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