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942.00 KB
- 文档页数:46
唐后期的发展趋势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等方面。
在政治衰败方面,唐朝后期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明显下降。
玄宗后期,宦官政权逐渐崛起,干政现象频繁发生。
宦官通过掌控内廷权力,干涉皇帝的决策,状如虎入室。
而玄宗晚年更是沉湎于后宫美色,对朝政漠不关心。
后来,中宗、睿宗、僖宗三朝也都由宦官干政,政权更加混乱,大臣们难以施展抱负,政治出现重重困境。
社会动荡是唐朝后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按照封建制度,世家豪门占据了大量土地财富,而农民则负担过重,生活艰难。
同时,藩镇割据现象普遍,藩镇割据的军阀们趁机强盗掠夺,对百姓实行高度压迫。
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唐代后期是一个经济衰退的时期,造成这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阻碍了经济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
另外,税收加重,农民负担过大,导致其无法支撑起稳定的经济发展。
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遭受到严重冲击,商业贸易受到限制,手工业生产也逐渐衰退。
这些因素导致了经济衰落,唐朝的盛世不再。
外族入侵也是唐朝后期的重要问题之一。
安史之乱后,西北边境频繁发生辽、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入侵。
唐朝后期的皇帝们导致了对北方防线的疏忽,无法有效应对外族的侵略。
辽、吐蕃等民族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南方的岭南地区也频繁发生土著民族抗唐斗争,使得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
总之,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唐朝这一伟大的王朝在唐玄宗后期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和动乱的时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军备废驰⎧⎨⎩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更加推崇道教。
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
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
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
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
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唐朝历时长达两百余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其中,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对于唐朝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局势。
一、政治经济转型在唐朝晚期,新农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与人口严重不匹配。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长江流域地区的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方豪门的崛起。
他们在地方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甚至掌握了一些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
豪门们常常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与其他豪门之间为争夺势力和利益而展开斗争。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还在财政和税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中期,官僚阶层与豪门阶层之间的妥协导致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唐朝晚期,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弃,财政赤字加剧。
中央政府频繁地征收赋税,导致百姓的生活负担沉重,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门的势力。
二、社会局势唐代晚期,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已经开始显现。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的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土地和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劫富济贫。
一些《新唐书》中的记述,例如“洞窟为家,食虫为生”,便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唐朝晚期,长江流域地区的豪门势力日益强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断削弱。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起来,相互利用,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便直接听从地方豪门的指示。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滥用职权,剥削百姓,治理不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个时期,豪门利益集团的崛起和百姓的疾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唐朝后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分裂。
第四章★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对比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介绍,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以及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3.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特别是士族势力)。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
难点: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应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解释;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将有关地图、表格制成幻灯片、“唐朝前期的繁盛”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唐朝前期盛世概况和预习新课;收集安禄山、杨贵妃、黄巢等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从两方面理解唐朝后期的政局: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包括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的对抗,中央内部的矛盾,藩镇与藩镇的混战;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些矛盾斗争构成了唐朝后期的政局。
然后,分析这些矛盾斗争的表现、因果联系和最终结果。
中央集权削弱,其原因是藩镇强大,而藩镇强大则是安史之乱的恶果,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其严重后果。
3.掌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及不良影响。
4.掌握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特点和意义。
德育目标1.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从而认识:政治清明则昌盛,政治腐败则衰弱。
2.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认识:割据分裂、混战将削弱政府的统治,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这些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繁荣昌盛,必须上下团结一心。
4.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在这次农民战争中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农民战争水平的不断发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评价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出现的原因和性质,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把唐末农民战争与以往学过的农民战争相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2.藩镇割据的危害。
●教学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什么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2.对唐玄宗的评价。
3.弄清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疆域图》。
3.课前准备好的投影图片:《唐朝历史发展简图》《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安史之乱”经过示意图》。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唐朝的历史。
一、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即由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吏部、礼部、房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组成的政府机构。
其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为朝廷的最高机构,负责颁发诏令,形成法律制度。
