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立夏节到了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65 KB
- 文档页数:2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立夏节到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立夏节的由来和习俗,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立夏节的由来2.立夏节的习俗3.阅读文章《立夏节》4.书写《立夏节》的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立夏节的由来和习俗–能够阅读文章《立夏节》–能够书写关于立夏节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倾听教师讲解–合作学习–师生互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传统节日的知识–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投影仪2.课堂活动材料:阅读文章《立夏节》3.学生练习册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介绍立夏节的由来和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启发学生回忆和思考:你们知道立夏节是怎么来的吗?你们了解立夏节的习俗吗?步骤二:阅读文章《立夏节》1.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文本的标题、作者和出版社等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3.学生个别朗读文章,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4.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文章中了解到哪些关于立夏节的信息?步骤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立夏节的理解和感受。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他们小组的观点和感受。
步骤四:个人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立夏节的感受。
2.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立夏节的理解、喜爱的习俗或者自己经历过的立夏节活动等。
3.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写作框架进行写作。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学生可以自愿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2.全班同学可以互相评价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立夏节的由来和习俗,并通过阅读文章、小组合作和个人写作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
《立夏节到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介绍了江南水乡农历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课文第1节介绍了立夏时节的当令水果。
第2—5节详细描述了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称人的习俗。
最后一节赞美立夏时节是江南最美的季节。
课文描写吃百家饭习俗的内容教多,因此设计一个填空让学生清请楚楚地了解吃百家饭的过程。
课文描写称人习俗的语句不多,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在研读中感受到立夏节的快乐。
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各有侧重。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自信地表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
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让学生在学文后的基础上说说其他喜欢的节日。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然后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接着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称人的习俗以及立夏时节是江南最美的季节。
在这过程中设计一些填空和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同时品读有关词句,让学生感受立夏节的快乐。
最后让学生按要求摘抄句子。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立夏节到了_沪教版课题立夏节到了课时2课时学科语文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
学生回答。
齐读课题。
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2、学习词语。
(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3)理解词义: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领读。
开火车读。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试着理解词义。
提出问题。
用已学的方法自己先去弄明白,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在多彩的季节里,立夏节到了。
练习:照样子写词语。
桃红、梅子青、_____________......2、立夏节到了,江南水乡一派热闹的景象。
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习俗吃百家饭称人练习:a 照样子写词:雪白的米、_________b 照样子写句:小姑娘摘着肥大的豆荚。
小男孩_____。
(干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读第一、六节同桌讨论,划出与立夏节指导朗读,注意学生的语调、语气,培养学生对话朗读能力。
在么)两个大汉_______。
德高望重的长辈____。
总结:整篇文章流露出人们的一种欣喜之情。
多彩的有关词句。
(齐读一、六节)在组长带领下,读一读第2——5节。
完成练习、讲评校对全班有感这一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一些小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更好地回答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通过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地朗读全文,交流。
语言环境中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四、巩固知识,拓展训练:1、读词语。
2、读句子“立夏节,孩子们……会给村里人造福。
”3、拓展节日与食物连线读词语读句子通过读词语和句子使学生牢固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43 立夏节到了习俗:吃百家饭称体重练习设计一、基础题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煮.饭(zǔ zhǔ)火柴.(cái chái) 蚕.豆(cán chán) 豆荚.(jiā jiá)2、组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立夏节到了》;(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立夏”、“节日”、“习俗”等;(3)了解立夏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习俗,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立夏节到了》;(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立夏”、“节日”、“习俗”等;(3)了解立夏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2)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解读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立夏节到了》,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3.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立夏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立夏节到了》,教师指导发音和朗读节奏;3. 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立夏”、“节日”、“习俗”等,学生跟读并记录;4.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立夏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立夏节的美食、装饰品等,教师巡回指导;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立夏节到了》并家长签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等方面,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立夏节到了一、教学背景分析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与夏季的分界点。
在立夏这一天,万物开始生长壮大,春天的繁华已经成为了夏天的开端。
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与立夏相关的古诗词和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气——立夏;2.学生能够朗读《唐诗三百首》中与立夏相关的古诗词;3.学生能够通过韵律感受古诗词的美和文化底蕴;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简单的古体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立夏的由来和文化习俗;2.朗读与立夏相关的古诗词;3.识别古诗词的韵律;4.创编简单的古体诗。
(二)教学方法1.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朗读、演唱、欣赏古诗词,让学生在韵律中感受诗歌之美;3.通过口头讲解、举例操作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古体诗的写作技巧;4.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与提问1.讲师向学生询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立夏节吗?(引出教学内容)2.学生自由发言描述立夏节的一些文化习俗和相关的古诗词。
(二)学习与探究1. 立夏节1.讲师简单介绍立夏的起源和文化习俗。
2.讲师分享图片或实物,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立夏的习俗和意义。
2. 朗读古诗词1.讲师给学生介绍与立夏相关的古诗词,如李白《乌栖曲中山人》、王维《立夏日观梅》等。
2.学生跟读或朗读这些古诗词,培养语感和韵律感。
3. 韵律感受1.讲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韵律,如什么是平仄、什么是押韵等。
2.讲师让学生分析汉字的读音和组合方式,加深韵律的感受。
