于行政主体的执行公务的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有(ABC)。 A、罢免 B、行政处分 C、停止违法行为 D、撤销违法决定 11、【多选题】以下属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有(ABD)。 A、行政赔偿 B、纠正不当 C、行政处分 D、撤销违法的抽象行为 12、【多选题】以下属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有(ABC)。 A、通报批评 B、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C、撤销违法决定 D、行政处分 13、【多选题】以下属于审计机关的职责有(ABD)。 A、对国家各级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B、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C、对集体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D、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14、【多选题】以下属于审计机关的职责有(ACD)。 A、对国家事业单位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B、对集体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C、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D、对社会公共资金进行审计监督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3.(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4.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由(行政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由他人代为履行以达到同样目的的(具体)行政行为。 5.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2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6.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 7.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 8.(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9.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1.我国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一是(行政公署);二是(区公所); 三是街道办事处。 12.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两次或再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13.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有权要求赔偿 14.行政诉讼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15.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16.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和(拘留)。 17.对于起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人不服时,有权在接到裁定书之次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18.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行政职权依其来源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 20.行政职务的产生主要有四种程序:即选任、委任、(调任)和(聘任)。 21.以许可的性质为标准,可将行政许可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22.行政监督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一类是(专门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 2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法定受案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但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则可以进行(合理性)审查。 24.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5.行政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二.名词解释题 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2.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授权的组织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 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3.行政追偿是指,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4.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

行政法期末考试练习题

综合练习题(一)(一)名词区别与联系(15分) 1.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3.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1.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 (二)填空题(10分) 1.美国行政法学家F.J.古德诺认为政治就是国家意志的,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 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的组织。 3.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开除等六种。 4.行政合同的履行主要应遵循实际履行、、三原则。 3.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 管辖。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5分)

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B.合理性原则 C.应急性原则D.行政法治原则 2、区公所的设立要经批准。() A.县级人民政府B.省级人大常委会 C.县级人大常委会D.省级人民政府 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A.宪法B.法律 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 4、省环保局的赔偿费用由财政支出。()A.中央政府B.省人民政府 C.省环保局D.国家环保局 5、下列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是。()A.行政机关处理离婚纠纷的调解书 B.行政机关任命其工作人员担任某职务的决定 C.行政机关颁布禁止燃放爆竹的决定 D.行政机关对森林资源所有权归属的处理决定 (四)多项选择题(10分) 1.行政主体可能是下列。(ABD)A.国家行政机关B.行政监督检查机关 C.行政相对方D.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下列可以参加国务院常务会议。(BC)

行政法学练习题库附答案

行政法学练习题库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的核心是( A ) A行政权B 行政组织c行政机关c行政人 2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的总和称之为( B ) A行政法规B行政法C 行政规章D行政法律 3我国行政法渊源中具有最高效力等级的是( D )。 A.法律 B.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C.中共中央发布的政策性文件 D.宪法 4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B ) A行政法律关系B行政关系C行政管理法律关系D 行政救济关系 5行政法以规范国家的(C )为其内容。 A立法活动B审判活动C行政管理活动D检察活动 6 2003年5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属于(D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规章 7 按隶属关系对内部相对人实施管理的行政主体称为( A ) A内部行政主体B外部行政主体C本行政主体D派出行政主体 8行政职权随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形成,无须经其他组织授予的管理主体是( B ) A授权行政主体B职权行政主体C单独行政主体D共同行政主体 9《中国银行章程》规定,“根据国家授权,发行外币债券”。据此,中国银行从事上述活动时是( C ) A职权行政主体B内部行政主体C授权行政主体D派出行政主体 10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A ) A国务院B全国人大C全国人大常委D省级政府

11《国务院组织法》是(A )。 A.法律B.部委规章C.行政法规D.行政规章 12根据我国宪法,有权制定部门规章的主体是(B )。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部委 C. 国务院 D. 全国人大 13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主体是( C ) A.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B.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 C.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D.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 14行使立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B ) A最高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C最高人民检察院D国务院 15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须出于正当动机,符合正当目的,这一要求体现了行政行为的哪种特性(A) A 正当性 B 强制性 C 情理性 D 平衡性 16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行政职权由法设定B行政行为违法无效C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D 行政行为必须受到监督 17关于行政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行政主体主要是组织,也包括个人B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机关 C、任何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就是行为主体 D、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 18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 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B. 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 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D. 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