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体积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1.33 KB
- 文档页数:1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
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①有效性研究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研究计划:(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
肿瘤代谢体积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本巴吉;祁玉娟;袁青玲;宋晓燕;姬瑞【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代谢体积(M T V )对大肠癌患者血管生成与血行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行转移分为转移组(n=42)与非转移组(n=66)。
所有患者术前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 F‐FDG PET/CT)扫描,采用PET VERA软件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的40%为临界值自动计算出MTV ,并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来测量微血管密度(MVD)。
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SUVmax 、MTV及MVD。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TV对血行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转移组的SUVmax 、MTV与MVD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T分期的MTV与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TV与MVD 呈明显正相关(r=0.636,P<0.001),而MTV与SUVmax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096),MVD与SUVmax无明显相关性(r=0.179,P=0.064)。
MTV预测血行转移的AUC为0.736,最佳阈值为15.016 cm3,此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分别为83.3%、63.6%、59.3%、85.7%、47.0%。
结论与SUVmax相比,大肠癌的MTV与血管形成、血行转移有关,从而较好地预测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 in angiogenesis and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Totally 108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tudy anddivided into m etastasis group (n=42) and non‐metastasis group (n=66)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ing with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18 F‐2‐fluoro‐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18F‐FDG PET/CT) before operation ,then used the PET VERA software to automatically calculate MTV ac‐cording to the 40% of 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SUVmax ) as the threshold .The blood vessels were identified with CD34+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n measured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data ,SUVmax ,MTV and MVD were compared between metastasis group and non‐metastasis group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TV on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Results SUVmax ,MTV and MVD in metasta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metastasis group (P<0 .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TV and MVD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 stage (P<0 .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MTV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VD (r=0 .636 ,P<0 .001)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TV and SUVmax (r= 0 .161 ,P=0 .096>0 .05) ,MVD and SUVmax (r=0 .179 ,P=0 .064>0 .05) .AUC of MTV was 0 .736 ,and the best threshold value was 15 .016 cm3 ,whos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Youden index were 83 .3% ,63 .6% , 59 .3% ,85 .7% and 47 .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SUVmax ,MTV of colorectal cancer is associ ated with angio‐genesis andhematogenous metastasis ,so as to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30【总页数】3页(P4246-4248)【关键词】代谢体积;血行转移;结直肠肿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作者】本巴吉;祁玉娟;袁青玲;宋晓燕;姬瑞【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西宁810007;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西宁810007;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西宁810007;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西宁810007;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疾病的进展,部分大肠癌患者出现血行转移至肝脏、肺、骨等部位,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动物体内抑瘤实验具体步骤及方法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在小型哺乳动物体内利用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荧光素酶蛋白与其小分子底物荧光素在氧、Mg2+存在的条件下消耗ATP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可见光能释放。
因此只有在活细胞内才会发生发光现象。
并且光的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线性相关。
一、材料准备1. 动物:裸鼠9 只,6~8周龄,雄性;C57小鼠24 只,6~8 周龄,雄性;动物均为自由饮水采食。
2. 细胞: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系,使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
方法: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标记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共转染的还有选择性标记基因,从而保证转染细胞的稳定性,形成表达荧光素酶的肿瘤细胞株;B16 黑色素瘤细胞。
