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5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中国的角色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贸易和金融支付的组织和规则体系。
从金本位制到现代的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数次变革和演变。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进行分析。
一、金本位制的崩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金本位制是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各国货币与金本位制度挂钩,货币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面临着严重挑战。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则与黄金挂钩。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与现代浮动汇率体系的确立1971年,美国宣布结束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此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货币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确定。
这种现代浮动汇率体系为各国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三、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的角色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来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中国是全球贸易大国,国际支付清算活动频繁。
中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对外汇市场汇率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国际货币政策制定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中国的地位和角色也将进一步提升,为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外汇储备的作用和意思外汇储备是指由国家持有的外汇资金或其他可兑换货币的总额。
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中,外汇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汇储备的定义、作用和影响。
一、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金融资源的一种形式,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可用于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的外币资金。
外汇储备一般由由国家央行管理,包括中央银行和政府持有的外币资产、特别提款权(SDR)、黄金以及其他外币支付能力强的可兑换货币资产等。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实力和国际信誉的重要指标。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和意义1. 保障国际支付能力外汇储备可以保障一个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或金融往来中出现贸易逆差或金融危机时。
外汇储备能够充当一个国家的储备金,用于支付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费用等。
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或外汇市场波动较大时,外汇储备支撑一个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避免出现支付困难和国际信誉损失。
2. 维护货币价值稳定外汇储备也可以用来维护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稳定。
当本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央行可以借助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增加购买本国货币以稳定汇率,抑制货币贬值的趋势。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货币贬值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
3. 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外汇储备还可以用来支持国内经济发展。
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吸纳国内投资、扶持实体经济和推动经济改革。
国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投资,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
此外,外汇储备还可以用来提供对外援助和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 减少外债风险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减少国家的外债风险。
当一个国家需要外借资金时,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偿还债务或支付利息,从而减少对外借资金的依赖和风险。
外汇储备的充足性也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信用评级,降低国际借款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5. 维护金融稳定外汇储备还可以用来维护国内金融稳定。
外汇储备是央行外汇干预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用来稳定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防范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这使得它的地位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得到了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体系也逐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体系融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制定和实施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却受到中央政府的影响。
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随着政府的经济政策而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稳健、谨慎为特点。
这是由于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着高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以缓解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压力。
自1994年起,中国开始放宽货币政策,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会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情况,来制定利率和货币政策。
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
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也非常密切。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主导货币,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受到美元汇率和美国利率的影响。
此外,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这使它对国际货币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还参与了一系列国际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20。
这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因此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价格往往与美元汇率相关。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影响。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还将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健,以应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革和发展,特别是美元与人民币逐渐平起平坐,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成为了这一变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中,美元一直是主导货币,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趋势的改变,其他货币逐渐崛起,人民币成为其中之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对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包括建立离岸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结算、增加外汇储备等措施。
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也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提供了机遇和优势。
特别是在美元供给增加以及美国国内货币政策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得到了更大的推动和发展,未来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对外贸易结算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也会对外贸出口结算带来深刻影响。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架构下,外贸出口结算基本上是以美元为中心进行的,但是为了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使用其他货币进行结算。
而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条件下,外贸结算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会得以更好地发展,并促进不同货币之间的有序流通。
这样对于拓宽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渠道和提高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三、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还会对金融市场和跨国投资的发展带来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技术的进步,跨国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日益增多,而国际货币体系变化,会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这些行业的需求,特别是在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和结构改革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加强国际金融规则体系的参与和建设,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凸显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外贸结算方式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变革。
我国外汇储备的作用我国外汇储备的作用引言: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持有的可自由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资产。
