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479.49 KB
- 文档页数:6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范本如下:正文: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有着独特的风采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存在明显的异同。
首先,陶渊明活动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动乱的时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乱世的痛苦和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
而谢灵运则生活在唐朝盛世,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他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时代荣耀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和意境上也有明显的异同。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较为广泛,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乡土情怀等多个方面,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谢灵运的诗歌主要围绕着对时代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展开,他的诗作更为典雅,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三、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上也有一些异同之处。
陶渊明的诗作简练自然,语言质朴真实,常常采用对景写景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而谢灵运的诗作则更多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凝练性。
四、影响力和地位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田园诗的祖师”,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谢灵运虽然没有陶渊明那样广泛的影响力,但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代诗人之首”。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代表作品选集,以供读者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中,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引言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诗歌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转变,并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的背景与风格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出生在文化昌盛的士人家庭,对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为主题,他倡导自然、简朴、清静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作品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写景、抒怀和议论三大类为主。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饱含哲理。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山水情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转变陶渊明的诗歌艺术在其一生中经历了明显的转变。
他早期的作品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念。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作品逐渐从田园风格转向了寓言和政治抒发。
谢灵运的诗歌艺术谢灵运的背景与风格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家诗人”。
谢灵运的家世显赫,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他曾凭借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为南朝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谢灵运的作品特点谢灵运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情感和反思人生为主题,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奔放和豪气。
他的诗歌语言富于比喻,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又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思考。
谢灵运诗歌风格的转变谢灵运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转变。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激情和豪气,反映了他年轻时的行动力和政治抱负。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他的诗歌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沉和富有哲理。
他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人性的思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相同之处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之美。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唐代诗坛上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
本文将就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豁达淡泊为主要特点,他通常写山水田园和自然景观,叙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则更为豪放洒脱,他善于用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独具一格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
陶渊明是一个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乡村中,接触自然和农民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
而谢灵运则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游走于朝野之间,广泛地涉猎历史和文化,因此他的诗歌更具有学问性和思想深度。
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无论是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还是豪放洒脱的豁达诗,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们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杰出诗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相适应。
- 1 -。
陶渊明与谢灵运之比较在诗歌文坛上,陶渊明和谢灵运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第一个将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在其后的谢灵运模山范水,其创作的山水诗,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他的影响之下,南朝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因此,探索二者诗歌的异同与优劣很有必要。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于归隐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是自发的想要隐居的,他的理想是要造福天下的百姓,可是在那样的一个尔虞我诈、黑暗腐败的官场之中,这样的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最终如同久居樊笼里的小鸟回到自然一般,无比兴奋地重新又投身到了田园生活的怀抱之中。
他的诗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塑造出来的恬静欢快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弃官归隐发自内心的欣喜。
而反观谢灵运,他只是因为被贬,被迫寄情于山水。
他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想要在官场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志向却不能的愤懑。
而谢灵运不同于陶渊明的自发隐居,他的寄情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谢灵运身处世家大族,无法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真正地如陶渊明一般享受田园的生活,对于权位也充满着热衷与渴望,但是却在政治上失意,上升无望。
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目光转向山水之间,以此来掩饰他对权力求而不得的失落。
“薄霄愧云浮, 棲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佳。
”不过寥寥数语,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无奈、失意以及满腹牢骚。
其次是描写侧重点的不同。
袁行霈先生说过:“陶氏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
但谢氏则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也就是山,写水亦就是水。
”陶渊明更加侧重于展现自己农村的田园生活,在劳动耕作中的感悟,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片面地描述自然景观,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他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两位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两位诗人在文学风格、诗歌主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谢灵运诗歌和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比较谢灵运生于唐代,为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豪放为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发他紧张激烈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形象表现。
