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附录唐朝后期的政局
- 格式:pptx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军备废驰⎧⎨⎩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更加推崇道教。
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
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
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
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
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
【笔记】中国通史——46.中晚唐困局•肃宗去世后代宗即位,他为了迅速结束叛乱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所并,四镇成为三镇(河朔三镇)。
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
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请赏,有的升为节度使,于是唐朝节度使的设立由边镇扩及内陆。
藩镇不听朝廷指挥,反而对抗朝廷,彼此为利益相互火并,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德宗即位后,一改代宗政策,不惜用武力讨伐不臣藩镇,但苦于财力不逮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他用两税法取代早就徒具空文的租庸调法,改变了以人丁收税的制度,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为平叛积累了一笔财富。
•然而德宗削藩的号角还没吹响,成德等藩镇就率先发难。
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位,要求朝廷予以追任。
本来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已成惯例,李惟岳以为这只是一道手续,然而德宗打定主意拿他开刀,拒不承认他的世袭权。
于是李惟岳联合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反叛,史称四镇之乱。
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逆。
八月,梁崇义兵败自杀。
次年正月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唐,然而他随后又与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勾结反唐,十一月联络平卢节度使李纳仿效战国演出了一场称王的闹剧。
•同时,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大辖区遭到拒绝,于是参与了反叛。
德宗大怒,下令淮西邻道诸军讨李。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一无所赐,犒劳他们的只有粗食蔬菜,军兵愤怒,发动了泾原兵变,推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德宗出逃。
李希烈趁机称帝,加上四镇,这就是德宗一朝四王二帝事件。
•德宗不得已下罪己诏,赦免四王,集中力量讨伐二帝,最后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收复了长安,二帝先后被部下所杀。
•顺宗之后,宪宗即位。
812年,实力最强的魏博镇归附,河朔三镇由铁板一块开始分化。
814年淮西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向朝廷叫板,次年宪宗下令夹击淮西,打响了中晚唐最激烈的削藩战争。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三、唐朝后期的政局三、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的影响二、藩镇割据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藩镇的特点藩镇割据的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四、唐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五、唐朝灭亡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本节重点: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藩镇割据的危害。
本节难点:军事举措失当这一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需要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说明;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