二、实验步骤1. 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1)将适量紫杉醇溶解在少量无水乙醇和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2)加入适当比例的磷脂和表面活性剂A 进行充分混合,制得稳定的紫杉醇混合胶束前体制剂,载药浓度为6 g/L。
(3)临用时按剂量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摇匀后即可使用。
制剂体系的粒径大小与分布特征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仪检测。
2. 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荷瘤鼠模型的建立(1)培养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系,使用DMEM 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37 ℃、5% CO2 培养箱中培养,每3天传代1次。
(2)待细胞密度为80%~90%、细胞总量达到实验所需要求时,使用胰酶消化,收集于PBS溶液重悬。
(3)如有需要,在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应使用抗生素Zeocin进行抗性筛选,保证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量足够。
(4)收集细胞,使用PBS稀释至细胞数1.5×108/mL,接种于裸鼠腋下,每只裸鼠的接种量为0.1 mL 。
3. 动物活体成像检测(1)接种后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紫杉醇注射液组、紫杉醇混合胶束制剂组,每组3只。
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进展一、放射性粒子治疗前列腺癌1901年Pierre Curie发明了能够埋入组织内带有包壳的放射性同位素。
1909年Pasteau 和Degrais在巴黎的镭放射生物实验室,利用导管将带有包壳的镭置入到前列腺,完成了第一例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
1915年Barringer医生在美国纽约纪念医院肿瘤中心完成了第一例镭针插植治疗前列腺癌。
他利用4~6英寸长镭针,通过会阴部直接插入前列腺,手指放入直肠引导植入针。
之后James Ewing医生对其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检查,结果证明前列腺肿块明显缩小,部分病例完全消失。
尽管前列腺癌对射线具有较好的反应,但是,通过这种技术却难以得到理想的局部控制,因为达到控制肿瘤的剂量往往造成直肠严重损伤。
因此,在其后的30年间,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展,期间偶尔有过一些关于放疗技术改进的报道。
1931年瑞典的Forssell提出了近距离治疗的术语。
Quimby提出了剂量表格计算方法,而后曼彻思特的Paterson和Parker医生将这一计算法则进一步完善。
1952年Flocks医生在美国Iowa 州立大学首先创了术中组织间注射胶体金粒子溶液治疗前列腺癌,之后发表了500多例不能手术前列腺癌的治疗情况,结果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
七十年代,高能加速器的研制成功,前列腺癌外放疗变得十分普及。
Bagshaw、del Regato和Bennett先后发表了外放疗治疗前列腺癌的结果,他们认为外放疗可实现前列腺高剂量均匀照射,达到治愈目的。
一时间外放疗成为当时局部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
同期,Scardino和Carlton再次引入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概念。
二、耻骨后开放粒子种植治疗七十年代早期,美国纽约纪念医院的Whitmore医生开创了经耻骨后组织间碘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的先河,形成了今天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的基础。
技术流程为:通过中线切除两侧腹膜外盆腔的淋巴结,根据触摸到的前列腺长度、宽度和进针深度来判定种植体积,再根据经验决定最佳剂量、粒子数和植入针数,之后进行125I粒子植入。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畸胎瘤评估中的临床意义彭晓慧;朱红荣【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畸胎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病理确诊卵巢畸胎瘤的133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成熟畸胎瘤116例及非成熟畸胎瘤17例),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AFP. 结果血清CA125在未成熟畸胎瘤的阳性率47.1%,高于成熟畸胎瘤;血清CA199在成熟畸胎瘤的阳性率49.1%,高于未成熟畸胎瘤;两类指标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畸胎瘤大小与CA199检测值高低成正相关性. 结论 CA125、CA199在卵巢畸胎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当血清CA199伴CA125水平同时升高时,排除经期、炎症等影响因素,需充分重视存在未成熟畸胎瘤可能.【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8(029)003【总页数】3页(P237-239)【关键词】畸胎瘤;CA199;CA125;CEA;AFP【作者】彭晓慧;朱红荣【作者单位】102600,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妇产科;102600,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畸胎瘤属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及幼女,青春期前患者占60%~90%,绝经后患者仅占4%[1]。
卵巢成熟畸胎瘤也可命名为皮样囊肿,是一种卵巢生殖细胞良性肿瘤,内含毛发、油脂,破损后冲洗困难,占卵巢肿瘤的10%~20%。
未成熟畸胎瘤由胚胎性组织构成,具有复发和转移的潜能,属恶性肿瘤[2]。
因此术前鉴别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对133例患者4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临床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0年9月—2016年9月在大兴区人民医院妇科初治的单纯性畸胎瘤患者133例,所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卵巢单纯型畸胎瘤,其中包括成熟畸胎瘤116例,非成熟畸胎瘤17例。
其中,116例腹腔镜手术,17例开腹手术。
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治疗越来越重视疗效评估标准的应用。
疗效评估标准是医学界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指标和方法,用于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判断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及其应用。
一、传统疗效评估标准1. WHO标准:WHO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将肿瘤的疗效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级。
2. RECIST标准:RECIST标准即“临床体积反应评价标准”,它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对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目标病灶的直径或体积的变化,将肿瘤的疗效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级。
3. mRECIST标准:mRECIST标准是基于RECIST标准的改进版本,主要应用于肝癌等肝内瘤变评估。
mRECIST标准在测量靶病灶直径的同时,还需评估非靶病灶的增殖情况。
二、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评估标准1. 肿瘤标志物:通过测量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如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白细胞介素-6(IL-6)等来评估治疗的疗效。
2. 影像学评估:随着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的不断发展,CT、MRI、PET-CT等成像技术在肿瘤治疗疗效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代谢情况,判断治疗的疗效。