陶渊明是晋代诗人,对村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其形式上比较简单,语言质朴自然。
二、诗歌主题比较1. 谢灵运的主题谢灵运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写景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最为突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唐多令》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对自身和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2. 陶渊明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花落江南,眼前不见水,地下却流泉”,以桃花源的奇境为背景,表达出对人类自由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和不切实际的遐想。
三、语言风格比较1. 谢灵运的语言风格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相对奔放,行文十分流畅,常常采用连句成篇的方式,使诗歌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句多以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主,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离骚》中写到“寓意深长,意犹未尽,欲说还休,半辞而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受。
2.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词语古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分自然而简约,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色。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展现整体的自然美;而与之相对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
两人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诗歌风格迥异,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陶”“谢”千古并行,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山水诗创作的缘故。
田园诗与山水诗往往并称,但是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是它的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诗人更注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观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谢灵运写的最多是山水诗,是继田园诗之后,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沈德潜在曾将谢诗与陶诗作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1从诗歌发展角度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乘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中国诗歌一直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导语: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东晋私企两位非常重要的诗人,那么他们两人有什么异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简答题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两位中国古代文人,他们的诗歌艺术在内容、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简朴、真实自然,他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在农村山水之间,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豁达无忧的生活态度。
而谢灵运是中国唐代初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抒发感情和表达自我为主题,展现了较为浓烈、缠绵的情感。
谢灵运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他的作品既有关于爱情、别离、思乡之情的诗句,也有关于社会现实、官场权谋的抒发。
他的诗歌风格比较细腻婉约,语言华丽辞藻,多采用修辞手法,以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为主要特点。
因此,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发生了转变。
陶渊明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了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而谢灵运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我思考,作品更加接近真实生活。
同时,他们的诗歌风格也有所区别,陶渊明以简朴清新为主,而谢灵运则更加细腻华丽。
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比较提纲一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1.1 生活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1.2 艺术成就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对谢灵运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2.1 生活背景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原名谢公义。
东晋末年的诗人。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游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是他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2.2 艺术成就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句过于雕琢,冗长。
其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三对陶谢两位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3.1 在诗风上陶渊明的诗词古朴,平淡与醇美,追求情、景、理的统一,而谢灵运则喜欢对事物进行精细的描写,精妙的文笔是谢灵运的写作风格。
3.2 在写作手法上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2007年8月第4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mal0fJian黔iscience&1hhnologyNo珊aJUniversityAug.’2007No.4‘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黄华南(福建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关于陶谢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富艳精工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主导风格,以平淡自然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
陶诗的平淡自然既包括其思想情感的平凡.也指其表现形式的朴素,而谢诗的富艳精工主要指语言形式的特征。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来阐释谢灵运山水诗的富艳精工。
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及他们这种特色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田园诗;语言艺术‘中圈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558(2007)04—0093—04陶谢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不仅决定了田园和山水分别作为他们的创作题材,而且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们诗作的不同艺术特色。
穷途多厄、屡经挫折的陶渊明把所有的功名富贵之心排出心底,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王国。
田园不是作者的身外之物,因而平心静气,水到渠成,少做作、少夸饰,诗歌意境浑然一体,诗歌语言平淡自然。
富贵多难、仕途坎坷的谢灵运,始终交织着出世与人世的痛苦.既想借山水恰情解脱。
又不能完全忘怀人世的欲求仕进,因而融情于山水,只借山水抒志。
即使佛教经义也只能引导他接近山水。
却无法泯灭他心中的名利观。
因而他的山水诗很难达到那种浑融无间的境界,艺术上也更多地体现贵族文人的富贵之气。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来阐释谢灵运山水诗的富艳精工。
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及他们这种特色的产生原因。
谢灵运山水诗富艳精工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色彩的深刻把握和细腻描绘谢诗穷形尽相地描写山水着重于他对山水的整体把握,揭示其山水诗中优美的艺术形象,而对色彩光度的选择描绘充分表现了谢诗富艳精工的语言特色。
谢灵运善于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深浅和冷暖,细腻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使人读后赏心悦目,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
如“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以及“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可以看出诗人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彩和色彩。
前面四句通过刻划倒映在水中的景物,暗示出水的清碧透明,屿\之媚、云之空、水之澄给人造成了鲜明的视觉感受。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处处可以领略到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
如《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