作为国家的重要财富之一,外汇储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外汇储备的规模庞大,其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将探讨我国外汇储备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维护国家金融稳定1.人民币的稳定我国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护人民币的稳定。
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对外债务等方面。
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干预外汇市场,通过购买或销售外汇来影响人民币的汇率走势,防止人民币出现大幅度波动。
当人民币过度贬值时,外汇储备可以用于购买人民币,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民币的汇率;当人民币过度升值时,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出售外汇,增加外汇供应,从而降低人民币的汇率。
这样的干预有助于维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减少了外汇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平衡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还可以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
当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态;反之,则处于逆差状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支付能力,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过大,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其外债和进口商品,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
而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国家可以用其来支付逆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且增加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从而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增强国家信用和国际话语权1.增强国家信用外汇储备的规模和收益是衡量一个国家信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庞大且收益稳定时,其信用水平会得到提升。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国家的信用水平对其在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的地位和话语权。
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胡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6期摘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以来,美元与黄金脱钩,欧元逐渐崛起成为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货币篮子中的第五种货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呈现。
美元仍然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货币,居于当前货币体系最中心的位置。
然而,挣脱了黄金束缚的美元,面临着特里芬难题的"困扰",却往往进行着不利于国际经济体系稳定的相机抉择。
对于目前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货币体系,是否存在着改革的必要?若是实施改革,又是否可行呢?关键词: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IMF一、引论世界各国政府基于国际支付和国际贸易原则,为了使得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而建立起的一系列规范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监督相关的国际货币事务,防范金融风险;第二,确立体系的中心国家、储备货币和相关的汇率制度;第三,对货币发行国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和制约。
国际货币体系从最先的金本位制,到之后的固定汇率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和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1944年,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大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美元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于美元的坚挺表示质疑,因而减少手中美元的持有量,转而增加其他货币的持有量,这就使得诸如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员。
但是,现行的货币体系是一种单极信用体系,美国正处于该体系最中心的位置,而体系的中心国和外围国所享有的权益和担负的责任是不对等的。
美元虽然与黄金脱钩,但仍然是国际上最主要的现行货币,处于货币体系中心的美国往往不受货币基金组织的规章约束,使得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进一步加剧,外汇收益持续逆差,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扩大。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引言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流的基石,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二、主权货币时代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早期阶段,主权货币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使用自己的货币进行贸易和支付,并且货币之间的兑换大多基于黄金。
这种体系的优势是国家有自主权和主导权,但也存在着不便之处,比如兑换过程繁琐且耗时。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显现出来,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并与黄金挂钩。
这一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稳定的货币基础,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存在着一定挑战。
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对美元高度依赖,储备货币的需求增加,而且美元的强势对其出口和债务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投机行为的冲击,导致经济波动。
四、金融自由化与新自由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及新自由主义政策成为主流。
国际货币体系向更加自由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货币汇率的浮动程度加大,资本流动更加自由。
这一变化对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有积极影响,但同样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挑战。
他们往往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尤其是在外汇市场上面临较大的风险。
由于资本外流和投机者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汇率动荡和金融脆弱性增加的困境。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变革。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全球贸易和金融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国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主张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
这一变化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机遇,但其实现可能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六、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与建议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建议。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支持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化和改革,以提高自身的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余永定【作者简介】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
理论探讨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步步恶化,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创造世界货币的建议。
周小川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那么这种内在缺陷是什么呢?周小川的回答是: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内政策与储备货币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性质(如稳定的价值贮存)相矛盾。
鉴于“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周小川特别考虑了如何充分发挥SDR的作用的问题。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周小川建议扩大SDR的发行。
周小川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并得到积极的评价。
“幸福家庭大抵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此60年未遇的金融海啸中,各国正在面对不同的困难。
从近期来看,中国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增加,其二是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威胁。
在此形势下,高调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意义何在?中国应该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每个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提出,并试图给予回答的问题。
一、IMF份额与SDR当一个国家加入IMF时必须向IMF缴纳一定数量的资金。
这些资金便构成了IMF的金融资源。
成员国向IMF缴纳的这笔资金可以看做是成员国的“会费”。
这一会费即该国在IMF的“份额”。
IMF成员国份额的数量是根据一定公式计算由IMF董事会决定的,在公式中影响成员国份额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员国的GDP和贸易额等变量,各成员国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缴纳本国份额。
在某些情况下,IMF董事会也会根据情况调整某些成员国的份额。
各国在IMF的份额中,25%必须由特别提款权(SDR)或其他硬通货(如美元、日元、英镑等)构成,其他则是本国货币。
SDR是IMF于1969年推出的一种人为的储备货币。
当时1单位SDR等于0.888671克黄金(同当时1美元的含金量相等)。
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SDR 的价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的加权平均数决定。
构成SDR货币篮子的四种货币的权重每五年调整一次。
由于汇率的变动,SDR的美元价格在每天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IMF每天中午通过伦敦金融场公布SDR当日的美元价格。