三、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1. iRECIST标准:iRECIST标准是一种专门用于评估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的评估标准。
与传统的疗效评估标准不同,iRECIST标准将非靶病灶的变化也纳入评估范围中,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疗效。
2. irRC标准:irRC标准即“免疫相关反应评估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免疫治疗药物引起的肿瘤疗效。
它包括非靶病灶的评估,在短时间内即可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四、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标准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和肿瘤的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形成及增殖期间,由肿瘤细胞生物合成并释放的一种物质。
该物质可以在肿瘤细胞或组织中存在,并且能够进入血液及体液中。
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学水平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的相关性较高,故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测定,能够对肿瘤的诊断、进展、临床疗效以及预后进行了解。
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①发现无症状患者:通过胸部CT检查,可发现直径为0.5cm以上的肿瘤,但对于2-3mm的肿瘤,可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辅助诊断。
故肿瘤标志物检测属于无症状患者的重要线索,可以辅助诊断肿瘤。
某个肿瘤指标高并不代表一定患有肿瘤,这里涉及到敏感性和特异性等问题。
敏感性是指在肿瘤确诊患者中某个肿瘤标志物指标超过正常值的比例,比如:100个肺癌患者中CEA水平超过5ng/ml的人数为70,那么敏感性就是70%;特异性是指在非肿瘤患者中肿瘤标志物指标在正常范围的比例,比如:1000个非肿瘤患者中有960个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范围中,那么其特异性就为96%。
当然大家都希望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如果检测值高于临界值,就怀疑患者患有肿瘤,若低于临界值,也可以排除肿瘤。
但目前没有哪个检测项目能够做到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都高。
肿瘤标志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良性疾病患者中的标志物水平也会升高。
比如:CEA水平在未患癌的吸烟者中会发生轻度升高,除此之外,因为CEA经过肝脏代谢,肝脏良性疾病也会使CEA水平升高。
又比如:因为NSE主要存在于血小板以及红细胞中,若没有及时处理标本,标本可能会发生溶血反应,NSE水平可能会发生轻度升高,因此,对NSE进行检查时,需要将溶血标本排出,若无法立即检测,则需要注意标本的存放。
②有助于区分肿瘤类型:当患者患有肿瘤后,可根据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类型进行有效区分。
比如:肺癌包括三个病理类型,腺癌最为常见,其次为鳞癌,最后为小细胞癌。
Pro-GRP属于小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根据有关文献:Pro-GRP在小细胞肺癌的均值为892.7pg/ml,和其他类型肺癌相比,更高。
荷瘤小鼠检测指标荷瘤小鼠(即软组织肿瘤小鼠模型)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它可以用于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了解肿瘤发展机制。
在对荷瘤小鼠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多种指标来评估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荷瘤小鼠检测指标。
1. 肿瘤体积和质量: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通常会导致体积的增大和质量的增加。
通过定期测量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可以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治疗效果。
2. 肿瘤生长曲线:通过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可以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进一步分析肿瘤的生长特征和生长动力学参数,比如生长速率、潜伏期和翻倍时间等。
3. 肿瘤组织学检测:通过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可以观察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比如肿瘤细胞的形态、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程度和血管生成情况等。
组织学检测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抑制效果和了解肿瘤发展机制。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比如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凋亡标志物(Caspase-3)等。
通过染色的强度和范围,可以评估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
5. 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与肿瘤有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以评估肿瘤的发展程度和治疗效果。
6. 肿瘤转移检测: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荷瘤小鼠模型,也需要检测肿瘤的转移情况。
可以通过检查淋巴结、肺、肝和骨骼等常见转移部位的组织学特征和转移灶的数量,来评估肿瘤的转移程度和转移力。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荷瘤小鼠检测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荷瘤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情况、转移情况和治疗效果。
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为肿瘤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加深对肿瘤发展机制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既往肿瘤体积测定是利用卡尺术中测量其平均尺寸。
这种方法由于在术中进行,由于直觉上的困难,缺乏理想的视野和空间。
通过术中超声或CT来测量肿瘤靶体积。
(1)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所有患者都需要从前列腺底部到顶部以5mm间隔进行横断面扫描。
之后勾画前列腺轮廓,根据步进装置和连续的体积平均轮廓测定技术测定前列腺体积。
(2)CT:也可以通过CT测定肿瘤体积。
以3~5mm间隔扫描,获得所有的肿瘤的图像,体位要求与治疗计划时的位置一致。
超声的优势是肿瘤边界锐利,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和可以保证获得图像时的体位与手术时基本一致。
但是有时超声探头可引起图像扭曲,甚至非常明显,这和探头的位置和导管内水的多少有关。
CT扫描图像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骨解剖结构,根据其与模板的关系,可以对进针的角度进行调整。
TRUS与CT测定的前列腺体积有区别,CT往往过高估计前列腺体积,而TRUS测的体积与前列腺手术获得的体积接近。
但是,获得理想的体积测定结果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和严格遵循近距离治疗原则。
两种技术均可获得了理想的治疗疗效。
(3)新的影像技术直肠内螺旋MRI(endorectalcoilMRI):直肠内螺旋MRI能够清晰的显示前列腺轮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扫描技术。
以MRI为基础的外放疗计划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目前还没有发现利用MRI做近距离治疗计划治疗前列腺癌的报道。
理论上讲,直肠内螺旋MRI可以模拟直肠内超声探头的优势,清晰显示神经血管束、精囊腺和包囊外区域。
人们希望直肠内螺旋MRI能够将以CT为基础的、显示前列腺和会阴关系的计划优势,和术中随时提供计划、前列腺图像清晰锐利的超声优势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