4. 创编古体诗1.讲师给学生展示几个简单的古体诗,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2.学生根据此前学习的韵律感受和创作技巧,自行创作古体诗。
(三)总结与评价1.学生把自己的创作诗句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立夏节到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夏节的由来和意义。
2.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和农历。
3.通过学习精选课文《立夏到了》,感受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体验季节更替的美妙。
4.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语文素养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立夏节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2.感受春天与夏天的转换,领悟季节更替的自然法则。
2.2 教学难点:1.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立夏节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对于季节更替的认识较为肤浅,难以理解季节之间的转换和自然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场景体验在课堂开新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立夏节的到来,可以在教室内搭建一些场景。
比如,在教室的角落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和果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气温升高和阳光增多,春天的花儿和草儿逐渐变成了绿油油的叶子和新鲜的果蔬。
3.2 课文阅读在场景体验之后,老师可以利用精选课文《立夏到了》对立夏节进行深入讲解和探究。
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灿烂的春天,一幅幅美好而又温馨的画面,进一步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与离去。
然后,通过课文中的精神内涵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立夏节的意义和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和探究的环节,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3 文化知识教学在课文阅读之后,可以深入讲解二十四节气和农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月令和节令,以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节日文化。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和场景体验(5分钟)在课堂开始之前,让学生进入教室,发现角落里布置了一些绿色植物和果蔬,引导学生感受立夏节的到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内容进行预判,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4.2 课文阅读和探究(30分钟)通过朗读课文《立夏到了》,让学生在语感上感受到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春天与夏天的转换和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了解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2)学会用词语描述季节变化和节日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分享、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立夏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立夏节的习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立夏节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老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巩固记忆。
3. 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增强体验。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季节变化,用词语描述。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人对立夏节的看法和习俗。
(2)画一画立夏节的场景,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关注其发音准确性、流畅性。
2. 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包括字词的含义、书写和运用。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4.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立夏节的记忆和习俗,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村落,深入了解立夏节的文化背景。
3. 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如举办立夏节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传统食品,体验节日氛围。
二年级语文下册《立夏节到了》教案二年级语下册《立夏节到了》教案
题立夏节到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积累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简单介绍做“百家饭”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体会立夏节人们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在朗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按标点正确停顿。
但是对于中一些长句的朗读,教师就应该做到堂上有效指导,以促使教学朗读目标的达成。
班上基础好的同学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所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阅读理解中缺乏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读懂的能力,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语堂学习效率。
学前准备教师自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教师“合理明标”;学生“对学探究”。
一、启发谈话,引出题。
1、老师叙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千百年,流传下许许多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
3、老师叙述大家讲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立夏节到了》。
二、交流预习
学习字词篮、箩、灶、瓦。
二年级语文《立夏节到了》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立夏节到了》。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词汇。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了解立夏节的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立夏节到了》是一首描述立夏节的儿歌,通过歌词介绍了立夏节的由来、风俗习惯和传统美食。
2.2 词汇和句型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有:立夏、节日、鸡蛋、立夏饼、舞蹈等。
常用句型:立夏节到了,我们一起来庆祝吧!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立夏节到了》。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词汇。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3.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教学挂图和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 使用分组合作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第五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5.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立夏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立夏节的风俗习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习词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并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二年级语文《立夏节到了》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立夏节的来历和习俗。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珍惜时光,努力成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立夏节到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立夏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立夏节的喜庆氛围,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2.2 生字词:立、夏、节、到、了、种、树、蛋、斗、艾、蒿、立、正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立夏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立夏节习俗背后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立夏节氛围。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立夏节的来历和习俗。
(3)游戏教学法:运用趣味性游戏,巩固生字词学习。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立夏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立夏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立夏节的了解和认识。
5.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立夏节的氛围。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5.3 学习生字词:(1)老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学生通过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和组词练习。
5.4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立夏节的来历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