而IMF成员国最初所持有的SDR是由IMF董事会根据各成员国的份额,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成员国的。
到目前为止,IMF只给成员国分配过三次SDR。
事实上,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后加入IMF的部分成员国至今还未分到应得的SDR。
到目前为止,SDR的总额只有区区214亿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70000亿美元。
SDR作为IMF董事会分配给成员国的储备资产,被成员国计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
作为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SDR的地位与黄金相当。
中央银行得到一笔SDR如同平白得到一笔黄金,但SDR并不像黄金那样自身具有内在价值。
SRD的价值完全取决于IMF成员国是否愿意持有和接受它,并承担使之能正常发挥储备资产作用的各种承诺。
因而SDR被称之为“纸黄金”。
SDR具有结算货币、价值贮存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SDR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但是,与普通储备货币(硬通货)不同,SDR不能用于国家间贸易和金融交易的支付。
私人部门债务的发放和偿还以及贸易的结算仍须使用硬通货。
SDR 的最主要用途在于,出现储备货币短缺的IMF成员国可以用自己的SDR换取其他成员国的美元或其他“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
SDR还被用于发放和偿还IMF和巴黎俱乐部债务。
IMF贷款(不管贷款的实际币种是美元还是其他货币)一般也是以SDR为单位计算的。
二、特里芬两难和SDR在以固定汇率和美元—黄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下,美元是唯一的储备货币。
所谓储备货币就是各国中央银行愿意持有积累,当本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可用于购买本国货币,以避免本币贬值的货币(也就是贸易顺差国愿意接受的货币)。
由于美元是唯一的储备货币,且资本流动受到限制,各国中央银行要想积累储备货币就必须对美国拥有贸易顺差。
反过来说,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是美国保持贸易逆差。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增加,美国的贸易逆差必须相应增加。
但是,如果美国保持持续贸易逆差,从而保证美元储备货币的供给不断增加,美元持有者对美国的1美元兑换35盎司黄金的保证的信心迟早会发生动摇(黄金供应是有限的)。
简言之,美元储备货币以美国保持贸易逆差为条件,而美国保持贸易逆差必然导致市场对美元—黄金本位的信心崩溃。
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两难。
为了避免特里芬两难导致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的崩溃,SDR应运而生。
一方面,由于国际协议的保证,SDR可以充当储备货币。
另一方面,SDR的供应同美国有无贸易逆差无关。
这样,特里芬难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需要指出,在实际贸易过程中,IMF成员国并非直接用SDR进行结算。
成员国必须用自己的SDR换取美元,然后用美元支付贸易逆差。
SDR持有国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得到美元。
第一个途径:成员国之间自愿做出互换安排。
贸易逆差国中央银行用分配给本国的SDR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换取美元。
第二个途径:IMF指定对外状况良好(如有贸易顺差)的成员国从对外状况欠佳(如有贸易逆差)的成员国购买SDR。
这样,即便没有贸易顺差,需要储备货币的国家也可以得到美元。
从资产负责表的角度上看,贸易逆差国中央银行资产方SDR减少,美元增加;贸易顺差国中央银行资产方则发生反向变化。
如果一个成员国从美国得到美元,美联储资产方的SDR(凭证)增加——相当于黄金(凭证)增加;在负债方则是美元供给增加。
美联储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净资产不变。
SDR的发放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而当时一些人对SDR的发放持反对态度。
但由于SDR的数量同美元的流通量相比微不足道,SDR发放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未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SDR出现后不到两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此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首先,由于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其次,由于资本跨境流动的自由化,贸易逆差国不难从资本市场获得美元。
借来(borrowed)的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赚来(earned)的外汇储备。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储备货币的可获得性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只要借贷国的资信(credit rating)好,就可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美元和其他储备货币。
由于储备资产的获得不再以美国的贸易逆差为条件,SDR存在的必要性大大下降。
事实上,此后,除了继续充当IMF的计价单位外,SDR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并未发挥重要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初衷在于通过固定汇率体系,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等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成为常态。
世界经济则经受了石油危机、石油美元回流、拉美债务危机、广场会议协定、日本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美国IT泡沫崩溃等一系列危机与事件的考验。
以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为特征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即“没有体系的体系”,似乎并未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尽管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波动频繁,且1981年以后美国即出现持续经常项目逆差,但美元并未出现明显贬值趋势。
相反,在80年代前期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
在许多时候,由于美元居高不下,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施加政治压力逼迫日元和马克对美元升值。
按照特里芬的分析,美国的贸易逆差必然导致市场对作为储备货币美元的信心崩溃。
但在这一时期,尽管美国保持贸易逆差,美元不但没有贬值,反倒经常处于升值状态。
美元的坚挺来自世界各国对美元资产的需求。
这种需求来自两个方面:私人部门对美元金融资产(美国股票、债券、股权)的需求和政府部门对美元储备资产(美国国债)的需求。
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曾得意地宣称,美元的坚挺来自美国的高利息率,而美国的高利息率来自美国投资的高回报率。
直到1990年代,特别是直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美元的坚挺主要是靠私人资本流入支持的。
在1990年中期之后,特别是在东亚危机之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东亚国家官方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在浮动汇率下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大大减少,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也应该大大减少。
事实上直到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全球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确实相当缓慢。
在90年代初期,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数量仅仅为1000亿美元左右。
90年代中期,为了摆脱通货收缩,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日本,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
但直至1999年5月日本拥有的外汇储备也仅仅是2240亿美元。
由于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外汇市场持续进行大规模干预。
2004年3月日本政府终于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大规模干预。
此时,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
在90年代下半期之后,更引人注目的发展是中国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相应增加。
在2004~2005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是由资本项目顺差所致。
此后,经常项目顺差则成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0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中国是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竟然会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不能同中国相比,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也有明显增加。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在试图提供答案的各种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杜里、弗斯特兰道和嘉保提出的所谓“BW2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2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为了解决本国的失业问题,必须依靠出口市场、必须维持大量贸易顺差。
为此,中国必须保证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钉住美元)。
在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其引理是中国对外国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依赖)使得以固定汇率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事实上得到恢复。
BW2理论也因此而得名。
在存在顺差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不断干预外汇市场。
其结果当然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BW2是否可以持续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中国有贸易顺差,美国有贸易逆差。
中国出口商品,美国出口借据(或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
中国积累债权,美国积累债务。
中美双方互利互惠、各得其所。
这三位经济学家断言,BW2至少可以再维持十年。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是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自我保险理论(self-insurance)。
在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斯蒂格利茨是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放在一起讨论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为了抗御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攻击,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保持相当数量的储备货币。