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
山岩边上有稀薄的兰草。
江边高地有炫丽的阳光,空旷的原野上有柔嫩的绿柳.稀疏的苗圃中点缀着鲜红的桃花。
短短几旬中不仅各种色彩络绎而来.而且各种景物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即使那些最淡泊清幽的境界也得力于他对声色的深刻理解、巧妙运用。
如《入彭蠡湖口》,同样的景物由于敏感的诗人细微地表现了他们色相的差异就构成了不同的意境。
谢灵运使用色调并不拘泥于景物的自然色彩,而是融合了环境、情调、氛围等各种因素。
如《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就是借深秋景色抒写自己羁旅恋旧的幽寂情感。
谢灵运对色彩的把握描写不仅细腻,而且频率高,打开谢灵运诗集,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诗句便纷然杂沓扑面而来,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人中。
很少有像谢诗这样镶嵌如此繁多密集的色彩词藻的。
如“原隰荑绿柳。
墟囿散收稿日期:2007一06—20作者简介:黄华南(1965一),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高级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红桃”,“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无不绚丽耀眼,令人过目难忘。
二、千锤百炼而又略显雕琢的语言技巧谢诗对山水穷形尽相的描绘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与陶渊明了无痕迹的语言艺术相比,谢灵运显然属于另一种风格。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已是诗人自我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景物已对象化,具有了人的情感,而谢灵运更多地借助予语法手段把外界景物拟人化,写得形态逼真,但无论怎样传神生动都不能与诗人合二为一,因而陶诗的用语造句尽管也经过精心选择却不露痕迹。
谢灵运对词语的选择在动词的运用上较突出。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疏峰抗高馆,对岭临迥溪。
(《登石门最高顶》)。
‘白芷竞新苕,绿萍齐初叶。
(《登上戍石鼓山》)’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诗所用的动词大都是表示动作性的动词,采用这类词能把景物拟人化。
显得生动传神、富有动感,但也流露出较明显的雕琢痕迹。
而陶渊明则把景物对象化,透过景物来表达情感。
所选的动词多为存在性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在词语的选择上颇费匠心。
而且在句式选择中很费精神。
谢灵运山水诗追求字词的新奇,讲究句式的对偶铺排,在具体景物上力图绚烂多姿,前人说他“上承汉魏太康”,“源于陈思”。
谢诗直接写山水的地方。
很多是工整的对偶句组成.所谓“俪采百字之偶”就是指这种一连串的对偶。
谢灵运有的山水诗甚至全用对偶句组成,如《夜发石关亭》: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从句式上看,旬旬对偶工整,音韵和谐,但总缺乏一种自然的韵味。
对偶句的大量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诗歌结构严谨细密,但过多地运用这种句式,又不免使人感到僵化而缺少活力。
特别是谢灵运面对的是复杂多变、色彩缤纷的大自然。
这种缺点就更加明显。
三、僻词典故的大量运用谢灵运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大量采用成语典故。
化用前代文学作品的语句来描摹山水.抒情写志。
如《郡东山望溟海》中“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
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乃据《楚辞·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优”改写而成;《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袭用《楚辞·九章·哀郑》“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过白岸亭》“交交止栩黄,哟哟食苹鹿”前句为《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的并省,后句为《诗经·小雅-鹿鸣》“哟哟鹿鸣,食野之苹”的并省;此诗最后两句“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由以上的简单列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
虽然前人陈句加大了诗歌的内容含量。
并使诗歌语言更加典雅有致。
但又导致了诗歌隐晦难懂。
谢诗不仅大量化用前人陈句。
而且喜欢用各种较生僻难懂的字词,描述一般人少见或难见的事物,以炫耀自己的博识才气。
谢灵运是诗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赋家。
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的风气到他的手中虽已减弱,但并未绝迹。
谢灵运把写赋的手法运用于诗歌。
在诗歌意境结构上表现为前后左右上下照应,面面俱到。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各种僻字生词的运用,如“拂鲦放出没,振鹭更澄鲜”的“鲦”等。
谢灵运内儒外佛的思想基础、与众多名僧法师长期交往的人生经历,不仅使他偏爱幽寂闭塞的意境,而且促使他运用大量佛语人诗,用大量佛家典故人诗,如《过瞿溪山饭僧》与《净土咏》二诗中的“息心”、“净土”、“观”、“三界”、“法藏”、“弘誓”、“乘化”等词都是佛家用语,而作者把他们写入诗中,正是诗人自身思想情感的曲折反映。
+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富艳精工主要指他诗的总体风格而言,并不能笼括他的全部作品。
他也有许多清新自然的山水诗篇和诗句。
如著名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写山水的清新宜人;“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写秋夜的空旷寥寂。
又如《岁暮》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照”字,不仅表现了明月积雪互相辉映的景色,还表现出天地之间一片白光泛泛的迷蒙气氛。
显得高旷清幽,更照出愁人悲怀伤感的心情,诗人不仅刻划了眼中所见,而且细致地传染出浓郁的悲伤心绪。
“朔风劲吹”著j个“劲”字。
可谓境界尽出,而著一个“哀”字则把作者对象化。
收到景凄而情促的结果。
朔风呜咽可以称之为哀。
“苦此夜难颓”也是一哀.“年2007年黄华南: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95逝觉已催”又是~哀。
这种情景的高度融合已不是一般的锤炼了。
与谢灵运山水诗歌富艳精工的语言特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渊明田园诗歌质朴自然的语言特征。
如果说谢诗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追求华丽词藻的时代,那么陶渊明则可称为魏晋简洁文风的终结者。
陶诗的平淡风格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一种接近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一份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
在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陶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取胜。
它的美是朴素美。
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
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
打开陶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绝少谢诗的那种富贵之气。
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
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清晨闻叩门”、“风雨纵横至”,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颓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诗这种朴素风格的代表作。
只要把陶诗和谢诗稍作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同是描写自然风光,陶诗的铺排很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也较少。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迥”、“自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
即使有形容词也大都是一些浅色素淡的。
又如“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绝不象谢灵运的“原隰荑绿柳。
墟囿散红桃”在字面上显出鲜艳的色彩。
这种平淡的语言除了朴素亲切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更广泛地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并使之充满诗意。
从上面所引诗句中。
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他把前人很少用的桑麻鸡狗等平常事物引入诗里。
写出很深的意境,很厚的诗味。
陶诗的平淡是由这种至淳至厚转成的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呕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
已复至天旭。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的笔下。
便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农村生活的简朴、淳厚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诗人生活的恬淡闲适,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陶诗的这种语言并非未经选择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罢了。
陶诗语言选择中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叠词。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而的诗句: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和部主薄》其一)眇眇孤舟逝,绵绵思归纡。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国田居》其一)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杂诗》其二)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拟古》其一)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拟古》其三)皎皎云阃月,灼灼叶中华。
(《拟古》其七)我们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