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的互动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总结了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又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删这就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XX年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充分肯定了新疆的干部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论断。
“两个离不开”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作出的全方位的科学概括,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1998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又指出:“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关系与互动民族团结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而发展则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民族团结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一、民族团结对发展的贡献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的和谐相处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民族团结为发展创造了以下条件:1. 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能够激发文化创新和繁荣,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 经济合作:民族团结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互补。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民族团结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智力齐聚:民族团结使得各民族人才得以齐聚一堂。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经验和专业特长,他们的结合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从而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发展对民族团结的推动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动力。
通过促进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增加民众的福利和获得感,从而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发展对民族团结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经济上的共同繁荣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通过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可以增加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减少民族之间的欠发达问题和社会不公现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2. 教育发展:教育是培养各民族人才、弘扬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展教育,打破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文化壁垒和认知差异,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培养民族团结的新一代。
3.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民族团结的发展。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Abstract]: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formed a new type of ethnic equality, solidarity, mutual help harmonious relations, this is the basis of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urrent 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restri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for a nation.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strategy, fully stimulate creativit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i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religious issues; To uphold and improve party leadership over the national work,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nd so on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hip.[key words] :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national harmony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简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
合作的基础上,彼此团结互助,携手共同发展的。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不同民族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
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文化的权利,同时也要
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灵魂。
各民族应该互相团结,共同推
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在面对外部势力时要团结一心,给予坚定的支持。
团结不仅是各民族之间的互助,更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
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共同
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要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也要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不断探索寻找合作共赢的方式。
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各种
方式和手段,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民共同富裕。
各民族要共同努力,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
伟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
互助和共同繁荣,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全
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坚持这一特征,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互动等方面。
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家的发展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从国家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和民族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国家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双向的。
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国家的发展给予了不同民族更多的机会进行经济交流。
这种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缓解民族间的经济矛盾,从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国家政治的稳定也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稳定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互动更加有序和平稳。
政治稳定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权益保障和民主参与,这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也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法律是国家权威的表现,法律的健全和适用有助于保障不同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得到了更好的解决,有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国家文化的发展也会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在国家文化繁荣的国度,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共融更加深入。
国家文化的发展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国家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双向的,而民族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因此,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民族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良好的民族关系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
二。
物产丰富,资源众多。
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
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三。
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
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年月).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年月).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思想领域.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识.情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三、判断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五、简答题。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就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相应的论述.。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学时:2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
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
Know Way Station 知途驿站south wind 南风 111浅析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的互动关系文/蔡欢[关键词]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互动关系1 民族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科学的民族理论, 是马克思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科学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恩关于民族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涉及民族关系的理论观点包括: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民族最终将走向融合和消失; 民族关系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即生产力决定民族的内部结构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实现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才能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国际和平的保障; 应坚持各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要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力是民族内部结构和民族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关系理论。
提出“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还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又结合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 民族发展理论民族发展, 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 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 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民族发展是民族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民族是在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 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民族发展无论属于超常态的, 还是属于异态的、跳跃式的发展, 都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民族是社会的民族。
民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民族的发展变化, 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
这一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同样也是民族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与其形成一样, 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展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量的积累和扩大的决定因素, 也是民族发展的质的转变的决定因素。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量才能增多(质也随之提高), 以此为基础,民族社会所需求的文化生活和产品才能丰富多彩, 民族发展才能实现横向量的扩展。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上接109页)环境中上安装的ADT ,是我们在整个安卓应用的编写中更加简便。
3.2 数据库环境:SQLite3SQLite 是一个开源的嵌入式关系数据库,该数据库极大的减少了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所需的开销,SQLite 可移植性灵活,容易使用,占内存小,使用起来高效而且可靠。
行。
3.3 实现语言:java 语言Java 是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大多数Android 应用都是基于java 语言编写。
虽然安卓运用了不一样的JVM 以及不同的封装,但代码还是用Java 语言所编写的。
3.4 系统环境:Microsoftindows 7&8即当前最广泛使用的桌面操作系统。
3.5 风格:Material Design采用最主流的Android 软件应用开发风格Material Design,并使用可以将界面做的友好美观且简单机操作的Android 的原生组件进行开发,具有引导性的组建布局,使用户使用时能快速上手。
3.6 百度地图API本软件主要使用百度地图API 实现定位功能。
因为百度地图API 是百度为所有开发者免费提供的一套应用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访问百度地图和数据库,嵌入应用实现定位功能。
较为方便。
因为本软件是记录足迹App。
所以用百度地图API 来实现软件的地图展现及定位功能。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知途驿站 Know Way Station112南风 south wind新的生产关系得以产生, 新的制度得以建立, 民族的社会性质才能发生变化, 民族才能在其发展类型上前进一步, 实现纵向质的演进。
3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的互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民族问题,都不可能离开社会总问题而得到解决,而民族问题是否处理得当,对社会的治与乱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说,民族问题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关于“民族问题”的概念界定,我国学术界的看法主要归为三类:一是民族问题就是民族关系问题;二是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三是民族问题不仅是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也包括民族本身的事务和问题。
直到1992 年1 月14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这个阐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其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其一,从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内容上可以看出,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发展问题组成民族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核心内容。
民族关系是民族发展中的一个内容,民族发展是良好民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从民族关系反过来看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影响和制约民族发展。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其二,两者都具有社会属性,民族发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其三,两者的内容交织在一起,都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相互交织在一起。
并且都具有其复杂性,广泛性的特点。
从民族关系的四个特征、原则与影响因素上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条件,和谐是本质,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目标是“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而要实现这样的民族关系状态归根结底首要实现民族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绝不能够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而必须帮助那些受压迫的民族的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如果不解决这个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不能保证,法律上的平等”。
这就是说,如果不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不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不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民族便不仅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甚至连已获得的法律上的平等也会变得徒有虚名。
同时,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妨碍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提高,还会影响民族团结,影响民族关系。
要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就必须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只有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反过来只要各民族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平等了,真正的和谐民族关系才会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4 结语民族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然遇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受民族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民族内部结构决定着民族关系的格局。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旦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随之消失。
民族内部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状况,决定民族之间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规模,形式。
民族内部政治结构直接影响着民主监督,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关系对民族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决定,民族结构的除了内部因素外,还有来自民族之外的因素,特别是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外部交往包括民族之间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等方面的交往。
这种交往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平等友好的交往,也包括征服奴役的交往,如战争掠夺的,因此,外部交往既可以促进民族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化进程,又可以阻碍整个进程,甚至破坏民族内部原有的结构,是民族结构出现,缺损性局面。
良好的外部交往也可使民族加快发展,我国的鄂伦春族,凉山地区的彝族,西藏的藏族等,许多民族在新中国跨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民族跳跃性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先进民族的大力帮助下实现的。
总之,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因,协调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健康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助力,民族发展中的曲折,都与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民族关系,始终是作为社会发展一部分的民族发展的伴随物,而且,是既决定于民族内部结构,又影响着民族内部结构的一种社会关系。
他对民族发展可以解除禁或阻滞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不仅取决于本民族自身的内在因素和本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而且取决于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
也取决于各民族的发展程度。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只有实现双向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双赢局面。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潮中,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各方面发展的繁荣是国家进步的体现,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G].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 毛泽东文集:第8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