而其他六部则是具体的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唐朝还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由刺史、州、县三级官员组成,负责管理地方政务。
这一制度在唐朝中期发展得非常完备,为地方政治的稳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度之一。
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按照文章起草与应考程序来组织,考试包括两次,一次为乡试,一次为会试,而最后获得进士头衔回到京城后还要经过童子试和礼部试等环节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
这一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唐朝的经济发展得以快速推进,得益于其在政治制度上的一系列变革。
唐初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实行“均田制” 以及加强女子地权的改革,使得土地所有权更加平均,繁荣了农业经济。
同时,唐朝还鼓励海外贸易,特别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得唐朝的财富不断积累。
此外,唐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达到了了一个高峰,世界著名的唐三彩和唐墓画像等都是唐代艺术的珍品。
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保存也为当地的工匠、商人创造了很大的财富。
总的来说,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朝的文化艺术遗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料。
看到今天的中国再忆唐朝的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劳动成果,把它们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当作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 难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 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日强。
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 隋统一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3. 隋统一的意义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隋文帝在立国初年开始了多项建设。
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
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有:1. 兴建两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
隋初,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
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 广设仓库。
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
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
3. 开通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学习中扩展思维: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地理范围怎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条件:①我国的主要河流,其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不便。
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唐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不仅在文化和艺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看,唐朝也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唐朝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是其独特的特点,这也是唐朝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政治改革唐朝的政治改革主要是指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改革措施。
唐太宗时期,通过实行农田制度,使得土地得到更好的开发和管理,并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此外,唐太宗还在政治上采用了“唐分官制”,通过削弱大臣的权力,强化地方官的权力,从而增加了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
唐高宗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和商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他规定了“坊田制”,通过将土地均匀分配到每个农民,避免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得农民有了更好的生计保障,同时增加了国家对土地的资本投入。
在商业方面,唐高宗还设立了行商局,规定了行商规章,从而保障了商人的利益,使得商业经济得以发展。
唐玄宗时期,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再次改革,使得唐朝政治更加成熟和健全。
他采取了多元化的政策,缓和了唐朝的政治压力,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此外,他还注重文化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创造了一个知识激活和文化繁荣的环境,使得唐代文化更加发达、精深。
二、经济发展唐朝的经济发展在当时可以说是领先世界,不仅出口物资丰富,而且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
唐朝对外输出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以及文化方面的书籍和技术知识等,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此外,唐朝还在交通运输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渠道,使得商品更加容易流通,推动了经济的步伐。
唐朝通过政府干预,积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使得经济十分繁荣。
唐朝对农业实行了“农田制度”和“坊田制”,对商业则设立了“行商局”,为经济建设增添了生机。
唐朝在纺织、陶瓷、烧酒等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精湛的技艺和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唐朝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逝去,但是它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却成为了后世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典范。
唐朝的制度与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一个经济繁荣兴盛的时期。
唐朝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唐朝的制度以及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政治与制度1. 官制体系唐朝借鉴了汉朝和隋朝的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官制体系。
官员分为九品官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税务省),形成了一套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确保了官员的选拔公正和能力较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管理。
2. 土地制度唐朝采用了均田制,实行了官田、私田和公田三种土地制度。
官田归中央政府所有,私田归农民所有,而公田则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这一制度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3. 考试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主要依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而乡试则在各地进行。
科举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为社会提供了晋身的途径,鼓励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流动性。
二、经济发展1.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丝绸之路开始于中国,经由陆路和海路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一贸易通道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 农业生产的改进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在这一时期,农民开始推广水利灌溉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同时,唐朝还大力发展果树、茶叶和蚕桑产业,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3. 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在唐朝,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和内河交通,大量的商品被运送到各地。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如造纸术、瓷器制造、铜铁冶炼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支持。
4. 贸易与货币的发展唐朝时期,对外贸易活动日益繁荣。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印度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唐朝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发行了铜钱和贵金属货币,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和经济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