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政局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17
唐后期的发展趋势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等方面。
在政治衰败方面,唐朝后期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明显下降。
玄宗后期,宦官政权逐渐崛起,干政现象频繁发生。
宦官通过掌控内廷权力,干涉皇帝的决策,状如虎入室。
而玄宗晚年更是沉湎于后宫美色,对朝政漠不关心。
后来,中宗、睿宗、僖宗三朝也都由宦官干政,政权更加混乱,大臣们难以施展抱负,政治出现重重困境。
社会动荡是唐朝后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按照封建制度,世家豪门占据了大量土地财富,而农民则负担过重,生活艰难。
同时,藩镇割据现象普遍,藩镇割据的军阀们趁机强盗掠夺,对百姓实行高度压迫。
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唐代后期是一个经济衰退的时期,造成这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阻碍了经济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
另外,税收加重,农民负担过大,导致其无法支撑起稳定的经济发展。
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遭受到严重冲击,商业贸易受到限制,手工业生产也逐渐衰退。
这些因素导致了经济衰落,唐朝的盛世不再。
外族入侵也是唐朝后期的重要问题之一。
安史之乱后,西北边境频繁发生辽、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入侵。
唐朝后期的皇帝们导致了对北方防线的疏忽,无法有效应对外族的侵略。
辽、吐蕃等民族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南方的岭南地区也频繁发生土著民族抗唐斗争,使得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
总之,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唐朝这一伟大的王朝在唐玄宗后期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和动乱的时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原因2.安史之乱的经过3.安史之乱的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2.藩镇的特点3.藩镇割据的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朋党之争四、唐末农民战争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五、唐朝灭亡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唐末五代的政治局势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从唐朝末期到五代,中原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各个政权的更替也不断上演着。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时期。
一、唐末政治局势唐末政治局势的动荡不仅是由于内部政治失衡,也与外部的侵扰有关。
唐朝统治时期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唐朝在政治局势上呈现出逐渐走向瓦解的趋势。
唐朝晚期,政治失衡和地方割据现象明显,各地回乱不止,吐蕃、契丹等各族逐渐崛起,中央政府日趋衰落。
唐朝统治时期内部政治失衡,首先表现在官僚集团的内部动荡上。
隋唐制度虽然对官制有明确的规范,但是实际政治却受到了官僚集团的影响。
这些集团利用自己的权力获取利益,对统治集团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新旧两派之间形成了激烈的斗争,朝廷的政治局势也开始动荡起来。
二、五代政治局势唐末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五代的政治局势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展开的。
五代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历史时期,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五代的政治局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地割据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各个政权更替也比较频繁。
五代早期,各族势力逐渐崛起,以契丹为代表的民族政权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辽宁、河北等地区先后建立起了国家政权,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威胁。
辽国的建立对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也是五代晚期中原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代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仅表现在统治阶层的割据和争斗上,也表现在百姓的苦难上。
五代时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的下降,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
三、结尾唐末五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不仅表现在官僚集团的内部动荡上,也表现在各个民族政权的兴起和更替上。
这段历史时期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也是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探讨的历史时期。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唐朝历时长达两百余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其中,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对于唐朝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局势。
一、政治经济转型在唐朝晚期,新农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与人口严重不匹配。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长江流域地区的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方豪门的崛起。
他们在地方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甚至掌握了一些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
豪门们常常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与其他豪门之间为争夺势力和利益而展开斗争。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还在财政和税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中期,官僚阶层与豪门阶层之间的妥协导致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唐朝晚期,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弃,财政赤字加剧。
中央政府频繁地征收赋税,导致百姓的生活负担沉重,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门的势力。
二、社会局势唐代晚期,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已经开始显现。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的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土地和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劫富济贫。
一些《新唐书》中的记述,例如“洞窟为家,食虫为生”,便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唐朝晚期,长江流域地区的豪门势力日益强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断削弱。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起来,相互利用,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便直接听从地方豪门的指示。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滥用职权,剥削百姓,治理不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个时期,豪门利益集团的崛起和百姓的疾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唐朝后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分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学习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唐末农民战争。
疑难解析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的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与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唐朝后期,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是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而“安史之乱”是其转折点。
但唐朝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其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是主因;宦官专权造成了政局混乱黑暗;朋党之争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崩溃。
经济上则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
基本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从治到乱是历史上常见的变化。
“安史之乱”揭开了唐朝衰落的序幕,唐朝后期政治更加腐败。
据此回答1~5题1.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A.“安史之乱”B.杨贵妃受宠C.宦官专权D.玄宗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的宫廷斗争B.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的斗争C.少数民族同汉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分裂国家的叛乱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的增大,表明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B.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C.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D.朝廷衰败,中央集权削弱4.唐朝后期藩镇的特点不包括A.政治上拥有自主权B.完全掌握藩镇的财权C.拥有强悍武装D.把持国策的制定5.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B.地方权力过分膨胀C.“安史之乱”的影响D.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政治黑暗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据此回答6~10题。
6.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B.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的斗争C.中央政权与藩镇割据之间的斗争D.统治阶级两大派别争夺中央权力的斗争7.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达到极点,其形成根源是A.由“安史之乱”造成的B.由藩镇割据而导致的C.由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D.由朋党之争而引起的8.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A.农民战争B.宦官专权C.藩镇割据D.朋党之争9.农民起义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是A.秦末农民起义B.东汉末年黄巾起义C.隋末农民战争D.唐末农民战争10.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主要表现在A.山东农民到河南参加起义B.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却未建立根据地C.“大齐”政权没有追歼唐朝残余军队D.开进长安后继续前进,没有巩固政权二、非选择题美国在“9•11事件”后经济大幅度滑坡,阿富汗的长期战乱则使其社会经济濒临崩溃。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